•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部编版影子说课稿(通用14篇),14篇

    部编版影子说课稿(通用14篇)[ 演讲稿 ]

    演讲稿 发布时间:2024-04-16 17:20:20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在编写教案模板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环境,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通过阅读这些教案模板,相信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技巧。部编版影子说课稿(通用14篇)篇一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1、我国境内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在编写教案模板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环境,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通过阅读这些教案模板,相信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部编版影子说课稿(通用14篇)篇一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1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1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

    16、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19、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p38—39。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

    (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初一历史学习方法。

    学习历史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死记硬背,绞尽脑汁,“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掌握好方法,但是这仅仅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用心学习,开动脑筋,积极发言,这样你就会发现,原来学习历史并不难。

    同时,应当注意阅读每个单元的前言,了解每个单元的历史线索,主要问题和重要学习提示,这些都十分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

    其次,必须注意课文的学习导言,虽然短,但内容却是课文学习中最重要的,还必须认真思考课文的问题,思考的问题越多,越会引发我们思考更多问题,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学习方法对于每一位莘莘学子来说都至关重要。好的学习方法能令你受益终生。但学习方法也是因人而异,因科而异的。总言之,有四方面要点。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任何事,基础尤为重要,更何况学习。若能将基础知识全面地,系统的熟练掌握,并能有机地、灵活地结合起来,任何难题都会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应脚踏实地地学,决不要心浮气躁。

    二、讲求效率。

    每一位成功人士在介绍他们的成功秘诀时,都无一例外地提到要“讲求效率”,我们不妨也学一学。即上课一定要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尽量做到当堂吸收消化。若能真真切切地达到此境界,那么偶尔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虽占用时间,但不是浪费时间,而且还会促成你更高的学习效率。

    三、扩展知识面。

    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要挑战中考及以后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重大考验,就应有厚实的知识作为盾牌。所以我们要“挤”出时间阅读历史名著;浏览信息,观看历史性节目。只要坚持不懈,必有收获。

    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学习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劳逸结合。适时适度地给自己放假,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紧张的模拟考之后给自己轻松半天。与好友一起去看场电影,溜一会儿旱冰,或是戴上久违的“walkman”,或是对着蓝天白云高喊一声,舒心惬意,好不自在。不过,别忘了轻松之后又该崩紧那根弦了。

    在学习之后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做题练习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题海战术,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做题的时候坚决独立完成、杜绝抄袭、杜绝题海战术。试题你是永远也做不完的,但题型是有限的,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学习中还要学会阶段性的总结,了解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进行调节和完善。

    部编版影子说课稿(通用14篇)篇二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绘了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可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局部来说课。

    《火烧云》一课是训练同学认真观察,注意积累的好课例。本课训练重点确定为: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同学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基本技能目标)。

    2.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能力目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感目标)。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投影片、彩笔、教学录像带。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沛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电教、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同学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同学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向同学传授“学法”。让同学“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同学认知水平,主要向同学读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同学学会读书。通过同学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同学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只让同学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学智慧。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可将本节课划分成5个环节:

    1.导入新课。

    在早晨或黄昏,我们经常会看到天空中现一些美丽的云霞,谁能用自身的语言给大家描述一下?(这个问题可以让同学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自由发散思维,激起同学学习兴趣。)同学发言后,小结:看来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美丽的云霞叫火烧云。(板书:火烧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火烧云》(板书:10)看看作家萧红是怎样把绚丽多彩的火烧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2.检查预习。

    3.自学讨论。

    这局部可分三个环节:(1)提供自学资料,(2)个人自学,(3)小组讨论。

    根据教材的训练重点,难点和同学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投影出示自学资料:

    1.火烧云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这一特点的?

    2.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各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请标出来。

    3.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4.交流点拨。

    这局部又分两个环节:交流点拨、质疑解难。交流是检验同学自学效果的过程。在交流中,当同学意见出现分歧和偏差时,教师要适时点拨。

    根据同学的回答:火烧云最主要的特点是“变”,作者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来写,板书:

    第3题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这局部时,大局部同学能够从“红通通的、金灿灿的……”等表示颜色的词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的特点,但不一定能从“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这一特点。删掉这个句子,让同学通过对比的方法体会出这句话也能说明变化多的特点,但不一定能找出颜色变化“快”的特点,出示对比句子:

    让同学从“一会儿……一会儿……”中体会变化“快”这一特点。

    5.总结评价。

    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同学可以从学习课文内容和观察方法两方面来谈)。

    你认为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

    根据同学的回答做总结和综合性评价。

    总结评价后安排作业:按描写火烧云的方法,展开想象,以《云》为题写一个片断。

    模板(通用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

    (精选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部编版影子说课稿(通用14篇)篇三

    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课文有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旨,写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第二到四自然段写童年的“摇花乐”。五六自然段写母亲爱家乡的金桂,“我”爱童年的“桂花雨”。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本班学情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总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母亲说的“外地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的含义。

    3)、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说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教师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师基本采用了全放的方式,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的点拨,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3、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说学法。

    素质教育应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在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因此,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训练指导。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学生可以围绕“作者喜欢桂花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提问,然后抓住重点词语“摇花乐和桂花雨”进行质疑。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探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懂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一)复习引入,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桂花图片:这是什么?

    2、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创设了一个特定的环境。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整体引入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这样设计运用旧知引入新知,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和本节课的新知产生有机的联系。

    (二)精读感悟课文2——6自然段。

    第一步:质疑问难,直奔重点。

    1)课件出示“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2)学生抓住“摇花乐”和“桂花雨”进行质疑,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写下有思考价值、牵一而动全身的问题。(怎样摇?摇桂花的心情如何?摇桂花的“乐”在哪里?是怎样的桂花雨?为什么叫桂花雨)。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是自主探究的源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样设计直奔课文的重点,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

    第二步:精读感悟,自主探究。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2、3、4自然段。要眼到、心到、手到。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1)自己学习2、3、4自然段,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问题。

    2)勾画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本,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地探究。教学生是为了不教,注重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3集体交流。随学生的交流而灵活探究,学生说到那一个问题,教师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交流的要点:

    1)、2自然段回答为什么摇桂花?采用指名读的方式。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理解“浸”,从这句话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桂花的芳香。

    2)、4自然段回答桂花有什么用处,采用引读的方式学习。

    2)、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

    a提出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急切的心情?接着指名读,评议,齐读。

    b教师和学生分角色读读母亲的对话,互换角色读。

    c体会摇桂花的快乐。

    首先指名读有关的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呀!”评议,听出快乐吗?

    接着出示课文中的插图想象与作者一起感受摇桂花的快乐,学生看图想象边表演边说摇桂花的动作,和作者一起分享童年的欢乐。

    最后学生兴奋而激动地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大家一起喊。分组读,评议。

    d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朗读3、4自然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经过自学,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了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困惑不解。一旦进入探讨阶段就会全身心投入。汇报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畅谈见解和观点的过程,又是师生“阅读反思”的过程。发表自己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思索别人的看法,反驳错误的观点。重视以读促理解,重视各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默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中,主动读书,自主发现。在充分的读中体会到课文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读、悟、说、想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以情促练,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快乐,进入语言学习的奇妙境界,这便是以练激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学而导,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地推动课堂对话的发展。并在训练设计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教法学法化,学法教法化”。

    第三步、突破难点,升华感情。

    重点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的5、6自然段,读后提问你们能读懂母亲的心思吗?学习小伙伴讨论、交流。接着进行说话练习:外地的环境好,还是()。外地的生活好,还是()。然后抽生读5自然段读出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了理解,对全文的感情有了深化,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朗读全文,读出作者对“我”和母亲对家乡、对家乡的桂花的热爱之情。带着对课文的感悟和体验回到课文,实质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也是对整体的回顾。

    3、拓展了练习。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说一说你童年难与忘怀的人和事,或说一说你喜欢的植物或家乡的特产。

    读写结合的练习,其目的是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托,促使学生有感而发,落笔成文,完成读写结合的迁移。

    喜欢桂花。

    怀念家乡。

    桂花雨。

    摇花乐。

    怀念童年生活。

    部编版影子说课稿(通用14篇)篇四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第2课《匆匆》。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也流露出为前途不明、无所作为而感到抑郁、伤感的低沉情绪。但在教学中对此时代背景不宜过多讲解,重在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本课是首次学习朱自清的文章,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其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语言。

    1.会写本课2个生字,积累本课“头涔涔、泪潸潸、伶伶俐俐、赤裸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代表作,也是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文章语言清新流畅、生动优美,因此,课堂上老师的分析讲解都会显得贫乏、无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体会后再朗读,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理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文章的语言美。所以,本文的教学我打算主要采取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读中感悟的方法贯穿全课。

    《语文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因此,在学法的指导上,我让学生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师生、生生互动的方法学习课文。

    我先说说课时划分。本课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交流课前预习所得,让学生谈谈对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的了解;质疑;然后,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细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美读,积累语言。

    下面,我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分整体把握课文、分段品读课文、整体回归课文、美读积累文段、拓展延伸阅读五个步骤教学。

    (一)整体把握课文。

    我让学生自由读全文,把心放在课文里,边读边想:课文哪几自然段在写时间匆匆?学生读后不难发现第1至3自然段在写时间匆匆。然后,我接着问,第4、5自然段在写什么?学生读后,可以感知到第4自然段写的是时间匆匆而过,作者一事无成;第5自然段用一个问句,表达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二)分段品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本段。我给学生阅读提示:这一自然段是怎么写时间匆匆的?

    学生读后,会发现作者写燕子去了会再来,杨柳枯了会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用对比的方法,读后引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觉得有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来。

    然后让学生朗读体会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的美好和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残酷。在读中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的情感。

    2、第2、3自然段的教学,我采取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后交流的方式教学。

    先让学生细细读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找出写时间匆匆的有关的语句,读读品品,并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引导学品读下面重点句子。

    1、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引导学生品味这个句子,可以让学生算一算八千多日子有多少年,学生一做除法,可以知道大概20多年。我顺势给学生介绍朱自清生于1898年,此文写于1922年,写这篇文章时,作者24岁。然后让学生思考,在这句话里,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阅读后,可以知道,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老师帮学生小结提升:是啊,相对于万古长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是十分渺小的,唯其渺小更应珍惜,因为稍一轻忽,便要消失在无垠的时间长流里渺无踪影。

    我接着问:面对时间的流逝,作者是什么感受?学生会找出句子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引导学生理解“头涔涔”(头上冒汗)“泪潸潸”(伤心流泪的样子)。

    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时间倏忽而逝,作者的惋惜、伤心之情。

    第2个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先让学生谈谈读了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读后,应该能体会到作者用生活中常见的细节,来写时间的流逝。时间在我们不自觉的时候,就流走了,学生能体会到要珍惜时间,利用时间多做有益的事情。

    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还可以让学生仿写句子。学生仿照例句,可以写出:踢球的时候,日子从脚边过去;玩电脑时,日子从鼠标上过去等类似的句子。

    第3个句子: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我先范读,然后问学生:你能体会到什么?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体会“跨”、“飞”两个拟人的动作,感受时间的匆匆,然后让学生把日子飞逝的感觉读出来。

    3、第四自然段,同样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在读中体会作者面对时光匆匆流逝,自己无所作为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三)整体回归课文。

    逐段品读完课文后,我打算为学生配上《秋日的私语》这首抒情的音乐,让学生读全文,进一步体会时间的匆匆,使阅读回归整体。

    (四)美读积累文段。

    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鼓励学生能背诵全文,积累优美的文段。

    (五)拓展延伸阅读。

    可以让学生课外读读《跟时间赛跑》《明日歌》;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

    【设计意图】树立大语文观,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设计意图】时间如流水,我用水滴包裹着“我的日子”四个字,滴入时间的河水里,一艘艘载着时间的小船,流向远方,一去不复返。相信这样如诗如画的板书,能将学生带入情境,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部编版影子说课稿(通用14篇)篇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手指》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手指》是。

    先生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散文,编排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本单元一个重要的语言要素就是感悟作者语言的风趣幽默。这篇课文就是用生动而又风趣的语言,通过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本单元的语言要素,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学会抓中心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进行简单的仿写。

    3、通过抓关键词品析大拇指的姿态和性格特点,激发学生对大拇指似的人物的。

    崇敬之情,感悟作者语言的风趣幽默。

    重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理解大拇指的姿态特点和性格特点。

    难点。

    根据五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品悟文章语言的风趣幽默。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

    1、品词品读法。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词语,品味词语的准确、生动,并通过反复地朗读训练,积累好词,培养语感。

    2、想象描述法。借助课文语言文字的创设情境、想象大拇指的形象以及像大拇指似的人物,让学生披文入境,品词品读,并进行写作训练。

    (二)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品词析句、展开联想等多种途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体味作品的语言幽默风趣。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1、从作者“丰子恺”入手,让学生谈谈对他的了解。

    孩子们自然会提到已经学过丰子恺的《白鹅》,接着追问:为什么对这篇课文印象深刻?自然地提到作者的语言风格——幽默风趣。“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大师的风采。”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

    (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预习自学能力,所以这一环节,我力图从学生自身需求出发,去学习难读、难写、难理解的字词,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1、读音。

    2、词意。

    让学生提出自己比较陌生的词,其他孩子帮助理解。

    3、字形。

    再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同样让孩子自己观察,提出难写的字,老师范写,学生再练写。

    第三步: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抓出中心句。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朗读和概括能力。

    1、让孩子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主要内容。

    2、课文主要内容在那一段明确写了?引导学生找到中心句。

    3、根据中心句推测作者在写五根手指时会从那几个方面进行描写(引导学生抓中心句中的重点词——姿态、性格)。

    第四步:品读“大拇指”,感受语言的风趣幽默(重难点)。

    1、抛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自读第二段,说说你从这段中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大胆地去动手,动脑,去发现。

    2、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交流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姿态。

    从那几个方面写大拇指的姿态?他在你脑海中是个什么形象?能读一读吗?

    (2)性格特点。

    吃苦耐劳:

    a、引导学生体会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标点的运用,重点词的感悟。

    b、联系生活,大拇指还能干什么?并仿照文中排比句写一写。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默默无闻:你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的这一特点的?

    (3)拓展:

    由大拇指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由此产生敬佩之情,鼓励孩子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22、手指。

    姿态:其貌不扬。

    大拇指吃苦耐劳。

    性格。

    默默无闻。

    结束语: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教师的导立足生的学,在教学中与学法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使他们主动的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再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部编版影子说课稿(通用14篇)篇六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滔滔逝水,急急流年,时光转瞬逝,弹指一挥间”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巧妙的大量叠词、短句的运用,使文章简朴、轻灵,读起来轻巧、婉转,是一篇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学习语言的佳作。

    课堂是学生习得读书能力的重要场所,所以,让学生学会阅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课就立足于此,采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提问、交流、探讨中读懂文本,品悟情感,升华认识,并在阅读品悟中完成语言的积累和对本文独特写作手法的欣赏和描摹。

    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要求即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道理,体会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三大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同类文章及诗词、警句的引入强化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读懂课文,并能够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并受到感染。

    第一部分:(一)在聊天中相遇——让先生走进孩子们。

    我这样设计导语: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大家,他,就是朱自清先生。(出示朱自清照片。)关于朱自清先生,相信大家对他有一定的了解,交流交流,让他的形象在大家心中更丰满一些。(学生交流)。

    第二部分:(二)在读书中相识——初窥先生内心。

    这一环节主要设计一是让自己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带拼音字的读音,把读不好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学生朗读,教师巡视,发现读不好的词语或句子予以指导,并把一些错误率较高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结合实际理解。(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头涔涔泪潸潸)。

    设计二是读了这篇课文,知道了什么呢?还有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交流。

    第三部分:(三)在交流中相知——理解先生的感叹。

    我设计了这样的引导语:时间就是这样,无论你是否愿意,它都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所以才会有“时间转瞬逝,弹指一挥间”的无奈,才会有“日月如梭”地感叹,才会有朱自清先生感受到时间脚步匆匆的紧张、难过和深深地反思。再读读课文,你从那些文字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朱自清先生的无奈和痛楚呢?学生交流。

    是啊,想起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春去会再来,花落会再开,但我们的时间呢?(指导学生朗读几个问句,尝试体验朱自清先生的无奈和焦虑。)。

    学习第二段时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交流,例如抓住“我”头涔涔而泪潸潸体会原因,感受朱自清的无奈和痛楚;重点解决“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引导同学们联系自己的年龄谈。算一算自己过去了多少日子?(四千左右日子)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大约是七十岁左右,也就是说现在你们的人生已经走过了七分之一,你感觉到了吗?你的日子到哪里去了?学生可以按书上的回答,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回答),然后指导感情朗读。

    第三段学习侧重交流作者没有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但我们仿佛从每一句话中又都感受到了。这就是作者在写法上的独到之处吧。再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写法的巧妙,能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你的时间都在什么时候,从哪里溜走的?然后交流。

    第四部分:四、在拓展中深思——让时间成为永恒的关注。

    教学中设计让大家交流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佳句,像《明日歌》,像“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等。接着在同学们的品读声中,出现一正在行走的钟表,它告诉我们,四十分钟就要结束了。同学们,让时间这匆匆的脚步声永远响在我们的心头吧。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其他散文。

    部编版影子说课稿(通用14篇)篇七

    一.填空。

    1.线段有()个端点,直线()端点,射线有()个端点。

    2.从一点引出两条()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

    3.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所形成的角叫做()。

    4.把直角、钝角、平角、周角、锐角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是()()()()()。

    5.1个周角等于()个平角。

    二.选择。

    1.10:30时,分针和时针之间的夹角是()。

    a.钝角b.直角c.锐角。

    2.两个锐角可以组成的角不可能是()。

    a.锐角b.直角c.平角。

    3.用一个10倍的放大镜看一个8度的角,结果看到的角的度数是()。

    a.80度b.18度c.8度。

    4.比平角小92度的角是()。

    a.钝角b.直角c.锐角。

    5.用一副三角尺可以拼出()的角。

    a.360度b.15度c.190度。

    三.判断。

    1.9时30分的时候,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夹角是直角。()。

    2.一条直线长10米。()。

    3.两条线段可以组成一个角。()。

    4.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是平角。()。

    5.两个平角的和一定是周角。()。

    四.用量角器画出20度和175度的角。

    五.用三角尺画出15度和150度的角。

    四年级上册数学重要练习知识点。

    一.填空。

    1.2公顷=()平方米。

    2.10平方千米=()公顷。

    3.50000平方米=()公顷。

    4.400公顷=()平方千米。

    5.1平方千米=()平方米。

    6.3000000平方米=()平方千米。

    二.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1平方千米=10000平方米。()。

    3.一间教室的占地面积是80平方厘米。()。

    4.5公顷=50000平方米。()。

    5.计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一般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三.选择题。

    1.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

    a.10b.100c.1000d.10000。

    2.杭州西湖的面积大约是600()。

    a.平方米b.平方千米c.公顷d.平方厘米。

    3.一块正方形麦地的边长是400米,每公顷可以收3吨小麦。这块正方形麦地可以收()吨小麦。

    a.48b.480c.4.8d.4800。

    4.100个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公顷。

    a.10b.100c.1000d.10000。

    5.一个长200米,宽100米的操场,如果把它的长和宽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这个操场的面积增加()公顷。

    a.2b.4c.6d.8。

    四.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我国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占地面积约是148()。

    2.学校操场的占地面积约10000()。

    3.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占地面积约是680()。

    4.鸟巢的占地面积约为20()。

    5.我国海洋面积约为470万()。

    五.在里填上“”,“”或“=”。

    3平方千米()30公顷。

    1100平方米()1公顷。

    500公顷()5平方千米。

    700000平方米()7平方千米。

    2公顷()00平方米。

    4000公顷()4平方千米。

    四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1、预习。

    预习是指对新知识的提前了解,通过预习,可以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听讲。在预习时,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理解,并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标记,方便上课时听讲。

    2、听讲。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把握好课堂教学就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上课的时候,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认真听老师讲课。不可以因为例题简单而忽视,老师会在课堂上讲解很多相关的知识,只有掌握好这些知识才能实现数学学习的提升。

    3、复习。

    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因此,每天都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复习。通过复习,可以加深对基本定理和公式的理解,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4、作业。

    作业能够有效强化已学知识,因此要正确对待作业。认真完成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实现学好数学的目的。

    5、总结。

    想要学好小学数学,那就需要对数学知识进行总结,掌握其中的重点。通过总结,可以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清楚自身的不足,从而进行查漏补缺,抬升知识短板,实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部编版影子说课稿(通用14篇)篇八

    我将在“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藤野先生》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了作者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感。学好这篇文章,不仅对学生学习散文有重要影响还可以激发爱国情感。因此,在关注文学表达、思想情感的同时,更要注重德育教育在平时教学中的渗透。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散文知识,但认识往往停留表面,在领悟藤野先生高尚品质和作者思想情感方面需要引导。有些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有些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教材特点、初二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并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依据前面教材的解说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将“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写作手法”定为教学重点,将“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定为教学难点。

    根据本课的特点及新课改的要求,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提问对话法、引导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预设的学法是:阅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联系实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针对教材内容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1936年秋天,我国一位大文豪、大革命家去世了,却有记者去采访了远在日本偏远乡村的一名医生。这位医生说:“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做的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周君”是谁吗?这位医生又是谁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故事,认识这位可敬的异国教师——藤野先生。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感受作者情感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圈点勾画,提出问题:“课文围绕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学生的概括不够全面,通过归纳,总结出“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裹脚”几件事。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了解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精读课文,理解写法。

    这一环节我会提出这样一个主问题:。

    “请用下面的句式表达你对藤野先生的认识:。

    我从……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的人,因为……”

    学生发言时我从外貌、工作、生活、对中国的态度上进行归纳点拨,重点分析藤野先生的人格品质,他是一个“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无民族偏见”的人。(板书三个词)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形成对藤野先生人物形象的完整认知,品味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板书伟大)。

    设计意图:通过对藤野先生人物形象的深层挖掘,品味其高尚的人格。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2.藤野先生在鲁迅重要的人生抉择中起到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中体现的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及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带给作者的勇气。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深入感受鲁迅的爱国情感和对恩师的感激、赞美与怀念之情,从而理解本文的主题。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我将用下面精练的语言总结本课内容:在鲁迅失望时,是藤野先生给了他希望;在鲁迅受到讥讽时,是藤野先生给了他激励。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选一位对自己影响最深的老师,也将感悟用同样的句式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感悟师生情。

    (六)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回国后成为作家的鲁迅,请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来表达你的感激之情。

    设计意图:这一作业的设计,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还能锻炼其写作能力。

    部编版影子说课稿(通用14篇)篇九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影子是幼儿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影子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等各种各样的变化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探索影子的秘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亲自去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因此,针对幼儿这一活动特点,我设计了《有趣的影子》这一活动。

    目标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也知道,幼儿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因此,结合大班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了解影子产生的原因、感知影子的变化。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目标2中的影子产生的原因: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以及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不同的影子作为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准备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做了知识方面的准备和物质方面的准备。

    知识方面的准备:

    1.知道镜子会反光,了解平面镜的特征。

    2.玩过踩影子游戏。

    物质方面的准备:

    1.投影仪,操作音乐。

    2.故事背景,小鸟玩具,立体实物若干。

    3.手电筒、操作材料每人1份。

    学法根据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整个活动我采用了以下几个教学方法。

    1.游戏法。在导入活动中,我通过手影游戏,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为以下环节作铺垫。

    2.探索教学法。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让幼儿自主探索影子产生的原因及不同角度光照后影子的变化,满足了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3.操作记录法。在活动第三个环节中,我要求幼儿把通过探索后获得的知识经验进行记录。

    4.观察比较法。在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幼儿多次操作观察,尤其最后验证记录结果时,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强化了对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不同的影子的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过程根据《纲要》有关"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等精神和建构主意的相关理论,我为本次活动设计了环环相扣的四个环节,即激发兴趣,导入活动--自主探索,获得光和影的感性经验--再次探索,感知影子的变化--抛出问题,拓展延伸。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1.结合手影游戏,讲述故事《小孔雀》(打开投影仪,出示故事背景,教师边讲述故事边手影演示)故事《小孔雀》:一天早晨,美丽的孔雀在草地上玩。这时候一只小兔子走过来,孔雀说:"小兔子你好啊!你来干什么呀?"小兔子说:"孔雀姐姐你好,我是来锻炼身体的。"说完小兔子就蹦蹦跳跳地走远了。一会儿,一只小鸟飞过来,孔雀说:"小鸟你好,你来干什么呀?"小鸟说:"孔雀你好,我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的呀。"说完就飞远了。孔雀想,对呀,我也要和小动物们一样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做做运动,锻炼锻炼身体。(可不说)。

    2.幼儿自主玩影子游戏,感受影子的乐趣。

    让幼儿在大屏幕前自由玩各种身体姿态的影子游戏,从中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同时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激发了出来。

    向幼儿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通过幼儿自由发言,体现幼儿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原则,引出本次活动的课题。这里教师不作小结,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进行下面的探索活动。

    (二)自主探索,获得光和影的感性经验。(重难点)。

    1.幼儿操作观察,探索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这里我为每组幼儿提供了手电筒和立体物体,请幼儿用手电筒往物体上照,看看光照出来的影子,然后关掉手电筒,再看看有没有影子了。

    2.交流小结。

    提问:"影子是怎么产生的?",然后根据幼儿的回答及时梳理和提升,并得出结论: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线就产生了影子。

    (三)再次探索,感知影子的变化。(重难点)。

    1.观察比较,感知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的影子也是不同的。

    "刚才我们已经玩过影子游戏,知道物体挡住光线就能产生影子,现在我们再来玩一玩,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来照一照物体,看看它们的影子有什么变化。"幼儿操作完后分享交流,感知不同角度的光照产生的影子是不同的。

    2.结合操作材料,记录操作结果。

    出示操作卡。"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是一块积木,手电筒从左边,右边,上面三个不同的角度去照,它们的影子会是什么样的呢?请你把正确的一种圈出来,如果不太清楚还可以再去照一照,看一看再记录。

    (这个小环节,我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在操作卡上直接记录,能力弱的幼儿通过再次操作后记录。)(当然,这个也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如果幼儿操作后的讲述不明确,对不同角度光照后影子的变化发现不敏锐,我准备将这个环节调整为让全体幼儿再次操作一边,在操作的过程中完成记录卡。)3.交流、判断,验证操作结果。

    这个小环节中,对于幼儿有争议的地方我将单独拿出来在集体面前再次操作,共同验证。

    (四)抛出问题,拓展延伸。

    教师演示《跳舞的小鸟》,启发幼儿思考,探索如何可以让小鸟的影子舞动起来,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去尝试并探索。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幼儿的思维却永无止境。

    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以及“做中学”的理念能较好地在本次活动得到体现。

    1.选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师抓住随时捕捉到的影子这一教育资源,和孩子们寻找不同的影子,一起和影子游戏,从而共同探索影子的变化与事物间的联系,继而了解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教学活动的游戏化。本活动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幼儿的兴趣点,运用游戏这一幼儿特有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以丰富而又有趣的游戏情节贯穿整个活动,和影子跳舞、玩手影、找小动物影子、演皮影等游戏环节,让孩子在玩中观察、探究影子的产生、影子变戏法的秘密等问题,在多次的游戏体验中,获得关于影子现象产生和变化的丰富经验。

    部编版影子说课稿(通用14篇)篇十

    《桂花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第11课。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质朴淡雅,情感丰富而真挚,一如桂花,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怀旧情韵,读后让人回味绵长。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课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摇花乐”。

    2、过程方法目标:以插图,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中感受“摇花乐”,体会思乡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体会思乡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采用“以读促讲”的方式,以“读——赏——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来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真情。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桂花雨)。

    这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雨吗?像什么?有什么感觉?

    (由课题联想开去,启发学生想象画面,谈谈感受,带着感受读题目,训练了学生的朗读,也创造了学习情境和氛围,一举两得。)。

    2、感悟课文。

    (1)体会“摇花乐”

    a、自由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摇花乐,把让你体会到摇花乐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还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先自由默读,再交流、表演,最后朗读体会)。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这就是儿童的快乐,只有儿童才能了解,这正是父亲诗中写的那句: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想象体会:看着这纷纷落下的桂花雨,你们觉得像什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b、“摇花乐”都有谁乐?(让学生边读边在旁边作记号,学会带问题读书)。

    反馈交流,总结:我乐、全家乐、全村乐。

    c、质疑:桂花开在秋天,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从课文的描述中,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以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理解母亲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d、朗读“摇花乐”深化理解。

    (2)感悟思乡情。

    a、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为什么这么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凝聚着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通过师生合作说话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是琦君奶奶对故乡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此时此刻,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自然会产生深深地情感。

    创设情境,引读母亲的话: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所以当作者把杭州的桂花捧给母亲时,母亲深情地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缕缕花香,传悠悠摇花乐,淡淡笔触,抒浓浓思乡情。

    b.(学习第六自然段)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作者,感染了作者,于是每到这个时候,作者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揺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c、同学们知道作者琦君吗?

    (她是浙江永嘉人,出生于1918年。)(她是当代女作家。)。

    (她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是著名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的学生。)。

    (琦君是一位高产作家,出版的散文集、小说集和儿童文学作品有30多种。)。

    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桂花雨》就是作者1962年写的,那年她44岁,此时的她远离家乡,文章流露出的是作者对家乡桂花的热爱和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总结:桂花是作者的童年,作者难忘童年的桂花雨,桂花雨中,有甜甜的回忆,桂花雨中,有浓浓的乡情,所以,作者这样写:小时候,……;让我们再一次读出作者内心深处浓浓的情……。

    3、布置作业(自由选做)。

    a、写感言:从作者身上,从这篇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自己的感想收获。

    b、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样,学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这里,进行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并将此练习作为本课的一项作业——小练笔。

    这课的板书力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桂花香揺花乐思乡情。

    部编版影子说课稿(通用14篇)篇十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九年制义务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阅读的时候,先要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同几条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标:能按阅读提示抓住课文的内容,学习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现在起就要珍惜时间。

    3.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课前准备。

    1〉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3〉搜集和时间有关的名言等。

    二、说教法。

    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为此,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三、说学法。

    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通过朗读课文,观察投影,展开联想,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感受时间的匆匆,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在我们课堂里,你们怕不怕?有没有信心学好这节课?非常好,大家都是勇敢的好学生,这节课之后老师要好好地奖励你们!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几张照片,大家有兴趣看看吗?

    2.教师介绍。

    这是我儿时的照片,多么天真!

    这是我进师范时的照片,灿烂的笑容如花般绽放着。

    这是我工作之后的照片,不过此时我已不是儿时天真的小孩子了,长大了,多了几分成熟。

    是啊!皱纹将会爬上我的额头,眼角,时间会无情地在我的脸上刻下沧桑。那时我是多么想抓住时间的脚步,留住青春岁月啊!可这个愿望是永远不会实现的。于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便引起了我的共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匆匆》。”

    教师用谈话激情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创设良好课堂基调。

    (二)认识作者。

    1.通过课前预习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朱自清)(课件出示朱自清的照片),你们对朱自清了解有多少?谁来说说。

    2.教师简介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到逝世。他的文学成就很高,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让我们一起用心去品味《匆匆》这篇散文,在作者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摸时间这个精灵。

    2.教师范读(出示课件)随机教学本课生字。

    3.这篇文章美吗?因为它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作者是用心灵写下这篇文章的,那么我们也要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是不是?老师给同学们放上音乐,同学们自已感受着读读这篇文章。

    4.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肯定读得很好。现在谁能选择一些喜欢的段落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

    (四)精读课文第3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好,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来去匆匆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找到有关文字,读一读,想一想,感受一下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

    2.(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受到了吗?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

    3.时间本来看不见摸不着,可是读了这段文字你感觉怎样?

    4.是啊,朱自清并没有说时间珍贵,我们要好好爱惜,而是通过写洗手时,吃饭时,睡觉时,时间无时无刻不从我们身边溜走。将无声无影的时间拟人化了。这种拟人化的写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5.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再来读读,再次品味时间的来去匆匆。

    6.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你们的时间又是怎样从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你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小事,赋予时间以生命,说一说。看谁说得最有朱自清先生的风格。

    (五)再读课文,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是啊!闲聊时,日子从我们的嘴边溜去;跳皮筋时,日子从皮筋底下钻过去,时间就这样白白流逝,我们甘心吗?作者甘心吗?在文中画出与朱自清先生同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

    2.说说自己画了哪些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随机介绍社会背景)。

    3.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痛苦和无奈。同学们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试着问问自己从现在开始能做些什么?请同学们试着填写下面的文字。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___,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时光老人在提示我们短暂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想一句你自己。

    的时间格言送给身边的人好吗?

    2.教师课件出示格言。

    3.同学们,时间的列车是一去不复返的,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要做得就是要珍惜时间,从现在做起,充实自己,好好地学习。

    (七)板书设计。

    匆匆。

    一去不复返。

    (珍惜时间)。

    部编版影子说课稿(通用14篇)篇十二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但作为一年级学生,其主体意识、主体能力还不是很强,必须创设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体味课文语境,在交流中增进理解,丰富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影子》通过演示多媒体动画课件,把学生带入向往的情境,再谈谈影子有趣在哪里。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文中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影子的初步感受。本节课中,我还运用多种游戏的方式来营造本课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利用动画课件,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师:今天我带来了动画片,我们去仔细看看太阳、影子和小朋友,看谁最聪明能发现他们的秘密。

    教师播放动画:在明快优美的音乐声中,一位小朋友迎着可爱的太阳娃娃快乐地走着。太阳在左,影子在右;太阳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就像可爱的小黑狗,跟着主人;也像好朋友一样,常常伴在人的左右。

    对于天性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借助电教媒体,感受课文意境,其实打开的是学生心灵的小窗,睁大的是学生智慧的眼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作为起始阶段的阅读教学,培养语感尤为重要,朗读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进一步感受文章所蕴涵的情感的常用方法。本课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影子”和“人”总是“形影不离”这一重要特点,读起来亲切上口,活泼俏皮,非常符合儿童年龄特点。课中我创设了多种读的途径,进行朗读训练。如从对影子的有趣感受出发,个别读,评议读,男女生比读,范读,讨论读,大组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多种形式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参与到读中来,收到以读带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以读悟情的效果。

    “主动探究型”阅读教学,就是从尊重学生的精神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探索知识,发展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

    1.质疑问难,转变学生。

    学生读书必然有疑问,“疑问”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真正的运转。例如,在《影子》一课中我先请学生说说影子有趣在哪里,然后引导他们思考:对这些有趣的现象,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使得学生从“依赖他人的学习”“被动学习”转变为“自我学习”“自己主动地去学”。于是,很多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影子为什么一会儿在前?在后、在左、在右?

    影子为什么像小黑狗?

    影子为什么常常跟着我?

    ……。

    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高度集中,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2.合作互助,理解感悟。

    “主动探究”型阅读教学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每个学生既是老师,又是学生,既是提问者,又是答疑者,他们不断地转换角色,相互启发,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流露情感,发展语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在教学本课难点时,我请学生先看完动画片,再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中创新思维、求异思维得到了培养,他们自主发现、自主实践,激发了探求知识的热情。学生回答除了课文中的内容外,还说道“太阳升高时,影子变小;太阳下山时,影子变大”“太阳落山时,影子就没有了”“影子会跟着太阳发生变化”“月亮也有影子”……并且在接下来的学生用手电筒、小物件小组合作的“影子游戏”中,进一步扩展体验,理解影子现象,为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发挥了重要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

    部编版影子说课稿(通用14篇)篇十三

    (设计意图)。

    班上有一位孩子带来了一张碟片,上面都是一些皮影戏,孩子们对此很感兴趣。于是,我紧紧抓住了幼儿感兴趣的这一事情设计了本次活动,以玩手影为导入,在循序渐进地深入,从而让幼儿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而且《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这是我选择了“影子”这一现象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的又一依据。在活动中,我利用实验比较、探索发现影子的形成原因,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寻找探索发现影子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科学教育活动是引导幼儿亲自探索和发展获得有关经验的过程。《纲要》指出:科学教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针对本班幼儿科学教育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影子的特征,知道影子的存在。

    2、探索发现影子的形成原因。即:光线照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并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的位置的关系。

    3、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合作、判断的能力。

    1、难点: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

    2、重点: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

    根据教学目标和《纲要》中指出的,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我做了以下准备:

    1、选择阳光灿烂的日子进行教学活动。

    2、把多功能厅布置成一个光影实验室、投影仪。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根据教学目标,我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我主要运用了: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时间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从小就养成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本次活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1、玩手影游戏引起幼儿的兴趣。2、引导幼儿寻找影子、了解影子的特征。3、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4、延伸活动。

    (一)玩手影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

    首先我设计了玩手影游戏,如:孔雀、小鸟、狐狸、小狗等手影。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幼儿自由玩自由发言,体现幼儿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原则,引出本次课题)。

    (二)寻找影子、了解影子的特征。

    带领孩子到室外去,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吗?幼儿寻找影子。看一看影子是怎么来的呢?通过实验观察让幼儿了解:太阳光照在自己的身体上,身体挡住了太阳光就产生了影子。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阳光灿烂的自然环境,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提高了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为后面的探索积累了经验,也为后面的活动提供了依据。)。

    (三)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

    为什么会有影子的呢?教师带领幼儿回教室做另一个实验:发现没有光,影子就不存在了,有了光才会有影子。

    这时我就可以用这样的指导语:看一看,光和影子在一起吗?影子在光的哪一面?引导幼儿带着另外两个问题回到草场上,你发现你的影子的光源是什么?你的影子是在太阳的另一边吗?(幼儿自由交流讲述)得到:影子总在光的另一边。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探索发现影子与光源的位置关系,启发幼儿开动脑筋知道影子总在光的另一边,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在此环节中,我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方法。)。

    (四)活动的延伸。

    1、在玩踩影子的游戏中,孩子们能充分体验到其中的乐趣,真的是其乐无穷。让幼儿带着有趣的问题在意犹未尽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活动。

    (这一环节调动了幼儿身体的各个部分,充分满足了幼儿好动的天性)。

    (在这里,其实活动还没结束,我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进一步探索影子的有趣现象。)(殷菊华)。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物体怎样移动。

    幼儿在平时玩玩具的时候,总喜欢把玩具推来推去,拉来拉去。为了激发幼儿探索、实验的兴趣,培养幼儿喜欢尝试、乐于动手,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一些科学知识和现象的学习意识和从事简单的技术学习的能力,同时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平时游戏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娱乐交流中的话题,我设计了一节尝试性、造作性和探索性都较强的科学活动——物体怎样移动。

    “物体的移动”除了教幼儿获取有关的物体移动需要的具体经验外,还要对幼儿进行相关的科学知识教学,并从科学探索出发,生成有关技术的目标和内容,将幼儿的科学与技术学习有机地、自然地结合起来。

    在教幼儿“物体怎样移动”的之前,我预设了一下“物体怎样移动”的学前目标:首先,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尝试让物体动起来,使幼儿感受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获取有关物体移动需要力的具体经验。其次,让幼儿尝试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移动的一样吗?再次,让幼儿想办法在不用身体碰物体的情况下,还有什么办法让物体动起来?最后,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并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在学习“物体怎样移动”的时候,教师为幼儿共同准备了各种物体。如:积木、汽车、纸、圆珠笔、各类玩具以及绳子、轮子、木板等等。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在进入教室之前,我领着幼儿在室外活动了一下。

    随后我放开音乐,幼儿听着音乐《碰碰车》来到了教室,看到地上放着各类玩具,顿时来了兴趣。

    我趁机说:“小朋友们,地上放了这么多的玩具,我好想玩一玩,你们想玩吗?”说完,我就独自拿着玩具玩起来,小朋友也跟着玩起来。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孩子们开始了活动中的第一次尝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给了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材料,让幼儿通过尝试,发现物体自己是不动的,只有去推它碰它物体才会移动。

    我来到孩子们中间,问身边的几个幼儿:“文文,佳佳,你们在玩什么?你怎么玩的?文文说:“我在玩积木,我可以搭高楼”。佳佳说:“我在和皮球玩,我碰它就滚。”“我在玩汽车,我一推它就跑。”----------孩子们有各种回答,我没有阻止孩子,但当一名幼儿回答到本次活动的主题(我碰它就动,我推它就动)时,我及时抓住,引出话题:“小朋友说的真棒,放在地上的东西,自己是不动的,那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呢?”

    幼儿再次尝试,这次尝试,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幼儿比较投入,这时我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一方面发现幼儿操作中的创造性思维,给予肯定;另一方面,也帮助了一些思维和操作有困难的幼儿,给予引导,使幼儿都能有所发现。

    过了一会儿,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来到我身边向我演示,等幼儿围坐在我身边时,我问:“谁能主动说说你是怎样让物体动起来的?”“我是用手推的,一推我的积木就动起来了。”“我是用手拉的,一拉我的汽车就跑起来了。”“我是用嘴巴吹的,一吹纸就飘起来了。”“我是用脚踢,一踢皮球就动了。”

    孩子们边说边演示给其他小朋友看。

    在这次尝试中,幼儿很专注,很投入。

    教师说:“小朋友说的真棒啊!刚才小朋友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物体移动,可以用手推、拉,可以有嘴巴吹,还可以用脚踢-------小朋友可真聪明。”(教师小结)。

    接着我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小朋友只要用力推,物体就会移动,那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移动得一样吗?”

    幼儿再次尝试。这是一个新的,而且动脑筋的问题,孩子们被吸引了,我刚说完,孩子们就去自己尝试了。我来回走动了,观察了一下。大约过了七、八分钟,孩子在我周围坐好。

    “刚才,小朋友都在认真的做实验,那请小朋友说一说,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动的一样吗?你是怎样做的?”

    幼儿争着演示自己的实验,边说边做,这时,我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的语言讲述操作过程,如个别幼儿介绍不够流利的,我将耐心地给他们第二次机会,鼓励他们把话说完整,把操作做的更好。

    “我玩的是小汽车,我发现,我用很大力推,汽车就跑的很快、很远,用力小轻轻的推,汽车就跑的很慢、很近。”“我玩的是纸,我用嘴巴用力使劲的吹,纸就飘的很远,我用嘴巴轻轻的吹,纸就飘的很近。”“我玩的是皮球,我用脚使劲的踢,皮球就跑的很快很远,我轻轻的踢,皮球就跑的很近。”

    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都能发现用力大和用力小物体动的不一样,可见幼儿的思维注意力都非常的集中。

    教师说:“小朋友的实验都很成功,而且说的棒极了,用力大的时候,物体移动的就快、就远,用力小的时候,物体就移动的慢、近。(教师小结)。

    面对幼儿的感性经验,紧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

    “小朋友用身体去碰这个物体,物体就会移动,那你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用身体去碰这个物体,能让这个物体移动起来?”

    幼儿再次尝试,由于有了先前的尝试经验以及探索的基础,他们有的单独实验,有的合作实验,边尝试,边操作。教师的问题给幼儿的探索提供了方向,幼儿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一环节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了迁移,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幼儿获得了成功感,把这次的探索活动推向了高潮。

    一段时间后,幼儿围坐在我的身旁,迫不及待的想演示自己的实验。没等我问,孩子们的小手就举的高高的了。

    “我想让小汽车动,我没有用手,我把绳子寄在积木上,一拉绳子积木就动了。”“我把木板的一头放在高处,一头放在低处,把汽车放在高处,一动木板汽车就自己跑下来了。”“我把纸往空中一扔,然后不断的吹,纸就动起来了。”孩子们越说越兴奋,总结出:让物体移动,用的力不一样,物体移动的也不一样,用力大,东西就动的又快又远;用力小,物体就动的又慢又近。

    看到孩子们积极的表现,于是我把延伸活动放到了室外。

    “孩子们,关于物体移动的秘密可多了,刚才小朋友还没有发现更好的方法,现在我们到院子里试一试,看看还有没有新的方法,然后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人们是怎样让重、轻的东西从下面移到上面,或者从里面移到外面。你自己也可以试一试。”

    通过这个活动延伸,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力和运动的关系。

    记的我曾经看到这么一段话:在尝试教学时,不要忘记要先尝试后教,尝试教学中一定要让幼儿有尝试的机会,一定要让幼儿带着问题、目的去尝试,不要想幼儿是否能尝试成功,要重在过程,尝试以后要让孩子有交流的机会,让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学习。所以在整节活动中,我把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方法放到了首位,让每个幼儿都有尝试、交流、发现、发言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尝试教学的课程的模式,在活动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节课结束后,我并没有把这一活动结束,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物体移动的问题,都能和孩子一起共同的讨论。

    如今,尝试教学在我园已广泛展开,孩子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是尝试的重要内容,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让孩子们在尝试中学习。遇到问题,让孩子尝试解决,孩子们可以这样试也可以那样试,为孩子留下了自我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尝试教学给老师们带来了挑战,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探索和创造的空间,使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孩子们在尝试教学的氛围中,已经张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广阔的蓝天。

    幼儿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当中,一切东西都会吸引幼儿的心灵,从而焕发起无穷的好奇心,在《纲要》中,科学教育的内容从幼儿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风是幼儿在日常触及到的最多的自然现象,本活动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探索风的形成,让幼儿在活动中更为直接地体验风的存在,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引发孩子们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一)幼儿园《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要从孩子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科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和爱好;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教给幼儿主动探索的技能;发挥科学的教育作用。科学活动《风》就很好地落实了这一教育任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感知风的存在,快慢、强弱。

    2、能力目标: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

    让幼儿想象风的奥妙,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这是一次科学活动,其中穿插了一些科学常识教育。但教学仍以科学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尝试感知风的存在上。

    感知活动通过小朋友与风对话,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尝试的形式是利用材料来寻找看不见的朋友。因此,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风的形成是这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四)、活动准备:

    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操作桌子10张呈直角摆放在侧面和后面,便于操作评价。

    2、物质准备:电风扇、扇子、吹风机、气筒、纸板、吸管、气球、吹气玩具、吹风玩具、书、雨伞、风车、有关龙卷风的碟片等。

    3、经验准备:已经知道空气的存在;活动前在户外感受风。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孩子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2、问题教学法:在活动引导中,提出恰当的开放性问题,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形成了好的师幼互动。

    3、操作教学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产生风的趣味性、多样性,让幼儿在看一看、用一用、试一试中获得感知风的存在。第二次操作是试一试、比一比感受。

    4、演示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看龙卷风的碟,让幼儿对风有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此外,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探索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启发联想教学法、实际操作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为了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活动前,教师让幼儿在户外感受了风。以增加幼儿对风认识。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认识、锻炼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比一比、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风有更深的印象,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寻找风朋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体验、感受风存在的,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继而去应发幼儿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期间,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的方法,表达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一)激发兴趣(利用找看不见的朋友,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幼儿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幼儿产生学习需要,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我根据教材实际,创设兴趣情景,来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活动开始,利用问孩子:“你们喜欢交朋友吗?”然后让幼儿闭上眼睛“有个看不到的朋友想和我们班的下朋友做游戏”引发幼儿的兴趣,从形式上、内容上都深深吸引着孩子。

    (二)自由探索(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的形成)。

    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中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活动,我引导鼓励幼儿利用各种物品扇动感觉风,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教师在一旁给予支持、鼓励及指导,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三)交流结果(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

    在前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在探索活动结束后,幼儿最想的就是把自己所发现的寻找风的方法告诉给其他幼儿和老师,如:她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发现各种东西制造出来的风吹到身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把自己在探索中所得到的经验与老师几同伴讨论交流。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

    (四)丰富经验(利用生活经验和看录像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

    引导幼儿回忆自然界的风,运用生活的经验感知风对人的好处和坏处(好处:可以吹干衣服、风力发电、热的时候会觉得凉快等等;坏处:龙卷风会把人吹飞、房子会吹,给人类带来危害等等),为了使幼儿的兴奋点上升,我给幼儿看了有关龙卷风的录像,其动感使孩子感知龙卷风的力量,替代了图片死扳不动的传统方法。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了学习过程的快乐。教师适时赏识又给每个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此环节较好地将艺术融入了科学,达到比较完美的统一。

    (五)评价总结(总结幼儿自己探索到的有关风的经验知识)。

    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了情感、语言、能力、动作、发展等多方面的随机评价和阶段评价,总结丰富幼儿有关风的经验知识。并采用幼儿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师幼、幼幼互动作用,以使教育更好地为幼儿发展服务。

    (六)活动延伸。

    活动结束,我们不能马上告一段落,关键是引导幼儿持续不断地对风产生兴趣。我把本次活动的物品投放到活动区,这样更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这次活动以及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进行生成活动。在活动的组织中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以积极的体态语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用生动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始终能围绕活动内容积极思考,从而将本次活动推向了最高潮。最后,让幼儿轻快地走出活动室,到户外寻找风、感受风,结束本次活动。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人造彩虹。

    自然界是充满着神奇有趣、美丽奇特的科学现象,就拿“彩虹”这一自然现象来说吧,它常常出现在夏天雷雨后,云层中的水珠大量聚集时,经过阳光的折射,就会在天空中出现美丽的彩虹。但往往孩子们还未仔细欣赏时,它转瞬即逝,犹如昙花一现,让人难以捉摸。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大班幼儿活泼好动他们对事物充满了一定的探究欲望,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在活动中给孩子提供宽松、和谐的氛围,并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表现自己,整个活动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串联生成。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思考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认知、情感、能力三方面来制定这次活动的目标。

    1、在观察、探索中了解彩虹现象的由来。

    2、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产生对自然界奇妙现象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

    4、根据目标:我的活动重点是在观察、探索中了解彩虹现象的由来。活动难点是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产生对自然界奇妙现象的兴趣。

    为了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中、游戏中,我做了以下的准备:

    1、选择一个明媚的日子。

    2、课件一份,镜子人手一份,盆中装满水,圆珠笔,色拉油,白纸,三棱镜,放大镜,泡泡。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引起幼儿的兴趣——迁移经验,了解彩虹的由来——学习动手制造“彩虹”——交流实验结果——延伸活动。

    我是让孩子们在操作探索中亲身体验,了解彩虹现象的由来,克服重点和难点。具体过程如下:

    (一)引起幼儿的兴趣。

    我通过以下三个小环节来实施:

    1、幼儿自由玩镜子。幼儿在玩中和同伴说说从水中的镜子中找到了什么?

    2、引导幼儿在水中把镜子对着太阳照射。

    3、说说自己的发现。数一数有几种颜色?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我开始的直接提问是让孩子们拿着镜子在水中自由玩耍,讨论自己的发现,幼儿讨论的问题肯定不充分,之后我用语言提示他们“在水中把镜子对着太阳照一照”,这样有目的的引导,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彩虹”这一奇妙的自然现象:镜子中能反射出七彩的颜色。

    (二)了解彩虹的由来。

    这一环节我出示雨中、雨后的课件制作,让幼儿观看课件彩虹是怎么产生的,最后得出结论:彩虹是夏天雷雨过后出现的自然现象,是天空中飘着许多的小水滴经过阳光照射后形成的,彩虹是红、橙、黄、绿、青、蓝、紫这样排列的。屏幕上雨后的课件鲜艳的颜色刺激着小朋友的感官,使他们的手、脑、眼、嘴并用,每个孩子都能全身心的融入学习中。

    (三)学习动手制造“彩虹”。

    前一环节的介绍,幼儿对“彩虹”的由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这么漂亮的彩虹一会就没有了,怎么办呢?”我直接把问题抛给幼儿,让他们想办法解决,孩子们肯定会说:“我们可以自己做一条‘彩虹’呀?那怎么制造‘彩虹’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寻找材料,如:泡泡、放大镜、三棱镜、圆珠笔、白纸……幼儿自由地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教师用问题设置的方法边观察幼儿操作,边及时地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幼儿在尝试操作过程中交流、合作。本环节是运用了尝试法和操作法,也是活动的难点之处。

    (四)交流实验结果。

    幼儿互相欣赏制造的“人造彩虹”与同伴交流着自己是用什么材料制造“彩虹”的,并用语言总结、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在看看、说说、做做中进一步了解到彩虹这一现象的由来,真正做到了《大纲》中提出的“引导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幼儿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增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操作法。

    (五)延伸活动。

    活动结束后可以继续让幼儿在科学探索区中,寻找多种制造彩虹的方法,产生对自然界奇妙现象的兴趣,并体验着成功的乐趣。

    本次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满足了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结束后,幼儿继续探索,将学到的技能进行运用,已达到教育的最综目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奇特的花草。

    在孩子们的眼里,大自然的花花草草是那样的漂亮神奇,没有善恶之分。孩子们生活的周围永远都有花草树木的陪伴:春天,公园里观赏各种各样开放的鲜花;夏天,在绿荫底下乘凉;秋天,一起捡落叶;冬天,给小树穿上棉袄……所以,孩子们喜欢花花草草,也愿意了解它们,对大自然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世界上的植物有很多种,而每一种植物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植物们在外形、生长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不同。由于环境资源的破坏,有的植物繁殖过多,而有的植物又濒临灭绝……在这样一个广阔的植物世界之中蕴涵着多种多样的教育价值。

    大班幼儿对植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幼儿已经初步认识了园内的各种花草树木,但是,幼儿的有关植物的知识和经验是零散的,需要教师给予孩子们归整和梳理,帮助孩子们形成一个有关植物的比较完整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花花草草,热爱整个世界,热爱整个地球的美好情感。这才是一个完整儿童、完整人的基本素养。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探索、讨论等等,大胆表述对植物世界的认识,发现植物之间的不同,探讨植物的独特之处,了解植物世界和我们人类世界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激发幼儿热爱植物和保护植物的美好情感。

    在《奇特的花草》这个活动中,我着重解说一下植物的自我保护。因为我认为,植物的自身保护与它们的生存环境和它们各不相同的外形特征有着很大的关联。另外,如今对独生子女进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植物的自我保护教学活动的开展恰恰可以激起幼儿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

    基于教材的综上特点,我从认知、情感、能力三方面来制定这次活动目标。

    1、了解植物保护自己的方法,知道植物自我保护的方法与生存环境、外形之间的关系。

    2、能把观察到的植物的信息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激发幼儿探索植物世界奥秘的兴趣,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

    目标(1)(2)综合了认知和能力两方面的目标。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所以重点目标定位在认知和能力两方面。其中“知道植物自我保护的方法与生存环境、外形之间的关系,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幼儿能够对植物的各种自我保护的方法进行分析分类,这是更高层次的。

    目标(3)是社会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幼儿探索植物世界奥秘的兴趣,同时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这三个目标中蕴涵了科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

    只有了解了幼儿原有的经验,才能提升幼儿的已有经验,所以以下两经验是这次活动的成功开展的有力保障。

    1、知识准备:认识各种植物,对各种植物感兴趣,通过看书、看录象、问成人的途径对植物保护自己的方式有所了解。

    2、物质准备:

    (1)玫瑰花。

    (2)录象:“植物的自我保护”

    3、植物的图片、标记、白纸、笔。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调查问卷法、语言讨论法和游戏法。

    1、调查问卷法:教师鼓励幼儿运用调查、分析、讨论和统计的方法获得各种植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并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调查分析,和同伴资源共享。

    2、语言讨论法:在教学活动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对植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分类时,我就引导幼儿对各自的调查分析进行讨论与分享,同时集体归纳植物的自我保护方法。

    3、游戏法:通过“会保护自己的植物”的游戏,进一步使幼儿通过竞争性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

    (一)导入课题: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对花草保护自己产生兴趣。

    1、出示玫瑰,这是什么?请你们仔细地看一看,它有什么特征?

    2、原来玫瑰的身上有刺,你知道这个刺是它用来做什么的吗?

    3、小结:为了防止人们来采摘它,玫瑰的身上长满了刺,这个刺是它用来保护自己的。

    (这一环节通过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导入课题,同时调动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共享调查问卷。

    玫瑰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想办法保护自己,你们已经对其他植物的自我保护进行了调查,请你们拿出来和好朋友说一说。

    (这一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展示并大胆表述自己的调查分析,和同伴资源共享。)。

    (三)集体讨论分析,对有相同自我保护方法的花草进行分类。

    教师请个别小朋友对自己的调查进行大胆表述,同时对有相同自我保护方法的花草进行分类,边分类边出示标记和幼儿共同记录,共分为以下几种保护方法:

    1、放臭气:烟草、水毒芹。

    2、身上有有毒物质:丝兰、龙舌兰。

    3、身上有刺:金银花、月季花、蔷薇花、玫瑰。

    4、拟态:圆石草、角石草。

    5、小结:植物们也很聪明,想了许多办法来保护自己,有的依靠自己的气味,有的依靠自己身上长刺,还有的利用拟态来保护自己。这些植物真能干!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和幼儿对各自的调查分析表进行讨论与分享,同时集体归纳它们的相同。通过表述、操作分类、分析探讨、记录等方法,使重点得以突破,难点目标进一步解决。)。

    6、观看录象“植物的自我保护”在观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仔细观看并帮助幼儿验证自己的调查分析。

    (在此环节中,通过直观的录象观看,帮助幼儿验证自己的调查,充分调动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重难点目标也得以突破提升。)。

    (四)巩固游戏:会保护自己的植物。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叫“会保护自己的植物”,当老师出示植物的保护方法的图示后,请你们找一找哪个植物用的是这个保护方法,然后学一学它保护自己的动作,看看谁找到的速度最快。

    (利用游戏的形式,,进一步使幼儿通过竞争性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五)“我的自我保护”

    植物们都想办法来保护自己,我们小朋友能不能为自己想象创造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请你们动脑筋想一想,然后在纸上画下来。

    (此环节运用绘画这一表现方式,鼓励幼儿想象创造自我保护的方法,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最终使活动目标得以深化,并回归生活。)。

    中班科学活动说课:有趣的转动。

    《有趣的转动》这是一堂科学活动课。转动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孩子们也经常会对“陀螺、风扇、钟”等物体为什么会转动产生疑惑并不停地发问,《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了解决孩子心中的疑惑,抓住教育的契机,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感性经验?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以及《纲要》中科学领域的发展目标为依据,我确立了以下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并在操作中引导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

    (3)体验物体转动的乐趣,初步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本活动的重点是在于让幼儿对物体的转动有初步的了解并获得物体转动的相关经验,而作为难点,是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发现物体是怎样转动的原理。

    活动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伞、钟、自行车、电动玩具、风车等。

    本活动通过让幼儿直接操作、反复体验,变被动记忆为主动探索,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感知转动的相关经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幼儿尝试教学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穿插运用讲述法、操作法、启发联想法等教学方法。其次设置疑问,引导幼儿探索的兴趣。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日常常见的物体,让幼儿进行探索和发现,同时设计了课件让幼儿直观的欣赏,这样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借助多媒体课件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活动中幼儿主动探索,发现学习。在幼儿的探索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并带着问题进行实际操作,使幼儿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一、设计情节引出转动并揭示课题:(1)老师喝水了,谁能帮我把瓶盖打开?刚才你是怎样把盖子打开的?(2)教师再次演示几样能转动的物体,(伞、钟、按摩器)让幼儿找找他们的共同点,在让幼儿找的同时引出转动。

    1、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时,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2、等幼儿操作完后进行讨论交流,请部分幼儿上来说说你是怎么玩的,把幼儿的玩法呈现出来,初步让幼儿了解转动原理。

    3、最后老师进行小结:这些物体的转动都是围着一个转动轴作圆周运动。但考虑到中班幼儿对转动轴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伞的转动,让幼儿找找转动轴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在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明者,而教师是幼儿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为幼儿提供操作的平台,让幼儿探索与发现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一环节是让幼儿讨论解决难点问题,通过老师的提问来引发幼儿开动脑筋,从前面的表象的积累中,总结出答案。向幼儿提出问题后,不急于让幼儿回答,而是让幼儿先七嘴八舌地议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充分思考。幼儿讨论时,我不是是旁观者,这是要做两件事,一是“听”二是“说”。即听一听孩子们在说什么,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找不说话的孩子说话,激励人人动口,积极讨论。

    三、讨论转动带给我们的好处,首先我先对幼儿进行提问,让他们找找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引导幼儿说出电风扇、钟、自行车、门等。然后我制作了课件,让幼儿从图片中更直观地得到启发。

    四、运用转动的原理,享受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好处。我出示榨汁机,并进行演示,让幼儿品尝果汁。

    通过幼儿的亲身体验感受到转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幼儿品尝榨汁机榨出的果汁。

    活动延伸:下课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继续探索的开始。所以我在本活动结束时,让幼儿利用转动的原理,发明一样东西,进一步加深幼儿对转动的理解。

    部编版影子说课稿(通用14篇)篇十四

    教材分析:

    影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太阳光下有影子,灯光下有影子,皮影戏里也有影子,影子还会调皮的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影子好玩但它具有复杂的形成原理,对于幼儿来说无疑是一个有趣又充满好奇的现象。

    在《纲要》活动内容选择中提到:“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可见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于是我选取了影子这一贴近幼儿生活、好玩又不失探索性的题材,针对具有一定观察力,思维力以及表现能力的大班幼儿设计、展开活动《和影子玩游戏})。

    活动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并通过简单的操作,发现影子特征及其呈现的必要条件。

    2.尝试改变光与遮挡物之间的距离和角度,发现并记录影子变化的规律。

    3.能与同伴合作进行探索活动,体验发现影子变化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发现影子特征及其呈现的必要条件。

    难点:发现改变光与遮挡物之间距离和角度时影子产生的变化。

    活动准备:

    1、活动开展所需的电筒、白板、支架、操作单等。

    3、自制图片、小结条若干。

    教法与学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根据教学目标,主要采取启发式提问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来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探索能力和获得学习的技能。

    活动流程:(简)。

    本次活动从“唤醒幼儿经验一一自由探索一一拓展设疑”三大环节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展开,活动中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探索影子、制造影子。从感知到体验到创作,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一)唤醒幼儿经验,初步了解影子呈现的条件。

    1、出示影子图片,发现影子的颜色是黑色的。

    2、出示生活中的影子照片,幼儿讨论得出结论:影子产生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有光。拓展多种光源,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3、提供光源,通过游戏发现影子出现的第二个必要条件―遮挡物。小结:原来影子的出现不仅需要光,还需要遮挡物。(解决活动重点)(二)自由探索、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

    这一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所在,主要解决当光源、遮挡物、挡板三者处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时,影子会发生不同层次的变化这一问题,为了使研究的结果更加清晰,我将研究分为距离和角度不同两个探索平行层和一个经验梳理层,并运用视频、课件flash等解决活动中比较抽象复杂的知识。

    1、第一层次:发现影子的大小变化。

    (l)视频导入,引发孩子游戏的兴趣,发现影子变大变小的现象。

    (2)通过两次操作得出结论:遮挡物离光近影子大,离光远影子小。

    (3)提出“为什么”挖掘问题的更深层次。通过flash演示得出结论:因为光延着直线传播,物体离光近时,挡住的光多,影子就大,离光远时,挡住的光少,影子就小。

    2、第二层次:发现影子与光源的方位变化。

    (1)以影子还藏着许多秘密引出再次探索,介绍操作材料和操作规则。

    (2)小组形式展开活动,分工合作享受探索的乐趣。

    (3)展示操作结果记录单,并说明和演示操作的过程。

    (4)得出结论:原来光和影子的位置总是相反的。

    3、第三层次:看图片梳理并巩固经验。

    (1)出示找影子智力游戏图片,请幼儿从图片中找出正确的答案选项。并说明为什么。

    (2)对回答正确的幼儿给予肯定和表扬。

    (三)拓展设疑,激发幼儿持续探索的兴趣。

    本环节我以两张对比强烈的图片引发孩子的猜测和思考:为什么同一个物体可以多重影子,又可以没有影子?为孩子打开想象的大门,畅所欲言,把各种猜测记录在猜测卡上,为下一次探索活动做铺垫。

    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深刻的了解到,科学活动是严谨的,孩子的思维也是严谨的,科学活动中有大量具有科学探索性的问题无法简单用语言来讲述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简单有效的解决活动中复杂抽象的问题,化解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多更大的收获。

    部编版影子说课稿(通用14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