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24篇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 演讲稿 ]

    演讲稿 发布时间:2024-02-28 21:20:48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教案模板中的教学资源准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教材和教具。接下来是一系列经过实际应用和验证的教案模板,希望能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Pdf下载Word下载下载Pdf文档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将本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教案模板中的教学资源准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教材和教具。接下来是一系列经过实际应用和验证的教案模板,希望能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Pdf下载 Word下载 下载Pdf文档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一

    教学目标:

    1、在知识的整理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读写数、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数的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等方面的知识。

    2、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万以内数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目标解析:

    复习课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经意地参与到知识整理的活动中,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求近似数的方法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万以内数的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中形成知识。

    (一)猜数引入。

    1、由3、0、0、9组成的一个四位数,位上是9,读数时且读一个零,猜一猜这个数可能是多少?(9003、9030)。

    (二)形成知识体系。

    1、学生交流《万以内数的认识》包含的主要知识点。

    2、学生汇报主要的知识点,遗忘的部分加以点拨。

    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数的大小比较、求近似数、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猜数的游戏,让学生初步回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大大提高学生复习旧知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整理中掌握知识。

    (一)情境一:

    课件出示商场里6款液晶电视机,价格(单位:元)分别是:4986、6800、5008、7060、10000、50861、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

    (1)写一写:教师报价格,学生在纸上记录,然后课件逐个出示价格,学生校对。

    (2)说一说:指生说说写数的方法,写数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强调:写中间有零或末尾有零的数时要注意数的中间或末尾写几个零。

    2、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读一读:指生读出课件上液晶电视价格的数,边读边纠正读法。

    (2)说一说:指生说说写数的诀窍。

    强调:不管中间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3)比一比:读数和写数有什么共同点?(读数和写数时都从高位起。)。

    3、复习数的组成。

    (1)贴一贴:根据教师的问题,指生依次在黑板上贴出数位顺序表。

    (2)说一说:指生说出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

    (3)想一想:数位顺序表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4)拨一拨:指生利用数的组成介绍6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其他的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并说出价格。

    4、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1)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两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进行比较大小,同桌交流比较的方法。

    (2)指生汇报,交流大小比较的方法。

    板书有代表的几组:6800○10000、4986○6800、5086○5008。

    (3)归纳总结大小比较的方法:

    (4)把6款液晶电视机的价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5、近似数的方法。

    (2)说一说:4986、5008、7060、5086的近似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借助商场中液晶电视机价格的情境图,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参与到“老师读数学生写数、看数再读数、学生在黑板上贴数位顺序表、在计数器上拨数、自主选择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猜老师选定电视机的价格”等活动中进行知识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点聚集成知识块,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表达的欲望得到满足。在复习数的组成时,让学生初步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情境二(复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商场里其他电器的价格:

    1、根据上面电器的价格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2、学生汇报,板书有代表性的算式并指生说出算法。

    (1)260+180=44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26个十加18个十等于44个十,也就是440)。

    (2)260—180=8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26个十减18个十等于8个十,也就是80)。

    (3)3000+2800=580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30个百加28个百等于58个百,也就是5800)。

    (4)3000—2800=200(元)指生说说计算的方法(30个百减28个百等于2个百,也就是200)。

    设计意图:借助商场中其他电器价格的情境图,让学生经历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练习中深化知识。

    (一)基础性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先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模型独立读写数,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然后全班交流读写数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数的组成。

    3、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明:求近似数的方法。

    4、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用不同方式表示数的方法。

    (二)综合性练习。

    1、按规律填数。

    (1)_______、2996、2997、2998、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3910、3920、______、3940。

    (3)_______、5800、5900、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填上合适的数。

    3、按要求组数。

    用3、7、0、0组成不同的四位数。

    (1)只读出一个零的数有();

    (2)不读零的数有();

    (3)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有一定的层次性,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四、梳理中内化知识。

    今天我们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二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2、轴对称。

    (1)通过欣赏图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找到一条恰当的直线即对称轴,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能辨别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中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镜面对称。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掌握镜面对称现象基本特征的过程(镜子里外的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发展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1、7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2、倍的意义及应用。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8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9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二):看一看、摆一摆。

    (1)利用主题图复习第3、4、5、6单元的相关知识(观察物体、角的认识、表内乘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价值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三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初次经历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计算过程,容易与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混淆。

    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容易书写错误导致计算结果有误。

    1、讲授法。

    2、合作讨论法。

    导入。

    一、回顾同级运算的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2)明确计算过程。

    没有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与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探究新知。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理解图意。

    2、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已知条件:

    3个翘翘板上各坐4个小朋友;

    草地上有7个小朋友。

    所求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3、分析题意,列算式。

    分步算式:4×3=1212+7=19。

    综合算式:4×3+7或7+4×3。

    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19人。

    4、探究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这道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属于不同级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明确计算过程。

    先算4×3=12,再算7+12=19。

    具体步骤如下:

    归纳总结。

    在不带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后算加法(或减法)。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巩固练习1-4题。(课件出示)。

    小结。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

    梯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剪刀。

    教学过程:

    二探究新知。

    实际操作,自主探究。

    1独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学具自己进行剪拼,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特有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进而求出梯形的面积。

    3交流汇报,发现规律。

    (1)引导观察,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3)经观察分析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用字母公式来表示。

    三看书质疑,交流感想。

    阅读第24页内容,回顾自己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并与同伴谈谈自己的想法。

    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完成25页习题。

    五全课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在学习方法上又有了那些提高。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五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三节课,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二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学习万以上的大数。《人口普查》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的基础上学习大数的读写。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2.情感与态度:经历自主探索大叔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的能力。

    3.解决问题: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设计意图: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谈话导入,进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_。)。

    二、组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任务“怎样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

    2、根据数位顺序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探索。

    3、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给学生准备独立尝试的学习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探索,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并在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三、小组合作,完成中卡。(明确目标:每组根据要求探索“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出示单元组活动要求。

    2、根据先前归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数的读法。

    3、教师补讲,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四、巩固应用,正确的读写大数。

    1、引导学生把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的仔细读;。

    2、先独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学生畅谈收获,开展评价活动。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26583000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六

    一、填空:(20分)。

    1.5%读作(),百分之八十五点三写作()。

    2.六一班今天实到了49人,缺1人,出勤率是()。

    3.():16=10/()=0.125=()%。

    4.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男生比女生多()%。

    5.今年耕地面积比去年增加25%,今年耕地是去年的()%。

    6.一根绳长8米,把它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米,每段占全长的()%。

    7.10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占水的()%,盐占盐水的()%,水比盐多()%。

    8.从甲地到乙地,客车行需要8小时,货车行需要10小时,客车速度比货车速度快()%。

    9.在()填上“”,“”或“=”号。

    0.3%()0.03。

    140%()1.4。

    30()300%。

    10.缴纳的税款叫做();()和()的比率叫做税率。

    二、判断题。

    1.一批产品有95件合格,5件不合格,合格率为95%。()。

    2.一个数除以25%,等于这个数缩小4倍。()。

    3.一条公路已经修了60%,已修与未修的比是3:2。()。

    4.甲数比乙数多20%,那么乙数比甲数少20%。()。

    5.有101粒种子,全部发芽,发芽率为101%。()。

    三、选择。

    1.甲的3/4等于乙的60%,则甲()乙。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2.在一个自然数的后面添上一个百分号,这个数就()。

    a.扩大100倍。

    b.缩小100倍。

    c.大小不变。

    a.女生是男生。

    b.男生是女生。

    c.男生是全班。

    d.女生是全班。

    4.a的25%和b的20%相等,则a与b的比是()。

    a.5:4。

    b.4:5。

    c.2:3。

    5.植树500棵,死了20棵,成活率是()。

    a.96%。

    b.95.8%。

    c.4%。

    d.4.2%。

    6.某种商品现在售价4元,比原来降低1元,比原价降低了()。

    a.33.3%。

    b.25%。

    c.20%。

    7.100千克增加10%后,再减少10%,结果是()千克。

    a.100。

    b.99。

    c.110。

    d.101。

    四、填表:把下表中各数互化。

    五、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50%比4.38少0.62,求这个数。

    2.一个数的60%加上5等于50的1/2,求这个数。

    3.一个数减少25%是300,这个数的60%是多少?

    4.甲数比乙数少40%,乙数是200。甲数是多少?

    六、应用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辆汽车行驶全程的40%,距离终点还有27千米。全程多少千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年级50个人练习射击,每人打2发子弹,共命中96发。求命中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视机厂去年生产彩电8400台,比前年增产了20%,前年生产彩电多少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件衣服售价340元,比原价便宜15%,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选作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七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

    【教材分析】。

    梯形而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的编排不同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它的编排特点是引导学生把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

    再求面积。因此教材的编写跨越了数方格的感性认识阶段。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用转化的思想。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内容时学生己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而且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时。对转化、平移等数学思想的方法己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基础。因此。梯形面积的学习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迁移类推和新旧转化。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自行尝试学习,通过不同途径探究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应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

    2.进一步发展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讨论、争辩、操作和推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3.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同样大小的梯形纸片(至少四弓长)。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探究情境。

    1.教师谈话:请说出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猜测:梯形面积计算能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面积来进行计算吗?

    4.下面就请同学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实践。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义习。梳理学过的直线型图形的而积计算公式。并通过质疑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

    二、自主探究,寻求规律。

    (一)推导面积计算公式1.谈话指导:请同学们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有关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知识和方法。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

    2.学生尝试探究验证。教师巡视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小组。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动脑的机会,给学生利用旧知探求新知的时间。把知识产生的过程创造出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学会探究的方法。

    3.展示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1)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出自己转化推导的方法。

    (2)教师配合学生的叙述。用课件演示梯形是如何转化成己学过的平而图形的,并让其他同学质疑、评价(这里可能会出现拼一拼、割补、分一分等多种方案)。

    4.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公式。

    (”教师提问:“谁能总结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请说明你的根据。”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并板书: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x高=25.根据推导过程和公式。让学生提出问题:

    (1)二上底加下底”指的是什么?

    (2)为什么要“除以2"?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仅知道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更明确如此计算的原因。达到“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习惯和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的课件演示,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转化思想的内涵。

    2.学生自己尝试独立计算。

    3.学生互相出题进行公式应用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互相出题训练。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实现学生真正的自主参与。同时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使训练多样而有趣。变苦学为乐学。

    三、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1-4题。

    3.灵活变换条件。联系实际进行练习。

    4.拓展尝试:下图是两个相同的汽角三角形补在一起。求涂色部分的面积。(单位:分米)。

    【设计意图】:灵活的练习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联系实际能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该服务于生活,因此。联系实际的练习才是更为科学的训练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是由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归纳、概括解决的。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但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个体间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去积极地思考、讨论。另外。还应多提一些开放性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八

    一、填空。

    1、4.08cm2=()dm26200平方米=()公顷。

    90平方厘米=()平方米4.3公顷=()平方米。

    2、用剪拼的方法可以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每个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4、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高等于梯形的(),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

    5、一个三角形的高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底也相等,如果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6、一个三角形的底是60厘米,高是30厘米,那么和这个三角形等底登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7、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大48平方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8、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相差12平方分米,它们的面积的和是()平方分米。

    9、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0平方厘米,它的底是6厘米,它的高是()厘米。

    10、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长为24厘米,高为20厘米。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1、一块梯形菜地的面积是288平方米,它的上底是15米,下底是17米,高是()米。

    二、辨一辨。

    1、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它们的形状也一定相同。()。

    3、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3厘米,宽增加5厘米,它的面积增加15平方厘米。()。

    5、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6、平行四边形的底越大,面积就越大。()。

    7、两个正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也相等。()。

    二、选一选。

    1、等边三角形一定是_______三角形.

    a锐角;b.直角;c.钝角。

    2.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分割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中________总是相等的。

    a.高;b.面积;c.上下两底的和。

    3、梯形的上、下底各扩大3倍,高不变,面积()。

    a.扩大到原来的6倍b.扩大到原来的3倍c.扩大到原来的9倍d.不变。

    4、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已知三角形的底是20厘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底是()。

    a.20厘米b.10厘米c.40厘米。

    5、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一个长方形框架,则周长(),面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后平移,拼成一个长方形,则周长(),面积()。

    a.增加b.减少c.不变d.无法确定。

    三、解决问题。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九

    谈话: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拍球比赛,下面我们请甲队的-(3人),和乙队的-(4人)到前面来,每人拿一个球。注意:比赛的规则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哪个队拍球的总个数最多,哪个队就获胜,听懂了吗?(听懂了)。

    师控制时间(5秒),根据拍球的个数板书,如:

    甲队:6+7+8=21(个)。

    乙队:10+4+3+6=24(个)。

    结束后要求学生把球轻轻的放在这里,慢慢的走回座位。

    师:下面两个队以最快的速度把你们这个队拍球的总数求出来。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将上面的板书补完整。

    师:我们来看看,在规定的时间里,甲队拍了21个,乙队拍了24个,哪个队赢了?(或问我们能说明乙队赢了吗?)。

    生发现不行!

    师:你为什么说不行?

    生:我们是3个人拍的,他们是4个人拍的。(你什么意思啊?)就是这样不公平。

    1、初步感知平均数产生的需要生1:分别用。

    21÷3=。

    24÷4=。

    分别求出等于多少。

    师:我们以乙队为例,这“6个”是表示什么?(可能有学生正好拍了6个)问有没有不同意见?(平均每人拍了6个)。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1号你明明拍了10个怎么变成6个了,多的哪儿去了(多的补给拍的少的人了)那么拍的少的2号拍了4个怎么变成6个了(拍的多的给了我几个,就慢慢增多了,)。

    师:多的补给了少的,多的就慢慢(少了),少的就慢慢(多了),最后他们4个人就慢慢变得相等了。这个6就是4个人拍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问:这个平均数是怎么算出来的?(先加再除)。

    师:我们再来看看,多的10个给了少的,少的就慢慢增多,多到什么程度了?

    生:每个人的相等。

    师:那么这个6就是同学说的它是10、4、3、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很好的反映了南边这组的整体水平。甲队和乙队,甲队平均水平7个,乙队平均水平6个,哪一个队的整体水平高些呢?学生直接说甲队。

    小结:提问,刚才我们比较总数的时候,我们好多同学都有意见觉得比较总数不公平,那么当人数不相等的时候我们比较什么才公平呢?(平均数)。

    3、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同学们,平均数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来了,在我们生活中学习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平均数。(学生举例子)。

    三、估计平均数的策略。

    1、出示五一期间南通儿童乐园的游客统计图。

    谈话:同学们五一期间出去旅游了吗?去了哪儿?

    (1)估一估。

    问:看到这张统计图,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信息?还没有发言的同学说说看。

    生:1号1100人,2号来了1300人,3号1000人,4号900人,5号700人。

    要求:不许计算,只能估一估。(生估计1000、1200、只要在700与1300之间就行)。

    (2)算一算。

    师:好,每个同学再估计一个数把它藏在心里。要看估计的准不准就可以算一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独自的认真的算一算,有不同方法的呆会儿来给我们介绍。

    汇报:都是1000,问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我们。

    简单的说:把这几天的总人数求出来,再除以5。也就是先……再……。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一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介绍,也得到了1000,这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3)揭示估计方法。

    师:咦,刚才你第二次估计的数与1000接近的人举手。老师刚才也偷偷的估计了一下,老师估计的是20xx,你们说可能吗?为什么呀?给我说说看!

    生:平均数要比最多的少,比最少的.要多。我们估计要有根有据。

    3、出示本班期中考试4名同学的数学成绩。

    谈话:前天我们做了张试卷,这是4个同学的成绩。

    问:的和最少的分别是多少分?他们的平均成绩肯定要比的怎么样?比最少的怎么样?

    问:你想用什么方法算出他们的平均成绩?

    分别介绍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90分)。

    4、分别出示三幅图片。

    谈话: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水资源相当丰富,但分布不均匀。

    (1)我国严重的缺水地区。

    介绍:这是我国严重的缺水地区,他们一户人家平均每月用水量30千克,用它吃饭洗衣服洗菜。

    (2)出示小芳家用水统计图。

    可能有学生会选1和2。安排选1的和选2的个一名代表到前面来。要求选2的向选1的同学提提问题?选2的问:题目要求的是什么?那么一年有几个月?那么你为什么还选1?问第三个问题时对方可能不回答了。

    师:这个问题关键的地方要看求的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而1、3分别求的是什么?动笔算一算他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16+24+35+21)÷4=24(吨)。

    (3)小芳家平均每月用水约24吨。

    8.巩固练习。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十

    2.贸易市场运来梨3000千克,卖出40%,买出多少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3.一张桌子90元,一张椅子价钱是桌子的60%,一张桌子比一张椅子贵多少元?

    4.一个篮球60元,一个排球价钱是篮球的`85%,一个排球比篮球便宜多少元?

    5.李师傅要生产400个零件,已经生产了75%,还要生产多少个零件才能完成任务?

    7.一根钢材,如果用去,就剩9米,如果用去40%,还剩多少米?

    8.为民旅社有床位840张,比扩建前增加了20%,扩建前比扩建后少多少张床位?

    (2)菜场运来6000千克青菜,运来的大白菜比青菜多15%,运来大白菜多少千克?

    (3)菜场运来6000千克青菜,比运来的大白菜多20%,比运来的大白菜多多少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十一

    这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是将来进一步学习计算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本节课内容共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二是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梯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新旧图形的内在联系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教学,我给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尝试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预习,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由于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理解了平移、旋转的思想,具备了初步的归纳、对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启发。所以教学的重点:理解并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的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的关键是怎样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二、教学实施过程:

    基于上述认识与理解,我对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检查预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应用新知。

    第一环节:检查预习(4分钟)。

    这环节分两个部分:先让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这样是为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做好了铺垫。因为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与梯形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了前几节课的基础,学生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就并不困难。

    接着出示灌溉堤坝的横截面,呈现实际情境,感受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学生尝试计算,检查预习。

    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动力。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究交流(8分钟)。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___________形。

    第三环节:抽象概括,总结提高(6分钟)。

    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利用字母表述出计算公式,体现学与析的重要作用。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推理,让学生各抒已见。

    通过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进一步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他想到的推导方法展示出来,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应用新知,深化提高(5分钟)。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生获得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我出示了课本的例题,求梯形水渠的横截面面积。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学生探究发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学以致用”,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形成技能(14分钟)。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形成数学技能,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围绕这个目的,我设计了下面的一些练习:

    练习的第一题是回应引入,给出一个灌溉堤坝的横截面,求出它的面积。

    出示汽车侧面玻璃,要制作这扇门的窗户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有机玻璃?

    为了提高趣味性,第二题是动手操作题,先测量出自己所剪的梯形学具,再求面积。

    第三题是判断题,判断出对错并且说出原因,提高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1)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梯形的上底扩大2倍,下底也扩大2倍,面积扩大4倍。()。

    (3)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两个梯形面积相等,但形状不一定相同。()。

    第四题是思考题,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十二

    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讨论、交流,学生充发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只是组织者、指导者,起到了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理念。

    考虑到学生已有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经验,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大胆猜想,进而是实践检验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这比起盲目的乱猜来,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学生的思维更有深度。

    2.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实现生生互动。

    本节课力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概括梯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在分析,对比中归纳选优;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合作探究,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通过“拼、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散,活动中发展。同时,又由于各项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在时间上给以保证。

    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为了学生充足地用眼看,用手做,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的表现,发展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者,参与者的作用。当学生受现有知识的制约,推导概括公式思维停滞时,教师实施点拨诱导,促其思维顺畅,变通,最后使学生明确,尽管拼摆的方法不同,但都达到验证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将发散与收敛,直觉和逻辑这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有机的融为主体动态式的思维结构,从而最大限度的扩展其具有张力的思维空间。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十三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口算乘法

    教材第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5题。

    1、通过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和认真口算的习惯。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课件、口算卡片

    一、复习学过的口算方法

    1、口算下面各题。

    30×4

    50×5

    30×4

    300×7

    200×8

    12×4

    43×2

    33×3

    23×3

    11×7

    2、说一说30×4、300×7、12×4的口算方法。

    二、快乐体验,探索新知

    1、教科书第58页例题1的。

    (1)运用挂图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的内容,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

    2、研究口算的方法。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300×10 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小结: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百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这一种方法最为简便。

    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

    4、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运用

    1、教材第69页的练习十四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游戏。(完成教科书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2题)贴出香蕉摘下来。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

    3、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这一道题解题过程和结果。

    4、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讲评。

    (2)第2个问题要我们求什么?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邮递员一天的工作时间。邮递员每分钟 行100米,那2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如何解答这一道题,请同学们以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5题。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十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谈话:你觉得下面的哪一幅图是表示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是3倍、还是2倍呢?先认真地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跟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交流。

    设疑:看来,在圈的时候,能不能随意的去圈?得根据什么来圈?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先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第(1)题中红旗是黄旗面数的几倍,第(2)题中黄旗是红旗面数的几倍,再重点说一说两道题的区别。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略)。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十五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八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材第68~69页例及练习十二第1~4题。

    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一、教学教科书第68页。

    提问: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你想用什么办法解决?(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汇报。

    (1)一个字一个字地数,就能数出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个字,但如果文章长的话,就不太适用。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一共有几行,就可以。

    学生动手操作。

    (1)每行最多有22个字,但有许多行的字数都比22少,估算每行大约20个字左右,本篇文章共有13行,所以列式为20×13=260,这篇文章大约用260个字。

    提问:20×13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师点评。

    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学生口算后教师讲评。

    提问:整十整百数乘数十数应该怎样算呢?

    三、课堂总结。

    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笔算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3、4题。

    五、课堂小结。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十六

    教学内容:

    冀教版六年级72、7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收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

    重点难点:

    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

    教学过程:

    对,这个餐厅知法、守法,开发票对谁有好处?

    开发票减少了餐厅的利润,但却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纳税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板书:纳税。

    1、你知道哪些纳税的知识?

    2、那今天这节课你还想学习哪些纳税方面的知识?

    (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怎样纳税?……)。

    3、要想更多更准确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学习呢?

    (看书、查资料、上网、去税务局或向税务局的亲戚朋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4、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纳税意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5、说得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纳税,可作为小学生,光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应争当小纳税人,学会怎样纳税!

    教师介绍上网查询内容,纳税有哪几个步骤?

    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个与数学密切相关?要运用到哪部分数学知识?

    (百分数、百分数的计算)。

    究竟怎样运用这部分知识呢?谁知道如何纳税?怎样计算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板书公式: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简单的说就是指什么?(应交的税款)。

    各种收入呢?是一定的吗?税率是一定的吗?你了解哪些税率(不同的税率)。

    那我选这个3%的来还!为什么不行?(根据税种选择税率来还。)。

    那你会哪种税种的计算方法?(消费税、营业税……)。

    都会算了吗?看这道题会算吗?(例1)。

    可能说,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

    师:谁能帮助他?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

    师:对,只要有工资收入的公民都有可能要交个人所得税!

    (出示:个人所得税图表)。

    能看懂吗?什么意思?

    帮我算算好吗?(猜猜我的工资收入?)。

    板书:2100+380—20xx=480(元)480×5%=24(元)。

    谢谢大家,我一定会依法纳税的!

    练一练1—4题。

    如果没有,那老师这有几个话题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主题。

    1、你能为自觉纳税设计一句广告语吗?

    2、如果我是税务稽查员,如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

    3、我们能为纳税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纳税。

    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230×5%=11.5(万元)。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十七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计算过程中需要处理的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2.体验只需要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通过“寄书”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

    (一)活动一:寄书

    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情境图。(教材第8页)

    师:前几天,笑笑到邮局寄书给她的好朋友小明。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再与同桌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观察,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视,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1.6+12.4=?)

    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与这个不同的呢?

    (学生还有可能列出:12.4+1.6=?)

    师:为了帮助笑笑解决寄书的邮费问题,我们列出了正确的加法算式。大家现在能不能估算一下笑笑大约一共要付多少邮费呢?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也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你们先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里的同学。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解释估算的过程。请小组派代表汇报,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师:刚刚我们对所需邮费进行了估算,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谁的估算最接近正确答案。请你选择你喜欢的算法,独立完成所列算式的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让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再回答。)

    师:进行加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在全班交流。主要围绕“小数点要对齐和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进行交流,教师归纳总结,进一步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

    师:那么,这两包书的邮费相差多少元?你能列式解答吗?

    (学生列式解答,并在全班交流。)

    师:在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2.出示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2题。

    师:请你当森林医生,为这些小树治病。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反馈。)

    (二)活动二:购物

    1.出示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3题的情境图。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交流:可以直接计算,也可以估算。)

    (问题不一样。课本上的题目只是问40元够不够买这两本书,而改后的题目则问具体还剩多少钱。)

    师:那么,这两道题都能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吗?

    (不能。)

    (学生讨论交流,体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必须计算,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只需估算。)

    2.出示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4题。

    师:妈妈买笔花了15??8元,还剩34??2元,妈妈带了多少钱?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3.出示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3)小题,并在全班交流反馈。)

    (三)活动三:小结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十八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进一步学习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从统计表里收集信息,并能用这些信息分析问题。

    如何根据信息绘制统计图

    一.基础练习,全班交流

    1、练功房。

    基础练习,了解统计图的种类。分辨什么数据用什么统计图描述更清楚更直观。

    2、智慧树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分析图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3)第3题,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3、实践大本营

    提高练习。

    让学生选择一题来绘制统计图:

    (1)绘制统计图需要哪些数据?

    (2)绘制统计图你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变式练习题

    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看题,先集体分析题目,一起探讨数学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3、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4、你还有什么疑问?

    小结:

    通过这次练习,你有什么收获?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结复式统计图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让学生自主选择。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十九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二十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一、铺垫孕伏.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2.教学例2.

    (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

    (4)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

    (9)反馈练习.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二十一

    1、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啊?(春天)你了解哪些关于春天的信息?(学生自由回答)。

    2、(多媒体展示美丽的春天景象)是啊,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柳树发芽了,小草发芽了,花儿开放了,你们看,蜻蜓哥哥、蝴蝶姐姐和树叶妹妹也高兴地飞进了我们的教室了。

    3、(将蝴蝶、蜻蜓、树叶图片放大定格)这些美丽的图案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它们的两边是一样的。)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一样的?(看出来的'。)是啊,观察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板书:观察)除了观察,你还可以怎样证明呢?(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方法,体会蝴蝶、蜻蜓、树叶左右形状一样)。

    4、生操作后汇报:还可以对折。(板书:对折)。

    图形)。

    6、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对称图形?

    7、小结:请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对称图形的呢?(观察和对折)。

    1、日常的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看到过美丽的对称图形?

    2、学生自由说。

    3、同桌对说。

    1、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美丽的图形,想请大家帮我判断一下,我找的是不是对称图形。(出示梳子、衣服、小树、数字1、叉子图片)。

    2、学生判断。

    3、刚才我们发现对称图形通过折在图形的中间都留下了一道折痕,这道折痕我们叫做对称轴,一般用虚线表示。

    4、你能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吗?(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五角星、圆、等边三角形)你打算怎么画?(学生自由说)四人小组用尺和水彩笔画出对称轴。

    5、交流作业。

    6、小结:通过刚才的折和画我们知道有些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有些图形有很多条对称轴。

    1、这些图形都是老师剪出来的,你想想我是怎么剪的?

    2、如果让你剪一个,你会剪什么?

    3、请大家利用箩筐中的工具,也来创造一幅美丽的对称图形,然后把你们小组的作品贴在白纸上,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作品最漂亮。

    4、学生创作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5、把好的作品上交,组长整理好材料,学生欣赏作品。

    五、欣赏对称图形。

    生活中美丽的对称图形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展示各种对称图形的图片)。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二十二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古文,都是山水游记,唐宋明清各一篇。柳宗元、欧阳修的游记是唐宋时期山水游记的典范之作,偏重借景写怀,抒发身世之慨;袁宏道、袁枚的游记则体现了明清时代山水游记的特点,偏重于表现自然之美和个人情趣。本单元所选的五首诗词,诗多言壮志,词则写柔情,都是古代的名家名篇。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注意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的语言表达习惯;要联系各篇的写作背景和创作风格,体会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二十三

    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学会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激趣、引导观察、启发分析、发现总结。学法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总结汇报。

    集体备课教学调整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

    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

    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

    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1、出示例1的表格。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

    怎样变化的。(先观察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板书:相关联的量)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国寻找“不变”。(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也可能发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篇二十四

    认识线段(教科书第59~60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认识线段的特征,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学会正确地画线段,体会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培养比较、抽象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实际;能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活动。

    教学重点。

    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线段的表象。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直尺和正方形纸。

    出示运动场上的直线跑道、曲线跑道,跳绳、拔河的图片。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里的跑道和绳子,比一比两幅跑道线的形状和两根绳子的形状,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曲的)。

    指出:对,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像这样的线,它们的形状有些事直的,有些事弯曲的。

    1.操作、观察。

    (1)让学生把一根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观察是什么形状。

    提问: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这条线的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那你能把这条线拉紧看一看,原来弯曲的线变得怎样了吗?(学生拉紧毛线)。

    (2)提问:现在小朋友手里的线是什么形状的?(出示固定在小黑板上的一根线:拉直、两端用图钉固定)。

    说明:现在两手拉紧的这条线是直的,(板书:直的)这两端的点(指图钉)叫作端点。(板书:端点)。

    提问:这条拉直的线有几个端点?(补充板书成:两个端点)。

    请小朋友互相指一指,你手里拉直的线两个端点在哪里,指着说一说端点。

    大家看这条拉紧的线,能说出它有什么特点吗?(回答后齐说:直的、两个端点)。

    (3)指出:把线拉紧,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

    追问: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回答后齐读两遍:线段)。

    (4)变式。

    教师两手把线拉紧,连续变换方向、长短,每次要求学生思考:现在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直的、两个端点)。

    指出:我们把线拉紧,不管它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可以看成是线段。

    2.认识线段。

    说明: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它是直的(教师画直的`线),有两个端点(教师在两端点上点)。这样的图形就是线段。

    追问:你知道线段有什么特点吗?端点应该怎样表示?(强调两端要点上点表示端点)。

    引导:你认识线段了吗?你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画一条线段,记住它是什么样的吗?试试看。(教师描述,让学生想象:我们在脑子里想,一条直的线,有两个端点,这就是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第1题图形(可以补充增加直线、射线的图形)。

    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说说理由。

    4.举例反馈。

    引导:现在小朋友明白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在生活里,像直尺的边、课本的边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用实物指边和端点)所以都可以看成线段。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小朋友找一找,找到后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并指出: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都可以看成线段。

    1.认识线段长短。

    (1)师生都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见教材),找出折痕。

    提问:对折时的折痕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

    (2)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学生折纸,交流折法)。

    引导:折出的线段哪条长一些,哪条短一些?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结:折出的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有的线段长一些,有的线段短一些,也就是说,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线段有长有短)。

    2.画线段。

    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线段吗?(学生自己画线段)。

    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

    评价学生画法,并示范画线段:我们可以用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两端要画点表示端点。

    请小朋友用直尺再画一条比刚才长一些或者短一些的线段,再和同桌说说你画的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

    3.学习反馈。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识了线段的哪些特点?怎样画线段?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填写(),再交流。

    指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连点画出三条线段。

    提问:画了几条线段?三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

    说明: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读题,了解题意,并提问:“每两点之间”是什么意思?

    要求学生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就画成几条。

    交流:你画了几条?条数最多的小朋友画了几条?

    引导:(出示学生画4条线段的图形)大部分小朋友画了4条线段。请小朋友观察,还有哪两点间没有连接成线段吗?可以看图先讨论讨论,再说说你的想法。

    说明:要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凡是两点间就要连接成线段。那怎样可以不遗漏呢?可以按顺序,每次从一点开始连接其他三点,这样可以画成6条线段。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

    你能说说自己认识线段的过程吗?(把线拉紧知道看成线段——认识表示线段的图形——比较长短知道线段有长有短——学习画线段)。

    你还有什么收获或者体会?

    人教版六上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模板24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