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六年级语文三单元教案(优秀14篇),六年级,14篇

    六年级语文三单元教案(优秀14篇)[ 行政公文 ]

    行政公文 发布时间:2024-04-28 21:45:54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六年级教案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方法而设计的教学计划。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六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六年级语文三单元教案(优秀14篇)篇一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1个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六年级教案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方法而设计的教学计划。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六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六年级语文三单元教案(优秀14篇)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像,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语言美。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意思。

    2、难点:借助阅读想象,品位语言,感受六月西湖下暴雨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件、音频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1)通过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以及学过的关于雨的诗句导入。

    (2)揭题。

    (学生说出题目交代了哪些信息并试着说出“醉书”的意思)

    (3)简介作者。

    (学生说出作者是谁并背诵苏轼写的诗句)

    2、初读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再读,标出停顿的符号,读准节奏。

    (3)谁来试一试,并点评。相机在黑板上标好诗句的节奏。

    (4)pk读,并点评。

    (5)播放课文录音

    (6)齐读。

    二、问--疏通诗意

    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指导学生相互答疑,师记录学生有深度的问题。

    2、师预设问题:

    (1)每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三、试一试--感悟诗情

    1、齐读诗,你明白了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从哪些地方看出“雨急景奇”?

    2、生交流。

    3、师小结。

    4、齐读整首诗,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读出惊叹的语气。

    5、配乐背诵全诗。

    四、评一评--各抒己见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用“我收获了--”的句式说话)

    2、你对苏轼的评价。

    3、同学们的表现怎样?

    1、写一写你眼中的暴风雨。

    2、搜集关于云、雨、风、天的诗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年级语文三单元教案(优秀14篇)篇二

    1、朗读训练。

    2、赏析语言美: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独特感受的写作手法,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3、理解古诗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4、品味文中哲思,领会作者感情以及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ppt。

    教学重点:

    1、训练朗读。

    2、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文章背后的哲思。

    2课时。

    1、查阅作者背景,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画出写得好的词句和不理解的语句。

    1、导入

    疏通字词

    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

    (菊花:坚贞;梅花:高洁;牡丹:富贵;雏菊:天真单纯;百合花:冰清玉洁;玫瑰:爱情;四叶草:爱和幸运……)

    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

    2、人文初探“丁香结”

    (1)看题目,“丁香结”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两个任务散读全文:

    读准字音;画出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

    (2)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都集中在文章哪部分?后半部分。

    从而引出对文章结构的关注,

    3、理清写作思路

    (1)提问: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什么?

    引导学生试着划分文章结构,说出理由: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理清课文脉络。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答: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4、赏析优美语句

    先让学生找一找他们觉得好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试着赏析。

    再用提问法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句,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障碍。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拟人和比喻。将丁香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将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

    (2)第三段,积雪、莹白实际上是什么?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首先,避免反复提到丁香而带来累赘感。

    其次,修辞手法:积雪是借喻(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不出现喻体和本体),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更直观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积雪不仅白,而且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白而且光洁、令人眼前一亮。

    文中你还能找到那些句子用了借喻或者借代吗?

    (2)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先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想象雨中丁香的画面,再反推印象画的特点,最后准备印象派画作加以印证,解释朦胧、模糊的艺术美感)

    5、学生朗读全文,读出丁香的娇俏和雨中丁香结的美感。

    6、板书设计

    丁香结

    宗璞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借喻、借代

    7、作业

    抄写本课字词4遍;字帖;思考“思考探究题”

    三、积累拓展四。

    第二课时

    1、复习第一课时知识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

    2、介绍宗璞和其行文风格

    宗璞的散文诗特点:清新轻盈,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上进行散文创作。(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如何写作)

    3、 总结主题内涵

    围绕丁香结的意象展开梳理。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扣图。解释丁香结名字由来。

    (2)结合拓展积累第四题,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愁思的作品中。

    4、 写作思考:睹物联想。由丁香的色形味等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将生活的小体会、人生的大感悟与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既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又富有内涵、耐人寻味。

    5、板书设计

    丁香结解不开的愁怨

    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睹物联想

    6、作业

    语文练习册;选择一种喜欢的花草,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200字以上。

    六年级语文三单元教案(优秀14篇)篇三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一课时。

    预习课文,了解有关科学家故事。

    一、初探“冒险”

    1、出示“冒险”,你理解这词的意思吗?(不顾危险的进行某种活动。)。

    从此,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检查你们的速读能力,迅速浏览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这里的“冒险”的“险”是指什么?(怀特森先生上课故意编造错误的信息,让我们判断正误。)。

    怀特森先生的这一独特做法,我们开学第一天就亲身经历了。让我们来看看那是怎么一回事。

    二、走进“冒险”

    1、默读课文1——4小节。完成填空:

    第一天让课,怀特森先生给我们讲授(),我们根据()竟然得了(),原来()。

    2、这样的结果让同学们全都气炸了。有的同学()说:“()”!

    3、后来,同学们明白了怀特森先生的良口用心,明白了这是他希望()。

    板书: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三、再探“冒险”

    1、从此,我们接受了先生的独特教学方法。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我们将怎么进行“冒险”呢?再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他们的冒险历程。

    预设:(1)上课必须专心听讲,时刻动脑子,才能判别先生说的对不对。

    (2)课后要花好几小时甚至几天时间来思考与论证。

    2、这种“冒险”给我们带来好处?增长见识,逐渐懂得如何去接近真理。

    3、那大家现在是不是真正理解课文中“冒险”的意思呢?

    (指科学课上富有挑战性的紧张刺激的学习过程。时刻动脑,对事物进行独立思考、判断、要有怀疑,也要证实。学习成了一个真实复杂的认识过程。)。

    四、“冒险”所得。

    1、同学们,这样“冒险”的`课堂让大家有什么感受呢?你的收获是什么?

    事:明白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要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要具有怀疑的能力——这就是科学精神。

    五、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1、一事一道理。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

    2、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一个人的品格特点。

    六、课外拓展。

    查找阅读有关敢于挑战的故事。

    小泽征尔的故事。

    在一次欧洲举办的指挥家大赛上,要求每一个指挥家都指挥同一支曲子。轮到了日本青年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他指挥到一半的时候,忽然感觉到乐谱中出了错,使得曲子的这一段听上去不和谐。于是,他停了下来,指出了这个错误。可是每个评委都肯定地坚持说乐谱没有问题。小泽征尔重新指挥。又到了那个不和谐的地方,他又停了下来。这一次他肯定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们全站起来,鼓掌向他祝贺大赛夺魁。原来,乐谱确全是,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其实,当时并不是只小泽征尔一个人发现了乐谱上的错误,可是他们都顺滑而过、不了了之。只有小泽征尔一个人以充分的自信、严谨的艺术态度,勇敢地指出了错误,所以也只有他一个人获得了金奖。

    七、作业。

    1、读读具有本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及具有怀疑能力的小故事,写写自己的读后感。

    2、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通过一件事来反映一个人的品质特点。

    六年级语文三单元教案(优秀14篇)篇四

    1、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

    3、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体会夹竹桃身上的品质,懂得作者为什么会爱上夹竹桃。

    1、抓住文中相关句子复习“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及双重否定句。品味课文的语言。

    2、感受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特色。

    夹竹桃相关图片,课件。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出示夹竹桃花),请仔细观察她的花和叶,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引导学生从花和叶子着手观察:花朵像桃花,叶片像竹叶。因此,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形象而好听的名字:夹竹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课件出示夹竹桃图片让学生观赏夹竹桃的图片。

    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季羡林老爷爷对夹竹桃的感情怎样?(让学生阅读后举手回答。)。

    生回答后总结:第二自然段,花色,第四自然段花期,第五自然段引起作者月光下的幻想。同时板书:花色、花期、幻想。

    3、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夹竹桃的花色有什么特别之处,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夹竹桃花色的相关语句体会。

    课件出示:红与白搭配宛如火与雪——奇妙有趣。(同时板书:奇妙有趣)。

    课件出示: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请三名同学一个说季节,一个说花名,一个同学说描写花的成语。

    课件出示: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花开花落、

    万紫千红。

    5、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哪里悄悄开放。夹竹桃是怎样开放的?请阅读阅读第四自然段。指明回答。

    课件出示: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了出一嘟噜。

    师:夹竹桃从哪个季节开到哪个季节?

    课件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说明了夹竹桃花期怎么样?-板书:花期长——韧性可贵。

    课件出示: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韧性可贵。

    生回答后出示课件:地图,水中的荇藻,一幅墨竹。

    7、月光下,一团模糊的花朵竟引起了作者这么多的幻想。让我们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一下月光下的夹竹桃吧。(配乐读)。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仔细观察一种植物:请你试着描写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写具体。

    六年级语文三单元教案(优秀14篇)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

    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讲述故事。

    2.练习说话。

    3.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赵国在后)。

    螳螂―――蝉(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身后隐伏祸患。

    六年级语文三单元教案(优秀14篇)篇六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看视频《狐狸的故事》。

    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粗知大意(写了什么)。

    1、浏览课文,边读边想三个问题: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角色?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精读体会,抓住主题(为什么写)。

    细读课文,自主体会:

    1、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的?

    2.正太郎为小狐狸做了些什么?

    3.老狐狸为正太郎又做了些什么?哪些句子让你体会最深的?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3、集体汇报,引导点拨。

    预设一: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

    (1)“调虎离山”救小狐狸。

    (2)深入“虎穴”做窝、喂奶。

    (3)咬不断铁链就咬木桩。

    预设二:人与动物之间亲密信任的友情:

    (1)正太郎同情小狐狸。

    (2)正太郎给狐狸送食物。

    (3)老狐狸救护正太郎。

    (4)正太郎要回小狐狸,让狐狸一家团聚。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年级语文三单元教案(优秀14篇)篇七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3、品读重点句子,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二)过程与方法:

    1、自渎课文,感受乡村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2、交流讨论,感受乡村月夜美好,体会师生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山村生活的恬淡幽静和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感受师生间深厚情谊。

    第一课时。

    一、引入猜想,激发阅读兴趣。

    “晚上”是静谧的,“月光”会给人清爽的感觉。《有月亮的晚上》向我们展示了山村的秋夜,一片纯净的长天,一轮皎洁的圆月。这迷人的夜晚,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下面请同学们自渎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准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1、师:读完课文,说一说:《有月亮的晚上》这篇课文记述了怎样的故事呢?(有月亮的晚上,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我这个乡村教师牺牲了仅有的一点自学时间,陪伴他们读书的故事。)。

    2、通过自读课文,你觉得乡村孩子快乐吗?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呢?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本文写作思路。

    (月夜相约—踏月上学—教师伴学—高歌散学)。

    第二课时。

    1、出示中心话题:师:“有月亮的.晚上,真美“是作者的切身体会。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你感受到了月夜里的哪些美。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拔。

    学生:

    老师:月亮、小河、杨柳、长堤,多么美丽的景色,同学们就美美的读一读吧。

    老师:月夜宁静,月光柔和,夜风轻轻。教室里师生无言的相互守着,无言早已胜过了千言万语,因为他们彼此热爱,相互依恋。我们怎样体会这读一读呢?指导朗读。

    老师:明亮的月光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流淌到师生相伴的岁月。的确,有月亮的晚上,真美!大家再读一读。指导朗读。

    老师:有月亮的晚上,真美,那么这个美丽单指景色美丽吗?

    (月夜里的美不仅在月色,还美在有月亮的夜晚发生的事情留给人的美的享受。也就是师生之间相伴的岁月,那师生间的深情厚谊。)。

    再次品读全文,在感受“踏月上学景色美”,“教室伴学意境美”,“高歌散学情趣美”的同时,感受自始至终流淌在师生心间的美好情谊。

    表达师生情谊,人与人之间美好情谊的作品不计其数,课下搜集有关作品。

    六年级语文三单元教案(优秀14篇)篇八

    1、会写生字“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体会夏季西湖疾雨急来急去的特点,感受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朗读背诵本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描述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课时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诗人。

    1、师;同学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背首诗给大家欣赏欣赏。(学生举手自由背诵)

    2、师生同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出新课。

    3、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课题和诗人,学生齐读)

    4、谁能给大伙儿介绍一下苏轼(学生自由发言)

    5、(课件出示)教师简介苏轼

    二、初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醉书”是什么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时写下的呢?我们理解了全诗就会知道了。下面就让我们来认真读读这首诗吧。要求:边读边画出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

    4、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画出诗的节奏)

    5、学生再练习朗读。

    6、学生齐读本诗。

    7、学习生字“遮”,并指导书写。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1、学生默读全诗,理解诗句意思,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部分词语解释)

    2、同位交流诗句的意思以及看到的画面。

    3、指名班级汇报,(课件出示)教师讲解全诗描绘的画面。

    4、提问:诗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5、学生再读诗句,思考:这里的云怎样?这里的雨怎样?这里的风怎样?这里的水怎样?学生想好后同位交流,再班级汇报。

    6、诗人描绘的雨又大又急,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生答:滂沱大雨、大雨如注、狂风暴雨、暴风骤雨……)(鼓掌表扬)

    四、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1、教师诵读全诗,学生闭眼倾听,感受诗境。

    2、提问:题目《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开始我们就说了“醉书”的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情况下写的呢?(生答;不是)

    3、你从全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指名回答:高兴、喜悦、激动、心旷神怡……

    4、教师小结;是啊,面对云翻、雨泻、云卷、天晴这一急来急去的美景,诗人心中感慨万千,他把所有的感受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生齐答--“醉”。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醉”吧。(学生再自由读诗)

    5、指名有感情朗读,会背诵的就背诵。

    五、(课件出示)布置作业:

    1、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课外搜集并诵读苏轼诗词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六年级语文三单元教案(优秀14篇)篇九

    第一节最大公因数。

    本节知识点:

    如果数a能被数b(b不能为0)整除,a就叫做b的。

    (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2.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3.最大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总结:

    a.列举法:1.先找各个数的因数。

    2.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

    3.确定最大公因数。

    b.用倍数关系找: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c.用互质数找:两个不相等的质数,最大的公因数是1。

    d.用相邻两个自然数找:相邻两个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第二节最小公倍数。

    本节知识点:

    1.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解法二:短除法。

    所以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求最小公倍数方法总结:

    2.如果较大的数是较小的数的倍数,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27的最小公倍就是27;。

    27和54的最小公倍数就是54。

    3.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5的最小公倍数就是45;。

    27和8的最大公约数也是216。

    六年级语文三单元教案(优秀14篇)篇十

    1.导入:出示民族器乐唢呐的图片,介绍唢呐的构造及吹奏姿势。

    2.感受唢呐的音色:听唢呐的声音(选取一小段)

    3.初听乐曲,启发学生凭借“标题”描述乐曲表现的情景

    乐曲分为:赶路.吆喝.山谷回声.山村活跃.选购.告别.继续前进

    4.再听乐曲,在每个“标题“出现的地方加上代表性的动作

    6.综合表演

    1.初听歌曲,谈谈自己的感受及歌曲的情绪

    2.有感情到地朗读歌词

    3.运用图片或vcd,展示满山坡丰收的场景,感受农民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4.跟琴分句学唱歌曲

    5.注意切分音的唱法和后倚音的唱法

    6.教师范唱“同音变尾“的乐句,请学生找找特点,并唱一唱

    7.完整地跟琴演唱

    8.跟录音演唱

    说一说唢呐的音色及特点,模仿一下吹奏的姿势

    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情景

    根据教师出示的各段标题,给每个标题加上代表性的动作

    分组展开模拟表演活动,用动作.表情再现山村售货员的形象

    谈谈对歌曲的感受

    朗读歌词

    9.感受农民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学唱歌曲

    找一找歌曲特点,唱好歌曲中的难点

    完整演唱

    能自主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感受北方民歌的基本特点

    能自主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感受北方民歌的基本特点

    2.初听《蓝花花》

    感受情绪是怎样的?

    说说你对蓝花花这个形象的印象

    3.说明:“蓝格英英采”形容蓝得发亮耀眼

    4.再次听全曲,更深切地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和情感

    2.再听:主题旋律共变奏了几次?

    歌词没有了,但你听出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结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初听歌曲:歌曲表现的是一个怎样的情景?速度是什么样的?

    2.再听:风格是什么样的?念白的声音要注意什么?

    3.跟着音乐进行念唱合练,并模拟掏洋芋动作边唱边表演,体验念唱合作的乐趣,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

    听教师介绍,听独唱版〈蓝花花〉,感受情绪,说一说对蓝花花的印象

    理解“蓝格英英采”的意思

    再听歌曲,体会情感

    听钢琴演奏的〈蓝花花〉,说一说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感受

    说出旋律共变奏了几次

    说一说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说一说结尾的印象

    感受情绪,说说歌曲的风格

    学一学念白部分第四课时

    学会用不同的感情表达歌曲的思想内涵,再现北方民歌的特色与豪情。

    学会用不同的感情表达歌曲的思想内涵,再现北方民歌的特色与豪情。

    学唱《革命将士出征歌》

    1.介绍背景,激发学生学唱的热情。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并说一说歌曲的风格

    3.跟着录音整体学唱歌曲

    4.指出几处难点:后十六分音符.符点音符.跳度大的地方(第六小节).结束句等

    5.跟着钢琴完整演唱

    6.跟录音演唱,注意进行曲风格

    一.复习本单元歌曲

    (1)《对花》

    (2)《唱得幸福落满坡》

    (3)《革命将士出征歌》

    要点:注意每首歌曲的情绪

    四“我的创造”:给歌曲创编歌词

    用〈革命将士出征歌〉的音调,再创编一段歌词,并交流唱一唱。

    听歌曲,说说感受,是什么风格

    跟着录音整体学唱,说一说难点

    跟琴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完整演唱,注意用进行曲风格

    复习本单元歌曲

    学会歌曲《对花》,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使学生了解滑音的实际唱法,并能在歌曲中运用。

    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感受歌曲所表现的热闹场面,并通过对班内优秀同学的表彰,激发学生的成功感,培养自信心及主人翁意识。

    《对花》歌谱的教学及对歌曲情感的体会。

    滑音与倚音的实际演唱效果。(其中倚音不作新授要求。)

    录音带,录象带,大红花若干,大歌片,红绸带每生两条。

    一.师生问好。

    随《军队与老百姓》的音乐进入教室,坐定后随音

    乐拍手。

    二.基础练习。

    1.练练:4/4

    拍手 0× 0× 0× ×× | 0× 0× 0× ×× |

    跺脚 × × × 0 | × × × 0 |

    拍手 0× 0× 0× ×× | 0× 0× 0× × ||

    跺脚 × × × 0 |× × × 0 ||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勇敢的解放军,去打击敌人,好吗?(生:好!)我们今天的任务有3个,首先要求我们按指定的'步伐行军,因为敌人非常狡猾,而这种步伐能混乱他们的视听,第二步就要与我方的地下党员接暗号,取任务,然后就看谁能出色的完成任务,我们就为他戴上大红花!好吗?(生:好!)

    师:你看,这个就是上级给我们的行军步伐,哪位优秀的解放军能完成?

    1).出示拍手的节奏,请一位学生念念。

    2).学生齐念节奏两遍,第1遍休止符的地方可先用“嗯”代替,第2遍时请生把“嗯”念在心里。

    3).用手打节奏,休止符时手往外。

    4).出示跺脚节奏,请生分组配合再由生独立完成。

    2.节奏。4/4

    ××××|×× ×× ×- | ×××××× |×××-||

    师:我们踏着这个整齐的步伐前进着,敌人果然没有发现我们,同学们,真不愧是解放军,第1个任务顺利完成了,现在我们应该寻找地下党员,与他接上头后取得任务,那位地下党员是谁呢?请你找找看,他的标记是,(教师的穿着),对了,我就是那位地下党员,我接受上级组织的委托,前来接头,暗号是这条节奏。

    1).教师出示节奏。

    2).请各别生念念,注意附点与切分。

    3).全体同学蹲下来用双手在凳子上打节奏。

    4).出示旋律,(滑音先不要出示),请生视唱。注意倚音部分,教师提示倚音“3”唱得短促。

    5).加上滑音,师唱后请生听辨别有何不同?效果如何?

    6).讲解新知识:滑音记号,并唱唱上滑音与下滑音有何不同?请生演唱效果。

    7).跟琴唱唱这条旋律。

    1.视唱歌谱。

    师:暗号接上了,你们确实是聪明的解放军,下面

    1).教师出示大歌片,请生视唱歌谱(边点拍边唱)

    2).师范唱,纠正错误,请生齐唱。

    3).提醒学生滑音部分,及倚音部分的演唱效果。

    4).师弹琴,请生聆听,在心里默唱,纠正音高。

    5).生跟琴唱唱。

    6).师生接唱歌谱,男.女生接唱歌谱。

    7).随琴听结束部分,请生把两遍歌谱一起唱唱。

    2.歌词教学。

    师:好!现在密码已经由同学们解开啦!炸药也已

    安装完毕,你听!雕堡被我们炸掉啦!

    1).录音播放爆炸声,枪声,以及事先录好的敌人投降声。

    师:这是胜利的炮声!老百姓们高兴地拿起锣鼓欢迎我们解放军进城啦!不信,你看!

    2).播放百姓欢迎红军的录象,同时播放歌曲《对花》。

    3).用练练节奏为歌曲伴奏。

    师:同学们!让我们踏着整齐的步伐进城吧!

    4).唱歌词。

    师:解放军同志们,让我们和老百姓一起庆祝胜利吧!我们和他们一齐歌唱!

    5).师弹琴,请生在心里歌唱。

    6).生跟琴一起唱,师注意衬词部分的地方要求学生咬字清楚。

    7).再提示滑音部分,把韵味唱出来。

    8).师生分角色演唱,感受热闹的气氛,有感情的唱,说说“对”花这种民歌的演唱形式(一问一答。)

    9).分男.女生按角色演唱。

    10).学习秧歌步(出示秧歌步的动态步伐。)

    师:刚才录象中,他们还跳着秧歌,打着鼓,那么我们也来高兴一下,学学他们的秧歌舞吧!(生跟一起跳。)

    11).随着音乐边甩绸带边跳秧歌。

    12).用不同的形式边唱边跳,可以分组,也可按男女生分。

    13).创编歌词。请生分小组创作,然后教师选几给大家一起唱唱。

    14).表彰优秀同学,其他同学唱歌,师为生戴上大红花,

    师:老百姓说要谢谢我们,并要为出色的解放军戴上大红花呢!

    15).表彰其他方面出色的同学。

    六年级语文三单元教案(优秀14篇)篇十一

    3、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感受海棠花的美,感悟生命的魅力。

    4、提高质疑的能力,并能通过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初读课文,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

    能感悟生命的无穷的魅力

    一、审题质疑 感知花如潮

    1、出示课件:(潮水) 谁来说说这潮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课件:(花)那这些花又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3、出示课题:可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种特别的“潮”(花潮)

    4、审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花如潮有什么关系?花潮是什么样的?

    5、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圆通公园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

    6、圆通公园里那么多的景物就包含在这14个字,让我们来读读,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7、其实圆通公园不仅景致多,那里的花潮更是美不胜收。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

    二、初读解疑:寻找花如潮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在课文中找找写花潮的句子,想想这是这样的花潮?

    (3)、课文除了写花潮,还写了什么?

    三、精读研究,感受花如潮

    1、作者为什么称海棠花为花潮呢?大家一起去课文中找找答案。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研读

    (1)后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若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的海洋。

    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板书:花多如潮)

    a你们是怎么理解:枯枝瘦叶和花团锦簇的?

    b(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一簇簇、一丛丛的海棠花,形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所以作者称海棠花为花潮。老师用一个词概括――(板书:花多如潮)

    (2)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b、朗读指导

    c、(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在枝头微笑的海棠花,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朵,你将如何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如何显示着自己的喜悦?(让学生大胆想象)

    d、这么多的同学的想象给我们一种争奇斗艳的感觉,你们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e、现在你能模仿老师刚才的样子,概括花与潮的关系?(板书:花盛如潮)

    (3)、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的'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入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a、引导质疑:为什么无风花也在动?

    b、那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

    c让我们深入到课文中去体会一下吧。

    d你们怎么理解“有一种生命在不断扩展?”

    e、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种生命的魅力吗?

    概括花与潮的关系 (板书:花动如潮)

    (4)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板书:花声如潮)

    a、作者听到了哪些声音呢?

    b、还会有些什么声音?

    c、这些声音是作者听到的,为什么还要写上一个“也许”?(讨论)

    d、是啊,正是这朦朦胧胧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才让作者想到了――海上午夜的潮声。

    e、通过朗读来表现这隐隐约约的声音?

    f、能试着背一背吗?

    g、概括(花声如潮)

    小结:花团锦簇,繁华似锦,看花人蜂拥而至,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花潮之中

    3、整体回归

    这么美丽的海棠花真是让人留恋往返,就让我们来回味一下吧。(读三个句子)

    四、分工积累

    1、这么美的句子能把他积累下来就更好了。大家可以小组合作,一人背一句,等会儿,一起展示你们的成果。

    2、展示背诵成果。

    附板书:

    10、花潮

    花多如潮

    花盛如潮

    花动如潮

    花声如潮

    六年级语文三单元教案(优秀14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4、认识10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新部首。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会新部首。

    2、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2、生字卡片。

    3、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二、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

    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三、在文本中学习要求会写的字。

    2、学习学:朗读诗的前两句。

    3、学习更:指导发音。

    4、学习书: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晚上要挑灯夜读,早上鸡叫就要起订读书。

    5、学习发:发是多音字。

    6、学习首。

    7、学习迟:后两名诗的意思是有的人青少年时期不勤奋,等到白头时再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8、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学习灯读勤悔。

    四、再读古诗,感情诗意。

    诗的用意是勉励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虚度光阴。

    五、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

    1、送字宝宝回家。将诗文抄在黑板上,学生将生字卡片贴到正确的位置。

    2、多音字练习。

    3、字理识字练习。

    出示道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练习讲述。

    七、课后作业。

    熟练背诵古诗。

    六年级语文三单元教案(优秀14篇)篇十三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方、引、善、遽、任、悖、涉、契、刻舟求剑、惑等),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2、积累“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等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了解其典故,理解其寓意。

    3、了解解释说理、以小见大的手法。

    能力目标:

    理解两个寓言故事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两个故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概括故事的哲理;了解“寓言”的特点。

    情感目标:

    领悟两则寓言故事的哲理,懂得做事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吕氏春秋》。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氏春秋》和预习课文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进入新课文作铺垫。

    二、老师范读,

    学生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家长依仗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逻辑,强迫幼小的生命“游泳”差点溺杀小生命,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说明“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改变,否则会酿成大错。

    楚人乘船渡江,剑掉入水中,他不是马上潜水寻找而是在船上刻好记好等船停下再去寻找。船已行驶,而剑却沉入江底,此时去找有什么用呢?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明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手段不能不变,否则会失败。

    2、作者(编者)对这两则事是什么态度?不认可、嘲讽、蔑视甚至批判!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字的用法。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引婴投江”,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刻舟求剑”地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惑”。

    3、对学生的感想及认识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4、分别找出文中的叙述和议论部分。

    5、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进行两则故事的比较分析。

    同;。

    1、作者对两则故事的态度相同。

    2、都告诉人们事情本身发生变化时,解决问题的手段也应该随之改变。

    不同;。

    1、故事内容相异。

    2、说明对象不同。

    3、一个强调说明“对象”一个强调发生地点。

    五、延伸阅读。

    1、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加深对寓意的理解,训练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感知“引婴投江”“刻舟求剑”故事。组织学生品读课文,并对学生的朗读作出评价。

    六、布置作业。

    完成《点击》。

    六年级语文三单元教案(优秀14篇)篇十四

    学习内容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在童年时,妈妈的花边饺子,给了他难忘的记忆;成了年后,给妈妈过生日,他也包了一个带花边的花边饺子,体现年迈的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孝顺母亲之情。文章表现了母子之间真挚的爱。

    学情分析: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提问和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深入体会母子包花边饺子的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六个生字,读读记记“威风凛凛、破天荒、大吉大利”等词语。

    2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母子之间真挚的爱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文中母亲和儿子包花边饺子的用意,感悟母亲对儿子的爱,体会儿子对母亲的孝敬。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扣题质疑。

    二.自由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3、借助工具书或请教同桌解决生字词。

    拮据:缺少钱,境况窘迫。

    破天荒: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

    威风凛凛:本课指妈妈很威风,使人敬畏的样子。

    历久:经过很长的时间。

    4、课文围绕“花边饺子里的爱”写了哪几件事?(小时候妈妈为我们包花边饺子,长大后我为妈妈包花边饺子。)。

    5、自读课文,为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妈妈喜欢包饺子。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妈妈给“我们”包花边饺子。

    第三自然段:(4~6自然段):“我”给妈妈包花边饺子。

    三、走进童年,体会母爱1.默读课文1至3自然段,思考:花边饺子为何能给小时候的我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出来?2.交流后出示课件:

    花边饺子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我们却不知道妈妈是耍了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看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的饺子。

    (1)理解“花招”是什么意思(花招的原意是欺骗人的狡猾手段、计策,本课中的“花招”是借用,带有褒意),妈妈的“花招”是什么?(2)妈妈为什么要耍这个小花招儿?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结合文中的“挨”“每月几十元工资”“养活”“破天荒“等词语,体会当时生活的拮据。

    在妈妈的“花招”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你就是那位妈妈,你能想象一下当时她心里在想什么吗?指导朗读。(此刻你对那一个个花边饺子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句子。)(3)引读课文。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在这样拮据的日子里,——(生接读)即使不逢年节破天荒包上一回饺子,妈妈也总是要包上两种馅儿:一种素的,一种肉的。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儿的饺子。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在我和弟弟常常捣乱,把饺子弄混。让妈妈只好混在一块煮时——(生接读)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小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子!”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捏出了漂亮的花边饺子——(生接读)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把饺子边儿用手指一捏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就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煞是好看。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才使得妈妈耍了个小小的花招儿——(生接读)她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看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的饺子。

    正是这浓浓的母爱,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虽然生活艰难,有妈妈的呵护,我们依然是快乐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小的花边饺子,包的不仅是肉馅儿,还包着母亲对孩子的爱。这种亲情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蕴藏在字里行间。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这一份浓浓的爱。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四、研读课文,亲情回报小时候,妈妈的花招儿,让我感受到了那份无声的浓浓的母爱。长大以后,我也耍了个花招,我们认真读读课文4至8自然段。

    1.默读课文4~8自然段,想想我耍了什么花招?2.反馈交流。

    (1)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用糖馅儿包了一个花边饺子。

    妈妈最为得意,而且这种花边饺子是妈妈教会我包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妈妈对饺子的特殊感情。)(3)“每逢见我拎回肉馅儿,妈妈就立刻系上围裙,先去和面,再来调馅儿,绝不让其他人沾手。那麻利劲儿,那精神劲儿,又像回到了她年轻的时候。”(她年轻的时候是什么样?联系第2自然段体会。)(4)妈妈的花招给我的童年带来了乐趣,那我的花招给妈妈带来的是什么?(快乐、惊喜)你能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引领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体会,如: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堆饺子,哪儿能那么巧就让我吃着这个饺子呢?”等句子。)从这个糖馅儿的花边饺子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儿子对母亲浓浓的爱)分角色朗读生日这天的对话,我们一起来感受“我”对母亲的爱。

    [还是从“花招”入手,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感受花边饺子给母亲带来的无比惊喜,引领学生体验我利用妈妈教会我包的花边饺子报答了无私的母爱,再次认识文中的“花边饺子”的内涵:爱的象征。]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默读全文,然后出示句子:

    (1)花边饺子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乐趣,我们却不知道妈妈是耍了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儿的饺子都捏上了花边,让我和弟弟连看带玩儿地吞进肚里,自己和爸爸吃那些素馅儿的饺子。

    (2)她不知道我也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把糖馅儿包到了花边饺子里。

    幸福时光中的糖馅水饺,倾注着赤子报恩的深情。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将相隔数十年的两种水饺,用“情感”之线编织在文章中。没有豪言壮语,但是最朴实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六、拓展延伸读写结合学完了《花边饺子》这篇课文,你们是不是有一种深深的感情在涌动呢?请你们以“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段话说说你们的心声吧!作业设计1读课文,找出并摘抄自己喜爱的词语。

    六年级语文三单元教案(优秀14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