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范文(17篇),开国大典,17篇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范文(17篇)[ 行政公文 ]

    行政公文 发布时间:2024-03-08 19:02:17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提前预测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减少教学中的失误。以下是一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和探索创新教育方式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借鉴。语文教案开国大典范文(17篇)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热爱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提前预测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减少教学中的失误。以下是一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和探索创新教育方式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借鉴。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范文(17篇)篇一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2、对呀!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诞生了。

    3、解题[板书课题,齐读]。

    典?大典?分别是什么意思?(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完成练习,[课件出示]。

    时间:

    地点:

    参加成员:

    参加人数:

    大典内容:

    2、交流。

    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北京。

    参加人数:30万人。

    大典内容:会场、大典、阅兵、游行。

    过渡:就让我们来到会场,看看会场的布置吧!

    三、学习第一段。

    四、总结延伸。

    天安门广场上人如此之多,气氛如此热烈,我们一起期待大典的到来吧!

    板书设计:

    会场成员多、来得早、人数多、热情高、秩序好。

    大典。

    阅兵。

    游行。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范文(17篇)篇二

    本课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a.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b.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3课时。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范文(17篇)篇三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擎”、“排山倒海”、“瞻仰”、“肃立”、“肃静”的意思。

    2、着眼全文,用学习小纸条的方式编制大典流程图,理清全文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文路阅读”这种比较基本的阅读长文章的方法。

    3、研读重点句子,初步感受开国大典的隆重和壮观,背诵课文第七段。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释题。

    板书并齐读课题,理解“开国大典”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读通文章学字词。

    出示:

    (1)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3)聂荣臻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

    指名读,齐读。

    三、初读:读通句子理思路。

    1、学生自由读第一到第四段,想想,从这几段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预设: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数人员会场的布置群众队伍的场面。

    教师总结:这四段介绍的是大会开始前的情况。(板书:大典前)。

    2、自由读课文其余部分,完成学习小纸条上的流程图。

    三、再读:整体感知说内容。

    1、大屏幕出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接着(),然后()。升旗以后,毛主席(),在这之后,()开始,最后是()。

    2、方法总结:(大屏幕出示:文路阅读)。

    四、三读:字里行间品大典。

    1、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2、重点品读:第六和第七自然段。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

    (4)大家再细细读课文里的这段话,体会体会句子的意思,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大屏幕出示:中华的版图)。

    (5)放cai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视频。

    (6)试着背一背这段话。

    方法总结:文采阅读。

    五、结课:意犹未尽赏文采。

    师: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很多处场面描写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赏析,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作业布置:

    1、将课文中你感受比较深的句子摘抄在本子上。

    2、课外去收集关于开国大典的资料。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范文(17篇)篇四

    教学目标:

    1、自读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2、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其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自读古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二、指名朗读,正音。

    三、多种形式朗读:范读、学生各自练读、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诗歌,对照译文,理解诗意。

    五、朗读诗歌,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江南春》:桃红柳绿 鸟语花香 水村山廓 酒旗招风。

    2、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江南春》:通过对景通过对景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3、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七、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诵,齐背。

    八、作业:

    选择其中的一首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把诗歌中美丽的春天景色描写出来。

    色的描绘,作者寓情于景,面对着尚存的佛寺楼台,想到南朝却都早已烟消云散,生出许多感叹。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范文(17篇)篇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经典诗句,感受朋友间的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感受朋友之间的知音情谊。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指名读课题,读准“弦”)。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师:理解了意思,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由读,把不太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说一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语气词“哉”“兮”。

    3.指名读,师配乐范读,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师巡视)。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学习最后一句话,设置悬念。

    1.师:题目是“伯牙绝弦”,那么,伯牙为什么绝弦呢?(指名回答)。

    你是从文中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呢?(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2.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二)学习前三句话,了解知音。

    1.师: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来,伯牙和子期是什么关系(知音),我们从文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来子期的确是伯牙的知音呢?(课件出示句子)。

    句子中“善”字出现了四次,意思一样吗?(指名回答)。

    2.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话吧。

    师:那么伯牙究竟有多么擅长弹琴呢?让我们看看《荀子劝学篇》里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指名读,理解擅长)。

    4. 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指名说,指导朗读)。

    5.师:真好。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6.句式练习。

    师:同学们,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子期会怎么赞叹呢,(出示课件)伯牙鼓琴时心里还会想到什么,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请同学们从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好吗。(指名答)。

    7.师:是的,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子期一定能准确地知道他的心意,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其实,子期必得的又何止是伯牙的琴声啊,他还听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个小故事。(指名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

    师: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感受到伯牙怎样的心胸、怎样的志向呢。

    师:是的,这种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伯牙通过琴声表现了出来,而子期也通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了,这才叫—一起读(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也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

    8.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更没有人能听懂他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达官贵族们喝得零丁大醉,甚至有的人还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啊?(孤独伤心)他多么渴望能有一个知音啊。现在,他遇到了子期,他该多么(指名答:兴奋、幸福、激动)让我们带着这种激动、幸福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齐读)。

    9.同学们,如果你就是伯牙,你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10.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11.(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四、知音离世,断然绝弦。

    1.师出示音乐,拓展知识,语言渲染,指导朗读读最后一句话。

    2.师: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断了他的前程、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望……)。

    3.齐读最后一句话。

    4.出示短歌,师配乐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五、回味绝弦,余音袅袅。

    1.故事学完了,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是啊,正是因为知音难觅,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相信,现在你们一定能入情入境地读一读这篇这个故事了,是吗?(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一背这篇古文。

    2.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3.搜集一些描写友情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俞伯牙善鼓琴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去世。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范文(17篇)篇六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领悟本课按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an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下当时的盛况。(播放“历史再现”,学生边听边看,进入情境,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

    1、我们亲眼目睹了当时的盛况,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让我们走进,更细致的亲身感受当时的盛况。(进入“课文欣赏”)。

    3、提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3)、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汇报。

    1、开火车分自然段读文,概括自然段段意。

    2、分段。(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根据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再次“历史再现”,围绕四个场面,写出课文梗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二、阅读第一段。

    1、      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5、指导朗读。(用叙述的语气。读到“群众”的时候,速度适当加快,表达出喜悦之情。)。

    三、阅读第二段。

    1、      理清典礼过程。抓重点、快速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      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

    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3、      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4、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四、阅读、自学第三段。

    1、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三段。

    (1)理清阅兵式的过程,(“观阅兵式”)用一二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威武雄壮、军容整齐)。

    (2)括出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体会后有感情的朗读。(激动、兴奋、自豪)。

    2、四人组议论,课堂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阅兵部队的整齐、威武、雄壮,读出群众情绪的热烈。

    五、阅读、自学第四段。

    1、快速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六、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通过小游戏,回忆课文记叙的开国大典的场面。(“回忆课文”)。

    七、能力拓展。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自己再从文中找句子,与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自选作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3、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个做难忘的镜头?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上配上文字说明。(学生可以上前定格“历史再现”,再配上说明。)。

    板书设计:

    会场情景    盛大。

    典礼盛况    隆重 人民自豪。

    26开国大典                     激动。

    1949年10月1日 阅兵式      威武。

    群众游行    壮观。

    作业设计:

    一、听写词语。

    二、把下列能搭配的词用线连起来。

    城楼命令排山倒海的礼花。

    旗杆耸起庄严胸围的掌声。

    检阅挺立徐徐上升的声音。

    宣读部队五彩缤纷的国旗。

    三、按要求写句子。

    1、毛主席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

    改成“把”字句。

    改成“被”字句。

    2、缩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

    3、用骄傲一次造两个感情色彩不同的句子。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范文(17篇)篇七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介绍时代背景。

    (放一段《开国大典》电影片断然后介绍。)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要求:

    1、自己读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1、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写的。)。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

    理解重点句。

    “总数达三十万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向海上的波浪。”

    (理解: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到会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范文(17篇)篇八

    《开国大典》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盛况的记叙,表达了全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时间:第三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而_____;为____而____;为____而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热爱、激动、自豪。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

    重点突出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有详有略。

    教学反思: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只顾得“授人以鱼”,忘记了“授人以渔”,只引导学生写出梗概,没有告诉学生概括的方法以及要求,所以有部分学生在写时,各部分之间缺少连接的语言。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范文(17篇)篇九

    本课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a.    。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3课时。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 本第1、2题。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 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4、完成作业 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范文(17篇)篇十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

    预设目标。

    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准备:结合课内外资料,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感知作者: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三、合作探究。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长。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

    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

    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互动4: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明确:到了后夜,天边尚余几颗星。

    互动5:“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吗?

    明确: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

    互动6: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

    明确: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互动7: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明确:词人用的是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的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达方式)。

    四、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的好,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板书设计。

    辛弃疾。

    写景烘托: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香蛙声。

    真情流露:热爱田园避雨惊喜兴趣盎然。

    拓展阅读:课文分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上阕: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下阕: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这首词使用的是《西江月》这个词牌,该词牌要求:

    (1)上阕和下阕分别都是四句,第1、2两句都是六字,且要求对仗。第三句是7字,第四句是6字。

    (2)第2、3、4句的最末一字须押同一个韵。(幻灯片2中文字“蝉、年、片;前、边、见”中变换颜色。)。

    三、鉴赏诗句。

    1、诗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景色、恬静宜人的气氛。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学生朗读全诗。

    2、这首诗是诗人罢职闲居时的作品,辛弃疾的词以悲壮激昂、豪气奔放为主要风格。但他笔下也能呈现清丽幽美的景色,流露活泼自然的情调。这一首《西江月》就是别具清丽格调的词,宛如一首夏日小夜曲,给人以浪漫的享受。那么我们仔细来分析这首词吧。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幻灯片5图片:山村月夜图,有树枝、鸟雀及鸣蝉。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就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伏笔。本来摸黑走路,明月一出来,眼前一片光明,天气很闷热,起了阵阵清风,这时多么惬意!惊鹊,反衬词人的坦然,鸣蝉,使人越发感到乡村的幽静。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幻灯片6图片:池塘边稻花盛开,一片金黄,荷叶满池,池中有青蛙。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稻花飘香,沁人心脾,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别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的叫声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欢唱了。

    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幻灯片6点击后出现文字:“侧面烘托”)。

    分析: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把不识人情却识时节的蛙声,赋予人的感情,说它们也在为丰收而歌唱。蛙犹如此,人乐更甚!作者通过拟人和衬托的手法把农村人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之情传情地表达了出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幻灯片7图片:山中遇雨图,天空有数颗星,路上有一人散步)。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如果说上阕是夏夜之晴,着重在物;下阕就是写夏夜之雨,着重写人的思想感情。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乌云几乎布满了天空,只在一角露着七八个星星,数也数得清。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反增画面的美感而不煞风景。“两三点雨”,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提问:这幅画面的组织有什么特色?(幻灯片8:用卡通画的形式表示以下构图)。

    分析:这副画的构图是颇有特色的。前一句,由星星点点,散布云外,构成了一个面,写出了光线的若明若暗;后一句,由雨点形成线,而且使人似乎听到雨滴的落地声。前后两句,从天空到山前,构成了一幅浑然奇妙的立体图。这是词,又似画,有影像,有韵味,深邃的诗意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幻灯片9图片:溪流尽头,峰回路转又见茅店。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词人在此将笔一跃,然后一扬,使文势起伏,感情摇曳。“忽见”二字,流露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的惊喜之情。

    4、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分析: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数字”入诗,构成优美的意境。上片借数词“半”点明半夜时分。以“一”字描写到处是蛙声。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夏夜疏雨,确是传神笔致。天外之星七八个,乌云当中又留隙;山前之雨两三点,大雨欲下还敛住。(幻灯片2中以上提到的几个数词变换颜色)这几个数词用得巧妙之极。星一多,则不可能有雨;不见星,则可能雨大。唯独稀稀数星,疏疏小雨,才构成清朗恬静地境界,以烘托出丰收的景象和人的喜悦之情。由此可见,数字不但可以入词,而且与词的境界关系颇大。这首词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四、分析词内蕴的情感。

    分析:因为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宦场对立起来的,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迫害,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幻灯片2中增加文字:词中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是辛弃疾向往和平宁静生活的精神寄托)。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乐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正是在这种复杂情感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范文(17篇)篇十一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

    (4)感情朗读。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范文(17篇)篇十二

    1、以疑难问题为类别,让学生自由组合若干小组。

    2、推荐各讨论小组讨论问题:

    如,第一小组:学习6个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语境理解新词;第二小组:理清段落结构,归纳段意;第三小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小组:讨论记叙的顺序。

    3、各个讨论小组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展开讨论:学生先汇报学习成果,然后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可以自由发言,相互提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主持人记下已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咨询的准备。

    4、各个小组在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5、问题咨询与小结。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范文(17篇)篇十三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7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难点: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一、导入激情。

    1、同学们,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历史上的某些时刻更让我们铭记。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新中国成立时举行的盛大的典礼。(齐读课题)。

    2、观看录像,回顾中国屈辱历史。

    (1)请学生谈观看后的感受。

    (2)师:旧中国是人间一座地狱,人民群众受尽了痛苦、灾难和屈辱。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迎来了解放,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二、重点品读“盛典”部分。

    (一)理解“庄严的宣告”句子。

    过渡:在人们的焦急等待中,典礼终于开始了。

    1、学生自由朗读5—10自然段。

    2、请全体同学起立,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振奋人心的歌声。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3、正如歌曲中所说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终于我们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迎来了伟大的历史时刻。

    4、出示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1)问:新中国成立了,你此刻的心情怎样?(无比激动、无比自豪、无比兴奋)。

    (2)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3)让我们亲眼来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媒体播放:开国大典录像)。

    出示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指名读。

    (2)你认为哪些词最能体现人民此刻的心情。(板书:欢呼欢跃)。

    (3)理解“欢呼”和“欢跃”。

    (4)大家兴奋得又蹦又跳,多激动啊!谁再来读。

    (6)就带着这份激动再来朗读第7节。

    (7)自由练习背诵。

    (二)品读“三次掌声”句子。

    经受了痛苦、屈辱、灾难的人民群众,今天终于扬眉吐气、当家作主了,他们无比激动、无比兴奋。人们通过欢呼鼓掌来传递这份心情,读读5—10节,找找描写人民群众掌声的句子,画下来,动情地诵读。(板书:掌声)。

    出示句子:(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2)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会场上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3)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有感情地诵读。

    (2)这一次次的掌声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情感?

    (人民群众爱新中国,爱毛主席,爱国旗)板书:热爱新中国。

    (三)理解“瞻仰升起的国旗”句子。

    (1)当人们热爱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人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观看?(崇拜敬仰)。

    (3)从哪些词中体会到?(肃立、瞻仰等)。

    (4)“瞻仰”是什么意思?(仰望,恭敬地看)。

    (5)表示看的'词还有很多,谁说?(俯视、瞧、仰望、眺望)。

    (6)课文用了一个瞻仰,你知道为什么?

    (7)五星红旗是神圣的,它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人民,所以说,学生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8)注意“站”字,难道中国人曾经是坐着吗?来,回顾曾经的屈辱,把心中的话写出来。

    出示: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

    配乐“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交流。

    三、自学“典礼前”部分。

    人民群众的这份激动、兴奋的心情在描写典礼前的部分也有所体现,请同学们自学1—4自然段。

    1、学生自学。

    2、汇报,交流。

    四、总结。

    1949年10月1日,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昂首站起来的日子,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个日子吧。

    五、布置作业。

    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范文(17篇)篇十四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6―8自然段。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出示课题,读题。

    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要求:

    a、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b、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c、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

    d、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自由读课文。

    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书写生字及词语。

    练习读熟全文。

    学生默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一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画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练习背诵第7自然段。

    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范文(17篇)篇十五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盛况,体会重点词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一、整体感知

    1.演示《》情景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边看。

    2.交流初步感受。

    二、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

    三、初读课文

    1.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

    2.说说课文重点写了的哪几个场面?(开会、阅兵、游行、宣布开国、升旗鸣炮、宣读公告)

    3.画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在旁边标注上你自己的体会,想一想表达了人民怎样的感情。

    4.在组内讨论。

    四、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体会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引导学生观看资料片,体会人们听到主席的话后的激动心情和当家做主的自豪感)

    2.“升”和“姑”(也说明了人们自豪、激动)

    在品读了重点词句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品读描绘阅兵盛况的句子,要读出阅兵队伍的整齐、威武、雄伟、及群众情绪的热烈。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1.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识记生字

    2.交流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3.组词练习:

    协()檐()钮()泽()宣()

    胁()瞻()扭()择()喧()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总结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的盛况。作者先介绍了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然后介绍天安门广场和天安门城楼的情况。接着介绍了进行的情况,最后介绍了典礼后的`情况,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伟大的历史意义。更增添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四、写课文梗概

    1.在小组内练习说说。

    2.每组选一位代表在全班说说。

    3.动笔写一写。

    附:板书设计

    4

    课上安排了这样的教学活动:1、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的资料;2、学生边读边勾画边思考,将自学体会在小组内交流讨论;3、收听录音,观看资料片录像和情景朗读,发挥想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些方法和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盛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同时,通过初读课文和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的资料,编写“我爱中国”为主题的语文报。进行展示。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范文(17篇)篇十六

    课上安排了这样的教学活动:1、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的资料;2、学生边读边勾画边思考,将自学体会在小组内交流讨论;3、收听录音,观看资料片录像和情景朗读,发挥想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些方法和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盛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同时,通过初读课文和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范文(17篇)篇十七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3课时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语文教案开国大典范文(1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