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实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范文(15篇),二年级,15篇

    实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范文(15篇)[ 行政公文 ]

    行政公文 时间:2023-11-09 06:40:55 热度:371℃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一个好的教案应该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灵活的教学策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二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实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范文(15篇)篇一教学目标: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一个好的教案应该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灵活的教学策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二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实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范文(15篇)篇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实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范文(15篇)篇二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个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开课前我先观摩网上优秀视频,学习优秀案例,用两天的时间准备教案,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到底该如何引导“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围绕“怎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再次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虽然本节课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在实验活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我对这节课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关注学生亲身经历。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导入部分,通过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出示一组实物图片,使学生初步体验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动手操作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来摆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这个过程必须得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个实验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例如:让学生到展示台展示准备得不够充分,只是简单的叫几位学生去展示,没有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实验结果,感觉只是停留在表面。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实验后,我只是出示一个例子就下结论,评课后,通过老师的点评,让我明白了,一个实验活动要有两到三个例子,才能下结论。

    二、练习设计层层深入。

    评价一节数学课,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练习得到的反馈,而学生之间参差不齐,为了能兼顾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练习题我设计层层深入,由浅入深。1.判断三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2.用同样长的3根、4根、5根、6根小棒能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第1小题我要求学生除了判断能不能摆成三角形?还要求学生们写出为什么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理由。从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正确率很高,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理由说的很棒,只要比较两根较短的小棒是否大于那根长的小棒就能知道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学生用算式表示(如:3+46)等,学生们能懂得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第2个小题,我让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猜想、实验、验证及同桌互相讨论等活动,来解答用3根同样长的小棒能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若能摆成,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都摆出了一个等边三角形出来。接下来再分别动手操作4根、5根、6根同样长的小棒是否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若能摆成,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通过这个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发现问题,从而在动手能力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的好品质。

    实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范文(15篇)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叉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ppt、小棒、线、纸片、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二)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导入新课。

    1、从生活中的角引入数学图形中的角。

    师:板书“角”字。

    谈话: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数学图形中的角。

    2、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角。

    (三)引导探究角。

    (3)联系实际,感知角的特征。

    谈话:角是个调皮的娃娃,特别喜欢玩捉迷藏,你能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出示扇子、三角尺、钟面、剪刀的图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汇报交流,总结。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抽象出图形。

    谈话:让我们把角从物体中请出来。

    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

    2、摸角,感受角的特征,明确各部分名称。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

    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个角吗?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轻轻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么?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两旁,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叫顶点。

    直直的两条线是角的边。

    3、画角。

    边画边讲解画角的步骤。

    4、快速说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5、清晰角的表象。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刚刚认识的角是什么样的,把它记在心里。

    6、根据学习经验,准确辨认角。

    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做出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7、数出平面图形中的角。

    谈话: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图形朋友们也想考考大家,想接受挑战吗?

    出示图形,数出每个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学生汇报结果,并指出每个图形里的角。

    8、寻找生活中的角。

    (1)谈话: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角,能够准确辨认角,还能数出图形里到底有几个角,真了不起!

    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藏有角,仔细观察,你还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汇报交流,规范指角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体会角的特征。

    1、创造角。

    (1)明确要求。

    每种材料只做一个角。

    小组合作,比比哪个组的小朋友手最巧,变出的角最多。

    (2)动手创造。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展示成果。

    谈话:哪位同学能勇敢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阐述自己做角的过程,并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称。

    (4)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比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1)活动角游戏。

    谈话: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还可以自由活动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活动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动角的吗?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

    3、感受叉开程度与角大小的关系。

    谈话: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总结。

    4、感受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谈话:角变大和变小的时候,边的长短改变了吗?

    5、比较角的大小。

    (1)出示习题。

    (2)独立思考,汇报结果

    三、巩固深化,再创造。

    1、出示正方形。

    谈话:如果把正方形纸沿一条边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2、猜想一下,并动手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

    4、演示,总结。

    四、欣赏角的美丽身影,总结全课。

    1、欣赏。

    (1)谈话:角的世界就是这样变化多端而又奥妙无穷,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因为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让咱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角的美丽身影吧。

    (2)课件一次出现金字塔、五角大楼、乡村木屋等图片,教师介绍,学生欣赏。

    2、总结全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

    你们对自己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用一个手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吗?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角的奥秘!

    实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范文(15篇)篇四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理解、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课件、星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学习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探索的过程。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发展其作出决策的能力。并通过小组讨论,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旧知铺垫

    2.课件出示情境:

    0.24+0.1 0.82-0.321.54+2.3 9.88-4.32

    售票员阿姨:“只要小朋友能准确地计算出得数,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3.师引导:可以口算,可以列竖式计算、还可以请教别人,等等。

    4.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针对学生的喜欢和好奇心,以游乐园的情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本环节目的是激活学生学习本课所需的知识,选择不同算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特别给予后进生再次学习的机会。)

    (二)提出问题

    1、问题情境

    师:大家计算得真准确!我们可以进去数学游乐园喽!你们瞧,游乐园里真乐闹啊!大象伯伯在那里给大家量体重,我们去看看!哦,有三位小朋友量出来的体重是……(课件出示游乐园情境图)

    笑笑38千克

    淘气45.2千克

    丁丁33.4千克

    2、大象伯伯要考考你们:你能不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呢?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从中选择出本节课将解决的问题:(退位减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三、探索算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1、学生列出算式:45.2-33.4=2、师: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把得数算出来。

    2、学生独立探究算法。

    3、全班交流:生1:我算出得数是11.8。

    (师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师:很好,不过这种算法的前提是小数的位数相同。

    生2:我是把这道题想成钱来算的。我先从45.2元里面拿出33元……

    师:你能把生活经验用在这里解决算术问题真不错。

    生3:我能用列竖式的方法来算。

    师:你的算法很特别,能不能上台来跟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谢谢你。

    师: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方便呢?

    (列竖式)

    师:那好,我们就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

    (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行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环节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主动参与,探究小数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有效的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并且学会优化选择。)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课件出示问题及智慧爷爷说的话“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请2位学生板演。

    3、引导学生评价。

    (课件出示情境)

    4、师:数学游乐园里还有个小朋友晶晶还不明白,我们一起来帮帮他。

    5、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不够减时怎么办?如果碰到整数怎么办?

    6、分组讨论,并做好记录。

    7、汇报交流。(强调智慧爷爷说的话)

    8、师小结: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一。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教师通过课件进行板书。)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生生互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和应用

    “有奖解答”

    2、p16第一题。

    (课件出示)

    (1)看谁算得最准确。

    8.25

    +1.55

    -

    7.3

    -2.25

    -

    10

    - 2.45

    -

    教师着重引导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

    小结: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小数点要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3、p16第二题。

    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名称单价/元

    书包32.50

    文具盒7.60

    4、分发奖品。(星星——贴在光荣榜)

    (在“有奖解答”的具体情境中,学生既巩固新知,同时又引出了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五、总结回顾

    1、师:我们今天的游园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愿意把今天的收获和大象伯伯分享吗?

    2、学生谈收获。

    3、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今天学习的——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相信以后遇到小数加减法的问题,应该难不倒你们了。

    实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范文(15篇)篇五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实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范文(15篇)篇六

    这部分教材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一、检查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问: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0,乘完后再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板书其中一题:200×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

    (板书竖式,强调0先不要对齐)。

    (2×4300,20×430)。

    为什么这三个算式的得数都一样呢?(先不看0,都是2×43;再添上0,两个乘数末尾合起来都是有2个0,所以都要添上2个0)。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习了数学课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要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例题。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0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

    (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0没有对齐某个数位?(先不考虑,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既然是先不考虑,所以在这两次乘的时候,0也不要考虑。(擦去多余的0)。

    指出:最后加完之后,这个0要补上。……。

    比较第一、二种竖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讲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得数。

    2、第3题。

    学生独立分组口算。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组算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第2、4题。

    实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范文(15篇)篇七

    《对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剪一剪,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2、3、4、5、6、7、8、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实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范文(15篇)篇八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

    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

    2、我会判断。

    3、找错误。

    七、游戏:

    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

    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

    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

    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

    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实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范文(15篇)篇九

    《树林医生》:

    教学内容:

    课本75页内容,树林医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用纸条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比多少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红色、绿色的纸条,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复习旧知。

    昨天学习的数量关系:多的=少的+相差的,以及。

    少的=多的相差的。

    三、自主练习。

    1、第3题。

    让学生先说信息,再借助纸条来列算式。集体订正,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第4题。

    游戏:先看懂图意,明白小芳说的话(我卡片上的数比你的大65,它是多少?)。

    3、第5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动物种类的资料,从中获得数学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解决。

    4、第6题。

    让学生先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再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实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范文(15篇)篇十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称一称。

    教学内容:课本第87~8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实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范文(15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实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范文(15篇)篇十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四册第68―7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使学生知道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1、认识角。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1、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会比较角的大小。

    学具教具准备:

    钉板、皮筋、彩纸、硬纸条、折扇、剪刀、三角板、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再过几天就是小明的生日了。星期天,小红和小华相约在一起做一些漂亮的手工作品送给小明作生日礼物。瞧,他们做得多认真啊!(出示主题图)桌面上有很多物品,仔细看,这些物品上有没有我们以前认识过的图形啊?(闹钟的面是圆形、纸工袋的面是长方形……)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出示剪刀、三角板、闹钟图)评:教师创设小明过生日这一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在观察各种实物图形的基础上,教师的一句简短的问话“这些物品中还藏着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角的特征

    1、认识角。到底新朋友藏在哪儿呢?(拿出剪刀,开、合)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角。(电脑闪现)三角形纸上也有角。(拿出三角形纸指)三角形的这里也是一个角。(电脑闪现)剪刀、三角形纸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电脑闪现)我们一起来看这三个角。(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仔细观察:这三个角有什么特点呢?(相交于一点,两条边都是直的……)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实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范文(15篇)篇十三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数万以内的数。

    3、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认识万以内的数。

    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数器课件

    一、情境导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大的数是大量存在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数——万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旧知识引入新课,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和写数的规则。)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计数器

    这个数表示的是多少?说一说你的想法。(出示计数器:拨数9999)。

    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添上1个珠子是多少?

    教师总结: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珠子就是一万。

    2、数一数

    (1)出示问题: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学生讨论并汇报。

    3、认识“一万”

    小组数一数,并汇报: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

    总结:10个一千是一万。(师板书)

    (设计意图:对学生刚学习的一个大正方体中有1000个小正方体的知识进行巩固,既引导了学生采用一千一千地数的方法,又让学生得到10个一千是一万的结论。)

    4、课件出示问题:你能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吗?大家一起数一数。

    还可以怎么数?学生讨论并汇报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里数一数,看谁数的又对又快。学生小组内数数,师巡视了解情况。

    5、课件出示问题: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从计数器上拨数,从“八千九百”到“一万”

    2、第23页练一练第二、三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练一练第四题

    实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范文(15篇)篇十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经历求商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议中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收集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迁移法,观察讨论、比较分析法。

    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1、能较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

    2、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多媒体课件

    1、对口令。

    二七()六九()

    ()八五十六六八()

    ()八三十二九九()

    ()九四十五()七二十一

    2、口算。

    12÷6=()36÷6=()

    30÷5=()24÷6=()

    18÷6=()8÷2=()

    3÷1=()12÷4=()

    师: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求商的?

    生:想乘法口诀。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用“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这些方法来求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们有信心学会吗?(板书课题)

    1、师:同学们知道属于你们的。节日吗?

    生:(六月一日儿童节)

    师: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小朋友正在布置他们的教室呢,同学们,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2、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爱心气球。)

    通过观察,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生: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

    生: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组。

    生: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每9个摆一行。)

    3、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4、学生汇报

    指名汇报问题,教师板书“平均每行几面?”“平均每组几个?”“可以摆几行?”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从主题图中点取出例1)

    (1)请一人读题,提问:56÷8=?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独立试着做做?(学生独立试算,并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6÷8的商,想()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诀想,就是()八五十六,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

    2、(1)师:这56面小旗,要是挂成7行,平均每行几面?

    怎么列式?

    列出算式:56÷7=,能用乘法口诀求出这个算式的商吗?

    让学生独立试算。

    (2)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比较56÷8和56÷7两个算式的联系。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口诀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4、完成主题图中另外两个数学问题。

    (1)男生一道,女生一道。教师巡视。

    (2)说说你是如何求出商的?

    5、小结: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我们把求商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课件:乘法口诀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一起读读。

    1、选择题:用“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求商的算式是:

    a、7+9b、7×9c、36÷9d、63÷7

    2、请大家完成书上49页做一做的习题。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一组习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乘法算式里的积,在除法里做被除数。

    生:乘法算式里的因数在除法里做除数和商。

    生:这3个算式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乘法和除法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继续学习。

    3、巩固练习

    (1)练习:小猴摘桃子(课件9)

    (2)练习:小猪吹泡泡

    出示课件10:小猪吹泡泡的情境

    师:小猴的问题解决了,小猪被同学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它特别吹了一些泡泡来送给大家,如果你们把提算对了泡泡会飞的又高又远。

    实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范文(15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会用连加、连减解决简单的问题。

    2.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3.在对比练习中,优化出算法,同时感受到竖式简便写法的合理性和简洁美。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连加、连减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果园丰收,小朋友们在果园帮助收南瓜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连加。

    出示表格及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

    预设:28 + 34 + 22 =

    提出问题:这是三个数连加的问题,要怎样计算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

    提出问题:连加计算应该注意什么呢?

    预设: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 1 ”。

    预设:连加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

    设计意图:利用尝试练习、合作交流、比较算法等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同时体会灵活、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2.连减。

    出示问题:共用84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40个,王叔叔运走了26个。还剩多少个?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好和计算过程。

    提出问题,在计算连减算式时,你发现了什么?(可提示学生找运算顺序。)

    预设:连减和连加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预设:还可以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84-(40 + 26)

    提出问题:这该怎样计算呢?

    设计意图:通过连加的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知识迁移,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

    1.列竖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同时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2.看谁算的对。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3.算出红星小学参加3项体育活动的总人数。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新知,同时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计算连加、连减,在计算时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能口算可以不写竖式计算。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减。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学会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实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范文(1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优秀作文 读后感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