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2023年,教学设计,21篇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 文秘知识 ]

    文秘知识 发布时间:2024-06-17 07:04:29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教学反思是教学改进的关键环节,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足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反思范文九:在教学反思中,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一1、现在正是金秋十月,你们喜欢秋天吗?你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教学反思是教学改进的关键环节,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足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反思范文九:在教学反思中,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一

    1、现在正是金秋十月,你们喜欢秋天吗?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夸夸你所喜欢的秋天。

    2、我们还学过一些和秋天有关的古诗呢,谁起个头儿,带大家一起来吟诵吟诵。(生吟诵《山行》、《暮江吟》)。

    3、老师这儿还一首秋天有关的古诗,请你们来读读这首诗,多读几遍好吗?把诗读准确,读流利。

    1、指名朗读古诗。

    2、再读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3、请学生交流,可以是诗中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

    (1)观景感受深秋气息。

    荷花谢。引导一个“尽”字。(尽字表示没有了。)这个尽字,在我们学过的一首《登鹳雀楼》的古诗中也出现过。“白日依山尽”,说的是太阳落山了。那么花没有了我们可以说是——谢了。

    荷叶枯。引导一个“擎”字。怎么样的动作可以说是擎?用手笔划笔划。

    (2)说理领悟深秋美好。

    你知道君表示什么?(是你的意思,对别人的尊称,因为这首诗是送给刘景文的,所以这里指的是刘景文。)。

    引导“最是”的理解(可以认为是“就是”的意思,表示强调。)。

    橙黄橘绿能分开来解释吗?(橙子黄了,橘子绿了。橙子、橘子黄了,绿了,说明它们在深秋的时候成熟了。)。

    你最喜欢秋天什么样的景色?秋天有这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认为秋天最好的景色是深秋时候,是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出示图片,小组讨论。

    1、它们颜色很漂亮,很鲜明,在深秋还有这么鲜艳的颜色的确让人眼前一亮。

    2、还能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3、因为橙桔成熟,桔子的味道十分清香,飘满于天地间,也让人不禁称赞。

    4、试着读读整首诗,把深秋的味道读出来。

    1、读到这儿,让我们猜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吧,老师给你们三个提示。这是一位北宋的大诗人,大文学字,曾在湖州当过知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著名的诗词就出自他的笔下。

    (1)一个跟苏轼一样很有才华的人。

    (2)从“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中体会出一个坚强、遇到挫折不肯屈服的人。

    (3)这首诗写的是深秋的景物,刘景文可能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

    3、出示刘景文的文字资料。请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刘景文:苏轼在杭州当知府的时候,认识了刘景文,因为他很有才华所以受到了苏轼的赏识,两人的交情很深。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的时候是元佑五年,此时的刘景文年纪已经很大了,差不多到了人生的中晚年了,可是还是没有受到重用,他的才华没有地方施展。

    4、交流。

    1、苏轼想用这诗诗鼓励刘景文你虽然年纪不小了,都过了中年,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2、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就会迎来收获的季节。

    3、劝刘景文不要泄气,你看秋天的景色也很美,你的前途一定也会很美好的。)。

    5、刘景文离开了,但他每当想起远方的朋友,总会呤诵这首诗,刘景文会怀着一种怎样的情会来呤诵这首古诗,请你们试试。

    7、谁说深秋就等于悲凉,谁说深秋就不美丽了,又是谁说深秋没有了芬芳。教师范读根据这首古诗意思编写的小诗。

    在那方荷花池里,花儿谢了,叶儿枯了,是深秋来了。/在那层寒霜中,菊花败了,可是你看,那花枝还是顽强地在风中舞动。是深秋来了。/是橙子黄了,是橘子绿了,是深秋来了。/淡淡的清香弥漫在你我之间,这不是最美丽的时候吗?/我爱深秋,是深秋告诉我。

    8、你想到了什么,请你们把它写下来,让我们继续在深秋中畅想。

    9、请几位同学上台组成一支小诗队,畅谈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深秋感悟。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二

    《赠刘景文》这首诗作于公元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府之时。刘景文,原名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人,当时在两浙任兵马都监,也在杭州。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唱和,交情颇深。这首赠给刘景文的诗,描写的是秋末的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刘景文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主动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虽然荷尽菊残,但是“橙黄橘绿”不是另外一派喜人的景象吗?让学生在体会读的意境中自己酝酿朗读时的情感和语气。当学生捧起书来读时,我很享受。他们丰富的朗读与诗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前后两句诗的深沉与喜悦的对比,让人从深秋凋零景象的惆怅中,很快地步入金秋果园的丰收喜悦中。此刻,学生则能够从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过渡到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激励之意。

    总之,在教学《赠刘景文》这首诗时,学生发言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的互动的机会比较多,注重了让学习在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讲解比较简洁,完整,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虽然荷尽菊残,然而那开败了的菊花枝还傲寒斗霜,那“橙黄橘绿”,更有另外一番风味的诗韵。同时,他们也能从理解诗境时感悟到苏轼赞颂刘景文高尚的情操,明白个中做人的道理。

    3.不足之处:在教学中仍存在着此许的不足,如讲解中缺少了童趣的语言。

    4.改进措施:课堂里增设点课堂内完成的作业或许效果更佳。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三

    教学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径”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借助图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学习朗诵古诗的方法,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在看图与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背诵古诗。

    2、激发学生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cai课件、录音机、磁带、生字卡。

    一、故事导入,揭题。

    1、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他有一个朋友叫刘景文,当时已经30多岁了,有着满肚子的学文却没派上用场,因此非常苦闷。苏轼看到他的样子,很想帮他,就邀请刘景文来喝酒,并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希望刘景文能不怕困难、取得成功。大家想知道他写的诗吗?(板书课题:赠刘景文)。

    2、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中感悟。

    (一)、cai课件范读,感受诗歌内容。

    师:你们觉得读得好吗?你们想读得这样好,首先要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读准每个字的音。

    (二)、读。

    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

    师:我们老看看有哪些拦路虎挡住了我们。

    (1)出示生字卡。

    指名读——开火车拼读——齐读。

    (2)学生齐读古诗。

    (三)、看。

    1、出示图片,观察。

    (1)出示荷花荷叶图,学生观察。

    图上有什么?

    荷花是哪个季节开放的?

    (2)出示荷叶干枯图,学生观察。

    荷花变得怎样了?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呢?

    看到这幅图你会想的哪一句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

    (3)出示繁茂菊花图,学生观察。

    这是什么花,在哪个季节开放?

    (4)出示残菊图,学生观察。

    理解“傲霜枝”

    天气越来越凉,地上都打霜了,你会有什么感觉?冷的时候我们都会缩成一团,可是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在秋风中依然挺立着,你们觉得它怎么样?请你们夸夸它。

    看到这幅图我们会想到诗中的哪一句?

    (菊残犹有傲霜枝)。

    (5)师:荷花枯了,菊花败了,还有什么好看的呢?

    出示“橙黄橘绿”图,学生观察。

    师:我们还有秋天才能看到的景致,你们觉得怎么样?用自己学过的词来描述。所以诗人苏轼会对刘景文怎么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学生看图片读古诗。

    (四)、悟。

    师:要把古诗读好的第二个方法,就是要读出节奏。

    1、教师配乐范读。

    边读边画节奏。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2、学生配乐读。

    3、个人读。

    4、小组读。

    5、男女生比赛读。

    6、填空读。

    7、齐读。

    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自由练读——挑战读——齐读。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五

    1、会认“残、犹、傲、君、橙、橘”,指导书写“赠”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古诗大意。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古诗大意。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诗歌导入,揭示诗题。

    1、背诵《山行》引出古诗《赠刘景文》。

    3、指导书写“赠”

    (1)学生观察“赠”

    (2)自由说说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仿写(强调写字姿势)。

    (5)展示、评价。

    4、指导理解题。

    5、了解诗人(简单了解)。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读好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荷尽,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橙。

    3、检查生字:(小老师带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3、把生字送进句子自由读一读。注意读通句子(指名读,师范读,男女生读,齐读,)。

    4、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诗歌诗歌,诗中一定藏着动听的歌。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读出节奏。

    5、师范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对读、叠读),男女生合读(对读、叠读)、齐读。

    三、再读诗歌,想象画面,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诗中不仅有歌,诗中还有画呢。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边读边圈出诗中描写的秋天景物(不动笔墨不读书)。

    2、汇报交流。

    3、相机板书“荷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橙黄橘绿”

    4、用所圈的词语理解诗句。

    (1)、看到“荷”你想到了什么?深秋的“荷”在诗人眼里又是怎样的呢(指导看插图,副板书:看插图)?理解“擎雨盖”(副板书:借助注释)。

    看到这样的景诗人会发出怎样的感叹?请你用上一个感叹词。(板书:唉!),带上这个感叹词读:唉!荷尽已无擎雨盖(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根据所圈的“菊残”“傲霜枝”你看到、想到怎样的画面?

    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副板书:联系生活),诗人看到这样的景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提醒学生诗人虽看到荷已尽,而菊还“傲霜枝”此时诗人的心情会怎样(好一点),诗人会发出“咦!”(板书:咦!)。

    4、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句,诗人看到这些景会对好朋友刘景文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当你看到眼前一片果园,你会情不自禁的发出(哇!)赞叹声。指导学生带着感叹词“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5、指导学生带着感叹词读整首诗,体会诗情、读出韵味。

    6、小结:你看、一首诗不光是具有它独特的语言美,画面美,还藏着的情感在里面。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补充创作背景)。

    7、补充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公元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当时苏轼在杭州见到刘景文时,刘景文已经58岁了,当时经好友苏轼极力向朝廷举荐,刘景文才得到小小的官职,面对刘景文的消极情绪,苏轼做此诗鼓励好友。

    8、齐读故事,领悟诗情。

    9、填空式的背诵。

    四、拓展诗歌。

    刘禹锡《秋词》。

    五、布置作业:

    2、请在理解本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六

    教学目标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重点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首、记”的字形。

    教具课文插图。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资料,搜集有关秋天的古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2、看图说话。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理解课题,自读古诗。

    1、借助拼音读课题。注意“赠”、“景”是后鼻音。书空“刘”字。

    2、说说题目的意思。

    3、苏轼送给刘景文一首什么诗?请大家小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后再读给同桌听。

    4、用笔圈出生字读读。

    5、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尝试理解字义。

    三、再读感悟,想像画面。

    1、自由读诗,结合图思考:诗歌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融入感情读。

    4、小组汇报自学收获和不懂之处。小组间答疑。教师进行指导。如,理解“霜”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指导。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霜是一种自然现象,北方秋天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地面上或草叶上会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这就是霜。下霜时,天气已经冷了。还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如,“擎雨盖、傲霜枝”,让学生观察插图,重点引导观察荷塘和菊花,使其明白“擎雨盖、傲霜枝”指什么。

    5、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导感情朗读,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读。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后,头脑中形成了什么画面。

    2、根据诗意,参看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秋天难道只有橙黄橘绿两种颜色吗?出示课件(显示五彩斑斓、富有生机的秋景),让学生议一议。

    六、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首,书空笔顺。注意“枝”的木字旁最后一笔是点。

    3、让学生观察范字,说说怎样书写。

    4、指名板书生字,师生共同评价,探索写好字的方法。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4、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我会认:刘菊残君橙橘。

    我会写:首刘枝记。

    第二课时。

    学习《山行》。

    一、背诵古诗导入。

    1、指名背诵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2、出示《山行》。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教师提示要利用插图。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帮助。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其他组的同学和老师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3、师讲解:“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坐”,因为的意思。

    四、启发想像,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

    2、学生交流想像的景象。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想像一边读。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感悟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想到的情景。

    2、找个学习伙伴,一起练习背诵。

    3、你见过满山的红叶吗?说说是什么样的。出示枫叶满山的课件。

    4、讨论:你觉得红叶怎样?

    二月的鲜花固然美丽迷人,但禁不起风吹雨淋就飘落了。而枫叶却是在与秋风秋雨秋霜的搏击中变成火红的,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多么了不起!正因为如此,杜牧才写诗赞美它。

    5、最后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世人传诵的名句,常被用来给风景名胜题名。湖南长沙的岳麓山有个亭子,换了好几个名字,都和这句诗有关。它开始叫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来又改名爱晚亭。

    6、一边观看课件,或者听古曲,一边背诵这首诗。

    六、指导写字。

    1、出示字卡:枫、于。学生认读,说说怎样识记。如“于”,干钩于。

    2、书空笔顺。提示:枫字左边最后一笔是点,右边的第二笔是“横斜钩”。

    3、看范字,说怎样书写美观。

    4、学生仿写。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位诗人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

    2、有机会让爸爸妈妈带你到郊外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

    板书设计:4、古诗两首。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会认:径斜枫于。

    我会写:于枫备注。

    作业布置会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后记让学生朗读感悟古诗的韵律节奏美。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七

    《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对于上古诗这类课文,确实心中没底,毕竟他距离我们太遥远,且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即使自己理解了,也不知该如何传达给学生。但是没办法,作为教师,只有去适应教材,而不能让教材适应我们,我也只好赶鸭子上架。

    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没想到他们一下就说出来了,让我欣喜不已。对于刚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古诗该如何进行教学,我想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八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九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6个生字,掌握“傲”、“君”、“须”,了解“擎”、“橙”、“橘”。

    3、分析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深层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一、揭题板快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多媒体出示读)。

    生答:“为什么赠?”、“赠什么?”、“为什么只赠刘景文”、(出示全诗)。

    二、初读板快古诗,读通读顺。

    1、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自读指名读齐读。

    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

    (第一二行容易读得生硬,朗读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读得不好,指导后再练,再反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

    读出节奏自读指名读。

    提示停顿出示抑扬顿挫的“顿”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理解板快解字词、明诗意。

    1、第一层。

    既然写的是秋末冬初,我们一定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么具体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

    a感受是指秋天已过冬天刚到的秋末冬初时节。

    b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

    1)什么是荷尽,尽(完,指凋谢)(出示图片)。

    ——由此带出:初夏—盛夏—秋末冬初。

    在初夏时节,荷叶是怎么样的呢?你们看,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示生齐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盛夏时,荷花怒放,还是用杨万里的诗来形容,那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生齐读)。

    理解“擎雨盖”指荷叶。

    擎,用手做一个动作,看看这个字,下面是个手,向上托,雨盖,原指雨伞比喻荷叶就像是撑开的雨伞。课件出示,荷叶田田,你觉得像什么?多像向上撑开的雨伞啊!

    师补充:到了秋末冬初,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一样撑起的荷花,只剩下了枯枝败叶。

    2)菊残犹有傲霜枝。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是写秋末冬初呢?为什么说可以从这里看出来呢?

    用同样的方法理解:菊残(凋谢的菊花)。

    犹有:还有。

    (平时碰到有不理解的内容,你是如何解答的)。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还要会根据词语来选择合适的解释。

    傲:

    a、坚强不屈的样子。

    b、自高自大如:傲然挺立。

    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菊花谢了,还剩下枝条傲然挺立着,不怕风吹霜打。傲霜——不畏寒霜。

    师小结:在古代,菊花和荷花都是品性高洁的代表,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对荷花和菊花情有独钟,说品德高尚的人是“出淤泥而不染”,说性情恬淡,不争名利的人是“人淡如菊”。(齐读两句)。

    3)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说明都成熟了。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的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苏轼对刘景文说了些什么?就像对老朋友说话一样。

    整首诗的意思。

    7、师小结:(比如,加了什么字使句子更加通顺,古诗的语言凝练简洁,随着历史的变迁,很大一部分字词的含义产生了变化,在学生的回答中强调可以适当增、换、等,作者写诗的时候往往要反复推敲,而我们学古诗就是也要字斟句酌,才能领悟出其中的内涵)。

    师小结:对老朋友说的这样亲切自然,刘景文听了一定会很高兴的。

    四、感悟板块悟诗境,体诗情。

    1、为什么赠?

    师:就像同学们一开始所提出来的那样,苏轼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赠给刘景文呢?(生答,好朋友……)。

    a)简单介绍刘景文刘景文,北宋时河南开封人,是苏轼的朋友,两人十分投缘,经常在一起饮酒品诗,苏轼很敬佩刘景文大方豪爽的个性,坚强不屈的品格,称刘景文是个“慷慨奇士”。

    b)师:其实苏轼对刘景文的敬佩之情在诗中有所体现,

    君:对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橘古代称嘉树,树有刺,结的果子却是圆的,有傲骨,但对人随和,因为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自然地联想到秋、菊花、青松等等,进而明白诗人是对刘景文的一种称赞和鼓励。

    2、感情朗读,

    1、在诗人的眼里,好朋友就是具有这样品格的人,他对刘景文的敬仰之情都包含在这字里行间,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短短二十八个字里面,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自读——指名读——教师范读———指导后再读——齐读。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欣喜之情声音稍高,强调“犹有”。重读“傲霜”,表现出菊花高傲不屈的精神。

    “一年/好景//君须/记,”

    语调高亢、热烈,重读“好”和“须”,表现出殷勤嘱咐、热烈期望的意思。

    “最是/橙黄//橘绿/时。”

    重读“最”和“橙黄橘绿”,读“橙黄橘绿”时速度慢,四个字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歇,有回旋想像的余地,可以在脑中想象橙黄橘绿的景象,表现对成熟丰收的冬天的赞美之情。

    3、师:春华秋实,这看似衰败的景像中孕育着勃勃生机,看来同学们不但读懂了苏轼的诗,还读懂了诗人的心(齐读)。

    在苏轼的心目中刘景文就是具有崇高的品格与节操的人,苏轼把诗赠与好友,同时更是作者的自勉。

    五、拓展。

    《题西林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春江晓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怎一个“赠”字了得——古诗《赠刘景文》教后反思童优佩。

    这首诗是诗人苏轼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苏轼称刘景文是“慷慨奇士”。本诗写景、咏物、赞人与一体,赞美刘景文遭受挫折不气馁,历经磨难不丧志的品行和节操。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回味无穷。音乐美,本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形美,是指形式美与形象美。“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古诗,对仗工整,显示了形象美。

    二、教学要求:

    能说说诗的大意,体会诗的意境,能有感情背诵《赠刘景文》,能说说诗的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学习完苏轼的《赠刘景文》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实施新课程以来学生思维的活跃、智力多元化的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我想就可以用一个“赠”字概括。从“赠”的含义开始分析,学生的思维逐步从送别诗的影响中走出来,知道了这首诗的意义在于送给朋友刘景文一种愿望,这种愿望是一种品格的象征。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拨开迷雾。

    2、充分利用媒体来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深秋初冬景色的展现,让学生走进诗境,他们会很轻松地理解残荷颓败、秋菊傲霜的形象。在感悟内化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便水到渠成了。

    (一)知诗人、解诗题。

    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从诗人、诗题入手。这首诗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教师给学生提供苏轼的生平事迹,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解字词、明大意。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的关键,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这时教师应该允许“不求甚解”,不必提过高的要求,甚至对某些认识上的偏差,教师也可以暂时放一放。通过指导,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逐词理解意思,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学生对全诗词句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对全诗的理解,说说诗歌的大意,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

    (三)懂意境、悟诗情。

    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或明确诗歌所表明的道理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四、觅诗句,练触发。

    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对苏轼的诗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从中受到乐观向上精神的自然熏陶。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十

    古诗课很难上,对低年级的孩子更难上了,特别是二年级的孩子上三年级的课,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上课之前在备课上下了很大功夫,更是对诗人、及写作背景做了很多研究。

    上课开始,在导入上下了小心思;对于我们农村孩子刚刚收麦,而且取得了大丰收,这也和秋季的丰收有区别也有相似。

    《赠刘景文》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的第二课时,本诗中需要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生字学习任务较重。但是语文的学习就是生字、和文章的学习。学习语文就是解决生字、理解课文的过程,再者我认为语文的学习就是多读,在读中理解古诗,体会诗人蕴藏在诗中的感情。

    诗人通过对秋景“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的景色描写,赞美了秋天,更表达了对刘景文乐观向上的期望。异常难懂,所以在理解诗意上我抓住了两点,利用图片和注释。让孩子们理解古诗义,从“背景”及重点字词,如“傲霜枝”等让孩子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所以我设计过程如下:

    1、先看图片,如“夏季荷花盛开图”、“秋季荷花枯败图”,两图对比,先说图意,理解了本诗第一句。引导说出感受,并带着感受读出自己的理解。以诵读再体会诗意。

    2、多读,读出感情,读出诗义,读出诗情。

    3、在学习到“橙黄橘绿”时,引导孩子通过图片看到景色,看到丰收,看到更多的希望。橙和橘是南方的水果,引导孩子联想到北方的水果“柿和梨”等换成了,“最是柿红梨黄时”,再来理解本诗更容易一些。

    语文教学不是只是教给孩子生字,教会读书,更重要的是引领孩子学会如何学习语文,理解语言背后的美景深情,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学习更深的中国文化。所以我们语文老师要深入研究适合孩子的方法,最生动灵活的方法,引领孩子走进魅力文字、美丽画卷中去。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十一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

    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识字、写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多媒体课件。

    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

    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再读感悟,练习背诵。

    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学生讨论,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5、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

    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2、卡片连诗。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摆好卡片,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刘、记、枝”三个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练习。

    4、学生仿写一个字后,同桌互相评改,找出问题,进行修改。

    5、自己练习写生字。

    六、布置课外阅读古诗。

    一、复习导入。

    2、出示课题《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趣味实践活动。

    卡片连词练背诵。

    2、看图贴诗句练背诵。

    3、赛诗会。

    每个小组出一个节目,集体背诵两首古诗,一首课内,一首课外。

    小组内先比赛,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

    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个字。集体评议。

    2、教师范写“枫”字。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描红仿写。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十二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五、抄写古诗。

    六、课外延伸。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十三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体裁:

    【七绝】。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

    (1)擎:举,向上托。(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十四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

    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识字、写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多媒体课件。

    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

    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再读感悟,练习背诵。

    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学生讨论,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5、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

    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2、卡片连诗。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摆好卡片,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刘、记、枝”三个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练习。

    4、学生仿写一个字后,同桌互相评改,找出问题,进行修改。

    5、自己练习写生字。

    六、布置课外阅读古诗。

    一、复习导入。

    2、出示课题《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趣味实践活动。

    卡片连词练背诵。

    2、看图贴诗句练背诵。

    3、赛诗会。

    每个小组出一个节目,集体背诵两首古诗,一首课内,一首课外。

    小组内先比赛,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

    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个字。集体评议。

    2、教师范写“枫”字。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描红仿写。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十五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8、学生自由体会读。

    9、学生个人比赛读,小组比赛读:

    师:会背了吗?谁来背一背。

    10、老师指名背,找学习伙伴,互相背诵。

    四、课内延伸。

    1、过渡: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2、指名背诵,教师相机指导,背得好为他鼓掌,背得不好,指导后再背一遍。

    生:好!(声音响亮)。

    3、作业: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教学评析】。

    借助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受,形象感知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从而让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自主读和互动听读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课文,做到不漏,不添,读得准确学生通过开火车,抢读的形式巩固了生字。抢读时,不仅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声音响亮,活跃了课堂气氛,由此可知是一种收效好,深受学生欢迎的认字形式。

    读读背背,重在培养语感。低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在指导朗读时,采用带表情范读,学生听后直观感悟应该用什么的语气读,然后让学生模仿表情与语气朗读来体会文感,培养语感。

    在学生背诵课外学会的古诗时,把课堂上学到的朗读方法运用到其他古诗的朗诵上,进一步巩固了古诗的朗读方法,也使学生感受到朗读古诗与朗读别的文章是不一样的。本节课融视听、认读、朗诵于一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上出现了多次高潮。学生在民主、快乐的气氛中学懂了古诗,增长了技能。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十六

    4、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

    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这首诗。

    六、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

    《山行》。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复习巩固。

    1、认读上节课的字词。

    2、背诵第一首古诗。

    二、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的'秋天,它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

    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课件12。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

    三、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二)学习第一句。

    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三)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

    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前两句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自学三、四句。

    1、课件3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2、释意: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课件。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课件。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3(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十七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词,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也突出了古诗本身所特有的“留白”的魅力。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一个叫向嘉艺的女孩儿真不错,她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平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顺应诗句的朦胧,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十八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从上面两篇古诗教学的课堂实录片段来看,《梅花》这篇的教学手段显然是比较传统的,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课堂上师生一问一答,更注重于对诗句的意思的理解。课堂氛围显得枯燥无味。而《赠刘景文》这篇的教学则更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大胆地提出疑问。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课堂上学生呈现出了良好的思考状态,这样的“乱”多宝贵呀!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教学中学生能大胆地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老师在这过程中只起到点拔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启发讨论,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这样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显得和谐、宽松。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十九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二十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

    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篇二十一

    诗歌是我最喜欢的文体,亦是我最头疼的文体。特别是那些琅琅上口、语言精练、内涵深远的古诗词。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今天的新课:大文豪苏轼的《赠刘景文》,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喜爱他诗句里的意语含蓄,喜爱他对事物环境的双重思索。秋末,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秋艺深浓;荷败菊残枝条依然笑秋霜,在寒冻的环境有人低头有人昂首,在同样的环境有残局亦有丰收。正如同迪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环境的作用是双重的,个人的品格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最终因素。

    自然,这样深刻的文义对于一群刚上二年级的孩子自是太难。幸运的是我总会在诵读课以及日常的每周一诗中为孩子们准备很多经典大餐,并总结了一套教学经验。于是,我便按照我的“想法”开始了我的这节古诗课。

    因为我班孩子已形成了良好的古诗词背诵风气。所以课一开始,孩子们就摇头晃脑开始背诵起来。字音不准,语句拖沓。这点不出我意外,于是我笑着用自己的朗读中示范和感化孩子,究竟一首诗歌要怎么读才成其为诗。听了我的范读,孩子们终于静心朗读。于是我的第一步:“读准确”便达成。

    在诵读课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所教给孩子们的诗歌总是不求甚解。但一节三十五分钟的语文课堂,总不能又成为泛滥摇头背诵的闹市?我亦知道枯燥的讲解会让诗歌索然无味。但不讲解又无法把诗歌的内涵赋予学生。于是我便想在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在读课题并理解课题后,我问学生:“大家谁还会背其他的赠送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赠汪伦》,熟悉的诗句马上让学生走进了诗的意境。这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体会赠的含义,进而理解《赠刘景文》重在言志,而不是抒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对于这样一首学生已能熟读成诵的诗歌,我想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们。于是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再次自由朗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思考:诗歌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读着,读着,你都仿佛看到了什么?边读边圈出不理解的词语。之后,擎雨盖、荷尽、傲霜枝等关键词语便被提了出来。二年级的孩子,需要图文并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深秋初冬景色的展现,让学生走进诗境,他们会很轻松地理解残荷颓败、秋菊傲霜的形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橙橘,学生们恍若在诗句中散步,自然领会得就很深刻了。而且,我更让其在多种方式的朗读和自己点拨性的评价语中让他们理解感悟,在古筝声中反复吟颂,在摩擦中燃烧智慧的火花。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另总结出低年级诗歌教学的一些特点:

    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擎雨盖”“傲霜枝”

    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百花虽已凋零,枝条依旧傲秋霜。

    “灌输”的必要性。因自己对《赠刘景文》的喜爱,让这节课的我有点过分投入。课堂上,虽然我意识到要把时间和说话的机会多给孩子,但情到浓时还是会忍不住抢孩子们的话自己滔滔不绝。但是,孩子们听得异常认真,异常入迷。且在之后的情感朗读中慷慨激昂。如我前面所言,这首诗歌的深意是二年级的孩子很难理解的。但我们又必须把这种深意告诉孩子,让他们从你的话语中学习,去接受或者聆听更多的思想。只要老师言语得当并能吸引学生,我认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接受性学习是需要且是必要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赠刘景文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21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