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优秀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进度表(案例14篇),七年级,教学计划,进度表,14篇

    优秀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进度表(案例14篇)[ 文秘知识 ]

    文秘知识 发布时间:2024-02-16 13:20:52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教学计划的编制过程应该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教学计划的编制需要科学、严谨、灵活,以满足教学实际需求。优秀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进度表(案例14篇)篇一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教学计划的编制过程应该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教学计划的编制需要科学、严谨、灵活,以满足教学实际需求。

    优秀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进度表(案例14篇)篇一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

    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

    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

    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

    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

    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

    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优秀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进度表(案例14篇)篇二

    20__年秋基本情况分析:

    该年级共有学生270人,通过上学期的教学,该年级学生学习目的不是很明确,自觉学习习惯很差,非常贪耍,时间观念和纪律意识比较淡薄,总成绩15名,大多数都是低等生,反映慢,做事情拖拉,凡事都要老师亲历亲为,否则,就打很多折扣.在总复习的过程中暂时记忆好,但是记着后面的就忘记了前面的,由于上期时间安排不恰当,再加复习程序欠妥,只简简单单拉完一遍就考试了,学生所记的知识比较零乱,没有完全系统化,条理化,,在运用的时候难免提取不出来,本期我决定从现在抓起,每教完一课就布置好巩固提纲,督促检查学生按时保质量完成,抓好抓准考点,突破难点。

    20__年春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七个单元,,叙述我国古代时期的历史,有22课,每课内容除基本要求外,其它各部分,包括导入框、楷体字,动脑筋、文献资料、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和活动课组成。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6课是重点,考点多,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老师要加强题型练习,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让人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革命斗争和人们的精神风貌在同学们心中产生昨天与今天沟通的共鸣,陶冶情操。最后让学生通过观看不同家庭生活的变化,看到祖国的强盛与发展、文明与进步。根据课程安排了四次活动,以便学生提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任务与目标:

    针对学校安排的每周3个课时,按一课一教时,中途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计划,争取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让学生切实把握知识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掌握、灵活运用的能力,充分展现洋思教学在文字科目上的优势,尽量让学生先学后教,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才教,实行生生监督,周周搞清,长期如一,不到目地决不放弃,让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争取在12周教完新课,五周复习课总复习题型一套,近年来的考试题型一套,让学生从实际练习中把握答题方法和技巧。力争本学年考试上升5个名次。

    教学方法与措施:

    1真搞好课前预习,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时做的笔记。

    2、上课时充分利用洋思教学的先学后教,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才进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像剥竹笋一样层层解剖,实行兵教兵,步步落实,不打折扣。

    3、开学初拟订好巩固复习计划,让学生觉得每周学有所获,有章可循,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坚持不懈,始终如一。

    4、教师多用爱心、细心、耐心、诚心去关心每一个孩子,多亲近学生,让学生亲近你,喜欢你的课,以便增强学习兴趣。

    5、认真分析本教材纵横关系,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常考点和易考点,弄清易混点。

    6、分析近两年来的考题类型,加强类型题练习,攻破难关。

    教学进度安排:

    按每周3课时计算,共20周,60节课,具体情况如下:

    周次教学内容。

    1—21—3课。

    3—44—7课。

    58课复习一单元。

    6—7考试小结。

    8—99—12课。

    10—12复习,半期考试。

    13—1413—17课。

    15—1618—22课。

    17—20单元复习考试。

    优秀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进度表(案例14篇)篇三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课改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新教育教学方法为指导,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线索;能够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四、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本学期初中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1课。单元复习占4课时,期中复习占2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五、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优秀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进度表(案例14篇)篇四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即通过学习能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

    对学生初步进行唯物主义教育,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和人类和平事业,进步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要求学生能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表达历史的能力并能初步运用唯物主义来观察问题的能力。

    1、思想教育目标:爱国主义教育;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大团结的观念;社会发展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的观点;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观点;历史辩证的观点;理想情操、道德品质的修养。

    2、基础知识教育目标:掌握年代、世纪的计算方法;了解从人类的起源到民族大融合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概念等。

    3、能力培养目标:能填写历史填充图;提高对历史史实物件的阅读理解能力;能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能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分析及谈自己的看法。

    1、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进一步钻研教材,深入理解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精心备好每节课,精选习题,精讲练习。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确保课堂纪律的稳定,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启发诱导他们积极开动脑筋,重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运用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小组活动,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4、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1、重点:元谋人、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的情况;南北方农耕文化的基本情况;中华民族的祖先;大禹治水;启建立夏朝;分封制;宗法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秦始皇统一中国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陈胜、吴广起义;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汉朝的对外关系;三国鼎立的基本情况;孝文帝改革;古代科技和文化的成就。

    2、难点:历史年代世纪的计算方法;猿为什么向人转化;南北方农耕文化有何不同;“公天下”与“家天下”有何不同;宗法制;商鞅变法的原因;如何评价农民起义;汉朝的对外交往;三国鼎立如何形成;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对汉武帝大一统的评价;诸子百家的思想本质。

    1、用精彩、引人入胜的导入把学生带入每一节课中。

    2、用严格的要求来规范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切实了解学生的需要。

    4、平时的工作要做到勤奋。

    5、抓好学生的课堂知识的过关工作。

    优秀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进度表(案例14篇)篇五

    历史教学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以发展规律教育,教会初入中学的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潜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潜力、识图、读史料的分析潜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资料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资料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必须的学习动力。但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资料比上学期繁多,对于理解、分析潜力较弱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有必须的难度。

    1、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步骤,抓住教材的重点。课堂上体现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个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尽全力的开启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参与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力求知识趣味化,使学生爱学习,提高45分钟的利用效率。

    2、在教学过程中,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传授知识。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纵横比较,穿针引线,使整个历史发展状况显得脉络清楚,思路清晰。并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3、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职责感、使命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及适应潜力。

    4、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个性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用心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第1周隋唐时期第1—3课。

    第2周第4课,第5课。

    第3周第一单元复习检测、第一单元讲评。

    第4周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7课。

    第5周第8课第9课。

    第6周第10—12课。

    第7周第13课机动。

    第8周第二单元复习检测、第三单元讲评。

    第9周复习。

    第10周期中考试。

    第11周明清时期第14课第15课。

    第12周第16—18课。

    第13周第19—21课。

    第14周第22课机动。

    第15周第二单元复习检测。

    第16周第三单元讲评。

    第17周总复习。

    第18周期末复习。

    第19周期末工作。

    优秀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进度表(案例14篇)篇六

    七年级历史学科使用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材(上、下两册)。七年级教材上、下两册叙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采用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即基本按照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线索,由古至今讲述历史的同时,围绕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来叙述。上册教材确立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等四个专题,下册教材确立了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等三个专题,每一专题下确立四至八个小专题,便于学生学习。

    七年级上册教材每课由12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导入框、课文、阅读课文、图表、历史文献、思考提问、自由阅读卡、每课一得、材料阅读、练一练、自我评价和活动建议。其中课文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和主要线索。其余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在每一单元后面,教材还安排了一节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中学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本册教材还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旨在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增强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自信心。

    1、开齐并上足课时,保证历史课常规教学。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如课堂讨论,历史讲座等进行教学。

    4、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5、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适时进行阶段复习并进行乡土教材教学。

    优秀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进度表(案例14篇)篇七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2个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80分左右,整体成绩比较理想,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2) 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 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本学期总课时为24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课时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8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0课时

    总复习

    附录

    6课时

    优秀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进度表(案例14篇)篇八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1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周日期教学内容节

    13.1——3.51课,2课2。

    23.8——3.123课,4课2。

    33.15——3.195课,6课2。

    43.22——3.267课8课2。

    53.29——4.2月考2。

    64.5——4.99课,10课2。

    74.12——4.1611课,12课2。

    84.19——4.23复习2。

    94.26——4.30期中考试2。

    105.3——5.713课,14课2。

    115.10——5.1415课,16课2。

    125.17——5.21.17课,18课2。

    135.24——5.28月考2。

    145.31——6.419课,20课2。

    156.7——6.1121课,22课2。

    166.14——6.18期末复习2。

    176.21——6.25期末复习2。

    186.28——7.2期末考试2。

    优秀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进度表(案例14篇)篇九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六块”教学模式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人本学期任初一(1――4)班历史科教学,经过调查和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但也存在少数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态度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努力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七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有的学生也喜欢刨根问底,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是置之不理,提不起兴趣来,学习目的不明,缺乏主动性,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学习方法,争取早日让他们从小学的学习习惯中转变过来,早日习惯初中生活。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六、具体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3、备课做到与侯老师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施。

    4、开展互相学习活动,互相听课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高。

    5、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发挥优生优势,让他们各带一个“学困生”,让优生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经验交流,介绍方法给他们的,让他们的懂得怎样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6、充分发挥优生的表率作用来带动“学困生”,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对于他们主要是多引导,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优秀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进度表(案例14篇)篇十

    华东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潜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潜力。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历史教学,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所以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整体成绩还不理想,原因都是不爱学习的学生很多,因此,成绩取得高分的学生平均被拉了下来。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就应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我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一样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个性注重学生潜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潜力;解读、决定和运用历史材料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潜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构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构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构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贴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用心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我务必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第三单元。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0课时。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8课时。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0课时。

    第四单元。

    科学技术文化。

    6课时。

    辅导以学习上的优生和暂时的学困生为主,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潜力,重视知识的查缺补漏和学法上的指导,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及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意志、习惯和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帮忙他们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培养其创新潜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多方面关心爱护他们,帮忙他们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本学期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继续用上学期的教研课题是:灵活处理教材,实现实用性与学习的兴趣性有机统一。

    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堂作这教学的中心,总结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效率,改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改变重知识轻潜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尖子生轻差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潜力、动手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

    优秀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进度表(案例14篇)篇十一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1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

    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

    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

    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进度表(案例14篇)篇十二

    七年级历史学科使用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材(上、下两册)。七年级教材上、下两册叙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采用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即基本按照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线索,由古至今讲述历史的同时,围绕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来叙述。上册教材确立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等四个专题,下册教材确立了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等三个专题,每一专题下确立四至八个小专题,便于学生学习。

    七年级上册教材每课由12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导入框、课文、阅读课文、图表、历史文献、思考提问、自由阅读卡、每课一得、材料阅读、练一练、自我评价和活动建议。其中课文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和主要线索。其余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在每一单元后面,教材还安排了一节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中学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本册教材还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旨在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增强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自信心。

    1、开齐并上足课时,保证历史课常规教学。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如课堂讨论,历史讲座等进行教学。

    4、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5、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适时进行阶段复习并进行乡土教材教学。

    优秀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进度表(案例14篇)篇十三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前五名。

    1、学生情况分析。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教材分析。

    本书分为三个单元,叙述我国隋唐至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标有星号的内容,供各地的学校选用。前两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第三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八年级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预习+展示+反馈。

    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习小组为单位)。

    3、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注重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精讲多练。

    3、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注重反馈,以单元为单位认真组织检测,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5、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1、做好导学过程。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放大学生的优点,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尝试开展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进度表(案例14篇)篇十四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求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六、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优秀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进度表(案例14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