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教学设计,20篇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 文秘知识 ]

    文秘知识 发布时间:2024-02-12 09:22:29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教学计划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教学步骤和学习进度来组织和安排课堂活动的重要工具。以下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学计划范文,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Pdf下载Word下载下载Pdf文档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教学计划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教学步骤和学习进度来组织和安排课堂活动的重要工具。以下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学计划范文,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

    Pdf下载 Word下载 下载Pdf文档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一

    教学目的:

    1、能够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2、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制定作息时间表和由此引发的问题探究。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每天上午几时开始上课?每节课多长时间?

    二、合作探究。

    1、介绍学校的作息时间。

    从上午早读课是8:00开始,读20分钟,休息5分钟,一节课40分,课间休息10分,课间操是15分,眼保健操5分钟。根据这些信息填写68页的作息时间表。

    2、小组的同学合作制定作息时间表。教师巡视,参与制作过程。

    3、学生到展示制作的作息时间表,师生共同修正,并与学校的作息时间对照。对有特色的作息时间表给予表扬鼓励。

    4、提出问题并解答。

    (1)第一节课的下课时间是什么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2)从第二节课到第三节课下课,这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多长时间?

    (3)从上午7:40到上午放学,经过了多长时间?

    (4)让学生根据作息时间表,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指定同学解答。教师巡视并加以引导。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1)从9:00到11:00,经过_____时。

    (2)从10:00到10:00,经过_____分。

    2、从3:00到4:30。

    (1)经过了_____时____分。

    (2)昨天这段时间你正在干什么?

    3、6:30起床,25分钟后,6:55用早餐,过了35分钟,7:30去上学。

    4、实践活动:说一说今天几时从家出发上学,几时到校?算一算路上用了多长时间?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二

    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还是和往常一样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上课的时间引入课题,接着问一节课40分钟,什么时候下课呢?学生因为是熟悉很快说出来,然后给出两个时刻,让学生计算经过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计算经过时间形成了一定的格式,正确率较高,练习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和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指出喜欢的电视节目以及说出该节目开始播放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教师按照由易到难的过程分别提出4个关于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有目地的先解决整时段时间计算,可有利用减法计算,也可以推算,对学生的方法给予肯定;接着教学计算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讨论,最后教师利用实物钟来帮助学生理解。

    但在第一课时教师是否要给出一般的统一的计算方法,我也感到有点困惑,如果停留在只让学生感悟经过时间的推算,不让学生形成固定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估计作业中的错误率会很高,特别是差生,缺失了方法会无从下手,特别是碰到分段计算经过时间会更棘手,如果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后,所有的经过时间都套用这一公式去算的话又显得太呆板。如何才能在有限的40分钟里既能让学生充分感悟,又能很快的掌握一般的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我想学生的学具应该得到进一步改进,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感悟出经过时间就是分针和时针在钟面走过的一段时间,然后得出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在天天练中有些题目,如分减分不够减要向小时借1小时再减,再用这方法比较麻烦,最后还是决定让学生改过来,列成几时几分-几时几分的算式,对此我又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与学生纠正,发现这样列式之后学生容易理解,正确率也有所提高。只是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教师也只能对这部分内容,特别是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更多的练习,讲解。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三

    1. 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龄。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4.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时间与数学(二)”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系列数学活动情境。这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够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同时提供了素材以及进行探索研究的机会。

    本节课共设计了三个活动。

    1. 活动一是认识身份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身份证,但是从身份证上能得到哪些信息,有些学生知道,也可能会有少数学生不知道。先让学生把自己家长的身份证复印件拿出来,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有利于学生了解身份证以及身份证的作用。

    2.活动二是帮助妈妈做家务,让学生先在家里把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板这些活干一遍(因为可能有些学生这些家务只是见妈妈做过,而自己从来就没有亲身实践过),然后把自己劳动时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在小组内交流。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时间安排的实际问题。

    3.活动三是做实验。通过做实验,介绍人类水资源的缺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生活中时间与数学的关系,可以使学生从中进一步感知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的学生多数来自于城市,生活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学生学习这一课打下了很好的生活基础。另外,学生学习了年、月、日之后,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知和体验。有了这些基础之后,让学生根据父母的身份证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计算爸爸妈妈的年龄,并说一说身份证的作用;让学生独立或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课本中的第2、第3、第4题,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由于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三年级学生年龄最大的不超过9岁,所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不是太强。

    (一)活动一:认识身份证

    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吗?你愿意把你的爸爸、妈妈介绍给同学们认识吗?请你把爸爸妈妈的身份证复印件拿出来在小组内说一说,从身份证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推算出他们的年龄吗?请你说一说身份证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在小组交流过之后各组选出代表再在全班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居民身份证的作用,知道在很多场合都需要出示居民身份证,以提供个人的一些基本情况。把教材略加修改,改为通过身份证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学生会更感兴趣,同时,也会有一种自豪感。从而会更喜欢数学。)

    (二)活动二:帮妈妈做家务

    我们每个同学在介绍自己的妈妈时,都表现得非常自豪,可见你们是非常爱妈妈的。爱妈妈就要付诸行动,老师让你们回家帮妈妈烧开水、洗茶杯、擦地板。你们做了吗?在干这些活时至少需要多长时间?把你们各自的活动记录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说一说是如何安排这些工作的,怎样安排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工作?(小组交流之后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鼓励学生用数学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关爱父母和勤劳的良好品质。)

    (三)活动三:做实验

    这是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几杯水的小实验。

    1. 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漏掉一杯水用几分?一时漏掉几杯水?

    2.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得出漏掉一杯水用几分(用整分计算)。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在盛满水的纸杯底部用大头针扎一个小孔,把纸杯漏水的部分正对着瓶口,把纸杯坐在瓶子上,并开始记时。注意观察纸杯里的水滴完所用的时间。

    在进行“纸杯滴水”实验的同时进行下面的内容。

    谁愿意告诉大家“你一天至少要喝几杯水?”,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一个月至少要喝多少杯水?半年呢?一年呢?算过之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然后在全班交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要根据一个月、半年、一年的具体天数而定,不同的月份天数不同,上半年和下半年天数也不同,平年和闰年的天数也不同。)

    我们每个人一年需要这么大的饮水量,可见水对我们是多么重要。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从小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居住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3.反馈“纸杯滴水”实验所用的时间。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今后你将怎样去做?

    本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及由此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去实践、丰富、完善。本着这一认识,我对教材做了大胆的处理。教材中原本是安排了四个练习题,而我把第一题说出郜欣的出生年、月、日和她的年龄改为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和他们的年龄,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了解父母的欲望,同时对身份证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把第三题小红帮妈妈做迎客准备改为自己帮妈妈做家务,通过实际操作,不但能培养学生关爱父母和勤劳的良好品质,而且还能使学生从小就学习在时间上统筹兼顾,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

    2.尊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亲自操作、亲自实践和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才是最扎实的。教学中所设计的活动都能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实践,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理念。

    3.注重小组合作,主动探究实践。

    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课注意到了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合作的机会和时间,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还可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目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利用各种激励手段,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参与进去,使学生获得体验中的感受、成功后的喜悦。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四

    1.通过“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

    教具、学具准备。

    “文明顾客星”若干,玩具用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回收站所需的牌子,胸卡9个,让每人准备一个钱包(自制),学具人民币若干。

    教学设计。

    引入。

    师:小朋友,你知道开封最大的超市是哪家超市吗?

    生:三毛时代广场。

    师:来到三毛时代广场,你最喜欢哪个柜台的东西?为什么?

    生1:玩具柜台,因为……。

    生2:食品柜台,因为……。

    师:当你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想把它买下来吗?

    生:愿意把它买下来。

    师:你都自己用钱买过哪些东西?

    生:面包、学习用品、剪刀、玩具熊……。

    新授。

    师:开一家综合性的商店,第一步要做什么?

    学生各抒已见。

    师:对,首先先将商品按不同种类放在柜台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谁愿意用你的巧手布置柜台?(点六名学生上台将商品分类放在货架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

    生:把玩具放在一起,把学习用品放在一起,把生活用品放在一起。

    师:这些商品上标的价钱,你都认识吗?

    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一只恐龙18元……。

    师: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现在我宣布我是“小小商店”的总经理(挂上胸卡)。现在我聘任8个组长担任“小小商店”的小经理和收银员,其余的小朋友当顾客,有请“小小商店”的成员和大家见面。(学生上场。)。

    a.玩具柜台经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b.学习用品柜台经理:看一看呀,瞧一瞧……。

    c.生活用品柜台经理:享受生活每一天……。

    生:瓶子、废纸、易拉罐、旧电池……。

    师:请回收站的站长为大家介绍一下。

    (鼓掌。)。

    师:听了这几位小经理的介绍,我想许多小顾客也有点心动了,心动不如行动,到底“小小商店”能否使大家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是让我们的“上帝”做决定吧!

    师:我们在购物时,人特别多,你们应注意什么?

    生:注意……。

    (生答。)。

    (学生排队购物)教师巡视。

    游戏。

    师:看得出来,每位小顾客都有收获,不知“小小商店”的服务是否得到大家的满意呢?(生答。)。

    [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进行交流的习惯。]。

    玩具柜台:收入……。

    生活用品柜台:收入……。

    学习用品柜台:收入……。

    师:请回收站站长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答。)。

    师:你们打算怎样处理这些东西。(生答。)。

    教师小结。师:通过这个购物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互相交流,谈感受。)。

    教师总结。

    反思: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五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学会建立规范表格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体协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规范表格建立的方法和文字格式设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表格的设计和文字格式的设置。

    教法阐述: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与任务驱动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演示法、比赛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化。

    学法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进行学习与操作,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与技能。把“自学—尝试—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出学校运转是有规律的,同学们按时上下课,按时放学回家。引导同学们找出学校是怎样有规律的运转的。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任务一:创建表格。

    老师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电子版和打印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看看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几行几列。老师提问同学回答,一致通过后,由同学们自己来制作12行3列的表格,老师巡视指导。

    任务二:在表格中输入文字。

    请同学们参照老师给出的学校作息时间表填写表格。

    任务三:设置表格中的文字格式。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如何使用“单元格”对齐命令。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同学们通过观察找出不明显的差异,以此来锻炼同学们的观察力并且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三、综合运用,知识拓展。

    四、作品展示,知识巩固。

    找出好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同一班的同学做出好的作品,对全班同学都是一种激励,老师就是要以此来激发所有同学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制作表格,向好的同学看起。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制作规范表格的方法,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你们制作的表格相比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展示给同学们的还不太一样,是哪不一样呢?这个问题留作课下讨论,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解决一下,看能不能达到老师的水平。

    五、设计理念。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许多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分层教学的实施。怎样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六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112—11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可以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对事情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技能目标。

    1.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2.会画简单的事件流程图。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思想感情。

    2.锻炼孩子思维的条理性,培养整体考虑决定事件顺序的习惯,和综合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情境)。

    星期六,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他们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你们想不想去小明家看看?

    2、探究新知,掌握规律:

    (1)沏茶问题。

    (课件)见了李阿姨,小明怎样说?小明很有礼貌的请李阿姨坐下,还要给李阿姨沏上一杯热茶。沏茶的步骤有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读时间表)。

    师:如果你是小明,怎样安排这些事,使李阿姨能尽快喝上热茶?一共要用多少时间?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怎样安排?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展示时间安排。

    板书:1+1+8+1=11(分)。

    指出,这就是流程图,下面要再写出时间的计算。

    (2)总结方法:有时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选择最优的方法来做,这就是优化。通过刚才解决的问题,你说说怎样才能节省时间?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再做其它事情可以节省时间。

    联系生活举例。听广播与刷牙、洗脸、吃饭、读英语。

    (3)烙饼问题。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妈妈准备作他最拿手的烙饼招待李阿姨。我们来看看妈妈是怎样烙饼的?(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次最多能烙两张饼。

    生:两面都要烙。

    生:每面3分钟。

    师: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怎样烙?

    学生回答演示生:6分钟。烙一面需要3分钟,两面就要6分钟。

    师:烙两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学生回答并演示。

    生:6分钟。因为一口锅可以烙两张饼,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就和一张饼一样,也是需要6分钟。

    师:如果烙三张饼呢?最少需要几分钟?

    师:这么多答案,下面请同学们先思考,操作一下,再以小组为单位,用圆片代表3张饼,在桌子上摆一摆,说一说,然后将你们的方案,填到你们的表格中。

    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烙的.?(两人合作一人填表,一个操作)。

    方法1:

    生1:先两张同时烙好,需要6分,再烙好剩下的一张,需要6分,共烙4次,花了12分。

    师:有没有比他们更快的方案?

    方法2。

    生2:第一次先烙饼。

    1、饼2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二次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三次烙饼1和饼3的反面,也需要3分钟,总共用了9分钟,共烙3次。

    师:大家明白吗?谁再来演示演示。

    师:课件演示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

    师边演示边讲解,其他学生一起操作:

    我们先烙饼1的正面和饼2的正面,3分钟后,把饼2拿出来,再同时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1熟了,接下来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反面,3分钟后饼2和饼3也熟了。

    师:这种方法为什么快?

    生:锅里一直都有两张饼。(课件出示:烙3张饼的两种方案)。

    师小结:从表格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这种方法时,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这样不浪费时间,烙的最快,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做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

    (4)拓展提高,总结方法师:烙4张饼怎样烙最快?

    生:2张2张地烙,需要12分钟。

    师:烙5张饼怎样最快呢?(同位交流)生:先烙2张,再用最佳方法烙3张,用15分钟。

    师:烙6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生:用最佳方法烙3张2次,用18分钟生:2张2张的烙3次,也是用18分钟。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用18分钟,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我喜欢3张3张的烙,这种方法比较好玩。

    生:我喜欢2张2张的烙,这种方法省劲,3张3张烙太麻烦了。

    生抢答:21分钟。

    师:这么快就想出来了,说说你的想法依次说出8张、9张、10张饼的烙法。

    师:观察这张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规律1:用最优化的方法烙,饼的张数乘每面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少时间。

    板书:每面所用的时间×饼的张数=所用的最少时间。

    师:从饼的张数和烙饼的方法上,你还发现了什么?

    规律2:我还发现了双数张时是2张2张的烙,超过3张的单数张都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师:如果烙20xx张饼需要多少时间?

    3、实际应用。

    (2)师:同样在美味餐厅里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课件出示早晨时间安排)。

    (课件出示星期天,餐厅里来了3位客人,他们每人点了两个菜,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

    小结:炒菜的时间相等,等候的时间不一样,哪一种方法能让客人等候的时间短一些呢?(同时进行尊老爱幼思想的渗透。)。

    (3)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说一说。

    4、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

    小结:老师也希望大家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提高效率。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七

    1、知识与能力: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时间,正确读、写几时几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3、情态、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会正确读、写几时几分1小时=60分。

    四人小组合作。

    钟表模型。

    通过师生谈话,引出今天的活动主题是“我的一天”。

    1、让学生独立制作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采用“几时几分”的计时方法或电子表的表示方法,在活动纸上写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教师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用在钟面上画上时针分针的方法表示。

    2、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一天作息时间安排。

    3、班内展示、评议。

    (1)“我说我拨”形式。即自己边汇报同学在钟表模型上拨出时间。

    (2)“我拨你说”形式。即汇报同学在钟表模型上拨出时间,其他同学读写是几时几分。

    (3)“我说你拨”形式。即汇报同学说出时间,其他同学在钟面上拨出时间。

    4、提高性练习。教师拨钟面让学生说出几时几分。再过几分是几时几分。

    5、调整完善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数学素材(如火车票、汽车票、飞机票,工厂商店作息时间表等等)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启发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举出更多的时间的例子。

    解决问题。

    课本p92,例题3..

    1、通过思考,学会找出合适的时间的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排除法。

    星期天,明明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但是还要完成作业,他该怎么安排时间呢?

    1、出示例题。

    观察主题图,你知道了什么?

    明明做完作业要去踢球。

    明明10:30还要去看木偶剧。

    要把明明去踢球的时间找出来。

    2、解决问题。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这三个时间中找一找,想一想哪些不可能,哪些有可能。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检查一下,解答正确吗?

    4、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根据做事的时间来思考,可以先把不可能的时间去掉,剩下的就是有可能的。

    1、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

    想一想,应该怎样找出小红去摘西红柿的时间?

    2、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

    帮亮亮找出正在做某项事情的时间。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八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53页例1。

    教材简析: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投球游戏入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始终遵循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理念。众所周知,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新标准》“平均数”也经历了从应用题到统计学的统计量的迁移,我更觉得这才是平均数的真正回归,因此我在设计本节教学时着重体现它的意义,深挖其价值和产生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虽然对统计有了粗浅的认识,那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数量、比较多少、再或者就是两个统计量的累加。此时的学生对于统计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平均数的认知就感觉很抽象,学习时必须要依据实际经验和亲身经历,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对平均数有初步的了解并到认可。根据三年级学生好胜心强、求知欲旺,有一定的探索意识,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多个学生熟知可操作的活动,以便理解和总结,教师作为参与者、合作者从而引导探索并感悟,以便达标。

    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有趣的基础上,学生富于挑战,乐于争胜,因此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或参与、或经历、或pk等活动。本着参与远远高于旁听的效果,尽量多的增加参与度和参与效果,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结合我校三三三高效课堂模式设计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感悟、应用巩固、堂清检测”这样的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

    2、理解平均数的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区间范围以及它的“虚拟性”

    易考点:

    平均数的计算。

    易错点:

    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必须是总数除以与之对应的总份数。

    易混点:

    已知甲数比乙数多几,使两数相等,则甲数给乙数几个?

    一、综合预设目标、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学情分析:之前学生虽然对统计有了粗浅的认识,那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数量、比较多少、再或者就是两个统计量的累加。此时的学生对于统计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平均数的认知却很抽象,必须要依据实际经验和亲身经历,借助具体形象支持,对平均数有初步了解并认可。

    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方案。

    知识层面、时间预设。

    教师行为预设。

    学生行为预设。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5分钟)。

    二、自学交流+展示+感悟(30分钟)。

    1、自主学习:仔细看情境图,认真找寻信息,发现总结新信息,或提出疑惑……先是对子交流,然后有问题的组内解决。

    2、通过活动,或参与,或经历,展示、争论、比较、总结、感悟出新知。

    三、检测(5分钟)。

    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推敲,回顾、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及特点。

    四、堂清(5分钟)。

    通过总结和课后练习,同学们会对平均数的意义、特点以及计算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

    2、看来同学们评判得很正确,有没有信心再来当一次真正的裁判呢?自学课本53页,努力找寻并挖掘数学信息和问题,如何解决?(因为学生对投球可能了解不多,老师可以顺势引导:据我所知,投球时,以10个为标准,投进篮筐为投中,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技术。)。

    3、自由发言并将加分记录到评价栏中。

    4、那组成绩好呢?

    5、通过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并简单的告诉同学们今天的.学习目标并板书{逐渐补充其意义和算法。

    6、找临近8位同学上讲台排成不同学生数的两行,让学生想办法排成学生数相同的两行。(老师在黑板上草书列表比较,表格内项目包括每组的最大数、最小数、以及待填充的平均数)。

    7、如果学生没能交流出“移多补少”时,教师指出:原来两行学生数不一样多时,经过移多补少,使两行的学生同样多,这种把几个不同数经过移多补少,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不同数的平均数。根据学生的疑问,从而引出平均数实际是一个虚数,并非一个实实在在的数,比如:某市统计家庭拥有孩子数目,结果平均每个家庭一个半孩子(因为此时学生还未涉及小数,只能说一个半了),你说谁家有一个半孩子呀!要么没有,要么有一个,再要么有两个?……因此平均数它既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数,只能反应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根据同学们的总结和理解,顺势板书:虚数反应一般情况平均数在本组数据中的取值区间:比最大数小,又比最小数大)。

    8、要求学生迅速有序的摆放教科书。

    9、解决53页两组投球那组优胜的问题时刻提醒同学们:注意平均数的取值区间、“总合均分”——总和不变均分相应的份数。据此一定要先估后算哟!(同时将刚刚学生用平均数可以比较两组的成绩,也只有用平均数来解决这个总数不同、份数也不同的问题——板书:比较和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

    10、小老师读题——检测题。

    11、学生自由发言总结今天收获。平均数的用处可真大呀!我们还可以根据平均数进行预测——预测输赢、预测天气等,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多留心,我们的数学本领就会越来越大!

    12、课末,让学生当评委给自己的这节课打分,最后计算出自己所在组的平均分,(能明白并能叙述基础知识得6分、四个检测题全对得4分)争取每组的平均分不少于8分哟!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九

    教学目标:

    练习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通过练习正确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学会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结合具体题目合理选用合理口算或笔算。能进行一些基本的乘法估算。

    教学重难点:

    提高正确率。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做第1题。

    指名口算,说说口算想法。

    2、做第2题。

    分组计算,计算后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做第3题。

    出示题目,不算出得数把积小于4000的算式圈出来。

    直接完成在书上。

    集体订正。

    说说估算的'方法。

    4、做第5题。

    看书填表。

    说一说求总价的方法。

    补充钢笔3支,总价24元,你能知道单价吗?

    5、思考题。

    可以尝试填一填。

    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谁填的积最大。

    二、练习小结。

    三、布置作业。

    p85第3题计算出得数、第4题。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十

    1、通过简单的生活实例烙饼问题去学会怎样安排事情节省时间。通过沏茶问题去体会安排事情不但要节省时间还要合理。

    3、培养学生从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安排事情更合理,更节省时间。

    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表格。

    师:同学们你们都积累了哪些与时间有关的名言?

    师: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应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我们要合理的安排才能提高做事效率,节省出来的时间去干更多有意义的事。那么怎样做才是合理安排时间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上课(板书课题)。

    一、沏茶问题。

    师:我们先来研究沏茶问题,请看自学提示。

    出示自学提示:113页。

    1、沏茶时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算一算做这些事一共要用多少时间?

    学生自学交流汇报。

    师点拨:为什么这样安排节省时间呢?

    师小结:也就是做事情时,首先要明确做事的顺序,哪些事必须要先做,像刚才沏茶问题中,我们要先洗水壶,再接水。再考虑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能同时做的事情尽量同时做,像沏茶问题中在烧水的同时就可以做洗茶杯与找茶叶这两件事。

    跟进训练:

    生思考回答。

    二、烙饼问题。

    师点拨:烙哪一面就要让哪一面贴在锅底。烙2张饼用多长时间?怎么烙的?

    2、3张饼怎么烙呢?请同学们拿数学书当锅,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然后填写手中的表格,同桌之间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生2填表)。

    师点拨:为什么9分钟也能烙好?关键在哪?

    (师填表)。

    师:烙5张饼怎么烙呢?用多长时间?

    3、先用烙3张饼的方法去烙,再用烙两张饼的方法去烙,用15分钟。(师填表)要烙6张饼,7张饼,8张饼怎么烙呢?用多长时间?请小组同学研究讨论用什么方法烙最省时间,并填写手里的表格。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4、通过填表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师点拨:烙一张饼用6分钟,为什么多烙一张饼却多3分钟呢?

    师:还发现什么规律?

    三、跟进训练:

    1、书114页第一题。说说你怎么安排炒菜的顺序?

    师小结:华罗庚爷爷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就是在研究泡茶、烙饼等问题中最早在我国提出了数学中的“优选法”理论——“合理安排”问题,并宣传推广了合理安排的思想和方法,为人们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做出了巨大贡献。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洗水壶(1分)---接水(1分)--烧水(8分)---沏茶(1分)。

    洗茶杯(2分)。

    找茶叶(1分)。

    1+1+8+1=11(分)。

    饼的张数×烙一面的时间=所用的最短的时间。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十一

    一、课题: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例2和练习十五4—6题。

    三、教学目标:结合已有知识,能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

    表示的几时几分,建立时间观念。培养认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四、教学难点:读准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

    五、教学重点: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知道时、分之间的进率。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七、教具:小黑板、挂图等。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出示(钟面图略)。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时间有不同的读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读出这样的时间呢?

    今天,老师继续和小朋友们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请小朋友自己认识1分1分地拔出的时间。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检查同学们讨论的结果。

    (2)老师在学生小组活动斩基础上,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读,用钟面模型动态演示,分针从4时15分开始,把分针一分一分地往下拔,让学生跟着读出所经过的时间,4时16分,4时17分,4时18分,4时19分。

    (3)小朋友们,你们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2、感受1分钟。

    (1)电脑计时,1分钟结束后,提问:1分钟进行多少口算?1分钟读多少词语?1分钟读多少数?1分钟写多少字?每组两人汇报。

    (2)1分钟可以做这么多事!我们可要珍惜自己每分每秒的时间啊!

    3、动手操作,拔一拔。

    (1)教师检查学生的作业,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2)师生共同总结读时间的方法:要读出一个时间,先看时针走过数是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走到几就是几分,特别注意不是整5分、整10分时要看准对应的小格,然后读准。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第82页第2题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学习都能正确地读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吗?做82页“做一做”的第2题,学生填好后,教师评讲。

    2、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教师表扬又对又快的小朋友,鼓励其他小朋友。

    3、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老师报时间。

    4、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十、课后小结: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十二

    (1).能认识钟表。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

    (3).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时间有关的简单问题。

    2.学情分析。

    教材84页设计了一副妈妈叫孩子起床的情境图,帮助学生认识钟面和电子表。学生每天都会经历妈妈叫自己起床的过程,一看到这幅图,就会联想到早晨起床的情景。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里,会很自然的去感受那是早上七时。教材第84页下半部分,将钟面和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式对照出现,使学生认识整时。

    学习目标。

    1.认识钟面,能区分时针、分针。

    2.知道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整时的时间。评价任务。

    1.会通过钟表感知钟表的几个特点,会说出分针、时针。

    2.通过说自己见过的不同形状的钟表,学生了解钟表与生活密切相连会认读整时。

    资源与建议。

    1.《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小明一天的学习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的线索。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它是本单元的重点,也为今后学习有关时分的知识奠定基础。

    2.本节课流程:谜语导入认识钟表练习拨钟课堂总结3.本节课重点:正确读写闹钟上的整时。

    本节课难点:正确、迅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

    4.课前准备: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评价要点。

    环节一。

    激趣导入。

    1.用录音机放闹钟的声音。

    教师:这是什么声音?

    2.谈谈闹钟的作用。

    通过听钟表的声音,让学生初步感受钟表。

    环节二。

    教学新知1.初步认识钟面。

    3.动手操作。

    (1)生说时间,师在钟面上拨时刻。

    (2)师说时间,生在学具钟面上拨(2时、6时、12时)。

    (3)对比6时和12时,你有什么发现?

    1.认识钟面。

    当钟面上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钟表,知道怎样看表,怎样读时间。

    环节三。

    巩固练习1、找朋友:看桌面连线。

    2、猜一猜,小明几时在看电视,拨出一个时间。

    3、过1时是几时,教材94页第3题。

    4、同样是10时,为什么做的事情却不一样?

    做练习题。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钟表的认识。

    环节四。

    全课总结构建系统。

    教师:今天有小闹钟相伴,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

    谈谈收获。

    课堂总结,升华主题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1、钟面上:(1)时针和分针。

    (2)12个大格。

    (3)12个数。

    (2)电子计时法:7:008:002:00。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十三

    新一轮“课改”要求要有新的教学观并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过去接受性、机械性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且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让学生经历多观察、多动手、多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的目的。

    新课标中编入许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操作,《认识钟表》就是其中之一。本次《认识钟表》将以前的半时取消了,只认识整时并渗透接近整时的习题,渗透一天有24时、渗透一天有两个9时。这些属于准备性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如二年级要学习的时、分、秒,三年级要学习的24时计时法做铺垫。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才能把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运用直观、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时间;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3、结合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学习,注重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掌握所学内容。

    重点。同时还让学生感知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认识钟表的过程我安排了大量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在看一看、拨一拨、说一说、比一比的活动中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实现认识钟面,会看整时的教学目标。同时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联系生活;合作交流,人人参与。

    纵观整节课,本课尝试体现出: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活动中,我只是把握活动方向,适时点拨,总结,尽量避免强加于人的说教,真正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习实效性。整个一节课,让学生在动中观察、操作、讨论,在动中自己去操作、去尝试、去思考想象,不断地尝试错误,品尝成功,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盎然,热情高涨,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成学习。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由于低年级学生小,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创设良好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十四

    课本第90页内容。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挂图、钟表模型、手表。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开始,先出示一幅学生们正准备上课的情境图,让学生猜是第几节上课了,并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激发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利用钟表模型,认识钟表刻度。

    1、四人小组合作:观察钟表模型,并完成下表。

    钟面上一共有()大格。

    1大格有()小格。

    一共有()小格。

    2、让学生观察推理:分针从刻度12走到刻度1、2、3……各走了几小格,各是多少分。每一大格的刻度作为分针的单位时各是多少分。

    3、同桌一起拨一拨,引导学生观察时钟走1大格,分针走了几小格,从而得出:1小时=60分。

    三、加强观察、实践、探究几时几分。

    1、让学生观察几个分钟正指向每大格的刻度时的钟面。通过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的方式说说钟面的时间,并归纳看钟的方法:先看时针,确定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可以用5分5分数的方法确定是几分。

    2、让学生观察一般情况的几时几分,通过小组交流得出看分针的方法:可以先确定接近分针的大格刻度是几分,再用1分1分顺数或倒数的方法读出是几分。

    四、读读拨拨、初步实践应用。

    1、完成“做一做”。

    2、同桌一起拨一拨,每天上学、放学时间。

    3、小组一起拨一拨,交流所拨的时间,并说说所发生的事情。

    五、课堂小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怎么样学的?

    教学反思: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十五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珍惜时间,不随便浪费时间,抓紧时间学习。

    理解“我”从爸爸的一席话和生活体验中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不断取得成功的。

    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并落实在行动中。

    引导、点拨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适时点拨,理解课文内容。

    鼓励欣赏法:教师适时点评,以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

    自主、合作与探究:让学生在探讨与交流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件、小黑板、卡片。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时间像小马车〉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想想课文讲了哪些事?读后你明白了什么?

    2、检查字词。

    三、重点探究,解决问题。

    (一)学习课文第一至七自然段。

    可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分组来读这部分内容。在读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桌之间相互探讨句子的意思。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这句话是理解的难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理解、体会。

    让学生出示搜集到的最疼爱自己而已经去世的长辈的照片,。谈谈疼爱自己的人逝去了你有什么感受。

    读文中父亲的话,看看父亲是怎么理解的。

    引导学生读读“我”的生活体验,看看“我”是怎么理解的:看到太阳下山,知道一天就这么过完了,看到鸟儿飞到天空,想到鸟儿明天即使飞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

    指导朗读爸爸的话及“我”的生活体验。

    2、同桌合作,交流对第二至四句的理解、体会。并通过朗读,从中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3、播放课件,感受时间的消失。

    (二)学习第八自然段。

    2、在书中标上序号,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内容要点。

    3、找出“我”跑赢时间的感受的句子,读一读。

    4、指导朗读,体会“我”与时间赛跑取得成功的快乐。朗读时,力求体现出跑在时间面前的胜利的喜悦和自豪。

    (三)学习九、十自然段。

    全体朗读这两个自然段,感受作者20年里收益无穷的喜悦,把自己的感受融会到读书中去。

    四、了解珍惜时间的格言。(课件)。

    五、渗透思想教育。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十六

    教学内容:

    1、诵读《姓氏歌》,了解中国人的`传统姓氏文化。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通过诵读《姓氏歌》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部首“弓、钅”。

    3、通顺、流利、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采用多种方法诵读《姓氏歌》,正确、规范姓氏读法。

    2、了解姓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儿歌第一小节中的6个生字,书写“姓,什、么、双”4个汉字。了解常见的姓氏,区分读音相近的姓氏的不同写法。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第一小节并练习背诵。

    3、结合学生自身的姓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点:

    朗读韵文,结合句子认识姓氏,并正确书写汉字。

    教学难点:

    在生活中认识姓氏。

    教学准备:

    了解周围人的姓氏。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结合学生姓氏,谈话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姓名卡片,说说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分为两个部分,姓和名,通常情况下,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就是姓。(相机指导生字“姓”的书写:左右结构,女加生,“女”字在作偏旁时,第三笔横画改为提画,不能出头。)。

    3、板书课题:姓氏歌,指名学生朗读,注意正音:“姓”是后鼻音,“氏”是整体认读音节,并与“低”加以区分。

    二、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第一小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句,相机出示词语卡片“什么”、“李”,指名学生认读,注意正音:“什”是前鼻音,“么”读轻声;“李”是边音,相机交流“李”的识记方法:上下结构,木加子。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四句,出示词语卡片“张”,强调“张”是翘舌音,交流识字方法:弓加长,张。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五句,出示词语卡片“古”“吴”“双”,指名学生认读,交流识字方法,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再读第一小节,巩固识字。

    (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第一小节,将这一小节中出现的姓氏用笔圈出来,和同位交流。

    (2)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小节,汇报出现的姓氏,教师相机板书:李、张、胡、吴、徐、许。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4)重点区别“胡”和“吴”、“徐”和“许”。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当小结:可以通过字形的不同组合来加以区分。

    学生再次朗读:“古月胡,口天吴,双人徐,言午许。”

    4、游戏巩固。

    摘苹果送朋友:将六个姓氏卡片剪成苹果状,贴在黑板上,指名学生上黑板摘苹果,苹果反面写的是什么姓氏,读出来,送给班级姓该姓氏的同学。

    5、练习熟读并背诵。

    (1)学生再次练习朗读第一小节。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同位一问一答读,拍手读,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

    (3)指名学生背诵,全班齐背。

    三、书写指导。

    1、出示第一小节要求会写的字:什、么、双,指名学生认读,口头组词。

    2、学生自主观察字形,交流识记方法,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师范写讲解:“什”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双”左右相同,左边略小,又字的捺画变成点画。生观察书空。

    4、学生自主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

    5、交流反馈,评议提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十七

    1.通过观察、参观等活动熟悉校园环境,让学生了解校园,认识校园的场馆、设施等,使学生对校园生活充满期待。

    2.熟悉作息时间,把握时间,有时间观念,对自己作息时间有计划。

    二、教学重点。

    全面认识校园,知道各个教学楼的位置、识别各个专业教室的名称和具体位置,认识与校园生活息息相关设施的具体方位。

    三、教学难点。

    能够识别、分辨、独立确认各个学校设施所在位置。

    四、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的校园漂亮吗?你喜欢我们的校园吗?我们要在这所学校里度过六年的时间,我们都要共同爱护我们的学校,遵守学校的纪律,掌握学校的作息时间。那么,你对我们学校了解多少呢?你知道我们学校有哪些场室,这些场室各有什么用处,你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认识我们的校园。

    活动一:游美丽的大校园,深入感知校园。

    辅导员带领学生认识并讲解校园。包括教室的位置;茶水间的位置、用法;厕所的位置;操场的位置,功能作用;会议厅的功能作用;计算机房的功能和作用等等。

    然后,让学生自荐当小小导游,带领其他孩子再游一次校园,并讲解它的功能和作用,其他孩子可以纠正或补充。

    小结:通过老师的讲解,孩子们的再次深切感知,小伙伴的纠正和补充,会让孩子们切实了解校园的各个组成。

    活动二:我知道怎么做。

    1.教师出示图片,展示教室的照片、教学楼的照片、茶水房、排球馆、教师办公室、操场国旗杆下、操场等的场景。

    2.学生分小组讨论,出入这些地点,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分组:教室组、办公室组、楼道公共区域、教学楼外公共区域。

    3.小组讨论后向全班汇报,其余组可以补充。

    活动三:出示作息时间表,讲解时间表。

    长江东路小学作息时间表。

    午8:00入校。

    8:15预备(周一升旗8:10预备)。

    8:20上课。

    8:20—9:00第一节。

    9:10—9:50第二节。

    10:00—10:40第三节。

    10:50—11:30第四节。

    11:20放学。

    午13:40入校。

    14:15预备。

    14:20上课。

    14:20—15:00第一节。

    15:10—15:50第二节。

    15:40放学。

    小结:这里需要再三给学生强调:早上8:00进校,11:20放学。中午13:40进校,下午15:40放学,家长在固定地方接。

    活动四:铃声分辨赛。

    1.首先辅导员给孩子们讲解各种铃声,以及各种铃声的作用。以第一节为例,告诉孩子们上课前2分钟有一个铃声,这是需要大家做好当节课的课前准备。2分钟之后的铃声即为上课铃声,这是就是正式上课时间了。

    2.以小组为单位,辅导员引导听铃声,让孩子们去抢答铃声的作用,答对的,奖励小红花贴纸一枚,以示奖励。

    3.放学时,得小红花最多者,发放当日奖励。

    4.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不规范的地方教师给出指点。

    小结:通过老师的讲解,比赛,奖励,会让孩子们快速的了解上课、下课的铃声,进而掌握学校的作息时间。

    总结:我们的校园好大,我们每一个人都清楚地知道了我们该如何爱护我们这个家,如何从行为上来表现出一年级学生的风范。学校为同学们开展各种课程和活动的空间也很多,这里将成为你新的家,你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欢迎大家成为长江东路小学的一员!最后,告诉孩子们:现在,我们因长江东路小学而自豪,希望未来长江东路可以因你们而骄傲!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十八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章第81页例1教材分析:

    “认识时间”这一教学内容的编排,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来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的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分析学生:

    “认识时间”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以前的学习,学习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等,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设计理念: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注意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为什么半时在两点的后面用30来表示,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分时,让学生自己拨钟,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操作,就能对时与分的关系一目了然。教学目标:

    1.知道大格刻度对应分时表示几分,会正确读出、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根据时间拨出时针和分针。

    2.让学生自己探索看时间的方法,掌握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走过几小格就是几分。

    3.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走的关系,知道1时=60分,理解几时半就是几时30分。

    4.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正确读出、写出几时几分,会拨几时几分。

    同学们喜欢唱歌吗?会唱《时间像小马车》这首歌吗?跟着音乐唱起来吧!时间像小马车不停地奔跑,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1)你在哪里见过这些钟表。

    (2)钟面上都有什么?

    (12个数字、时针、分针、认识大格、小格)。

    (1)时针短,时针指着12,当时针走过一个大格时,就表示时间经过1小时。

    (2)时针从12走到3,现在时针经过了几小时?(让学生说理由)。

    小结:我们认识了时针是怎样计时的,它走到数字几就是几时,超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多。

    (7)比较时针和分针观察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

    (1)读出钟面上的时刻。(9时)。

    (2)钟面上发生了变化,时针和分针悄悄地挪动了脚步,现在的时刻你能读出来吗?(9时5分)时针和分针有什么变化?时针刚走过几?分针从12起走过了几个小格?(板书:9时5分)电子表表示法9:05点的前面表示时,点的后面表示分,还是读作9时5分。(板书:9:05)为什么5的前面有个0呢?(3)让学生独立认识6时25分。说说:早上6时25分你们在做什么?小结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4)练习认钟面上的时间。p82做一做。

    5、时分的关系(1)学生分组操作。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闹钟,拨一拨,看一看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大格,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

    学生反馈,教师出示课件:分针走一圈,同时时针走一大格。(3)引出“1时=60分”。

    师: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分?(60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1时)。

    小芳的一天(练习十五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一幅图中小芳在做什么,分别读出时间是几时几分,再用两种方法记录下来。学生完成后,两人为一小组,相互说说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是什么样的。

    1、老师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计时器。

    2、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十九

    1、知识与能力: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时间,正确读、写几时几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3、情态、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会正确读、写几时几分1小时=60分。

    四人小组合作。

    钟表模型。

    一、谈话导入。通过师生谈话,引出今天的活动主题是“我的一天”。

    二、活动展开。

    1、让学生独立制作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采用“几时几分”的计时方法或电子表的表示方法,在活动纸上写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教师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用在钟面上画上时针分针的方法表示。

    2、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一天作息时间安排。

    3、班内展示、评议。

    (1)“我说我拨”形式。即自己边汇报同学在钟表模型上拨出时间。

    (2)“我拨你说”形式。即汇报同学在钟表模型上拨出时间,其他同学读写是几时几分。

    (3)“我说你拨”形式。即汇报同学说出时间,其他同学在钟面上拨出时间。

    4、提高性练习。教师拨钟面让学生说出几时几分。再过几分是几时几分。

    5、调整完善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三、活动延伸。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数学素材(如火车票、汽车票、飞机票,工厂商店作息时间表等等)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启发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举出更多的时间的例子。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92,例题3..

    教学目标:

    1、通过思考,学会找出合适的时间的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排除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星期天,明明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但是还要完成作业,他该怎么安排时间呢?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

    观察主题图,你知道了什么?

    明明做完作业要去踢球。

    明明10:30还要去看木偶剧。

    要把明明去踢球的时间找出来。

    2、解决问题。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这三个时间中找一找,想一想哪些不可能,哪些有可能。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检查一下,解答正确吗?

    4、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根据做事的时间来思考,可以先把不可能的时间去掉,剩下的就是有可能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

    想一想,应该怎样找出小红去摘西红柿的时间?

    2、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

    帮亮亮找出正在做某项事情的时间。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篇二十

    1.知识与技能目标:用5分5分数的方法,来读出某些特殊时间,并正确进行书写。知道1时=60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1、掌握读写时间的具体方法。

    2、知道1时=60分。

    准确说出当分针从12走到各个数字时所表示的时间是几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实物钟表、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自带一个实物钟表、记录单。

    一、课件导入。

    1.引导观察图片里。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几张图片,(出示课件)请仔细观察你在上面获得了那些信息?(每个图片上都有时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跟时间有关的知识。

    2.揭示新课,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时间有关的知识,“认识时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上的60个小格,及其排列规律。

    师:(课件出示钟面)谁知道钟面上都有什么?

    生: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还有12个数字把钟面平均分成了12个大格。

    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再来观察一下钟面,从刻度12到1这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子?

    生:从12到1有5个小格。

    师:你的眼睛真亮,观察的真仔细,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数数看吧!(钟表模型演示其中一个大格)。

    师:这个大格里真的有5个小格。

    师:1小格是1分钟,5个小格是几分钟?

    生:5小格是5分钟。

    师:从刻度12到2呢?你是怎样想的?从12到3呢?……。

    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学生发现钟面上小格的规律,给学生时间小组讨论,并填上记录单。)。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从12到2有10个小格。

    生:从12到3有15个小格。

    生:从12到4有20个小格。……。

    生:一共有60个小格。

    师:60个小格是多少分钟呢?

    生:60个小格60分钟。

    师:指名一个同学到黑板添上与12个刻度相对应的分钟数。

    师:刚才大家用不同的方法了解了钟面一共有60分钟。既然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个规律,现在老师还要再来考一考你们,看一看这次你们回答的有没有上次快!(出示课件)。

    2.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些比较特殊的时间。

    (1)(课件)请同学们注意看,现在是几点?

    师:先看时针,再看分针。

    生:9时5分。

    师:哪我们怎样来记录呢?

    师: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中文表示法(几时几分),另一种是电子表表示法。(板书记录)。

    师:注意如果分针数步到10,就在分钟前面加0占位。

    (2)(课件)这是什么时间。(6时25分)。

    师:先根据时针来确定在哪两个数之间。

    生:在6和7之间。

    师:确定为几时多。

    生:6时多。

    师:再看分针在刻度几,对应是多少分。

    生:6时25分。

    师:用两种方法记录下来。(学生到黑板上书写)。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认一认课件上三幅图上的时间,并且用两种表示方法在记录单上认真的做好记录。(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认的)。

    3、时与分的关系(出示课件)。

    师:仔细观察现在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几(6时)动画演示。

    师: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走动的?

    生: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的走动。

    师:时针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生:时针从12走到1。

    师:时针从12走到1是几个大格呢?

    生:1个大格。

    师:分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分针从刻度12又回到了12。

    师:那分针走了多少?

    生:分针走了1圈。

    师:时针走了1大格,分针走了1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1时=60分(板书)。

    4、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间(课件)。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小组讨论一下,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现在是几时几分呢?

    生:用1分1分数出来的。

    生:在15分的基础上1分1分数到19分。

    生:在20分上往回数1分就是19分。

    5、出示课件做练习。

    三:总结:你学会什么?

    四:课件古诗《明日》。

    这是一首关于时间的古诗,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力量。希望同学们珍惜每一分钟,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才。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通用20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