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2023年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优质18篇),2023年,三年级,18篇

    2023年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优质18篇)[ 其他范文 ]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8:33:13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教案应该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切实可行的教学过程设计。接下来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三年级教案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2023年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优质18篇)篇一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2、能正确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教案应该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内容和切实可行的教学过程设计。接下来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三年级教案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2023年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优质18篇)篇一

    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修养能力。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从中体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的攀登。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想象读、合作读。

    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挂图。

    借用已有经验导入新课,亲切自然。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深刻的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

    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味。

    1、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对于背诵好的要给与表扬。

    2、师: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欣赏两首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教师指名读古诗。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你弄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并随机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两首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含义。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

    《登鹳雀楼》的后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欲、穷”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穷”,“穷尽”的意思。《题西林壁》的后两句写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重点理解“缘、此山”的意思。“缘”,“因为”的意思。“此山”,指庐山。

    4、朗读古诗,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诗句谈体会,谈看法。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要多听听学生的见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去领悟,教师只须相机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题西林壁》与《望庐山瀑布》对比)。

    5、读一读,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古诗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想象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景色;

    2、合作读——和伙伴合作对读、轮读;

    3、“摇头晃脑读”“拍手击节读”。

    4、指名读,齐读。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促进课外积累。

    “缘”字:要认真观察结构、笔画,注意把字写紧凑。“岭”和“峰”这两个字在比较中学习。

    3、学生独立书写。

    回家搜集诵读古诗,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023年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优质18篇)篇二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教案# 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023年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优质18篇)篇三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潋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

    2023年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优质18篇)篇四

    教学目标:

    1、会认“残、犹、傲、君、橙、橘”,指导书写“赠”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古诗大意。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古诗大意。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诗歌导入,揭示诗题。

    1.背诵《山行》引出古诗《赠刘景文》。

    2.板书诗题《赠刘景文》。

    3.指导书写“赠”。

    (1)学生观察“赠”。

    (2)自由说说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仿写(强调写字姿势)。

    (5)展示、评价。

    4.指导理解题。

    5.了解诗人(简单了解)。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读好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荷尽,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橙。

    3、检查生字:(小老师带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送进句子自由读一读。注意读通句子(指名读,师范读,男女生读,齐读,)。

    5、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诗歌诗歌,诗中一定藏着动听的歌。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读出节奏。

    6、师范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对读、叠读),男女生合读(对读、叠读)、齐读。

    三、再读诗歌,想象画面,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诗中不仅有歌,诗中还有画呢。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边读边圈出诗中描写的秋天景物(不动笔墨不读书)。

    2、汇报交流。

    3、相机板书。

    4、用所圈的词语理解诗句。

    (1)看到“荷”你想到了什么?深秋的“荷”在诗人眼里又是怎样的呢(指导看插图,副板书:看插图)?理解“擎雨盖”(副板书:借助注释)。

    看到这样的景诗人会发出怎样的感叹?请你用上一个感叹词。(板书:唉!),带上这个感叹词读:唉!荷尽已无擎雨盖(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根据所圈的“菊残”“傲霜枝”你看到、想到怎样的画面?

    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副板书:联系生活),诗人看到这样的景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提醒学生诗人虽看到荷已尽,而菊还“傲霜枝”此时诗人的心情会怎样(好一点),诗人会发出“咦!”(板书:咦!)。

    5、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句,诗人看到这些景会对好朋友刘景文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当你看到眼前一片果园,你会情不自禁的发出(哇!)赞叹声。指导学生带着感叹词“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6、指导学生带着感叹词读整首诗,体会诗情、读出韵味。

    7、小结:你看、一首诗不光是具有它独特的语言美,画面美,还藏着的情感在里面。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补充创作背景)。

    8、补充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公元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当时苏轼在杭州见到刘景文时,刘景文已经58岁了,当时经好友苏轼极力向朝廷举荐,刘景文才得到小小的官职,面对刘景文的消极情绪,苏轼做此诗鼓励好友。

    9、齐读故事,领悟诗情。

    10、填空式的背诵。

    四、拓展诗歌。

    刘禹锡《秋词》。

    五、布置作业:

    1、试着默写《赠刘景文》。

    2、请在理解本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2023年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优质18篇)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完成课后的习题。

    2023年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优质18篇)篇六

    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一)导入  新课。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

    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扣潋滟亦抹。

    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指名读课文。(读准、读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

    5.反复吟诵。(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 。

    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

    《游园不值》。

    屐齿扣潋滟亦抹。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一)导入  新课。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学习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2023年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优质18篇)篇七

    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谁能把《赠刘景文》这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这首诗描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色?(秋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

    3、介绍诗的作者:杜牧,是我国唐代的诗人。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古诗,画出生字。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于、径、斜、枫。

    3、说说记字方法:

    于:同“干”比较。

    枫:用旧字“风”带出“枫”。

    4、描红、临写。

    5、再读古诗。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1)自学:

    借助注解或工具书弄懂诗意。

    (2)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交流。

    3、品析诗句,深入体会感情:

    (1)读诗,从那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根据诗句发表自己的见解)。

    (3)诵读诗句,进入意境:

    指导朗读: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齐读。

    指导背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师生齐背。

    四、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023年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优质18篇)篇八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案。

    第一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b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背诵,积累语言。

    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渔歌子。

    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2023年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优质18篇)篇九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2023年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优质18篇)篇十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夜书所见》。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六、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七、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八、拓展活动。

    九、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3.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5.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五、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六、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在用得特别好?

    七、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八、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

    听:寒声孤独寂寞。

    感:动客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家乡、亲人)。

    2023年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优质18篇)篇十一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乞巧(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2023年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优质18篇)篇十二

    教材分析:《古诗两首》有两首诗,一首是《江南春》,一首是《春日偶成》。

    《江南春》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谈“春”,导诗。

    生:《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生:《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一首是杜牧写的《江南春》;一首是程颢写的《春日偶成》。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看看作者是如何来写春天的。

    二、说“春”,学诗。

    生:自由轻声读这两首诗。(反复读上几遍后)。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刚才的自读,老师已能感受到大家能熟练地朗读这两首诗了,能不能读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生:个个跃跃欲试地。(指3——4名学生)读这两首古诗,教师穿插其中适时给予评价。

    师:大家都能熟练地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那么这两首古诗,作者抓住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来写的?描绘出了春天怎样的一幅画面?下面分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重点选择一首诗,结合诗的译文进行讨论,然后汇总本小组的建议进行交流。

    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走入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江南春》这首诗。我们小组成员认为这首诗围绕春天,写了莺、红花、绿树、村子、城廓、洒旗等景物。我们是结合译文和古诗的描述讨论出来的。

    生:(迫不及待地)我们小组也是讨论的这首诗,我们认为他们所叙述的景物不全面,还应包括寺庙和楼台。

    生:我们通过预习知道,《江南春》这首诗的后两句是诗人想到唐代以前的南朝所建立的寺庙和楼台,不是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师:你们小组预习的真深入!确实,后两句诗是作者想到以前南朝所建立的寺庙和楼台,不是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春日偶成》这一首诗。我们觉得这首诗主要写到了云、风、花、柳、河。我们是通过译文和诗句的描述所看出来的。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真丰富,讨论的问题很深入。而且结合古诗和译文,描绘出了两首古诗的画面,能不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画面画下来。

    生:纷纷地开始勾画画面。

    三、议“春”,悟诗。

    师:看着大家描绘的一幅幅画面,老师知道大家已深深地走进了古诗,展现了你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并融进了自己的深切感受。能说说你为什么描绘这样的一幅画吗?并说说画这幅画时的内心感受。

    生:老师,我们这小组是合作完成的这一幅画,我们画的是《江南春》这首诗的画,翠绿的树叶上莺在鸣叫,绿树映衬着红花,一条小河从村前缓缓地流过,不远处的茅亭过的酒旗在风中飘舞。我们画完了这幅画后心情很高兴。

    生:我画的是《春日偶成》这首诗,你看淡淡的云从天空中飘过,一棵棵垂柳长得很茂盛,柳树下是各色各样的花儿。

    师:同学们画得很细致,说得也很精彩。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认识和经历都是不同的,那么两位诗人所处在当时的情境中,他们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你能猜测一下吗?(教师适时地介绍一下有关两位诗人的背景资料)。

    生:我也认为杜牧当时的心情是愉悦的。

    生:我认为杜牧当时的心情是悲伤的。因为面对如此美好的景物,想到南朝的许多寺庙已隐没在茫茫的烟雨,怎能不触动他的伤心之情呢!

    生:不同意见的学生开始相互争辩。

    师:同学们既然有不同的意见,大家可以带着自己的意见课后再深入地去体会一下,看看到底谁的理解更有道理。

    师:大家揣摩的很有见地,你们不仅丰富了诗人的感受,而且更多地融进了自己的理解。

    四、颂“春”,背诗。

    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来描绘我们心目中的春天吧!可以选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诗歌、散文、对联等)。

    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对春天的赞美。

    师:《江南春》、《春日偶成》也是赞美春天的优美诗篇,让我们一起将它深深地记在脑海中吧!

    生:背诵这两首古诗。

    2023年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优质18篇)篇十三

    一、结合三首古诗,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夜泊:不识:可怜:

    君:白日:吟:

    二、填空。

    1.《枫桥夜泊》的作者是代。这首诗描写的是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哀愁。这首诗描写的是季节,时候,在对愁眠,“客船”上的`“客”指的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话的意思是。

    把比作。抒发了作者之情。

    3.“千里黄云百日熏,。莫愁前路无知己,。“这首诗的作者是代。

    三、读读诗句,先理解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啼:渔火: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铺:瑟瑟: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知己:识:

    四、连线。

    《寻隐者不遇》唯见长江天际流杨万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松下问童子李白。

    《鹿柴》空山不见人贾岛。

    《小池》孤帆一片日边来。

    2023年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优质18篇)篇十四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2023年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优质18篇)篇十五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3年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优质18篇)篇十六

    几个淘气的孩子高高的挽着裤腿,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玩耍,在水底的石缝里捉螃蟹,捞小鱼、小虾,他们的欢笑声在静静的山谷里久久的回荡。

    这么诱人的风景怎么舍得错过呢?顾不得山高路远,急忙叫童子停下车,走上前去仔仔细细的欣赏,情不自禁地吟诵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023年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优质18篇)篇十七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译文: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2、《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评:《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2023年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优质18篇)篇十八

    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咏柳》,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柳树在春天生发,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描写柳树,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世界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

    “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咏柳》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春日》诗题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诗讲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览,看到无限的春光,从中有所体悟,阐发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滨”,水边。在泗水边“寻芳”,实际上说的是追求圣人大道。全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无边光景一时新”:“光景”,风光景色。“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平常、随便。识得,认识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这首诗前两句是从感性上得到认识,后两句从理性上受到启发。同时,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无边光景一时新”是虚写,“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实写。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气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给人以理性的思考,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生气勃勃,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感情。

    这两首诗的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2023年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优质18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