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三年级,20篇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 其他范文 ]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26 12:23:46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教案的编写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是一些备受好评的三年级教案范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篇一教学片段实录:小组对衣服的搭配方法交流后归纳、演示:师: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组的想法和大家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教案的编写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是一些备受好评的三年级教案范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篇一

    教学片段实录:

    小组对衣服的搭配方法交流后归纳、演示:

    师: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组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6种。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红色裤子跟衣服连起来,再把其他连起来。

    师:你能上来连一连吗?(生上来板演)你能向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连吗?

    生:这样按顺序连不会漏掉。

    师:这个方法简单明了,确实是个好方法。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

    生:写序号,编上1-5号,1号跟3号搭配,1号跟4号,1号跟5号,2号跟3号,2号跟4号,2号跟5号。

    师:这个方法很方便,即使我们没有图片也能把他表示出来。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生:摆一摆。

    (生板演)。

    师:请你仔细观察,他刚才是先确定什么,再确定什么的?

    生:他是先用兰色的衣服跟裤子配,再用黄色的衣服跟裤子配。

    师:也就是先确定上装再确定下装。如果先确定下装,你会不会摆呢?

    (生板演)。

    师:他现在是先确定?

    生:下装,再确定上装。

    师:不管是上装不动还是下装不动,这样的搭配方法都非常有规律。

    师:他是怎么算的,你们有没有听明白。

    生:一件衣服可以配三件下装,两件就是6种。

    师小结:你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有的把所有的穿法都表示出来了,有的用画画的方法,有的用连线的方法,还有的用编号的方法,还有一些特别聪明的同学一下子算出了有六种穿法。而且一个都没有漏掉,也没有重复。那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也不漏掉?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的把所有的方法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它们。

    教学反思:

    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将一直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习,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将全面学习相关知识,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教学中我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做了些尝试,同时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我没有按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创设游数学广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点--游数字乐园(数字搭配)--游活动乐园(线路选择)--游游戏乐园(跑道问题,词语搭配)一系列的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去探究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9、3、7这三个数字可以组合成多少个三位数,这个问题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安排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选择最佳方案再汇报。目的是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可以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直观图,从分数的意义上,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方法。

    2、在直观计算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分数的含义,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重点、难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1、利用准备的材料,用折一折、分一分、再画一画的方法,表示一个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2、除了刚才的分数,再另外找一个分数。

    3、刚才找到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同分母)。

    1、看了图中的分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提出的数学问题。(及时板书)。

    3、揭题。

    4、你有什么发现?

    1、书上的两个例题。

    2、看图列式计算。

    3、直接计算。

    1、一个人吃了这块蛋糕的,第2个人吃了这块蛋糕的,第3个人能吃多少呢?

    2、一个人吃了块蛋糕,第2个人吃了块蛋糕,第3个人能吃多少呢?

    3、一个人吃了块蛋糕,第2个人吃了块蛋糕,第3个人能吃多少呢?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后感)。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本来是分2课时进行教学的,加法一课,减法一课,因为难度不大,所以我尝试把两课合并成一节课。

    这节课我分三大块来设计学习活动:

    第一块,复习作业,通过学生动手做一个分数,再另外找一个分数,从而复习分数的意义,并为后面学生能通过直观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作好铺垫作用。

    第二块,自主探究作业。通过学生的直观观察,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块作业的设计目标就在于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方法,从而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来自于学生、方法的归纳与总结也同样来自于学生,老师为学生的学习搭建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第三块,练习作业。这一块作业又分为两小块:1、巩固训练型作业;2、效果反馈型作业。

    在巩固训练型作业中,又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基本巩固练习,第二层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度逐个递进,这块作业的设计讲究了层次性。

    在效果反馈型作业中,两不是很大,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分两层,必答题和选做题,兼顾了作业的设计的主体性和层次性。这个作业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减轻了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而且满足了优等生突破难题的愿望,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设作业时,感觉棒极了,但是上下来却偏离了重点,主要原因是活动设计不合理,在同一张纸里找分数,造成了=1的情况,这并不是本课的学习内容,在本节课中在基本题和=1的题目上都要花工夫,势必造成基本的没有抓好,加深的也没有真正弄懂,两头不着落,而且学生在活动时不知道自己活动的目的,就象一只小牛一样,要我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活动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本课可以这样设计:一开始就明确要学什么,出示题目给学生做,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要利用学习材料,就用材料折一折、分一分,如果能结合分数的意义,直接进行计算,那也好,能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然后在交流过程中,分析、归纳总结,逐渐提炼、逐渐加快、逐渐加深,这样的活动才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才是有目的,同时才是有效的。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分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叙述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今天是小胖的生日,小丁丁带了一个蛋糕来为他祝贺,他们俩会怎么分这个蛋糕?(对半平分)。

    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讨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

    1、(交流,汇报)小胖和小丁丁每人能分到几个蛋糕呢?(半个)。

    2、半个蛋糕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3、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指导的读法和写法。

    4、这里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胖和小丁每人能分到个蛋糕。

    5、动手操作。

    (1)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纸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涂上颜色,并说一说。

    (2)那么空白部分又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圆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圆形纸片的,是(。

    )个圆形纸片。

    b、把一个三角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2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三角形纸片的,是(。

    )个三角形纸片。

    c、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大小是否相同?

    (一个正方形、圆……都是一个整体,因为整体大小不同,所以所得到的二分之一的大小也不同。)。

    (二)、认识。

    1、小胖和小丁丁正准备切蛋糕时,小巧和小亚也来祝贺小胖的生日了,于是他们决定四个人平分这个蛋糕,那又该怎么分呢?每人再拿出一个圆形纸片替代蛋糕,动手折一折,分一分。(可以同桌商量)。

    (1)交流方法。

    (2)每人能分到多少蛋糕?你是怎样想的?

    (3)说一说是什么意思。会写吗?一起来书空一下。

    2、动手操作。

    (1)你能从另外一些图形中找到吗?(每人再选一个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并且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它的的,然后全班交流。)。

    (2)在这些图形的空白部分中有没有它的?

    (3)看图说一说。

    a、把一个正方形纸片折成了同样大小的4部分,每一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片的(。

    ),是(。

    )个正方形纸片。

    b、学生自己选一个图形说一说。

    (4)正方形和圆形纸片的涂色部分同样都是它们的,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速度;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2)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生活中感悟数学、体验问题冲突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2)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时间与路程,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都跑过步吧,那你们知道我们班谁跑的最快吗?

    我们就以50米为例,请5位你认为跑得最快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所用的时间。

    二、新授:

    (一)路程相同时,比速度。

    师:你们认为这5位小朋友中,谁跑的最快?

    为什么?(生说理由)。

    师:可见,在路程相等时,谁用的时间短,谁就跑得快。

    (二)时间相同时,比速度。

    师:一年级的小a同学看到()号运动员跑的这个成绩,他乐坏了,高兴得说,我居然和三年级的大哥哥跑的一样快。

    师:说说你的想法。(生说想法)。

    师:可见,在时间相同时,谁跑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三)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比速度。

    1、学习速度的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揭题)谁跑得快。

    来看看小丁丁和小胖之间的pk赛,小丁丁说我3分钟走了180米,小胖说我5分钟走了250米,谁跑的快?说说你准备怎么比?(算出每分钟所行的路程)。

    师:请你在1号本上完成(1学生板演、校对)。

    师:再来看看摩托赛车与小汽车之间的较量。

    师: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第一个60米表示的是小丁丁每分钟行60米,第二个60米是摩托赛的1秒钟行了60米)。

    师:我们光从数据上看,是一样的,这样很难区分,所以这时候,我们很需要一个能正确表示速度的单位,像小丁丁这样1分钟行使60米,指的就是他的速度(板书),我们把它写作60米/分。读作、表示?而摩托赛车的速度则应该是60米/秒。读作、表示?如果我们把速度单位这样来写,我们就能很好地进行区分了。

    师:照着老师的样子,将自己本子上的单位修改一下吧。

    师:思考这道题目,现在,你能尝试着用刚刚学到的这个本领来完整地解答了吗?(一学生黑板)。

    师:请你来说一说,你所计算的吉普车的速度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读作?

    2、感受生活中的速度,并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其实,除了我们刚才遇到的物体的速度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感受一下速度吧。

    (当遇到狮子的追捕时,鸵鸟甚至奔跑的还要更快;豹子奔跑的技能,其实是一种生存的技能;遇到过电闪雷鸣吗?你能说一说,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速度的信息,做一个有心人,相信你会了解更多。

    3、概括什么是速度:

    师:看来,2250米/分、340米/秒、4千米/时等等表示的都是速度,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什么是速度吗?(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4、速度与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5、口答:

    1)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

    2)自行车3分钟行驶了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

    3)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

    三、拓展:

    四、回顾:

    师: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篇五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这部分内容的的教学任务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用12个小物品代替竹笋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个。我请他们用上平均分来介绍自己的作品时,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抢着要上来表现。课堂成了充满体验和乐趣的百草园,也许这样的课堂少了很多正襟危坐的课堂常规,但我却收获了孩子们放飞思维的惊喜。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12个小物品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小熊猫请客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分饼干、分苹果、分西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小熊猫请客中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不足之处:

    1、教师没有完全吃透教材,除法算式的写法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但教师只重视了口述,没有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

    2、除法算式的意义一带而过就行了,反而教师在此多次重复,还让学生跟读,耽误了不少时间,导致课堂容量小。

    3、教师语言不够精炼。

    4、低年级教学应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用完学具及时收起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篇六

    本节课教学的特点是,朴实无华、扎实高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习内容来自生活,来自学生;。

    (2)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3)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一)学习内容来自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例如,从生活中的各种不同方面的“比大小”引入,使学生了解事物的大小的不同方面;让学生充分地摸手背、摸学习用品的面,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利用学生描出的各种平面图形,比较大小,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有大小;让学生用1平方米测量教室里的大黑板、教室门等面积,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

    (二)学习需求来自学生。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单位,对于为什么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是必须首先要知道的。因此,本案例教学中,教师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体验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得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意义,也为学生主动、积极学习铺平了道路。例如,让学生选用一种物体表面来表示胸卡的面积,从表示的结果中可以使学生逐步体会到:用不同物体来测量容易产生误会,并通过创造矛盾冲突,使学生明确要测量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然后主动地投入到学习面积单位的活动之中。面积单位有哪些呢?教师不直接告诉,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进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而当学生提出“平方”是否就是“平方米”时,教师更是抓住契机,在肯定学生猜想的同时告诉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真是无处不在。

    (三)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新课标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体会),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学生在说一说、摸一摸、估一估、站一站、量一量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了面积的含义,认识了面积单位。例如,1平方米有多大,让学生先估计,后拿出1平方米纸,估计它的边长是多少,再用尺量,最后概括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让学生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发展空间观念,再联想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接近这个面积单位,把头脑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再现面积单位,进而建构出面积单位的概念。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都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篇七

    课前思考:。

    这部分内容进一步巩固学生计算两位数加减法的技巧和能力。在整理与复习部分,发现学生的估算意识不强,估算能力也很薄弱,所以本课对学生的进一步进行估算训练。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希望通过这些练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思考:。

    加和减要让孩子数量掌握两位数加减法口算、笔算和估算的方法,另外在利用加减及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让孩子能画出简单的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同时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课后反思:。

    在第一轮复习时,我忽略了估算的复习,因此练习时学生的情况不是很好。所以在今天的复习中,我安排了9题估算,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估算能力,但是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很弱,也有个别学生做到此类体型时干脆把精确答案计算出来,由此可见学生的估算意识还不是很强。看线段列竖式计算在平时的练习中错误率较高,因此今天又练习了4题,学生在思考与比较中,已经能够读懂线段图并列出正确的算式。加减法中的解决问题不是很难,学生掌握得还可以。

    课后反思:

    本课第二次重点复习加减法的内容,记得再第一次时发现学生在计算以及看图解题中出现的错误率是较高的,可以很明显的反映出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从中也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通过今天一堂课的再复习、在巩固发现学生已能掌握计算的方法和解决类似线段图形的方法,并能从图形中寻找条件及问题,发现其中的关系。可以说学生对于这一单元知识又更进一步了。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内容:第22页例3和做一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

    (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答疑解难。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

    二、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三、复习反馈。

    1、完成练习第1、2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

    (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

    (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

    教学过程:

    一、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描述行走路线。

    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10千米。

    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1)点1的西北方是,终点在起点的方向,点2在起点的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偏度方向走km到点1,再向偏度方向走km到点2,最后向偏度方向走km到终点。

    三、开放题:公园游览。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篇九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折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折的,并指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2、教学例4。

    你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请给这张纸的其中几份涂上色,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你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其中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板书:。

    其中两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二,板书。

    其中3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三,板书。

    其中4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四,板书。

    通过以上操作你发现了什么?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折纸、合作交流来认识四分之几,这是在学生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分数的意义,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和对几分之几的认识。)。

    3、动动手,折一折:认识八分之几。

    学生动手操作。

    全班展示交流。

    教师评价:同学们的表现太棒了!我们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几份就可以用分数八分之几来表示。

    4、师生共同小结,引导得出: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八分之几就是由几个八分之一组成的。它们跟几分之一的分数比,只是取的份数不一样。

    5、教学例5。

    请你在练习本上画出一条线段,然后把它平均分成你喜欢的份数,再想一想你能表示出几个分数,把它们写出来。

    学生操作,师巡视。

    全班展示交流。

    教师评价:非常正确!你不仅善于操作,还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总结规律,真了不起!

    (意图:通过动手折折、分分、画画、涂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创造分数,不仅巩固了对几分之几的认识,也使学生对几分之几表示的含义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6、小结。

    刚才我们把一个正方形和一条线段平均分成了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正方形或一条线段又叫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我们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鼓励生自己动手,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7、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以及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看课本第94页例5。独立完成填空,再交流,师板书出分数、、、说说所表示的意义。

    (1)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一个分数吗?

    (2)任选一个说一说。

    (3)(指着)这个分数由几部分组成?你能给分数的每个部分取个名字吗?

    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分母就是几,取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板书:3--分子。

    ---分数线。

    4--分母。

    (4)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用这样的分数表示的物体吗?

    (设计意图:加深对分数各部分的理解。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

    (5)练一练: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第1题:将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并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

    8、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2)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比的?

    为什么这样比?(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分数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

    9、出示和。

    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方法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篇十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1、口算训练。

    2、填一填。

    1、曹冲称象。

    2、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有关资料的介绍。(板书课题)。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1、体验1吨的重量,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背一背什么感觉?40个有多重?(小组合作讨论)。

    得出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即1000千克=1吨。

    3、即时训练(课件示)。

    4、小结。

    1、填数。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猜一猜。

    3、小动物过桥。

    4、我会填。

    5、判断。

    6、读一篇日记,再回答提出的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篇十一

    课前思考:

    本课通过综合复习和练习巩固本学期的知识。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进一步深化基础知识,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不足或薄弱的地方,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解决问题技巧的培养,进一步学会用数学思维来思考问题,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课后反思:

    本次是对学生全面的一个检测,检查学生掌握书本基础知识的情况,主要是对书本上十个单元的一个综合的练习,因为是基础的,而且比较粗浅。所以从学生对整张练习的作业情况来,掌握的比较好,没有出现大问题的学生。但不排除有及个别学生的掌握不是十分的理想,对部分知识的灵活性是有所欠缺的。在今后的练习中应加大对这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的练习。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应适当给于延伸拓展的练习。

    课后反思:

    本次测试是一次综合性练习,难度不大,学生完成的情况还可以。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正确口算,列竖式计算的情况也不错。但从此次练习中也能看出学生的估算水平有限,判断得数是三十多这一题,学生错选或漏选的很多。学生读题还是不够仔细,填空题:从8、0、5、2、3这5张卡片中选出4张摆出一个四位数,其中最小的是(),最大的是()。错误率很高,部分学生没有看清楚是选出4张卡片,所以填的数是五位数。看来,学生的考试习惯还得好好的培养。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篇十二

    在学习吨这个质量单位前,学生已经对克和千克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了1千克=1000克。较轻物体的质量常用可作单位,而一般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了测量较重的物体或者是大型物体时常用吨作单位。但是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没有直观的认识。也不可能像认识克和千克那样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或者是两袋盐的重量来建立感性的认识。所以,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要想建立吨的观念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我是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首先课堂上利用10袋100千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让学生感受1吨到底有多重。再利用班上孩子们的体重,从数量上体会。

    我找了班上体重正好是25千克的一个同学,这样学生可以想象大约四十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然后告诉孩子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20个老师的体重就是1吨,同时课本上也提供了两头牛的体重也大约是1吨。让学生在对比的数字中感受1吨之大。

    但在教学时发现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比较难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一棵树的重约1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吨重的表象,如2头牛、40位同学进行比较。由于吨是用来计量较大的物体质量,所以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很少出错。但实际上学生对于这个单位的掌握还不是很好。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篇十三

    “认识周长”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周长的含义,为接下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打下基础。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中我是这样展开的。

    首先,创设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随处可见的。结合学校最近重新给各班更换“班级小家务”展板的事情创设情境:美术老师要给小家务展板的四周制作边框,你知道他是怎么确定边框的长度的呢?生答:绕长方形一周,量出它的长度。教师指出:像这块展板一周边线的长度,你知道叫什么吗?你能给它起个名儿吗?然后揭示课题“周长”,并说明“这块展板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展板的周长”。

    其次,结合对游泳池实物图的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这里结合多媒体进行动态呈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游泳池周长的清晰表象。

    接着,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先让学生动手指一指,明确树叶周长的含义,再讨论测量这片树叶周长的方法。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围一围,量一量。并强调先用准备的细棉线围一围再把绳子拉直了量长度的过程,使学生丰富对周长含义的认识,也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最后,通过完成“试一试”,拓宽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并初步体会测量并计算简单多边形的周长。由于前两个活动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所以这个环节重点就是让学生认识到围成多边形的几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这个多边形的周长。所以,先让学生分别指一指三角形和四边形一周的边线,想一想如何才能求出它们的周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并交流计算的方法,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总之,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结合实例初步认识“周长”,然后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动手操作,结合直观经验来进一步丰富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为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奠定基础。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篇十四

    1、他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处罚,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口算除法、笔算除法。

    1、本单元的例题与习题,真实、自然的体现了除法产生于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

    2、教材逻辑地设计了一个个拾级而上的台阶,使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很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所学的知识。

    1、运用已知,探求新知。

    以动手操作为手段,以探究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顺序为线索,以达到自主理解算理为核心。如:教学“42÷2”时,引导学生运用操作的方法和口算方法进行计算,并借助这两种方法自行探究笔算除法中每一步的计算含义,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这个单元的例7。在此之前,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格式都比较熟悉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采用尝试、探究、讨论的方法自己学习计算方法,通过交流、讨论明白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上不够商1就商0。同时在用竖式书写时,这个过程可以省略。力图继续渗透可以利用旧知学新知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

    2、勤于思考,有效学习。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的本质特点,是数学学习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我注重将思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操作、观察、叙述、思考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叙述中思考,在思考中体验、领悟。教师在适当的时间仅仅在关键处给予点拨:说说,“5”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算式中6减4余2,这个2表示什么?接下去该怎么计算?”“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从而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习的效率。

    3、合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课标实验教材的特点尽量使所学的数学知识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很有用,但有些数学知识点并不河南容易“生活化”。所以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生活的情境。教材中创设的情境是一个蔬菜批发市场,学生对蔬菜批发市场的情境并不是很熟悉,但对自己喜欢吃的蔬菜非常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一个问题:“这些蔬菜你都喜欢吗?”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自然引入新课。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篇十五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期间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工作中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工作之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一学期将过,我付出过辛劳,也有收获的喜悦。为了下一学期更好地工作,现作如下总结:

    1、备课。

    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作业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沉闷的局面,使学生乐于思考,敢于积极回答问题。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根究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作业。

    做到精讲多练,有针对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对学生的每一道错题进行纠错。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中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多听课,多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加强转劣培优力度,加强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篇十六

    一学年很快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在三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和现象反思一下:

    1、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本身的教学水平,同时我还积极的通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己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三年级数学教材采用的是青岛版,没有可以用来借鉴的现成的教案,课后我就认真钻研教材,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定具体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不仅缩短了导入新课的时间而且使学生比较容易的获得知识,从而简化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自身的厌学情绪,我通过与学生聊天来获得具体学生的信息,对症下药,效果比较明显。

    2、学困生比较多: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特别多,我接过这个级部以后就针对这个现象做了大量的工作,然后就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3)学困生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定期在数学活动课上交流总结。

    3、学生家庭作业质量不够好:

    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写字风格和写字速度,课堂上有老师监督字写的还比较正规,但是家庭作业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情况下,字迹比较潦草。这与学生自身的控制能力有关,同时与监督力度不够有很大关系,于是采取家庭作业上交化,这样有效的控制了学生字迹潦草的现象。

    4、学生不喜欢演算的现象较为严重:

    对于一步的计算题,教师要求用竖式计算,学生就用计算,可是对于教师没有要求的计算题学生不习惯在演算纸上计算,而喜欢口算,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错,想了许多的办法都不能很好的纠正这个问题,没办法只好采取了每节课、每次测试检查演算纸的措施。

    总之,我觉得,数学教学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对于我所遇到的上述问题不知哪位老师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篇十七

    《可能性》:

    本节课作得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数学概念

    我在教学中重组教材,从大家感兴趣的“猜球”游戏入手,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数学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使“可能性”等抽象的数学概念易于被学生接受。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明白了“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以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事实。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三)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心情愉快。

    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合作学习,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他们的合作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心情愉快,愿学、乐学,尝到成功的快乐,建立了自信心。

    本节课尚需改进的方面:

    初次体验“猜球”和再次体验“摸球”这两环节因为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活动时间过长,从而使整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头重脚轻,第一个环节小组合作意义不大可以和第二环节合并改为师生互动,作为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不是教学重难点,时间安排上还可以紧凑些、如果能把更多时间放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大小这两个环节将会更为科学。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篇十八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转折点。务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务必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用心的透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我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务必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明白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我觉得有期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下他们,觉得自我还是很有期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简单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较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一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一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我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我努力。

    在今后教学中,我必须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用心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转折点。务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务必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我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个人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断的反思,上课前认真准备,同时我还用心的透过其他途径来完善自我的每一节课堂教学。

    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1)在班中实行帮教活动,每一个学困生都找到一个学习优秀的好朋友来每一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辅导和考试,教师定期进行抽查。

    (2)我作为数学教师每一天的工作计划中就有关于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3)学困生自我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不断促使自我努力。

    在今后教学中,我必须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用心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努力给学生带给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光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操作实践,去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及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操作实践启迪思维。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并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所学过的知识理解更深刻。

    二、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学潜力。

    自主探索是学生根据自我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忙下,透过自我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点拨引导作用。自主探索,主要体此刻培养学生自学潜力上。因此,只要学生自我能看懂的,就指导学生自我看;只要学生自我能讲出的,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学生自我能够实践的,就创造条件让学生自我动手做。总之,只要学生自我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我去解决。

    (1)两步混合运算中,没有括号时,只有加减法,怎样算?

    (2)两步混合运算中,没有括号时,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怎样算?

    (3)两步混合运算中,有括号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三步混合运算与两步混合运算有什么区别。

    (5)提出自我的疑问,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们根据自学提纲用心参与到自学活动中,在解决问题中获取了新知。营造出主动用心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合作交流,激发创新情感。

    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并参与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透过讨论或互相帮忙去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它是现代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不仅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潜力,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情感。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合作交流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地体此刻数学教学活动中,它并不必须以单一的形式呈现。这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潜力,逐步构成创新意识,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短短的学期教学工作快结束了,在这繁忙而充实的一学期中,我感触较多,现将本学期自我在教学中的点滴得失作一个反思。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是三年级数学,许多使用过这套教材的教师都普遍认为:教材较难,不好把握。但这对于我来说,刚好是一个不错的挑战。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也十分繁重,其中知识点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年、月、日的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以及可能性与数学广角。其中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是本册的重点,年、月、日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又是本期的难点。

    教学之前,我充分的备好课,同时我深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而备好课重要的一点是要备学生,由于接手本班了解到学生的整体成绩一般化,而且不平衡,因此,我把基础知识的传授作为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也为优秀的学生作好“能量”的储备。

    教学之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用多种教学方法去感染学生,促使他们喜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比如,在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利用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折,画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对待优生,我充分让他们吸饱、吃够;对待中等生,我让他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潜力、表达潜力等;个性是对待差生学习用心性不较高,我更加的重视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

    教学之后,我基本做到每课后立即反思,每单元反思,及时总结自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得失,以便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优点,克服不足,同时,用心学习其他有经验的教师的优秀经验,听他们的课,有什么教学中的困惑去请教他们。经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有所加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基本会用心主动的学习。

    由于经验的缺乏,在教学工作中仍会有许多不足,感觉时光少、任务重,对待差生的辅导仍有待加深,课堂40分钟的效率不够高,小组合作仍有待加强,没有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个别学困生缺乏与他人的合作的意识等。

    在下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克服我的不足,关心每一位学生,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群众中用心参与,主动学习数学,感受成功的喜悦。

    秋去春来,短短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又结束了,在这繁忙而充实的一学期中,我感触较多,现将本学期自我在教学中的点滴得失作一个反思。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是三年级,许多使用过这套教材的教师都普遍认为:教材较难,不好把握。但这对于我来说,刚好是一个不错的挑战。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也十分繁重,其中知识点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旋转与平移、方向与位置、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年、月、日的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以及统计初步与不确定现象。其中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是本册的重点,年、月、日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又是本期的又一难点。

    教学之前,我充分的备好课,同时我深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而备好课重要的一点是要备学生,由于接手本班了解到学生的整体成绩较差,而且不平衡,因此,我把基础知识的传授作为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时,也为优秀的学生作好“能量”的储备。

    教学之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用多种教学方法去感染学生,促使他们喜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比如,在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利用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折,画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对待优生,我充分让他们吸饱、吃够;对待中等生,我让他们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潜力、表达潜力等;个性是对待差生学习用心性不较高,我更加的重视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

    教学之后,我基本做到每课后立即反思,每单元反思,及时总结自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得失,以便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优点,克服不足,同时,用心学习其他有经验的教师的优秀经验,听他们的课,有什么教学中的困惑去请教他们。经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有所加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基本会用心主动的学习。

    由于经验的缺乏,在教学工作中仍会有许多不足,感觉时光“少”、任务重,对待差生的辅导仍有待加深,课堂40分钟的效率不够高,小组合作仍有待加强,没有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个别差生缺乏与他人的合作的意识等。

    在下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克服我的不足,关心每一位学生,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群众中用心参与,主动学习数学,感受成功的喜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务必建立一种贴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潜力。

    二、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主放胆交流,敢于创新。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资料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透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心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持续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用心地透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我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潜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组织搞笑操作,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和概括潜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透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我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我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我的观点,到达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在教学中教我不仅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潜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潜力和语言表达潜力的发展,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

    4、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我的不一样观点,同一个问题,学生能够有不一样的解决方法,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受尊重。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我在课堂中经常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又开始了每学期的小组教学活动。根据学校制订的教学工作计划,从9月12日开始我们用4周的时光完成这次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无论是从教学资料的选取、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确定都经过了认真钻研,精心设计。我们在这次小组教学中都力求创新,大胆试验,力求体现新理念,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总结我们组的这次小组教学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的类型多样,体现多方面的教学探索。

    本次小组教学我组的两位老师选取了不一样的教学资料,我们的目光不仅仅仅放在新课的教学中,如王艳伶老师,选取的是开放性的教学资料………数学万花筒。这是教材中新加入的资料,而且在教参中也没有具体的说明。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敢于自我挑战,这样才会不断进取。

    2、加强研讨,合作探索。

    小组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共同研讨共同提高。在上课之前,王艳伶老师就反复钻研教研教材,精心制作电脑课件,并请来新教师来听试讲,共同研究教材及教案设计,重新备课。对新参加工作的老师来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帮忙。本次小组教学活动中我们克服困难,用心跨年段听课,向其他老师学习。

    3、每位老师发挥各自的特长,体现不一样的教学风格。

    为了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解决于生活实际问题。王艳伶老师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过生日来导入新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用组合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周怡老师对教材把握比较准确,在讲授“倍”的初步认识是时能紧紧抓住以谁为标准,有几个这样的标准,就是几倍,这一教学重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4、收获与体会。

    在课后我们开诚布公地共同评课,并能用新理念重新审视每一教育环节。在相互的研讨争论中,使我们在教学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还增强了我们年级数学教研组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发扬我们团队的长处,开展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半个学期很快过去了,回顾一下自我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我应对几种现实反思如下:

    任教小学低年级数学,最挠头的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那里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资料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一样的方法就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光。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尽管要透过多个情境解决几个知识点,这么大的容量,由于学生对教学资料的熟悉和感兴趣往往能到达十分好的效果。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资料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用心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厌学的症结所在。

    2。对学生的两极化现象的反思。

    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而在学生的实际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级为例,数学的各项成绩在历次抽测和考核中均还理想,但从口算到应用题,每一项都有几个差的学生。我就想,为什么差的学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鸭子叫雷的主角,不仅仅提不出问题,甚至记不住常见的计算公式,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忽略不计的,日积月累,错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与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所以我觉得,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更要因人而宜,我们也不能用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自我的学生,我认为我们能够吸取公开课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开课的方法。

    总之,我觉得,教学活动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篇十九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同学客观的数学实际的基础之上的。二年级同学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在以前学习的加法中,虽算过同数连加,但并不要求说出是几个几。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收获: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首先组织同学按群数出鸡和兔的数量,列出连加算式,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让同学人人动手操作圆片,将刚刚形成的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在亲自操作中体验几个几;然后引导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花片,分别列式求数量,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教学中,同学通过看图数数操作体验比较感知,在鲜活的具体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几个几”的表象。

    (2)在实际问题中引入乘法。通过解决“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在数数、连加等方法后,自然引出乘法,让同学了解乘法发生的背景。至于乘法各局部名称、读写方法等数学事实,让同学通过看书自学和交流来解决。数学概念的教学容易陷入枯燥灌输的泥潭,只有赋予笼统概念一实际含义,并发挥同学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基础,通过同学自学、讨论、交流,形成“学习一起体”,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与共享精神。

    (3)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几个几用乘法写比较简便。由于同学是初次认识乘法,再加上未系统学习乘法口诀,同学暂时尚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从“4个2”到“8个2”,再到“100各个2”,让同学实际列式并数一数、写一写,让同学在具体的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有时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4)在应用中培养同学的乘法意识。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同学的数学意识,让同学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乘法意识作为数学意识的一种,在同学初步认识乘法时就应该进行培养。整堂课中,结合乘法知识的学习,始终注意培养同学自觉沟通几个几的生活经验和乘法的联系,让同学不时联系生活实际,用乘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课末,让同学到生活正寻找乘法现象时,同学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相象,说出了许多有趣的乘法现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同学的乘法意识潜移默化的得到培养。

    教学这节课时,我也感觉有两点困惑:一是由于是同学首次接触乘法算式,在读写乘法算式时,有不少同学很不习惯,出现了一些错误,比方“23”写成“2+3”,“4个3”写成乘法时成了“43”等等;二是同学对乘法算式中各局部的含义上不很清楚,如“4个2”写成“42”后,对乘法算式中“4”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表达不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上两个问题,但顾虑到同学首次学习乘法概念,过分进行笼统强化恐不利于二年级同学有效学习,因此陷入两难境地,但最终我还是没有笼统概括和形式上的强化。关于这样的做法到底如何,还请专家同行指正。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篇二十

    《认识分数》是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53—55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分数,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开始,对后面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要。下课后我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我做以下反思: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

    上课开始我从创设“开心餐厅”的情境入手,再提问:“四块鸡翅平均分给两个人怎么分、两瓶饮料平均分给两个人怎样分比较公平?”,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觉,接着出示两个人平均分一个比萨饼,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理解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地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教学分数的比较大小时,我采用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帮助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分西瓜与本节课的结合起来,借助生活经验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概念,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的,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折纸,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畅述,来帮助学生巩固分数的意义。尤其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请学生将圆纸片当成西瓜折一折、分一分,直观的比较出分数的大小。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被激活的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发现,科学上已经被发现的东西,是由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数学王国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也不止一次的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学生折出了四种方法,这进一步实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

    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课堂上教师引导的还不够,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安排的还得当,课堂纪律有点乱,对学生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有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妥当。作为一个教师,我还要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找到教学中有效的切入点,加强课堂的驾驭能。使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愉快学习。

    《认识分数》是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53—55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分数,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开始,对后面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要。下课后我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我做以下反思: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

    上课开始我从创设“开心餐厅”的情境入手,再提问:“四块鸡翅平均分给两个人怎么分、两瓶饮料平均分给两个人怎样分比较公平?”,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觉,接着出示两个人平均分一个比萨饼,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理解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地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教学分数的比较大小时,我采用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帮助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分西瓜与本节课的结合起来,借助生活经验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概念,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

    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的,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折纸,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畅述,来帮助学生巩固分数的意义。尤其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请学生将圆纸片当成西瓜折一折、分一分,直观的比较出分数的大小。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被激活的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发现,科学上已经被发现的东西,是由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数学王国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也不止一次的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学生折出了四种方法,这进一步实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

    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课堂上教师引导的还不够,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安排的还得当,课堂纪律有点乱,对学生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有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妥当。作为一个教师,我还要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找到教学中有效的切入点,加强课堂的驾驭能。使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愉快学习。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范文(20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