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课题范文(15篇),教学设计,15篇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课题范文(15篇)[ 其他范文 ]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17 14:03:59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教学计划的编写要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教材内容的科学组织,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最后,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份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计划范例。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课题范文(15篇)篇一1、知道天气与气候在s念上的区别。2、记住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教学计划的编写要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教材内容的科学组织,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最后,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份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计划范例。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课题范文(15篇)篇一

    1、知道天气与气候在s念上的区别。

    2、记住影响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

    3、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4、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识图能力。

    2、通过阅读各类图形,使学生学会综合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锋面分类及对天气的影响。

    2、难点。

    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

    3、疑点。

    锋面与气旋如何相互联系形成锋面气旋。

    4、解决办法。

    (1)在讲“锋面的分类”时,采用读图分析法,先让同学读图分析出哪种气团是主动移动的气团,依此来判断锋面的类型。“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是比较抽象的,主要可采用画图分析法,让同学想象冷暖气团相遇后出现的天气变化。

    (2)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是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它的形成书中并没有写出。因此,可采用画图设问法来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逐渐深入问题内部了解其形成的原因,这样可大大降低学习难度。锋面气旋对天气的影响,可采用综合分析法,通过抓住锋面的概念、对天气的影响、移动等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本节学生活动的重点放在画图读图分析问题。通过教师一系列设问,来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寻找各种事物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冷锋的定义,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出现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

    (2)知道在冷锋影响下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3)知道暖锋的定义,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出现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

    (4)知道低压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5)记住低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6)知道高压系统的概念。

    (7)记住高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途“冷锋与天气”“暖锋与天气”图,学会区分冷锋和暖锋。

    (2)通过阅读“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图,学会从图中分析天气现象。

    (3)通过阅读“锋面气旋”图,学会区分冷锋、暖锋天气系统和低压、高压天气系统。

    (4)通过阅读“1996年1月6日8时地面天气”图,使学生学会区分冷锋与暖锋,研究其对天气的影响,提高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阅读“1996年1月31日4时地面天气”图,帮助学生区分高低气压天气系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形式的地图,提高学生把图形语言转换为口语语言的能力。

    (2)通过地图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在讲课之前,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反映冷锋或暖锋、高压或低压的天气形势预报录像。实际的天气状况配有解说员的解说,可帮助学生建立天气现象与天气系统的联系。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学生讨论后,教师播放一段天气预报录像。)。

    [问]:这个天气预报是预报多长时间内的天气形势?

    [教师]是预报24—48小时左右的天气形势,所以只能用“天气”这个名词来表示。

    [板书]: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师]:从天气预报中可看出,在同一时间段内各地天气有明显的区别,这是因为各地受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的缘故。

    任何一个天气系统都是大气环流中相当独立的系统,其生存时间一般较短,它的形成、移动都会对某地的天气有明显的影响。

    [板书]:二、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2)分类:冷锋、暖锋。

    (看课本第49页“冷锋、暖锋与天气”图)。

    [教师]: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在黑板上画出闭合的等压线,让学生填出气压状况并画出两条槽线,说出该地的气流运动状况。)。

    (学生画在图中填注出:低气压,并指出是气旋。见图一)。

    (让同学根据风向原理在图中画出a、b、c三点的风向。见图二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表示风向。)。

    (a、b两地吹偏北风——冷空气,c地吹偏南风——暖空气。)。

    [教师]:与低气压相伴的气旋,其水平气流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由于在低气压不同的部位风向及性质均不同,因而出现冷暖气流相互追赶相遇的现象。a、b两地的风都是从北部吹来,所以气温比较低,属于冷空气;c地的风来自南部,所以气温比较高,属于暖空气。

    假设c地吹南风,当它向北移动时会和a地的气流相遇,冷暖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因为是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方向移动,所以叫暖锋。

    假设b地吹北风,当它向南移动时会和c地的气流相遇,冷暖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因为是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方向移动,所以叫冷锋。

    (教师让学生在图中a、c之间和b、c之间画出冷锋和暖锋锋面符号。见图三)。

    (看课本第49页“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剖面图)。

    [问]:在冷锋、暖锋天气图中都有暖空气沿锋面爬升,但爬升的原因不相同,各是什么?

    [教师]:冷气团主动移动的锋是冷锋,暖气团是被动爬升;暖气团主动移动的锋是暖锋,暖气团是主动地沿着锋面爬升的。

    (看课本第52页“1996年1月6日8时地面天气图”)。

    [问]:图中表示的冷锋还是暖锋天气?

    (学生回答:是冷锋天气。)。

    [问]:冷锋过境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状况?

    [教师]:当冷锋过境时,随着暖气团的被动爬升而逐渐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因为是暖气团被动爬升,所以降水区域在锋后。

    (让学生回答课本第51页“活动”的第一题)。

    [教师]:属于冷锋过境后。这时内蒙古和青海被冷气团控制,气温和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晴朗。

    [教师]:冷锋对我国的天气影响很大。比如:在夏季会形成狂风暴雨,在冬季形成寒潮。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问]:我国东部的江淮地区是被冷锋还是暖锋控制?过境时会出现什么天气?

    [教师]:是被暖锋控制。过境时,暖空气主动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当地受暖空气控制,气温会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板书]:

    [教师]: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除锋面外,还有一个气压系统。气压是影响天气状况的重要因素,风霜雨雪的形成与变化,都与气压系统及其变化状况密切相关。

    [板书]:2、气压系统。

    (1)分类: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让同学指出高压和低压中心)。

    (看课本第50页“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天气图”)。

    [问]:高压中心区和低压中心区的气流如何运动?

    在高压和低压系统的控制下,当地会出现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低气压中心区气流辐散下沉,天气晴好。高气压中心区气流辐合上升,云雨较多。)。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问]:蒙古和我国新疆东北部受高压系统控制是什么天气?

    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受低压系统控制是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蒙古和我国新疆东北部是晴朗的天气。长江中游地区会出现云雨天气。)。

    (看课本第50页“低压槽和槽线”图和第51页“高压脊和脊线”图)。

    [问]:什么是低压槽?低气压中心若从气流运动状态来看属于气旋还是反气旋?

    什么是高压脊?高气压中心若从气流运动状态来看属于气旋还是反气旋?

    [教师]:低压槽是从低气压区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低气压中心属于气旋。高压脊是从高气压区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高气压中心属于反气旋。

    (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北半球气旋图)。

    [问]:在北半球气旋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各吹什么方向的风?

    (学生回答:东南部吹西南风,西南部西北风)。

    (看课本第50页“低压槽和槽线”图)。

    [教师]:所以在低压槽图中,槽线的两侧分别刮偏北风和偏南风。这样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在槽线附近相遇形成锋面,形成锋面气旋。

    (看前面的图三)。

    [教师]:在气旋槽部形成锋面有暖锋也有冷锋。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教师]:锋面气旋是具有锋面的低压系统。我国全年都受温带气旋影响,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在此图中有两个锋面气旋,一个分布在内蒙古北部,另一个分别在长江中游地区。从两个冷锋的移动方向看,大体上是自西向东移动。从锋面的影响地区来看,我国西部主要受冷锋影响,东部主要受暖锋影响。

    以影响我国北部的锋面气旋为例,根据暖锋和冷锋分布地区可看出,华北和东北的南部主要受暖气团的控制,如果暖气团中的水汽充足而又不稳定,这里可出现弱的降水天气;若气团干燥则为晴见多云天气。若从西部来的冷空气势力很强,冷锋便会追赶暖锋,致使暖空气被抬升,华北和东北的南部就会被冷空气占据,气温明显下降,天气以冷、晴、干为主。

    [板书]:(2)比较。

    [教师]:在实际的天气状况中,一个地区的天气是受很多天气系统综合影响的,但最常见的天气系统是锋面气旋和气压系统。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课题范文(15篇)篇二

    1、通过阅读各种示意图、图表,记住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有不断加快的趋势,掌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主要形式;学会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世界个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等地图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4、提高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1、“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材分析。

    关于人口的密度问题,首先,教材给出一道计算题,甲、乙两城市,面积2000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要学生算出甲、乙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两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两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较图,有助于学生深刻、直观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过列表计算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人口密度,使学生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差异之大有了更深的认识。为学习世界人口分布图,理解图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世界的人口的分布的情况,主要是通过阅读世界的人口分布图获得。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进一步参考“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这些地区从自然条件上和社会经济发展上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2、“世界人口的迁移”的教材分析。

    3、“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议。

    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引导学生积极活动,读课文转载的一篇报道,了解什么时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亿。通过读图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每增加10亿用了多少年?用读出的数据,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长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读世界各大洲口增长率图,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个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通过以上的读图计算,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人口增长和分布现状。

    人口的迁移,可用通过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形式讲授。对于科技移民和劳动力输出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这部分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通过计算题,算出甲乙两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数,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结合世界地形图,做对比,展开讨论,找到影响他们分布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

    4、“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的教材分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本节中讲述了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是认识人口数量动态的重要指标,人口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热口增长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

    人口的增长,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某报》的一段报道,点明世界的人口数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长示意图”显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阅读这个示意图明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人口的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然后提出人口增长是如何算出来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最后用“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各大洲的柱状图,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异,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用“读一读”的形式,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极限。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课题范文(15篇)篇三

    1、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是:河湖的基础知识,教材采取了以地图叠加文字说明和主图叠加附图的形式,淡化了内外流域的界线,突出了内流河和外流河这一基本概念、内外流域面积的差异及我国的河流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外流区等内容。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

    (1)能够运用地图与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概况。

    (2)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用图和材料分析的能力。

    (3)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初步学会弄宏观的角度去学习地理,从而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情分析。

    八年级有45位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且对地理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但是,也有少数同学对地理课兴趣不大,学习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较差。所以本节课要充分利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资料对学生进行地理兴趣教育和我国的国情教育是很好的题材,既能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情趣,又能进行爱国主义和基本素养的教育。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明确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3.能够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2.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内、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课题范文(15篇)篇四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复杂多样;二、季风气候显著。三、多特殊天气;四、多旱涝灾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课题范文(15篇)篇五

    二、内容来源。

    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疆域》。

    三、设计目标。

    1.能够在中国省级行政区域图中找到各省的位置,并记住它们的简称及行政中心。

    2.通过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四、过程与策略。

    1.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收集几个关于省、行政中心的成语,并了解谜语背后的含义,将谜面写到a4纸上(每个谜面用一张a4纸)。

    2.将收集的谜语交给地理课代表,由地理课代表整理将重复的谜语拿出去并打乱顺序,然后每位同学抽一张(抽到自己的重新抽),给学生15分钟时间,思考谜底,并将谜底及答案写到谜面下方。

    3.每位同学声音洪亮的读抽到的谜面并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由出题同学公布正确答案。

    4.回答正确的同学说出其相应的简称或全称,然后到多媒体呈现的中国区域图中找到所在省的位置。

    5.所有环节都正确可得到一个小礼品。

    五、效果分析。

    1.本节课内容比较单一,记忆量大,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不仅枯燥无味而且效率不高,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学习,让学生熟记知识点时,先猜一猜,答对的同学享受到了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同学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了启示,加深了印象。

    2.学生在记忆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六、案例反思。

    1.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以及各省区的位置,知识容量大,识记内容多,对初中生来说,大多数地名也较为生疏,学生记忆有一定难度,而且要避免死记硬背的现象,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学生收集的谜面有限,没有全覆盖34个省级行政区,教师应提前协助收集整理,尽可能丰富内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课题范文(15篇)篇六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课题范文(15篇)篇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二)学习目标分解细化。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学会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运用地图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

    3、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以及大洋、海和海峡。

    4、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5、了解人类认识地球面貌的历程,增强热爱科学、探究地理、造福人类的信心和决心。

    (一)教学重点。

    1、通过简单方法估算并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的比例。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二)教学难点。

    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画图讲解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图画图话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1课时。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课题范文(15篇)篇八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课题范文(15篇)篇九

    影响人口的分布因素。

    幻灯片:《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地形图》。

    (板书)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

    人口密度不同,在图上有什么区别呢?看甲、乙两城市人口密度的比较图(教材)。

    可看出:甲市人口稠密,乙市人口稀疏。

    (计算)“做一做”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中国:约121/平方千米;加拿大25/平方千米)。

    (总结)人口密度能准确地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读图: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这些地区为什么人口稠密?我们用所学过的知识对这些地区进行分析。

    首先,从自然条件看这里有什么优越性?

    (展示)《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对照比较,

    提问:

    1、它们都处于什么纬度?(中纬度)。

    2、它们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近海地带)。

    3、它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平原为主)。

    4、它们在气候上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

    (总结)可以看出,人口稠密的地区,一般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在人类历史农业发展较早,现在也是工业、交通发达、城市集中的地区。

    在海陆位置上:内陆地区。

    在地形上:地势高峻的高山高原地区。

    在气候上:干旱的沙漠和湿热为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

    在纬度上:高纬度地区的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学生讨论):“想一想”第二题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是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总结)这一节主要讲了人口地理的两个知识点:世界的人口增长、迁移和世界人口分布。这两个知识点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迁移是认识人口的动态变化,它们的动态变化,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人口增长的状况和人口的分布情况。

    (练习)在世界大洲的空白图上,找出世界四个人口稠密区的具体位置,要求形式用红笔在课本图上勾画出人口稠密区的位置。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课题范文(15篇)篇十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授课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课题范文(15篇)篇十一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课件《樱花》。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2、火车3、飞机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

    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课题范文(15篇)篇十二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课题范文(15篇)篇十三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2、通过阅读地图,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正确的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3、形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思想观念,同时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

    重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难点。

    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环节一: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今天你们觉得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这些都是描写哪些方面的知识?”并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常说的天气与气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区别吗?”导入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1、天气和气候。

    结合教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讲解补充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练一练下列词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四季如春”—气候、“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

    2、天气预报和常见天气符号。

    过渡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多媒体播放收看天气预报)。

    问题。

    (1)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

    (2)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

    (3)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

    学生活动。

    (1)看卫星云图。

    (2)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3)根据天气符号识别天气情况。

    教师活动投影“常见天气符号”图,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学生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

    (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教师活动展示“沙尘暴”、“风”的符号。

    提问。

    (2)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

    学生活动。

    (1)干旱、风力大、植被稀疏;防风固沙。

    (2)第一,风杆、风尾、风旗。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环节三:巩固提高。

    展示“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充当播报员,发布天气预报。

    环节四:小结作业。

    作业。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课题范文(15篇)篇十四

    樱花之国——日本(第一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日本的地理位置。

    2、读图说出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3、了解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读图分析、引导归纳。

    一、导入。

    由日本地震并引发海啸导入。

    二、了解日本。

    问:

    1、你对日本了解多少?

    3、为什么日本的和服像中国古代的服装?

    学生回答(可讨论合作)。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技术的国家。从古代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到近现代广泛受西方欧美文体和技术的影响,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对其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学习日本的地理位置。

    1、看地图册p18日本地形图。

    问:日本濒临的海洋有哪些?

    2、看地图册p18日本在亚洲的位置图。

    问:日本属于哪一大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属于亚洲的`哪一区?

    3、看地图册p4世界地图,观察日本的纬度范围,判断日本大部分在什么温度带?

    四、学习日本的地形特征。

    1、看教材p、28图7、50日本地图。

    讨论:日本的领土组成有何特点?领土主体部分在哪儿?(在图上标出所找的四在岛屿,记住它们的名称。)。

    2、观察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这对日本的哪些方面有利?(同座讨论,教师引导)。

    3、看地图册p18日本地形图,在图上找出重要的城市。

    问: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引导问:陆地基本地形有哪几种?日本地形有哪些?)。

    五、了解日本的气候特征。

    看教材p16亚欧大陆气候类型图。

    问:日本有哪些气候类型?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课题范文(15篇)篇十五

    1、知识目标:

    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

    学习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及物产。

    1、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位置交通、气候与农业、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

    2、向各组布置阅读教材图文,上网搜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务。

    3、教师对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过程予以指导和帮助,并准备一些学生有可能忽略、不清或需强调的问题向学生提问、补充,或给学生以提醒。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n—10s,90e—140e。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

    (3)师问:“为什么有人说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这条航线对我国有没有重要意义?”

    生答:日本是个矿产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我们在网上看到过,日本进口物资的一半,进口原油的80%以上均从该海峡输入,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经济命脉"。

    师补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进口量巨大,其中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占进口石油总量的70%以上,全部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另外,我国与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其他贸易运输也要经马六甲海峡航线,因此,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贸易畅通意义非常重大。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4)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5)师问: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生答:教材有说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生产需投入大量劳动力。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少,气候高温多雨,所以必然选择水稻作为粮食作物。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文字说明: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2)介绍:大家听说过“下南洋”吗?“南洋”就是指东南亚地区,“下南洋”指的是过去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一带人民到东南亚一带去谋生。现在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以上,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居住国公民。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不但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遵守法律,和睦共处,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与祖籍国交往密切,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推动居住国与我国的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俗风情:“沙爹、加厘饭、干加厘牛肉”,“水果天堂”。

    (4)介绍:东南亚发展旅游业有很大优势,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众多美丽的沙滩和岛屿,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新马泰旅游是近些年来国人出国旅游的一大热点。现在请大家跟着导游一起观光(对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师总结:各组的展示活动非常出色,体现了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祝贺大家的学习和展示活动取得成功。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课题范文(1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