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优秀六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范文(17篇),六年级,17篇

    优秀六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范文(17篇)[ 其他范文 ]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2024-02-13 10:03:15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教案是教师教学的规划和组织,能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更具实效性。优秀六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范文(17篇)篇一1、物种数量: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并分类记载的生物超过(200万)种,估计地球上现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教案是教师教学的规划和组织,能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更具实效性。

    优秀六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范文(17篇)篇一

    1、物种数量: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并分类记载的生物超过(200万)种,估计地球上现存的物种应该有(200万—450万)种。

    2、寻找动植物时,遇到不认识的动植物,可以:画下来或拍成照片,再编上号。

    第二课校园生物分布图。

    1、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时,有的地方校园生物种类太多,写不下时,可以:给生物编号,写号码。

    2、珍惜动物的分布区域:

    藏羚羊:西藏、青海、新疆扬子鳄:浙江、江西、安徽、江苏。

    大熊猫:四川、山西、甘肃白鳍豚: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

    珙桐:贵州、四川、云南。

    第三课多种多样的植物。

    1、科学家分类植物的方法:科学家主要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如他们根据植物有没有花把植物分成了(开花)的植物和(不开花)的植物。

    2、植物的种类:在植物中,已发现的种类约有(30多万)种,开花的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3、不开花的植物:在不开花的植物中,(蕨类)、(藻类)、(苔藓类)和开花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菌类)不能自己制造养料。

    4、举例:

    开花的植物:月季、凤仙花、桃花、水仙、玫瑰蕨类:金钱蕨、铁线蕨。

    藻类:海带、紫菜、石花菜、海藻苔藓类:葫芦藓、地钱、青苔。

    第四课种类繁多的动物。

    1、科学家分类动物的办法:(分类)是研究动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家根据动物(骨骼的特征)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2、动物的种类:在动物中,已发现的种类有(150多万)种,(昆虫)是动物王国中种类最多的,已知的达到(100多万)种,约占80%。

    3、动物分类:略。

    第五课相貌各异的我们。

    1、每个人的相貌都是的,世界上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

    第六课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1、生物的形态结构:植物和动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使它们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仙人掌将叶退化成尖刺是为了(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香蕉长着又宽又长的叶子是为了(加速体内水分的蒸发),调节自身温度。

    2、猫的爪长有厚厚的肉垫是为了(减少行走时发出的声音)。

    鸟的爪长成钩状是为了(便于抓住树干和捕食),

    鸭的蹼脚是为了(便于游泳时划水),

    苍耳的钩刺是为了(便于钩住动物的皮毛传播种子)。

    莲子的外壳是为了(便于在水中漂流)。

    在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是为了(便于随风飘散传播种子)。

    第七课谁选择了他们。

    1、生物与气温的关系:生物学家发现,同一种生物,越冷的地方,个体就(越大),身体越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

    2、地球从出现简单生命到现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地球(环境变化)是主要原因。人类对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对一些动物的(驯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家猪是由(野猪)驯化来的;。

    家鸭是由(野鸭)驯化而来的;。

    (水稻)和(稗子)杂交形成杂交水稻;。

    金鱼是由(鲫鱼)培育而来的,以上这些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长颈鹿)、(北极熊)、(北极狐)、(青蛙)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八课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生物的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中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

    3、《生物多样性条约》:于(1993)年正式开始实施,每年的(5)月(22)日被称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世界已经有(180)多个国家是《生物多样性条约》的缔约国。

    4、已经灭绝的生物:拟斑马、袋狼、卡罗莱纳鹦哥鸟。

    优秀六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范文(17篇)篇二

    1.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并分类记载的生物种类超过了200万种,估计地球上现存的物种应有200万—450万种。

    2.科学家常常要对一个区域的动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区域观察研究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3.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

    4.我国珍稀植物有珙桐、人参、水杉、银杏、金花茶等。

    5.我国珍稀动物有大熊猫、藏羚羊、扬子鳄、白鳍豚、亚洲象、金丝猴等。

    三、多种多样的植物。

    1.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和研究动植物。

    2.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成不同的类别。如根据茎的特点植物可以分为木本植物(如:桃树樟树)和草本植物(如:狗尾草、水稻);根据生活环境将植物分为水生植物(如:浮萍)和陆生植物(如:雪松)。

    3.科学家主要是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他们根据植物有没有花把植物分成了两大类:开花的植物和不开花的植物。

    4.在植物王国中,已发现的种类有30多万种,开花的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5.在不开花的植物中,蕨类、藻类、苔藓类和开花的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6.不开花的植物包括蕨类(如:蕨菜)、藻类(如:紫菜)和苔藓类(如:葫芦藓)植物等。

    7.属于开花的植物有:桃树、油菜花、凤仙花、月季、金鱼藻等。

    四、种类繁多的动物。

    1.科学家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2.像蚂蚁、蝗虫、蜜蜂那样,身体上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类;像金鱼、鲤鱼那样,终生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的动物是鱼类;身体上长羽毛的动物是鸟类;直接生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小动物是哺乳动物。爬行动物:身体表面有鳞或甲,肚皮贴近地爬。两栖动物:小时候在水里生活,用鳃呼吸;长大后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

    3.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

    4.在动物王国中,已发现的种类已经有150多万种,是生命世界中类别最多的。而昆虫又是动物王国中种类最多的,已知的昆虫达到100多万种,约占80%。

    5.脊椎动物是动物身体中长有脊柱,构造比较复杂的一类,它又可以分为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

    五、相貌各异的我们。

    1.不同的生物有各种不相同的特征。

    2.我们不能找到两个相貌完全相同的人。

    六、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1.植物的叶具有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功能。植物所具有的不同的形态结构是它们长期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

    2.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也有明显不同的形态结构。

    3.浮萍是水生植物中的浮水植物,只有一根较细的根;。

    七、谁选择了它们。

    1.在田野中,绿色青蛙因为有好的伪装而被保留下来,其它颜色的青蛙因为过于显眼而被猎食者吃掉。

    2.生物学家对不同地方的生物个体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同一种生物,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身体愈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

    3.环境发生改变,动物的形态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多样的生物是由多样的环境造成的。

    4.大自然的选择使得生物发生变化,然而人工选择也在丰富着物种的多样性。

    5.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大的球形烧瓶这个容器内的水温降得慢,细而长的玻璃瓶这个容器内的水温降得快。在大自然中,大而圆的动物的体形降温慢。

    八、生物多样性的意义0.

    1.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家园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

    2.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3.每种生物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生物的多样性。

    4.多样的生物对我们人类有不同的价值。有的具有欣赏价值和科学价值,有的具有经济价值,有的具有药用价值。

    5.就像人类生活离不开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每一种生物也需要生活在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之中。举例:花繁殖后代需要昆虫帮助传粉;苍耳靠动物传播种子;动物排出的粪便可成为植物的养料;蝗虫生活需要以水稻等植物为食物。

    6.保护生物多样性,要从保护家乡生物多样性做起。

    7.人类是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员,我们理应平等对待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

    8.人类生活离不开植物:提供给人类做食物;供人类欣赏;提供给人类做药材;人类可以用植物做成生活及学习用品;可以净化空气;提供给动物做食物。

    资料库:

    1.生物的基本生存条件包括阳光、空气、水源和地域等。

    2.《生物多样性条约》于1993年正式开始实行。

    3.每年的5月22日被称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4.全世界已有180多个国家成为《生物多样性条约》缔约国。

    3.电能的来源和转化。

    优秀六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范文(17篇)篇三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教学准备:烧杯、蜡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厨房里,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妈妈当机立断地盖上锅盖,波波不明白为什么盖上锅盖就能灭火,由此激起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讨论。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燃烧。

    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并说出这种物质燃烧的例子。

    2、指出书本p21页中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哪些物质不可以燃烧。

    3、分析一下燃烧产生了哪些新的物质。

    4、提问“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5、引申问题:为什么纸的燃烧要先用火柴引燃?

    活动二:熄灭的原因。

    1、学生看p22的情境对话,思考:酒精灯盖上盖子就熄灭的原因。

    2、模拟实验: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燃烧还能持续吗?

    3、实验时,记录实现现象。

    4、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5、引申问题: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可以被吹灭?

    活动三:让木炭燃烧得更旺。

    引导学生能从三个条件出发来全面考虑问题。

    活动四:判断人们是通过控制燃烧的哪些条件进行灭火的。

    总结灭火的方法:在灭火时往往只需要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逐一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应该用什么办法来进行灭火。

    活动五:防止火灾发生。

    指导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方面的知识,并互相交流。

    三、教学后记: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文档为doc格式。

    优秀六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范文(17篇)篇四

    1、第一个发现电磁现象的科学家是:丹麦的(奥斯特),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越大,偏转角度(越大),而且指南针的偏转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

    2、做通电导线短路使指南针发生偏转实验时,要注意:只能接通一下,马上断开,时间不能长。

    第二课电磁铁。

    1、电磁铁: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2、电磁铁的特点是:接通电流,产生(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

    3、电磁铁的南北极:电磁铁的南北两极和(线圈缠绕的方向)、(电流的方向)等因素有关。

    4、实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吗?

    5、实验: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流的方向有关吗?

    第三课电磁铁的磁力(一)。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线圈的圈数)、(电流的大小)、(铁芯的粗细)等因素有关。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关系的实验。

    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线圈多,磁力大;线圈少,磁力小。

    第四课电磁铁的磁力(二)。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关系的实验。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大小有关:电流大,磁力大;电流小,磁力小。

    3、制作一个强磁力的电磁铁,方法有:增加线圈的圈数、增大电流、增粗铁芯。效果的是(增加线圈的圈数)。

    第五课神奇的小电动机。

    1、电动机: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工作原理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2、电动机中换向器的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3、小电动机的组成:小电动机由(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组成。外壳中有(磁铁),转子中有(线圈)、(铁芯)和(换向器),后盖中有(电刷)。

    第六课电能和能量。

    1、电能:电具有的能量,叫(电能)。能量的主要形式有(电能)、(热能)、(声能)、(动能)、(化学能)等。

    2、用电器: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七课电能从哪里来。

    1、电池的种类:干电池(化学能—电能);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能);蓄电池(化学能——电能)。

    2、电动机和发电机:(电动机)把电转化成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移动。(发电机)能够把磁转换成电。所以当电动机被用来发电时,就应该叫它(发电机)了。

    3、用手转动小电动机,线圈中的指南针会发生偏转,说明:导线中有电流,小电动机发出电来了。

    第八课能量与太阳。

    1、煤的成因:煤是几亿年前的(植物)被埋在地下,与(空气)隔绝,长期受(高温高压)的作用慢慢变成的。

    2、石油、天然气的成因:石油、天然气是几亿年前的(低等生物)被埋在地下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3、不可再生能源:我们今天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是存储的亿万年的(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4、可再生能源:我们今天大力开发的新能源有(风能)、(水能)、(太阳能)、(沼气)、(地热)、(核能)等都是(可再生能源)。

    优秀六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范文(17篇)篇五

    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一晶体世界。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数物质的晶体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才能看到。晶体是许多固态物质的一种结构。过去学生观察物质,很少从结构的角度去观察,本课的观察活动将使他们对身边的物质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相信在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对奇妙的晶体世界着迷,从此对它热情关注。

    优秀六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范文(17篇)篇六

    教材分析:

    本课从现象入手,指导学生进行模拟观察和实际观察,并能够进行有计划的、较长期的观察活动和记录,从而发现自然界的一些规律。本节课教师要充分提醒学生认识观察月相变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适时地帮助学生调整,从而提高科学观察的效率。本课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课堂教学。主要通过画月亮、排月亮、观察月相盒里月相的变化,对月相由初步的认识。第二部分:课外观察。通过连续观察一个月(或两个月)里的月相的变化,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通过交流日记,让学生体验观察过程,这个过程比他们得到月相变化的知识更为重要。

    教学目标:

    1、能够画出多个月相图,并能够按顺序排列,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连续长期的观察月相,养成实事求是观察记录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月相盒的材料,记录纸、月相日记表等。

    学生准备:课前观察月相变化情况,要求记录下每天观察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月亮的变化等,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猜谜语:“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打一天体)。

    2、学生思考后汇报:月亮。

    3、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亮。(板书)。

    二、研究月亮的各种各样形状。

    1、动手画月亮。

    师:大家说说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画出月亮的样子。

    (条件允许的学校,老师可以给每组准备10张24开的白纸,发给学生画月相的纸尽量做到大小相同,最好能在纸上先画出一个虚线的圆。这样可以方便比较、排序和发现规律。)。

    学生画月亮。

    2、组织交流。(教师可相机介绍不同的月相所出现的不同时间。)。

    生:我画的月亮是一个圆月,这是月半的月亮,很亮很亮的。

    生:我画的也是圆圆的月亮,不过,我的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生:我画的月亮是姜黄色的,很细很细,弯弯的,像一只小船,荡漾在银河里。(这是月初或月底时看到的月亮)。

    生:我画的月亮只有半个,还有一半我们看不见了。(这是初八左右或二十二左右的时候看到的月亮)。

    3、研究月相。

    (学生分组把10个不同的月亮排起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不同的意见)。

    提醒学生:尽可能按时间排。

    师生交流,得出正确的月相排列方法。

    (可能会出现右蛾眉月在前还是左蛾眉月在前的争论,这个留在后面通过实际观察,给月亮做日记来解决)。

    4、制作月相盒。

    教师介绍制作方法:在一个圆形的盒子上开8个圆形的观察孔,盒盖的'内部悬挂一只乒乓球,在盒上斜插入一支电筒,就可以从每个观察孔观察到模拟的月相的变化,就像天空中的月亮的形状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画月亮、排月亮两个操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学生成为科学课堂研究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制作月相盒,使学生由感性的认识向理性的分析过渡,教给学生用模拟实验来发现科学道理,便于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三、作业:连续观察月相。

    生:实际看月亮。

    师:看月亮需要很长时间的,能不能坚持到底?怎样记录?

    教师提示:

    1、不同的日子月亮出现的时间不同,要适当了解当晚的月亮大约什么时候出现,做到定时观察。

    2、要注意天气状况,阴雨天看不到月相。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教育学生要有耐心和恒心,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观察,并填写下表。

    农历时间。

    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

    初一到初十。

    交流观察到的情况。

    月相为什么回发生变化的?

    十一到二十。

    预测后再观察,并进行比较。

    右蛾眉月和左蛾眉月的区别。

    二十一到月底。

    写观察小论文。

    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设计意图:在学生亲自观察月相的过程中,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和月亮能够这样地距离亲近,他们亲身体验了月相的变化,这种经历是学生最为宝贵的财富。在这种状态下,科学课堂变成了一种交流的场所,学生在这里交换情报,收集信息,产生新的问题,同时也促成学生进行新的持续的探究。

    相关链接。

    月亮位于日地之间时叫做“朔”(新月),月亮暗的半球朝向地球,所以我们看不见它,这便是农历三十、初一。朔以后一、二天,傍晚时分,镰刀状的新月在西边天空露面,月面(凸面)朝西。到初七、初八时成了半圆形,这时的月相称为“上弦月”,日落时月亮在正南方天空。上弦之后,月球的亮面逐渐增大,我们叫它凸月,到初七、初八,便到了“望”(满月),月亮同太阳遥遥相对,我们看到一轮明月于傍晚升起,通宵照耀,在早晨时落下。满月后,月亮的圆轮部分日益亏损,但还是超过一个半圆,我们叫它凸月,到农历的二十二、二十三,月面呈半圆形,于半夜升起,和上弦月相反,月面朝东,黎明时挂在正南天空。下弦月后,半圆继续亏损,成为挂在东方的一轮残月。这样依次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再回到新月。它们的周期叫做一个“朔望月”,等于29.5天。

    优秀六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范文(17篇)篇七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

    (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1.滑轮组: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它的作用是机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第七课斜面的作用。

    1.斜面: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

    2.斜面省力大小和什么有关:斜面能(省力),省力大小和(坡度)有关;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坡度越大,斜面越(不省力)。

    3.斜面机械:大桥的引桥、螺丝钉、楼梯、斧刃、盘山公路…。

    4.有些工具是几种简单机械的组合,如:剪刀是(杠杆)和(斜面)的组合。

    5.盘山公路修成“s”形是为了:降低斜面的坡度,使汽车上山更省力。

    6.实验:斜面能省力吗?

    我的猜想:斜面能省力。

    研究的材料:斜面、弹簧测力计、玩具小车、记录纸。

    实验方法: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小车所用额力,并记录;。

    (2)把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沿斜面拉动小车所用的力,并记录;。

    (3)比较直接提升小车和沿斜面拉动小车所用力的大小。

    7.实验:斜面坡度大小与省力的关系。

    我的猜想:斜面坡度小,省力多;斜面坡度大,省力少。

    研究材料:坡度不同的两个斜面、弹簧测力计、玩具小车、记录纸。

    改变的条件:斜面坡度的大小。

    不改变的条件:玩具小车的轻重、斜面的光滑程度。

    实验方法: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在较小的斜面坡度上拉动小车所用力的大小,并记录;。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在较大的斜面坡度上拉动小车所用力的大小,并记录;。

    (3)比较在两个斜面坡度上拉动滚轮所用力的大小。

    第八课自行车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的特点:自行车是(简单)、(方便)、(环保)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是依靠(人的力量)前进的,(链条)与两个(齿轮)的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2.大小齿轮:用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小齿轮转动比大齿轮(快);用小齿轮带动大齿轮,大齿轮转动比小齿轮(慢)。

    3.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杠杆:刹车、车铃按钮、后架上的弹簧夹。

    轮轴:车把手、小齿轮和后车轮、脚踏板和大齿轮。

    滑轮:车轮和车轴、脚蹬板和脚蹬轴。

    斜面:螺丝钉。

    优秀六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范文(17篇)篇八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习的主题,不仅仅对学生来说有趣、有吸引力,还在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有助于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状态。同时,这两个现象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宇宙天体是运动着的,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模型是必需的,也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素材之一。

    1.  学生认知情况分析: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个别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认识进行一个合理的猜想。

    2.  学生学习本课的情感因素分析:日食和月食是学生听说过或者查阅过的.两种感兴趣的天文现象,相对来说学生对月食了解的多一些,而对日食的了解相对较少。但学生的学习并不会以为感兴趣就能有秩序的完成,这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这份兴趣来做科学的引导。

    3.  学生的实验方面状况分析:这节课内容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只能设计模拟实验,因此学生制定实验方案比较困难,我让学生结合教科书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降低难度,使学生学得轻松,有兴趣。

    1.科学知识与技能知识——知道日食、月食是自然现象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科学探究——经历科学探究活动,能对问题结果进行猜测,形成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根据有关信息作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事实,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乐于合作交流,保持并发展乐于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优秀六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范文(17篇)篇九

    本文是一篇民间故事,讲张石匠手艺高超,但是总喜欢自夸,在与一个小伙子比试手艺时,连连失败,他服输了,愿拜小伙子为师。故事告诉我们,技艺是没有止境的,人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地学习和锤炼,才会精益求精。

    设计理念。

    以读为主,读思结合,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层层深入地体悟张石匠内心的变化过程,同时,对文本进行有机拓展,通过想象等方式丰富文章的内容,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使故事内容、人物性格特点以及蕴涵的道理都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内容,懂得艺无止境的道理。学习张石匠知错就改和小伙子谦虚的美好品格。

    3.领悟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4.认识“捺、啧、档”3个生字,正确书写“碑、输、楷”等11个生字,读懂带生字的词和重点语句。

    教学重、难点。

    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艺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1.导入:在民间,有许多擅长某些手艺的人,我们统称为工匠。在太行山脚下就有一位张石匠,他手艺高超,远近闻名。有一天,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则民间故事。(板书课题)。

    【从课题入手,在平常中寻不平常,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他们思考、提问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就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谁能把文章读得准确、流利!

    1.给足时间学生自由读书,读中圈出生字新词,并自认自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激励赛读),师生共同围绕是否读得正确、流利进行评价(在读中老师注意指导学生纠正读中的问题)。

    3.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内容概括,可以是对人物的看法,也可以是初读感受等。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以便不断找准新的交流切入点。)。

    三、细读对话,初识人物。

    过渡: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也很善于思考,下面,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看一看手艺高超的张石匠心甘情愿地拜小伙子为师的前因后果。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1-5自然段,把张石匠和小伙子的对话画出来,仔细地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边读边批画。

    2.展示对话内容,引导学生仔细品读。

    忽然来了一个小伙子,毫不客气地插嘴说:“师傅,话别讲绝了,天外还有天哪!”

    张石匠咧咧嘴说:“我干石匠的时候,你还没见过石头呢。”

    小伙子瞅了张石匠一眼,不急不恼地说:“手艺高的人我见过,可没见过像你这么傲的。”

    张石匠沉下脸说:“怎么,你还懂点手艺?那咱们就比试比试,让大家评一评谁是高手。”

    张石匠艺高气粗地对众人说:“今天我俩见个高低,输了我拜他为师。”

    3.交流:在他们的对话中,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最深?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4.学生发言,教师引导、点拨。(板书:张石匠骄傲)。

    5.引导学生抓住话语前面的提示语,想象当时人物的内心活动,把对话读出味道,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桌分角色读。

    (3)展示读的情况,指名读,鼓励学生带着表情、动作读。

    三、观看比试,品赏结果。

    1.学生自读、思考,并边读边圈点批画。

    2.交流:师随机板书:刻碑洗字刻东西。

    3.指导学生读描写张石匠和小伙子刻碑洗字的句子,读出各自的特点。比一比,谁刻得好?并说明理由。

    重点品读下面两个句子:

    (1)“活干得干净漂亮……丝毫不走样。”特点是:照样子临刻,“笔笔匀称,秀丽端正,丝毫不走样。”

    (2)“只见那字个个如龙飞凤舞,似有惊涛骇浪之势。”特点是:看了几遍就自己刻,气势非常,干净利落,分毫不差。

    5.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抓住描写两个人刻字时的四字词语,有感情朗读,读出味道。

    第2课时。

    一、再次比试,感受输赢。

    谈话导入:经过一次比试,张石匠认输了吗?(没有)(教师板书:不服气)那么,第二次的比试结果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读第8、9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书,品味描写再次比试的部分。

    2.学生交流,深入悟读。教师提问:在两人拿出作品之前,用同一个词“不慌不忙”写了两个人的神情,从这个词中你读出了什么?(两个人都胸有成竹,说明他们都是艺高胆大)从观众表现中的哪个词说明他们艺高?(“连声叫绝”“啧啧称赞”)。

    从中,我们感觉到,张石匠和小伙子的手艺确实都是了不起的!

    3.如果你是张石匠和小伙子比赛的裁判,你觉得谁刻得好?并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发表看法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入描写两人所刻出的石链和石算盘的句子,再一次在品读中感受两个人技艺的高超。)。

    4.从当初的约定,到今天的比赛,在3天的时间里,张石匠和小伙子各是怎么想的,怎样准备的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角色,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写一写他们3天的准备过程。(提示学生学习课文的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5.指名读一读所写的内容。

    二、读出因果,感受人品。

    谈话启导:“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张石匠此时还有什么话说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书。

    2.交流:(教师板书:自愧不如)。

    3.这就是张石匠拜师的故事,对于他的举动,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耿直、守信、知错就改、有胸怀)。

    4.你从小伙子的话语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板书:天外有天艺无止境)。

    5.齐读最后一段。

    三、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2.学生认读和书写生字。

    3.课后搜集与本文有关的“谦虚谨慎”“艺无止境”等方面的格言警句。

    板书设计。

    8张石匠拜师。

    刻碑洗字刻东西。

    看不起――――――不服气――――――自愧不如。

    天外有天艺无止境。

    优秀六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范文(17篇)篇十

    一、单项选择题。

    1、改变材料的(),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a、颜色b、亮度c、硬度d、形状。

    3、()的物体稳定性好。

    a、上小下大、上轻下重b、上小下大。

    c、上重下轻d、上大下小、上重下轻。

    4、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横卧桥墩的巨大框架都是由横切面为“()”形的钢材构成的。

    a、“v”b、“l”c、“u”d、“t”e、“工”字。

    二、多项选择题。

    2、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等形状,实际上都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减少材料宽度虽然降低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a、“v”b、“l”c、“u”d、“t”e、“工”字。

    三、填空题。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和“()”,()比()容易弯曲。

    2、拱形可以向()和向()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3、很多的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的材料(柱子)和()的材料(横梁)支撑住的。它们受压时,()比()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如何增强()抗弯曲能力是建筑上很重要的问题。

    4、像这样弯曲的纸的形状叫()。

    5、拱形受压时会产生一个()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6、()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7、()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8、人体的结构非常巧妙。人的头骨近似于(),可以很好地保护大脑;()的肋骨护卫着胸腔中的内脏;人的足骨构成一个(),足拱可以更好地承载人体的重量。

    9、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

    四、连线题。

    1、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

    五、判断题。

    1、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2、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3、设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

    4、球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球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

    5、桥面在拱上方的拱桥,桥板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6、跨越长江的江阴大桥,跨度达1385米,一跨过江。吊起桥面的主缆绳,每根都由两万多根钢丝组成。钢缆要承受6·4万吨的拉力。()。

    7、把钢材横切面做成一些特殊形状,这样的钢材叫做型钢。除“工”字钢外,还有槽钢、角钢、“口”形钢,等等。所有这些型钢的抗弯曲力都比同质量、同长度的钢条强。()。

    8、空心管不但抗弯曲能力强,而且中间还可以输送气体和液体。

    优秀六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范文(17篇)篇十一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依据生活中各种现象,对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2、能够制作火箭及其发射器装置。

    3、能够设计出能力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方案。

    4、能够选者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书研究能量知识的过程和结果。

    5、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2、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体做不同的工作或运动。

    4、知道能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能控制变量研究能量对于物体的影响。

    卷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笔、胶带。

    二课时。

    1、读诗:神奇的能量。

    2、过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1、出示p42页的图片。

    2、提问: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3、学生看图分组讨论。(认同的观点进行记录)。

    4、师生小结:什么是能量。

    5、讨论:能量看得见吗?

    你能做个小实验证明给大家看。

    6、小结。

    1、过渡: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能量,它们又有什么作用?

    2、小组比赛:说说能量,讲讲它的作用。

    3、画卡通:能将一种能量表现出来,并能反映出作用。

    4、学生绘画。

    5、展评,思考:这种能量会给物体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你还在其它地方见过吗?

    6、提问:如果这个世界,我们这个社会没有能量会怎样?举例。

    7、小结。

    1、过渡:出示小水车,用怎样哪些方法可以让它转的更快?

    2、学生上台演示并说出方法。

    3、思考:这个实验我们有没有用到能量?

    4、过渡:通过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能量就在我们身边,能让物体运动起来,那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通过下面实验来进行研究。

    5、制作火箭和发射器。

    教师说明制作方法及具体步骤。

    学生制作。展评。

    6、设计方案。

    我们利用这套装置来研究什么?

    (橡筋拉深后产生的能量与火箭发射高度的关系)。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它来了解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设计研究方案(预测、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

    学生汇报研究方案。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什么问题?

    7、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8、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9、小结。

    1、什么是能量?

    2、太阳能热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优秀六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范文(17篇)篇十二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是纳米,u是微米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优秀六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范文(17篇)篇十三

    1、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2、对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认识什么是健康。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人体健康测试记录表。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提问:什么是健康?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完善学生的理解。

    板书课题:《我给健康下“定义”》

    二、探究学习。

    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五幅图。

    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健康吗?

    师生交流评议。

    2、人体健康测试。

    学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测试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表上。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

    分析:从测试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代表交流汇报,师生评议总结。

    三、拓展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主题)。

    第二课时

    一、争议中引入,讨论中明确。

    健康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理解可能更会引起争议。基于此,教材不仅设计了几种对健康的不同见解,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对健康的认识。然后,教材又出示了几幅不同内容的画面,包括正面的合理饮食、注意锻炼、认真读书等健康行为,也包括情绪暴躁摔书本、善于挑剔打架等不健康的心理方面内容,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健康不仅仅只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完善对健康定义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二、活动中分析。

    在学生达成对健康概念的定义后,教材编排了人体健康测试活动。测试的标准选自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意在使学生对健康做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结合标准分组测试或给自己打分,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测试的结果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原因的分析也会有所区别,特别是标准中的第一条和第二条、第四条可能不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可能认为这几点并不是健康所包含的范围。

    三、活动后确定研究主题。

    人体健康测试活动后,教材刻意编排了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活动。教材中提示了几种研究的方向:即心脏、大脑、心理、青春期发育等内容,以引领学生研究的走向。教学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可以研究这几方面的内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专项研究,力求完成知识训练点的内容。例如可引导学生在研究心脏方面内容时,专项研究心脏的作用或心脏跳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但应注意,教师切不可限定学生研究的主题内容,以免限制学生学习自主性。

    待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后,教师应立即将学生进行分组、编排,并布置以组为单位课下进行方案设计(也可下一课时课上进行),进而做好研究的衔接工作。

    优秀六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范文(17篇)篇十四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优秀六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范文(17篇)篇十五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

    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实验记录表、手表、跳绳、神经系统课件、血液循环系统课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健康,那怎样才能做到健康生活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健康快车》。

    二、探究活动。

    1、计划于组织。

    (1)学生完成“脉搏频率与各种运动的关系”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实验设计”研究方案。

    (3)学生自读“小资料”,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师加以讲解引导。

    2、事实与证据。

    (1)学生搜集证据,对“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的实验加以研究。

    (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研究情况进行交流。

    (3)学生自读“资料卡”,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三、总结。

    第二课时

    一、计划与组织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捍卫‘人体司令部’研究小组”、“探究‘心理奥秘’研究小组”、“‘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四个小组的研究情况。着重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的样张,特别注重数据的积累。教学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研究内容,即使同样在“心”小组的研究,学生研究内容也可能不尽相同,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作用,有的想研究心脏的保健,有的想研究心脏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头进行,以便搜集证据时相互补充完善。同样,“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的研究也会因学生兴趣的不同而出现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制定的不同。

    二、事实与证据阶段。

    教材在此环节重点介绍“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的样张,侧重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数据,并采用统计表、折线图、资料图卡等多种表达形式进行分析和表达。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本小组内容的探究中也会发现其他小组研究的内容,因而教材也设计了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数据、相互合作解疑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式、方法寻找证据,并及时交流方案。

    事实与证据的探究阶段,不拘于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教师可采取课上与课下,分散追踪与适时集中短暂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提醒学生及时修改方案,注重对数据资料的分析与整理,找到相应的表达形式,以便进行全班范围的交流与汇报。

    优秀六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范文(17篇)篇十六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并做好记录。也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取暖锅炉或工厂的烟囱、车间或煤矿鼓风机、早点摊用的风葫芦等等,从而获得第一手生活实例,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也为探究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准备尽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拟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模拟实验用的主体材料——可乐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纸筒等,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自然界风的音像资料。

    1、提出问题:“生活中哪里有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说一说生活中的与风有关的现象及自己对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学生意识到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猜想与假设:我的证据(根据)。

    3、制定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4、实施探究:

    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师提出问题:“以上是我们对风的成因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让学生思考、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在这之前,教师要启发学生再现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几张有关火炉、锅炉等的图片,也可以语言提示学生回忆火炉等的生活体验或经验,给学生以原型启发。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方案,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1—2个模拟实验方案,并将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实现相互启发、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验证方案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按照既定方案展开验证活动,教师要提示学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时注意安全,并要求学生将实验现象做好记录。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测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5、展示交流。

    让学生用绘图的方式绘制风的成因图,并在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活动结束,教师要组织学生总结评价活动的开展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6、拓展创新:

    本课的拓展活动主要是对课堂研究风的活动的一个延伸,主要是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并以此为基点,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与大气层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动只是一个指向,教师完全可以自己设计适合学生课后探究的题目或活动,如“月球上有没有风”、“太阳风是怎么回事”、“风与我们的生活”、“风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

    先由小组交流资料,再在全班发布新闻。

    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对于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奖励“合作小伙伴”

    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有疑问的问题,通过交流进行解答。对于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到课下或以后解决。

    作业设计:

    思考题:浴室里的凉风是怎么来的?

    小实验:跳来跳去的小球。

    将两个玻璃杯口对口的平房在桌上,两个杯口的距离不要太远。在一个玻璃被里放一个乒乓球,双手扶稳杯子,往两个杯子口中间吹气。

    风从哪里来。

    生活中哪里有风?

    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验证猜想。

    风的种类:

    1、海陆风2、季风。

    3、信风4、台风。

    5、山谷风6、龙卷风。

    7、飓风8、火风。

    风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课通过做实验使学识进一步了解了风的形成原因和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假设进行思考,如:有一个学生问:把一台电冰箱放到一个很热的屋子里,打开电冰箱门的时候,会感到有风吹吗?达到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从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

    一、提出问题。

    1。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3、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二、猜想假设。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设计实验验证。

    四、实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组进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创新。

    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

    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

    七、教学反思:

    学习了本课后,学生知道了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怎样放得更大》这节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首先进行玩中学,在课刚开始时我让学生拿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在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用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我就放大这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暂停观察进入了新课。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

    然后制作的简单显微镜,这一环节我完全放开,让学生做,最后汇总方法。

    最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很有成就感。

    生态平衡一课是科学第12册中的一节课,处于全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本科以前三科为基础,引入生态平衡的概念,通过引领学生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提案失衡的危害性,带领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初级知识,倡导保护环境,共同维护生态平衡。

    深入研究了本科的教学目标,我进行了本科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我认为两个环节设计特别合理,有效的使学生理解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张食物网,让学生结合前三课所学知识:寻找生物的家园、有趣的食物链、有利于生存的本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与生态有关的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起初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提问并不难,难的是这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他们提问,教会他们提问,现在的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总能紧扣中心,揭示中心。使学生不但能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同时能用科学的思维想问题。

    这一环节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清楚和明白了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才是一个现代人的标志,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我们不起做,维持生态平衡的事情,我们也不盲目去做,才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现代人。活动中,教师把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讨论,自主探究,最终自主获得解决方法。

    在课堂中,学生不仅学到的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技能,一种能够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尝试并更多的运用于实践。

    优秀六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范文(17篇)篇十七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放大镜是“凸”“透”镜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后记:

    优秀六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范文(1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