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热门17篇),八年级,17篇

    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热门17篇)[ 评语寄语 ]

    评语寄语 发布时间:2024-06-26 22:52:25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是一些教师们总结的教学工作计划模板,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图案最常见的构图方式:轴对称、平移、旋转……,理解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是一些教师们总结的教学工作计划模板,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图案最常见的构图方式:轴对称、平移、旋转……,理解简单图案设计的意图。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设计出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经历收集、欣赏、分析、操作和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情感体验点:经历对典型图案设计意图的分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及它们的组合进行的图案设计。

    难点:分析典型图案的设计意图。

    疑点:在设计的图案中清晰地表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教具学具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图案、图标的剪贴、临摹以及。多种常见的图案及其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在优美的音乐中,逐个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图案,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每种图案标志的对象。(展示课本图3—23)。

    明确在欣赏了图案后,简单地复习旋转的概念,为下面图案的设计作好理论准备。对教材给出的六个图案通过观察、分析进行议论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图案的设计中常常运用图形变换的思想方法,为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指明方向。其中图(1)、(2)、(3)、(4)、(5)、(6)都可以通过旋转适合角度形成(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每个旋转的角度和旋转的次数及旋转中心的位置),另外图(2)、(3)、(5)也可以通过轴对称变换形成(可以让学生指出对轴对称及对称轴的条数),而图(2)可以通过平移形成。

    2、课本。

    1欣赏课本75页图3—24的图案,并分析这个图案形成过程。

    评注:图案是密铺图案的代表,旨在通过对典型图案的分析欣赏,使学生逐步能够进行图案设计,同时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变换是图案制作的基本手段。例题解答的关键是确定“基本图案”,然后再运用平移、旋转关系加以说明,注意旋转中心可以为图形上某一特征的点。

    评注:可以取其中的任何一个为基本图案,然后通过变换得到。而且变化方式也可以是:左下角的图案通过轴对称变换得到左上图和右下图。

    (二)课内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由每组指定一个同学展示该组搜集得到的图案,并在全班交流。

    (2)利用下面提供的基本图形,用平移、旋转、轴对称、中心对称等方法进行图案设计,并简要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三)议一议。

    生活中还有那些图案用到了平移或旋转?分析其中的一个,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课时小结。

    本课时的重点是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是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变换设计出一些简单的图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图案的设计又增加了哪些新的认识?(可以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多种方法来设计,而且设计的图案要能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再就是图案的设计一定要新颖,独特,这样才能使人过目不忘,达到标志的效果。)。

    进一步搜集身边的各种标志性图案,尝试着重新设计它,并结合实际背景分析它的设计意图。

    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二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具体说明如下:

    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三

    1.经历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 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2.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人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 生努力寻找 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 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

    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 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 kg和15000 kg。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 kg,分别求这两块试验田每 公顷 的产量。你能找出这一问题中的所有等量关系吗?(分组交流)

    如果设第一块试验田 每公顷的产量为 kg,那么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是________kg。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 km的普通 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 km的高速公路。某客 车在 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 km/h,由高速 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 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这 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 所需的时间为 h,那么它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_h。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列出方程.

    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区别?

    (3)根据分式方程 编一道应用题,然后同组交流,看谁编得好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四

    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2、3、4,并能与性质定理、定义综合应用。

    2、使学生理解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区别与联系。

    3、会根据简单的条件画出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画图的依据是哪几个定理。

    1、通过“探索式试明法”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2、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学会分别从题设或结论出发寻求论证思路的分析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体会几何证明的方法美。

    构造逆命题,分析探索证明,启发讲解。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1、2、3的应用。

    2、教学难点:综合应用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强调在求证平行四边形时用判定定理在已知平行四边形时用性质定理)。

    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五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有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1、提出问题:(书p68页的问题)

    你是怎样算出画框的边长等于5dm的呢?(学生思考并交流解法)

    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等式扩=25中求出正数x的值.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也就是,在等式=a (x0)中,规定x = .

    2、试一试:你能根据等式:=144说出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3、想一想:下列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

    建议:求值时,要按照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写出应该满足的关系式,然后按照算术平方根的记法写出对应的值.例如表示25的算术平方根。

    4、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00;(2)1;(3) ;(4)0.0001

    p69练习1、2

    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方法1:课本中的方法,略;

    方法2:

    可还有其他方法,鼓励学生探究。

    问题: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表示2的算术平方根,它到底是个多大的数?你能求出它的值吗?

    建议学生观察图形感受的大小.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用刻度尺测量它与大正方形的边长的大小)它的近似值我们将在下节课探究.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2、算术平方根的具体意义是怎么样的?

    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p75习题13.1活动第1、2、3题

    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六

    《正方形》这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纵观整个初中教材,《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知识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难点是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大纲要求,本节课制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质;

    2、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推理、论证;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探究、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讨论的团队精神;

    3、通过正方形图形的完美性,培养学生品格的完美性。

    该段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特意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培养说理能力,让学生们能逐步提高。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采取几种不同的方法构造出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概念。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性质定理,最后以课堂练习加以巩固定理,并通过一道拔高题对定义、性质理解、巩固加以升华。

    本节课重点是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出发点,着重指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在小组讨论中通过互相学习,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第一环节:相关知识回顾。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及性质之后,引导学生发现矩形、菱形的实质是由平行四边形角度、边长的变化得到的。并启发学生考虑,若这两种变化同时发生在平行四边形上,则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让学生们通过手上的学具演示以上两种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通过学生们的发现引出课题“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义: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变化出正方形的过程,并再次利用课件形象演示出由平行四边形的边、角的变化演变出正方形的过程。请同学们举手发言,归纳总结出正方形定义:一组邻边相等,且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再由此定义启发学生们发现正方形的三个必要条件,并且由这三个条件通过重新组合即一组邻边相等与平行四边形组成菱形再加上一个角是直角可得到正方形的另两个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此内容借助课件演示其变化过程,进一步启发学生发现,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

    2、正方形的性质定理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以上是对正方形定义和性质的学习,之后是进行例题讲解。

    4、课堂练习:第一部分采用三道有关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对角线、边长计算的填空题,目的是对正方形性质的进一步理解,并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

    第二部分是选择题,通过体现生活中实际问题,来提升学生所学的知识,并加以综合练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实质是来源于生活并要服务于生活。

    5、课堂小结:此环节我是通过图框的形式小结正方形和前阶段所学特殊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所学几种四边形内在联系体现正方形完美的本质,渲染学生们应追求象正方形一样方正的品质,从而要努力学习以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达到理想中的完美。

    6、作业设计:作业是教材159页,第12、14两小道证明题,通过此作业让同学们进一步巩固有关正方形的知识。

    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七

    1.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中,理解并掌握用边、对角线来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2.会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来解决问题。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及应用。

    阅读教材p44至p45。

    利用手中的学具——硬纸板条,通过观察、测量、猜想、验证、探索构成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思考并探讨:

    (1)你能适当选择手中的硬纸板条搭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你怎样验证你搭建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3)你能说出你的做法及其道理吗?

    (5)你还能找出其他方法吗?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画出图形)。

    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八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互逆关系,并能运用这种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由学生自主探索解题途径,在此过程中,通过观察、类比等手段,寻求因式分解与因数分解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类比思想。

    (2)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通过对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观察与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及提公因式法。

    难点:正确找出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及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1:复习引入。

    看谁算得快:用简便方法计算:

    (1)7/9×13-7/9×6+7/9×2=;

    (2)-2.67×132+25×2.67+7×2.67=;

    (3)992–1=。

    设计意图:

    注意事项:学生对于(1)(2)两小题逆向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运算的方法是很熟悉,对于第(3)小题的逆向利用平方差公式的运算则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复习七年级所学过的整式的乘法运算中的平方差公式,帮助他们顺利地逆向运用平方差公式。

    活动2:导入课题。

    p165的探究(略);

    2.看谁想得快:993–99能被哪些数整除?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这个式子分解成几个数的积的形式,继续强化学生对因数分解的理解,为学生类比因式分解提供必要的精神准备。

    活动3:探究新知。

    看谁算得准:

    计算下列式子:

    (1)3x(x-1)=;

    (2)(a+b+c)=;

    (3)(+4)(-4)=;

    (4)(-3)2=;

    (5)a(a+1)(a-1)=;

    根据上面的算式填空:

    (1)a+b+c=;

    (2)3x2-3x=;

    (3)2-16=;

    (4)a3-a=;

    (5)2-6+9=。

    在第一组的整式乘法的计算上,学生通过对第一组式子的观察得出第二组式子的结果,然后通过对这两组式子的结果的比较,使学生对因式分解有一个初步的意识,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逐步过渡到因式分解,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活动4:归纳、得出新知。

    比较以下两种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a(a+1)(a-1)=a3-a。

    a3-a=a(a+1)(a-1)。

    在第三环节的运算中还有其它类似的例子吗?除此之外,你还能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九

    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5年10月的一篇回忆性记叙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也是叙事的线索。作者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安排了许多精彩的衬托和铺垫。《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语言淳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却打动了几代读者的心。在一个平凡、朴素的背影上刻下了两个质朴而深沉的大字“父爱”。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无论对我们还是学生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教学依据:

    《背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作者以洗尽铅华的质朴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义:亲情、孝道与感恩。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调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得到审美愉悦和道德情感的熏陶。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

    2、积累重点字词。

    3、学习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阅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2、抓住文章描述的重点,分析“背影”在表现父子情深上的作用。

    3、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并学习质朴中蕴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视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但背影不仅是父亲的形与行;要深刻理解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不能不顾及父亲所说的话。因此,我把父亲的形、行、言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并以此为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初二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掌握的阅读技巧不是很多。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学生还无能为力。因此,我把此当作本文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

    教学策略及手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置学生于现实的阅读情境中,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师设计对课文阅读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3、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爱的熏陶,感受挚爱亲情从而实现爱的传递。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父亲。

    那是我小时候。

    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

    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

    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

    儿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

    一首熟悉的老歌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默默操劳,默默关心我们的父亲。那是怎样让人心动的一份父爱呀。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欣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曾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亲情感动了几代人。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

    (板书《背影》)。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写作。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他积极支持反对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朱自清改名——朱自清的弟弟说过:19,我家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送大哥(朱自清)上北京大学读书。不久,父亲的差使交卸了。当时,北大学生应先读两年预科以后,才能再报本科。自清为早日完成学业,减轻父亲负担,将“自华“改为“自清”,提前一年进入本科考场,免去了一年预科学习。

    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2、《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背影》写于1925年,当时中国大多数地区是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黑暗,经济衰落,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职业不安定,生活惨淡。文中所写的浦口站的父子离别,是19的事,作者朱自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

    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订正,教师适当做朗读指导。

    2、检查课前字词预习情况。

    (1)把课文读一读、写一写,找学生读。

    (2)完成《配套练习》第1、2、3三个小题。小组内互评。

    3、文章写了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句来概括出来。

    4、梳理文章层次结构:

    线索父亲我。

    点出背影两年不见最不能忘记。

    刻画背影亲自买橘泪流下来了。

    惜别背影混入人群眼泪又来了。

    再忆背影肥胖、马褂晶莹的泪光。

    5、那么,《背影》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文章第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段对于全文有什么作用呢?

    2、朗读阅读第6段,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3、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五、拓展延伸: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父母。度过了人生十三四个春秋的你们一定留下了许多回味绵长的、令人百读不厌的爱的细节。请你打开思维的闸门,尽情地回想,捕捉闪光的瞬间,说说自己的父亲或母亲。

    六、教师小结。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父亲是一颗星,陪你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你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你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你从悲伤飞向快乐。让我们感恩父爱,用实际行动回报我们的父亲。

    七、布置作业:

    结合本节内容以“父爱”或“母爱”为话题,完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细节描写。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难忘背影睹家思父悲哀。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感激。

    惜别背影父子离别不舍。

    再现背影怀念父亲伤心。

    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十

    教学。

    目标(含重点、难点)及。

    设置依据教学目标。

    1、了解多面体、直棱柱的有关概念.2、会认直棱柱的侧棱、侧面、底面.。

    3、了解直棱柱的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侧面是长方形(含正方形)等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简明设计意图二度备课(即时反思与纠正)。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析: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更多的答案。

    师:(继续补充)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艾菲尔铁塔、美国的迪思尼乐园、德国的古堡风光,中国北京的西客站,它们也是由不同的立体图形组成的;那么立体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广泛的应用呢?瞧,食物中的冰激凌、樱桃、端午节的粽子等。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多面体、棱、顶点概念:

    2.合作交流。

    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何体。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中闭眼摸出某些几何体,边摸边用语言描。

    述其特征。)。

    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能否把自己的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

    说明: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师:请大家找出与长方体,立方体类似的物体或模型。

    析:举出实例。(找出区别)。

    师:(总结)棱柱分为之直棱柱和斜棱柱。(根据其侧棱与底面是否垂直)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而分为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直四棱柱。

    3.反馈巩固。

    完成“做一做”

    析:由第(3)小题可以得到:

    直棱柱的相邻两条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

    4.学以至用。

    出示例题。(先请学生单独考虑,再作讲解)。

    析:引导学生着重观察首饰盒的侧面是什么图形,上底面是什么图形,然后与直棱柱的特征作比较。(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最后完成例题中的“想一想”

    5.巩固练习(学生练习)。

    完成“课内练习”

    三、小结回顾,反思提高。

    师: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哪些地方比较难学呢?

    合作交流后得到: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例题中的把首饰盒看成是由两个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的组合,或着是两个直四棱柱的组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一点比较难。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或设计作业本及课时特训。

    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十一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优生不多,思想不够活跃,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跟不上。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本学期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六章。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本章将证明与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有关的一些结论,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将研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了解一般不等式的解、解集、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通过具体实例渗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最后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和应。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本章将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探索平移,旋转的性质,认识并欣赏平移,中心对称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分解因式》

    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揭示分解因式的实质,最后学习分解因式的几种基本方法。

    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

    本章通过分数的有关性质的回顾建立了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分式的化简求值、解分式方程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能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

    本章将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还将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的规律;经历操作,实验等几何发现之旅,享受证明之美。

    四、主要措施

    1、面向全体学生。

    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组织教学时,应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2、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教师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同时要指导学生预习,提出预习要求,并布置与课本内容相关、难度适中的尝试题材由学生课前完成,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新课知识,指出重点和易错点,解答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再设计提高题由学生进行尝试,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激励学生自我编题。努力培养学生发现、得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将实际问题上升为数学模型的能力,注意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改革作业结构减轻学生负担。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分成几个层次,分别布置难、中、浅三个层次作业,使每类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4、课后辅导实行流动分层。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开展课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学困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他们过关,为他们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9、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进度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13课时

    1.1等腰三角形 4课时

    1.2直角三角形 2课时

    1.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课时

    1.4角平分线 2课时

    复习小节与检测 3课时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2课时

    2.1 不等关系 1课时

    2.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课时

    2.3 不等式的解集 1课时

    2.4 一元一次不等式2课时

    2.5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2课时

    2.6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课时

    复习小节 与检测 3课时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0课时

    3.1图形的平移 3课时

    3.2图形的旋转 2 课时

    3.3中心对称 1课时

    3.4简单的图形设计 1 课时

    复习小节与检测 3课时

    期中考试复习2 课时

    第四章《分解因式》7课时

    4.1分解因式1课时

    4.2提公因式法 2课时

    4.3公式法 2课时

    4.4重心 2课时

    复习小节与检测 2课时

    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 11课时

    5.1认识分式 2课时

    5.2 分式的乘除法 1课时

    5.3分式的加减法 3课时

    5.4分式方程 3课时

    复习小节与检测 2课时

    第六章《平行四边形》 10课时

    4.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课时

    4.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3课时

    4.3三角形的中位线 1课时

    4.4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 2课时

    复习小节与检测 2课时

    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十二

    多媒体投影一组图片,让同学们从中抽象出平面图形,从而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多边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

    活动一:阅读教材p19。

    小组讨论:结合具体图形说出多边形的边、内角、外角?

    反思小结:多边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多边形的对角线。

    活动二:(1)十边形的对角线有35条。

    (2)如果经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有36条对角线,这个多边形是39边形。

    反思小结:当n为已知时,可以直接代入求得对角线的条数,当对角线条数已知时,可以化为方程来求多边形的边数。

    小组讨论:如何灵活运用多边形对角线条数的规律解题?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

    活动二:阅读教材p20。

    小组讨论:判断一个多边形是否是正多边形的条件?

    反思小结:由正多边形的概念知:满足各边、各角分别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是:

    1、多边形、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对角线。

    2、凸凹多边形的概念。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每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c、每个角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d、每条边、每个角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2、小学学过的下列图形中不可能是正多边形的是(d)。

    a、三角形b。正方形c。四边形d。梯形。

    3、多边形的内角是指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多边形的外角是指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多边形的内角和它相邻的外角是邻补角关系。

    4、已知一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的比为1∶2∶3∶4,求这个四边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十三

    3.使学生了解本市常见的台风灾害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4.使学生了解寒潮、干旱、暴雨等气象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

    5.使学生了解监测防御我市常见的气象灾害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6.使学生在认识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探讨改造自然,趋利避害的实际行动。

    [重点难点]:1.台风的危害。

    2.监测防御台风的重要性。

    3.台风的危害及形成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

    4.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5.气象灾害的危害、形成。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复习引导]:1.农作物熟制与积温的关系。

    2.为什么许多新建的房屋不取正南正北走向?

    3.我市的许多工厂建在西南郊,这是否合理?为什么?

    【引入新课】。

    气候既是一种资源,也会带来无穷的灾害。许多专家认为,本世纪初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我们该如何趋利避害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

    1.气象灾害的概念。

    (1)概念:大气对人类的重合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

    (2)主要气象灾害:台风、暴雨、洪涝、寒潮;。

    (3)危害:2.台风的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58第三段,了解台风的概念。

    台风: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风力在12级或以上。

    飓风:东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热带气旋中心附近风力在12级或以上。

    3.台风的结构。

    指导学生读图2.32,了解台风的结构,并由此分析台风不同区域的天气情况。

    提问:台风警报中,为什么说“台风中心附近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风力”?

    4.台风的路径。

    指导学生读图2.33,了解台风中心位置及其移动方向,以及暴雨出现的地区,判定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2)阅读短文,了解台风的危害。

    6.台风危害的监测。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59右第二、三段,了解对台风的监测。

    (2)阅读短文,了解台风的监测的结果。

    1986年7号台风在登陆广东前三天,中央气象台便发出了准确警报。广东三防指挥部通知并招回在南海北部和广东沿海作业的上千条渔船,数千渔民避免了覆顶之灾,使海上未死一人。1989年8号台风,由于在台风登陆前三天,连续发布了警报和紧急警报,政府采取了有效的防御措施,海上未死一人,经济损失也明显减轻。

    阅读短文,思考:

    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在2155年间,我国共发生水旱灾害1750多次。其中,大旱1056次,大水658次。1931年夏季大水,江汉平原一片汪洋,武汉市区街道可以行船,淹死人数达14万,淹没农田300多万公顷。1946至1949年,四川连续四年干旱,出现了“全蜀大饥,人相食”的惨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旱灾害仍时有发生,如1991年的7、8月份,在江淮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同时,福建、两广和湘赣南部却出现了严重干旱。但由于各地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大减轻了水旱灾害的威胁和损失。

    为什么我国水旱灾害连年发生?

    形成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0,了解暴雨形成的三个条件,以及降雨等级和雨量的关系。

    2.干旱。

    (1)什么是干旱?

    干旱是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2)干旱会造成什么危害呢?

    严重的干旱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3)防御干旱、洪涝有哪些减灾措施呢?

    修建各种水利工程,提高防洪能力,营造防护林。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水旱兼治。

    加强气象卫星监测和预报,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3.寒潮。

    (1)阅读短文。

    中央气象台今天下午六点钟发布寒潮警报。

    昨天提到的强冷空气的前锋,今天正午已经移到我国内蒙古醅到西北地区东部一带,并将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影响我国大部地区。

    上到后天,渤海、黄海将有7到9级东北风,东海、台湾海峡将先后有6到8级大风。冷空气前锋过后,长江以北地区的气温将下降到8至15摄氏度,其中华北地区北部和东北地区的气温将下降到15至20摄氏度。

    这次强冷空气过程造成的降雪、大风、降温天气,将对交通、电讯等有不利影响,请各有关单位注意防寒防冻。

    甲、从上面的寒潮警报中,看一看我国受这次寒潮影响的有哪些地区?

    (2)概念: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这样的冷空气过程称为寒潮。

    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十四

    调查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例如,某班10名女生的考试成绩是总体,每一名女生的考试成绩是个体。

    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例如,要调查全县农村中学生学生平均每周每人的零花钱数,由于人数较多(一般涉及几万人),我们从中抽取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就是抽样调查,这500名学生平均每周每人的零花钱数,就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如:求一组数据3,2,3,5,3,1的众数。

    解:这组数据中3出现3次,2,5,1均出现1次。所以3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又如:求一组数据2,3,5,2,3,6的众数。

    解:这组数据中2出现2次,3出现2次,5,6各出现1次。

    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是2和3。

    【规律方法小结】。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是最为重要的量。

    (3)中位数不受个别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一般用它来描述集中趋势。

    (4)众数只与数据出现的频数有关,不受个别数据影响,有时是我们最为关心的统计数据。

    探究交流。

    1、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解析:不对,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不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当这组数据有偶数个时,中位数由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决定,若中间两数相等,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在这组数据之中,反之,中位数不在这组数据之中。

    总结:

    (1)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中是唯一的,可能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也可能不是这组数据中的数据。

    (2)求中位数时,先将数据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或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若这组数据是奇数个,则最中间的数据是中位数;若这组数据是偶数个,则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中位数。

    (3)中位数的单位与数据的单位相同。

    (4)中位数与数据排序有关。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课堂检测。

    基本概念题。

    1、填空题。

    (1)数据15,23,17,18,22的平均数是;

    (4)为了考察某公园一年中每天进园的人数,在其中的30天里,对进园的人数进行了统计,这个问题中的总体是________,样本是________,个体是________。

    基础知识应用题。

    2、某公交线路总站设在一居民小区附近,为了了解高峰时段从总站乘车出行的人数,随机抽查了10个班次的乘车人数,结果如下:20,23,26,25,29,28,30,25,21,23。

    (1)计算这10个班次乘车人数的平均数;

    (2)如果在高峰时段从总站共发车60个班次,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估计在高峰时段从总站乘该路车出行的乘客共有多少。

    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十五

    认知基础:学生在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已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变量间互相依存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变量间的变化规律尚不明确,理解的很肤浅,也缺乏理论高度,另外本章在认知方式和思维深度上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活动经验基础:在七年级下册《变量之间的关系》一章中,学生接触了大量的生活实例额,体会了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普遍性,感受到了学习变量关系的必要性,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和主动参与、合作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作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变量的值相应的会求出另一个变量的值。

    (3)会对一个具体实例进行概括抽象成为函数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函数概念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经历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能主动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模式。

    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十六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学习二等分的方法。

    2、操作目标:通过操作探索出不同的方法给图形二等分,体验等分中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

    3、能力目标:探索对不同图形进行二等分。

    发散点:

    运用不同的等分线对图形进行等分。

    活动准备:

    正方形彩色纸片若干、多项操作学具、棋盘若干,记录单,剪刀,铅笔、手偶。

    活动过程:

    (一)等分图形。

    1、以情景引入。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了这个问题情境,吸引幼儿参与活动的同时,也能够更加生活化地展现生活的数学,更加易于幼儿的理解。

    (1)出示手偶:“你们看谁来了?”幼儿:“是平平姐姐。”

    (2)以手偶表演,教师问:“平平姐姐今天怎么不高兴了,有什么烦恼吗?”平平(教师扮):“今天早上吃早点,我发现只有一片面包片了,可是我要和盈盈一起来分享,小朋友,你们快帮我想想我该怎么办呢?”

    (3)师:“谁想到好办法了?”幼儿:“把面包片分成两份不就行了吗!”

    (4)平平(教师扮):“可是分完了会有大有小,怎么办?”

    (5)教师出示正方形的彩色纸片,提问:“面包片是什么形状的?”幼儿:“正方形的。”教师:“那我们就用正方形的纸来代替面包片帮平平姐姐来分成两块一样大的!”

    2、提供幼儿正方形纸和剪刀,请幼儿操作。提供给幼儿尝试的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可以不受限制地尝试各种二等分的方法,用剪刀将其剪开的方法便于幼儿验证两部分是否相等。

    3、小结:

    (1)师:“你把正方形分成了几块什么形状,你是怎样分的?”

    (2)师:“有几种分的方法”(对角和对边折)。

    (3)师:“怎样证明这两块一样大呢?”(比一比)。

    (4)师:“怎样分才能一样大呢?”

    (5)教师于幼儿共同总结:只要找到了中心线,就可以将一个分成两个一样大的。进一步引导幼儿掌握二等分的关键要点。

    (二)运用学具进一步探索。只用纸来等分,以现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所致,比较精确的二等分方法只有对角和对边折两种,运用学具,抓住学具有洞洞点的特点,可以让幼儿进一步尝试以各种折线为中心线进行正方形的二等分,并且能够保证精确性。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幼儿在明确等分要求的.基础上自由地尝试二等分的多种方法。此环节更加注重幼儿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同时渗透了做一件事情可以有多种方法解决的道理。

    1、师:“你们用了两种办法,还有没有更多的方法呢?”

    2、请幼儿运用学具进行尝试,并准确找到不同形状的中心线,探索检验的方法。检验能够证明所分的两部分是一样大的,检验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为幼儿投放了与一块学具板相同的作业单的目的就是能够在记录等分方法的同时,还可以剪开记录后的作业单进行比较证明。除此方法还可以比较等分线两侧的洞洞子每排数量是否相同等方法。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针对寻找不同的中心线以及检查的办法进行指导,并引导幼儿记录、检验。

    4、小结:展示幼儿作业单,谁来说一说你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了等分,你是怎样指导它们是一样大的。请幼儿将有创新的分法介绍给其他的幼儿,并展示不同检验相等的方法。让幼儿能够有交流展示的机会,并且结合大班幼儿集体学习的特点,鼓励幼儿创新。

    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热门17篇)篇十七

    学会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会用去分母求方程的解、掌握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法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什么叫分式方程?

    2、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

    分式方程整式方程。

    3、解方程(学生板演)。

    1、由上述学生的板演归纳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2、范例讲解。

    (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讲评)。

    例1:解方程例2:解方程例3:解方程讲评时强调:

    1、怎样确定最简公分母?(先将各分母因式分解)。

    2、解分式方程的步骤、

    巩固练习:p1471t,2t、

    课堂小结: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八年级数学详细教案(热门1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