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5篇),15篇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5篇)[ 评语寄语 ]

    评语寄语 发布时间:2024-03-07 14:44:15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教案模板的编写要准确、简洁、具有条理性,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查阅和使用。以下是一些精心挑选的教案模板,希望能够为大家的教学提供一些指导和启示。Pdf下载Word下载下载Pdf文档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5篇)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教案模板的编写要准确、简洁、具有条理性,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查阅和使用。以下是一些精心挑选的教案模板,希望能够为大家的教学提供一些指导和启示。

    Pdf下载 Word下载 下载Pdf文档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5篇)篇一

    教材分析:我所执教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第八单元给“图形找规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指导思想: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只有构建具有创新学习要求的课堂教学策略 ,规范数学教学过程,才能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落到实处。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特尔指出:“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称之为再创造的方法。”在这里充分强调了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由学生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通过自主活动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设计组织好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给学生。 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时,采用了我们学校提出的自主参与式创新性学习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以“形”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有机结合,体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诱发主动性,促进儿童发展。这就是我在上课一开始设计了有关春天主体画面的初衷。以动入境。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事物的规律。

    本环节是一堂课中的主要部分,学生的主要活动是:根据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操作实验、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点拨者、激励者。就此我设计了从生活中发现规律和随数字娃娃走入智慧宝塔两个活动,并努力的从这两个活动中体现以上的理念。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把小组内探究到的结论在班内交流,小组间达成共识。在这个环节中鼓励每一位学生认真倾听,及时记录和自己小组的不同意见,及时发表不同见解,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而且我自己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引导和鼓励。

    学生在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学会数学知识后,再应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些具有层次性、生活性、游戏性、趣味性、开放型、挑战性的习题,最大限度的使所学知识在练习中拓展深化,在应用中升华,构建起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倘若不属于学生,课堂与老师则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为此在课堂上,我努力的做到不是学生配合老师的教,而是老师服务于学生的学,让老师的行为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

    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爱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应该说,没有孩子们的活动,就不可能迈出创新的第一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的调动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比如,我在执教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有规律的涂色,让学生观察周围,小组讨论,努力的体现以上的教学策略。

    师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交往、关系和谐;营造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境互动的教学情境;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与自由度,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学生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撩起来,灵气得以释放。

    十个指头不一样齐,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情意因素千差万别,教师无法完全把握每个学生瞬息变幻的外在、内在的状态。为此我不单纯从表现效果出发来设计教学,而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来设计教学,引导每个学生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要求结合起来,实现“师生心往一处想”,学生各自“劲往需要处使”,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自己的智慧,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不是单为教而教,而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但现在想来,在执教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许多缺憾和不足。

    1、在有规律涂色展示时,我应该让学生到投影前面去指着图片说。

    2、在最后的有规律串气球的活动中,我应该把要求更进一步强调,这样就不会出现学生注重了操作活动而把气球串成了一堆的情况。

    3、智慧宝塔的第四层我设计的是一道发散性的题目:1个红珠子,1个绿珠子,1个红珠子,2个绿珠子。

    一个红珠子,3个绿珠子,让学生想接下去应该怎么串。因为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出示就进行了下一步。如果我把它当作一个思考题出示,可能会更好。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5篇)篇二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辨别出这四种平面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这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辨认。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动手操。

    作能力及合作意识,所以这节课我将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释疑、训练检测”四环节教学模式呈现教学内容。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学习。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通过课件出示一个由一些立体图形拼成的机器人,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达到新课标强调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1、帮新朋友取名。

    2、给新朋友找家。

    在这个环节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自体验从体上找面,体会面在体上。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知道面都是平的。然后通过观察课件:面从体上滑下,加深学生对面在体上的理解。突破本课的难点,切实反应“学数学”不如“做数学”的理念。

    3、新朋友自我介绍。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假如你是这些图形,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呢?我这样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合作交流抽象出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突出本课的重点。

    (三)、联系生活,深化新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为了将数学课上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图形呢?通过找图形让学生体验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同时渗透了交通安全教育。

    (四)、趣味练习,拓展新知。

    我通过让学生找、涂、数、拼等多层次的练习,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1、教材37页练一练第一题,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先指名学生蒙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再连一连。

    2、第2题涂一涂,第5题数一数。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3、拼一拼,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几何美。

    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5篇)篇三

    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第三章加减法,第八课时----可爱的企鹅.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能根据情景图做有关的加减法.

    1.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2.学会做有关的加减法.

    (三)教学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

    (一)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情景图----可爱的企鹅1)。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三)活动一:观察讨论,学习新知1。

    (观察图片:可爱的企鹅1)。

    教师:仔细观察图,说说图的意思,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2.教师提问。

    (1)想一想图中的大括号表示什么问号又表示什么。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这幅图的意思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板书:6+3=9。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自由交流)。

    (四)活动二:加深理解,强化新知.

    1.(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2)。

    2.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1)仔细看图,完整地说一遍图意.

    (2)图中的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问号又表示什么意思。

    (3)怎样算出藏起来多少只企鹅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3.小组汇报。

    (五)动手操作.(展示课件3)。

    (完成练一练1---3题)。

    1.设计教学法。

    所谓「设计教学法」,就是设想/创设一种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去执行解决问题.设计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实际活动的学习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活动之时,一定要先设立一个实际的问题,然后由学生去拟定学习计划与内容,而后运用有关的具体材料,从实际活动当中去完成解决问题.因此,整个的「设计教学」是包括实际的思考与各样的活动在内;一边思考,一面执行;既用脑,也用手.

    设计教学法不仅活泼,而且也会有许多创意的学习活动从中产生.设计教学是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有明确的目的及强烈的意愿中学习,必然能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热诚.再者,当一个设设由学生自己去思想,去拟订计划时,更可训练他们的思考.组织和搜集资料的能力;一切手,脑并用的活动,对于他们精通知识与培养纯熟的思考和技能,都是有益处的;学生们由始至终获得完整的经验,更是宝贵.在本节课中,通过创设企鹅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大括号的意义并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藉以增进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必须认真地去设计各种问题,以使学生达到有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去思考和参与讨论等的目的.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学条件下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是和被动学习相对而言的.专家们认为自主学习应体现在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等方面.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最终的目标.在义务教育阶段,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而且是一件愉快的事,愿意学习,热爱学习.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下组之间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全面发展的目标.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5篇)篇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位于24—26页上,包括例1、例2、例3和课堂活动1、3题。

    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规律、学情等共设立了3个教学目标:情感目标:让儿童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能力目标:能规范地书写6—10各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目标:能认、读、写6—10各数会用6—10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物体的各数。

    能正确|、规范地书写6—10各数。

    对数6—10的掌握及运用。

    本课最大的特点是贴近学生生活,在生活中学,学以致用。各种辅助手段完成教学目的,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电教手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1)讲解法。(2)演示法。(3)引导法。(4)谈话法。学法:动手摆、动嘴说、动手写、划、比、分。

    6—10的认识是儿童已经认识了0—5之后进行的,是一次数的扩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情景导入的引入法和以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式教学。如: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呈现出“小猫想吃大鱼的情景图。银幕上出现了一只可爱的而又非常饥饿的小猫,这只饥饿难忍的小猫,非常想吃掉高处的大鱼,可是呢!太高了,它够不着。该怎么办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一下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再由老师总结一下,让学生看看老师是怎样来帮助这只可爱的小猫的。单击鼠标,这时就在猫与鱼之间出现了一段楼梯,并以此询问学生:小猫要走多少步才能吃到大鱼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用鼠标点击一步梯子就出现了一个数字,这样自然而然的就引出了本课的新内容。由0—5呈现到了6—10。

    这样做既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启发儿童的积极思维,又能集中儿童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还能再次复习0—5的数字,让儿童联系了生活,感悟到了已经学过的数是不够用的,在实际的计数中,还有许多比5大的数。由此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需求。

    在教学例1、例2时,教师先提出相应的问题。如:图中有多少个人?有多少棵树?你还能从图中发现些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学习。这样做能让学生自已亲身数一数,说一说,整体地感受了6—10各数。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6、7、8、9、10,随后展示教具6本书。并以此问学生:6除了可以表示6个水桶外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自然而然的,学生看到老师手里的6本书会想到6本书,6块橡皮,6个书包,7本书,7块橡皮……等等。再让学生联系自身,自已表达。同桌交流并利用小棒,让学生动手亲自摆一摆、数一数、认一认。让学生一边摆小棒一边说。教师则作相应的指导工作。当学生初步认识了这几个数字时,教师应进一步加强认读练习。如:教师说出一个数。要求学生们拿出相应的小棒或摆出相应的小棒。2同桌的两个同学一个说数一个拿小棒或摆小棒。操作完后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这们做,从情景入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说说做做做生活中的数,让学生感受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索、汇报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而且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等方式更加深了学生对6—10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例3时,教师先规范地写出这组数,并问学生:老师写的这些数字漂亮吗?你们也想写得这么漂亮吗?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让学生从要我写变为我要写。

    然后教师在“田”字格里规范地写出这些数字,让学生注意观察。写完后问问学生:老师是怎样写的,你觉得在写这些数字时要注意些什么?再让学生结合教材例3的要求,先用手指比一比,再划一划方格,然后边读边写6—10的数,再让那些写的好的同学谈谈自已写数时有些什么经验,给全班同学介绍一下,再完成练习。

    在这个教学环节里,这样做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6—10的数字写好。因为这里面有些数字(如“8”)是很不好写的,教学中一是发挥了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二是让学生亲身实践,三是发挥了写得好的学生的带头作用,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使学生能自主的把这些数字写好。

    在教学结束时,教师用学生喜爱的游戏“猜一猜”,再次巩固6—10各数字,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要举行一次飞行比赛,这时银幕上出现了10位参赛选手(10只小鸟)每只小鸟各带有一个数字。老师每单击一次鼠标“选手”就减少一个,从10位变成只剩一位,老师先让学生把自已认为要获得冠军的那只小鸟的数字写在纸上,并且教育学生:我们这些参赛选手是如此的可爱美丽。所以,我们也要把代表它们的数字写得跟它们一样的美丽。在比赛结束后让学生展示自已心目中的冠军所代表的数字是否和真正得到冠军的数字一样。猜对了的学生,老师还给予了一个带有此数字的小奖品。

    这样做,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沟通了数字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掌握、运用知试识,让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黑板的正中是课题“6—10的认识”。左边写有数字6、7、8、9、10。右边是用田字格写的数字6—10。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5篇)篇五

    各位专家领导:

    早上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整理书包》,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一些分析 。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拓宽教学的时空。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5篇)篇六

    我说课的内容是京版教材第一册第九单元的学看钟表,由于水平有限,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根据以上的具体要求,本次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已有认知和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和动手实践认识钟表,通过对比观察会看钟表的整时和半时,感悟钟表指针指向的道理,体会钟表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学看钟表》是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也是小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关于时间的知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首先认识钟面,通过观察知道钟面上有1—12个数字,是怎样排列的;认识时针和分针。其次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时刻的方法,能正确读出这样的时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向学生进行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教育。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有许多关于时间的信息: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吃饭、休息的时间、……况且大多数孩子在家庭、幼儿园已经了解了一些看钟表的方法,应该说许多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知识经验。在上课前我也做了一些调查:

    1、首先我找几名学生做了课前访谈,我拿着钟表分别问了整时和半时,有80%的学生都能正确的说出整时,但只有40%的学生能正确的说出半时,当我在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时,也仅有一两个学生能准确的说清楚认识钟表的方法。

    2、我在班中做了调查问卷。

    问卷表明,有91.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分清分针、时针。8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整时,但一些学生在书写上还有问题,有71.4%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半时,并且只有25.7%的学生能够正确的画出半时,可见,学生对钟表的认识还是粗浅的、感性的,不能真正掌握认识钟表的方法。而且多数学生表达时间的方式为几点、几点半。

    为此,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认知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各种生动的具体活动中学看钟表。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在观察比较,总结归纳出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区分时针与分针。

    2.经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3.感受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会区分时针与分针,认读整时和半时。

    认读半时,掌握认读方法。

    2、师:对了,答案就是钟表。生活中它有什么用啊?钟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他可以告诉我们几点上学,叫我们起床,你会看钟表吗?如果自己学会了看钟表,那该多方便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看钟表。

    设计意图:从谜语导入,激起学生兴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时间的联系,从而揭示认识钟表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认知需求。

    1、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多了,你都见过哪些种类的钟表?你们想去钟表大世界看看吗?(出示图片)。

    2、师:快拿出你们的钟表,仔细观察,钟表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数字、指针、格。

    3、我们认识了时针和分针,你知道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朝哪个方向走的吗?(用手指比划一下)像这样顺着表针走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引导学生发现时针比分针走的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它们不停地在钟面上走着,随时告诉我们是什么时间了,该去做什么事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钟面详细的观察,让学生明白两根针是如何按数字的方向走的,学生有了对顺时针方向的认识,头脑中有了表针走动的表象,在认半时的时候,学生自己就知道分针走过了7,是7时半,还没有到8不能是8时半。这样就分散认半时时的难点。

    其实,小钟表不仅能帮小猴解决问题,我们在学校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也离不开它。

    1、老师也用时间记录了的一我们同学的一天,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为什么是8时呢?(几名学生说)(贴图)。

    对了,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时间记录下来,先写数8,再写一个时间的时,读作8时。(板书:8时)。

    谁来完整的说说,8时我们在干什么?

    2、时间滴答滴答向前走,转眼间,同学们上第二节课了,谁能完整的说说,现在是几时?你们在干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快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分针和时针各指向几,就是9时?

    3、时间过的真快,两节课结束了,同学们的大脑该放松一下了。10时是我们上课间操的时间,你知道,分针和时针该指向几吗?(出示图片)。

    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就是10时。(出示钟表)。

    4、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3个整时的时刻,快来观察一下,这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出示三个钟面)。

    几名生回答: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指向9就是9时,指向10就是10时。(圈出分针,出示时间)。

    你们找到认识整时的方法了吗?

    对,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出示重点字)。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用课件出示3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3个钟面的分针都指向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培养学生进行思维的梳理,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观察、概括、抽象、归纳等思维活动,突出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律的发现和概括。

    5、拿出你的小钟表,播出一个你喜欢的整时,和同桌说一说,

    6、刚才我们一起找出了认识整时的方法,此时,我们在干什么呢?(出示午餐图片)你认识这个时间吗?快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1、吃完午餐后,同学们该午休了,从12时到1时,经过一个小时的午休,同学们该进行下午的学习了,下午第一节课的时间是几时呢,快来看看吧,你认识这个时刻吗?(出示图片钟表贴图)。

    生说,1时半或2时半,

    2、到底是几时半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3、请你仔细观察,从1时到1时半,时针和分针是怎样变化的?(出示动态指针)。

    生说变化:时针走到1和2之间,我们也可以说刚刚经过1,没到2.

    分针从12走到了6,我们也可以说,走过了6大格。

    4、所以,当时针刚刚经过1没到2,分针指向6,这个时刻就是1时半。(圈出1、2,分针闪动)。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5、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学校生活,回到了家里,大家是怎么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的,一起到西西家看看吧。

    6、这是几时半,小伟在做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真聪明,这是5时半,西西在做......

    请你仔细观察,另外两幅图中,西西什么时间在做什么?(6时半看动画片,8时半睡觉)。

    7、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个半时的钟面,有了学习整时的经验,你们一定能够很快找到认识半时的方法。快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吧。(出示三个钟面)。

    几个生说:这三时钟的分针都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5,没到6,就是5时半。。。(圈出5、6、8)。

    8、怎样认识半时呢?

    生说。

    对了,分针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几,就是几时半。(出示重点字)你也来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次的对比观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整时和半时的表针指向特点。有利于学生更加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9、播钟。拿出你的小钟表,拨一个你喜欢的半时,考考你的同桌。

    1、经过了一夜的休息,西西自己起床了,没用妈妈叫,原来他有了自己的新手表,你见过这种时间表示方法吗?(出示起床图片,电子表)。

    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是电子计时法,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2、你在哪还见过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电子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认识他们吗?一起来看看这都是什么时间?(出示电子表)。

    生:第一个钟面上,是12时。

    怎样用电子计时法来表示这个时刻呢,先写12,再写两个竖着的圆点,最后再写两个0。读作12时。

    3、第二个钟表是几时啊?生:6时半。

    你知道如何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它吗?

    生:先写6,再写两个圆点,再写3和0。

    4、相信你也能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出黑板上的时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应该如何表示,找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写。

    现在有各种这样的钟表帮助我们表示时间,那你知道古时候人们如何表示时间吗?想不想看看。(出示图片并介绍)古时候的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发明了很多表示时间的方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后继续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计时方法,丰富知识,激发兴趣。

    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我们一起渡过了40分钟的时间,真快呀!同学们,时间就是这样,很快过去而且不会再回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时间非常宝贵,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1、第一关,连线(练习卷子4个表面)。

    钟表图:6时9时半3时3时半。

    选项:3时半6:009时半3:00。

    分别说一遍确定方法。

    第三个和第四个钟面上你是怎么知道哪个是3时和哪个是3时半的?

    2、第二关,照样子写一些(卷子3个表面)。

    请你将钟面上的时间用两个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例子:9点9时11点的4点半的。

    9:00。

    学生伸出手指跟着钟表的指针顺时针转动,边走边数,体会顺时针方向。

    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

    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第一次对比:凸显整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

    第二次对比:区别整时、半时。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第三次对比:凸显半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半时。

    教师的提问,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出现意见的分歧,让他们自己说说为什么,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学生一步步对钟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对比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5篇)篇七

    1。在具体的活动与情况中,初步体会减法的数学含义,认识减法。

    2。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能用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感知减法与生活的联系,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步体会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5以内减法能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正确计算5以内减法,并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一、情境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列两个式子3+2,4+1,准备5个苹果,然后叫两名同学来做题,做对的可以吃到苹果以资奖励。

    二、探究新知:

    (1)让班内的其他同学看5个苹果,然后拿走两个,让同学们回答还剩下几个,教师在黑板上列式子。

    (2)讲出减号的意义。

    (3)让学生说说是如何想的。

    三、做练习:

    (1)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思考。

    (2)让学生xxx试做。

    (3)教师给班级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4)全班汇总。

    (5)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5篇)篇八

    《教师教学用书》第14页有这样一段话:

    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直是本套教科书的重要追求。因此新修订的四版北师大版教材把“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进行丰富,形成了新的“数学好玩”单元。本节课是数学好玩的第二个内容——“填数游戏”,旨在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本课是根据数独游戏改编的填数游戏,“数独”的意思的“单独的数字”或“只出现一次的数字”。本节课从与数学相关的游戏中领略其中的奥妙,同时学习在做这些游戏的过程中能认真思考,举一反三,感受数学的乐趣,并通过数学游戏渗透数学文化。

    在一年级大班额条件下,学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弱,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审题能力及认真听题的习惯。学习数学的最好办法是做数学,玩数学游戏,重在参与,尤其重在操作。在参与和操作的过程中,才能领会到它的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填数游戏积累推理的经验,初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尝试、交流等活动中,体会填数游戏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历史的源远流长,激发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填数游戏活动,初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认真检查的习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以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我个人认为要想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尤其是初步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认真检查的习惯单靠教材中所提供的两个游戏是很难达到的,本套教材编写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用教材提供一个学习的样例,使我们的老师能在改变自己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测验证这样一种学习方式。

    于是在教学流程上做了这样安排:

    学生对带有游戏性质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为了进一步激发兴趣,我创设了和动物学校的动物们玩游戏的情境。(课件)并且借助大公鸡的话:要想和我们一起游戏可没那么容易,,我要先考考你们的观察力!

    出示这样的两组数字题板(课件)一是为了考察孩子的观察能力,二是为了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而且在动物朋友大公鸡的鼓励下自然的过渡到填数闯关游戏中,同时为孩子理解游戏规则打下基础。

    “合作闯关”这一环节的游戏相对比较简单,在理解了游戏规则后我尝试让孩子们同桌合作完成,并在活动中提醒孩子们检查:每一横行、每一竖行的数字不能重复。汇报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并努力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先填第二个竖行或是第三个横行的空格。然后放手让学生同桌合作再完成一个类似的游戏,学生体验的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每一横行或每一竖行都有3个格子,只要从只有一个空格的那一行开始填就行了。

    这个游戏环节的ppt课件,我在每一个空格都设置了“触发器”的功能,这样孩子们在汇报时根据自己的想法先填写哪个数字,在屏幕上点一下即可,既便于孩子们的讲解,又便于其他同学倾听。

    此时小松鼠对大家说: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这第二关可没那么容易了!

    那么在小松鼠的引导下开始第二关的游戏。先让学生猜游戏规则,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游戏规则。在游戏时让学生说自己为什么先填下面的5、5、3这三个空格,目的是进一步感悟:从只有一个空格的横行或竖行开始填数。在巡视时我发现部分孩子面对剩下的4个空格时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是本课的难点,孩子们不会是很正常的。这四个空格中的每一个都是所在横竖两行的交叉点,需要学生多方面思考才能准确的填出来。而且只要填对其中的一个,其它三个都迎刃而解。这时我没有包办代替,而是引导大家去讨论剩下的格子该怎么填。这时我把话语权放给做对的同学,请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在这一互动环节,不是汇报的孩子站在台前拿着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而是利用ppt中我课前设计的“触发器”功能,边讲解边填写,这样使得幻灯片不仅可以表达孩子们的意愿,传输他们的想法,同时也可以与班级的其他孩子互动,从而使孩子们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填数游戏的乐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ppt的辅助下,汇报孩子说的很棒,但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还是不够集中,有个别孩子没有注意倾听同学发言,于是我借助课件针对四种情况中的一点进行了讲解,这样在学生的讨论及老师的讲解中,促进了孩子分析、推理能力的提高。最后检查每行是否有重复的数字,初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猜测验证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同时通过交流使学生学会走一步看三步,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

    之后和孩子们共同进行抢答游戏。而这一环节的抢答游戏则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样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下一关的挑战。

    第三关:能力拓展数字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第五竖行的两个空格要与第二横行和第五横行综合考虑才能准确填出。因为在一行当中出现了两个交叉点,难度增加了,所以原打算和孩子们共同完成,但看到孩子们的表现,这一关我还是选择让学生同桌合作,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在思维上得到更好的锻炼。

    在游戏的最后由大象老师的介绍,了解什么是数独游戏以及它的来历,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渗透数学文化,体会数学历史的源远流长,继续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字迷宫是另一个游戏,我把它设计为实践作业,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学会简单的推理。

    填数游戏

    合作闯关 更上一层楼

    1 3 2

    2 1 3

    3 2 1

    5 1 2 4 3

    1 3 5 2 4

    4 2 3 1 5

    2 5 4 3 1

    3 4 1 5 2

    这两个问题是教材中的主体问题,之所以作为板书内容,是因为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孩子们了解了数独游戏的填数策略及思考方法,因此这两个问题在孩子们解决时通过到前面板演、讲解,促进了孩子分析、推理能力的提高。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5篇)篇九

    (一)教学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核心内容是学会10的加减法,在分苹果的活动中,使学生体会10的加减法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学会10的加减法.

    2.通过游戏学会凑10法.

    (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四).教学重点:。

    10的加减法。

    体会10的加减法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复习(展示课件1)。

    二.新授。

    1.导入.(出示情景图,展示课件2)。

    今天老师请你们帮个忙,把这堆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你有几种分法(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每个人用10根小棒试着分一分)。

    2.建立模型,体会10的加减法.

    (1)全班交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9个一堆,1个一堆,可以列式:9+1=10,1+9=10。

    8个一堆,2个一堆,可以列式:8+2=10,2+8=10。

    7个一堆,3个一堆,可以列式:7+3=10,3+7=10。

    最后总结出几加几得10的所有算式,让学生自己吧算式整理排列好,并问:哪种排列方法好并说出理由.

    1+9=102+8=103+7=10。

    4+6=105+5=106+4=10。

    7+3=108+2=109+1=10。

    让学生看算式,找一找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出示表格,问这个表格怎么填(只要表格中上下两个数相加等于10就行)。

    通过填空体会10减几得几的减法.

    10减1得9,10减2得几10减3得几......

    让学生独立填一填,从而总结出10减几得几的规律.

    10-9=110-2=810-3=7。

    10-4=610-5=510-6=4。

    10-7=310-8=210-9=1。

    (3)数学游戏——数字划拳游戏(同位同学相互做,比如说:一个同学出2根手指,让对方同学出8组成10)。

    完成练一练第1,2,3,4题.(展示课件4)。

    练一练。

    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

    连一连.

    练一练。

    5+4=。

    2+8=。

    3+7=。

    4+6=。

    0+10=。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象.声音.文字于一体,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我在教学中就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景图的展示,作业的设计就充分利用了这点.

    2.情景展示与实物演示法。

    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学习新的知识,另外通过数小棒这些真实的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加深了他们的记忆,也在游戏中学习了新的知识.

    1.自主学习。

    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同时,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独立思考,独自发现规律,不能由老师全权代替.

    2.合作互动学习。

    合作互动学习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合作互动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易于合作.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5篇)篇十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

    2.教材简析:

    《位置》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上下、前后和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即从两个维度来*定物体的位置),初步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定物体的位置。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动一动等活动,使学生能从两个维度来*定物体的位置。

    (2)结合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根据行、列*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列来*定物体的位置。

    二、说教法: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我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探究的情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4.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感受物体的位置,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5.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教学内容是丰富的、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精彩纷呈的。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与创新,让更多的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达到最高层次。

    三、说学法:

    新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方位概念,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物体的位置也有了比较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我借助本节课中学习环境的改变,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座位引出本节内容—位置。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首先我让学生先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在班内交流。在学生知道如何*定自己的座位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前后、左右同学的座位与自己座位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从而揭示出前后同学的座位与自己是同一组,左右同学的座位与自己是同一排这一规律。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正做好组织、引导与合作者上。学生真正感受到主人的地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才会真正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5篇)篇十一

    《分与合》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把10以内数的组成单独安排一个单元,并以分与合的思想为基础教学这些数的组成,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的一个特点。这样安排有三点理由: 一是分与合是重要的思想,是认识客观世界常用的方法,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策略,应该让学生掌握这种思想方法。二是以分与合的思想为基础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有利于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数的组成的实质内容。三是以分与合的活动为载体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给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记忆的机会与条件。

    而我们第一课时将要学习2—5的分与合。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分”与“合”的关系。教材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把分与合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认识“分”的同时也体会“合”。

    首先,把若干物体分成两部分,往往有很多种结果,从无序地分到有序地分,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水平。教材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分的过程的有序性,发现一个数的不同分法所蕴含的规律,学会有序地操作和思考。但是,我们在教学2—5的分与合时,教材没有提出有序分的要求,把4个桃、5个花片的各种分法都呈现出来,旨在让学生自由地分。

    1.使学生通过分实物的活动,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分”与“合”的关系。

    教学重点:比较熟练地掌握2—5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说教法:

    1.谈话法:抛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乏味。

    2.讲授法

    说学法:

    1.观察法:在出现实物或是画面时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观察目的明确,比如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将各种可能的分法全部分到?先要观察再思考,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

    1.谈话: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上课,大家欢迎吗?小朋友怎么欢迎呢?来,表示一下。(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放一张拍手的图片)

    (学生热烈鼓掌)

    谢谢你们的掌声!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样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指名示范,但动作比较快)

    做得很好,就是有点快。谁再来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

    (再指名示范)

    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从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避免机械、枯燥地导入,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现在谁来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样拍手的呢?

    生: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3.师: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板书:分与合)

    在数学的王国里,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数的分与合。

    让学生能从抽象的思维到具体的动作中体会到这就是分与合。

    二.展开

    1. 教学4的分与合:

    (1)依次出示4只桃、2只盘子

    谈话:这里有4只桃,如果要把它们放在2只盘子里,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放?

    (2)引导思考:根据你的摆法,能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

    (师:4可以分成1和3。小朋友,现在跟老师一起念一遍:4可以分成1和3。)

    (3)提问:动一动自己面前的小棒,你能得出4的其它分法?可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4的其它分法。

    (4)讨论:你知道几和几合成4?可以根据黑板上4的分的式子来说4的合成。

    请你用小棒代替4只桃子,自己动手摆一摆。

    请学生上台一边说自己的摆法,一边演示桃子是怎么分的。(教师板书学生说的4的分的式子)

    教学4的分与合,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把“分”与“合”分开教学,便于逐个理解含义,初步感受它们是有联系的。

    教学4的组成,分三步进行。首先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让学生边操作边体会“分”;接着把分4个桃抽象成把数4分成3和1、2和2、1和3;然后想一想“几和几合成4”。教学的第一步是开放的,学生在交流中能发现三种不同的放法。这里的交流,一方面呈现了放法是多样的,找到了可能的多种放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理解和记忆4的组成提供形象支持。教学的第二步是渐进的,从左边图示的一个盘里放3个桃,另一个盘里放1个桃,得出4分成3和1,让学生理解431表示什么意思,是怎么得到的。接着让学生思考中间和右边的分桃图又能得出什么。先半独立完成4分成2和几,再独立完成4分成几和几。教学的第三步要在“分”的基础上推理“合”:因为4分成3和1,所以3和1合成4。这道例题是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教学任务不局限于4的组成,还有分与合的思想,研究数的组成的方法,这些都直接关系其他各数组成的教学。所以,必须让学生参加分桃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的过程。

    2. 教学5的分与合

    下面就请同桌的两个人一起来分手指,想想5的分与合。交流后组织反馈:

    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1和4。

    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可以分成4和1。

    对能按照一定顺序说的和使用联想方法的学生给予鼓励。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有次序地记住5的所有分法。

    (2)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通过两个学生在不同位置观察5朵花摆成1朵和4朵的同一种分法,体会把5分成4和1和把5分成1和4是一致的,实质上是一组分解的两种表达。然后让学生看着5朵花摆成2朵和3朵的图,写出这组分解的两种表示。教材给一种表达画上虚线框,让学生明白它可以从另一种表达得到。

    教学5的分与合,同时提出“分”与“合”的问题,引导学生由“分”的结果直接说出“合”的答案,使两者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三.巩固练习

    课本上的练习。(基础题)

    课外练习。(加深题)

    第1题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并掌握2、3的分与合。

    第3题要帮助学生理解每节车厢上的数与车头上的数的关系,然后再填一填。最后再读一读,体会其中的规律。

    四.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小结的意图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和印象

    4 4 4

    / / /

    3 1 2 2 1 3

    列竖式的板书能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知识、直观形象。

    能让学生清楚明了的看到今天所学的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5篇)篇十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单元第85页“组织比赛”。

    “就像读书和写的能力一样,将来有一天统计的思维方法会成为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培养小学生统计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性从这句话可见一斑。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第八单元《统计与概率》中的《组织比赛》是今天我要和一年级同学共同学习的内容。关于统计,学生在第一册中初步接触了形象的统计图表,统计的对象是每个学生最喜欢的水果,他们在数量上是确定的,而今天我们要统计的“比赛”,也是利用统计对象的确定性教学统计表,不仅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简单统计表,为后来即将学习的统计对象更多地具有随机性,如“一个月内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这样的抽样统计打基础。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体会统计的重要性。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描述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合理思考猜测。看教材内容,不外乎在条形统计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指定数据,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但在研究了教材、课标观看了教学辅导光盘后,我将教学目标细化,分别为:

    1、经历数据搜集与整理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估测。2、通过数据整理后呈现方式的比较,体会条形统计图的优越性。

    3、了解本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单位,描述统计结果。

    4、通过对即将进行的比赛调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能力。由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刚刚起步,借助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以简单的活动促使人人参与、人人关注,来体验简单统计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知识基础: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学习了给物品分类,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

    认知特点:学生对于经历过的事情会印象深刻,他们善于在亲身体验过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方法和情感体验。

    1、学生统计整理数据时,面临纷繁的信息,有统计不准确的现象。

    2、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可能会出现涂色方法不科学的现象。

    3、描述统计结果有局限。

    4、统计思维训练还在起始阶段,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思考和消化,课堂节奏会平缓。

    1、创设合理现实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给老师提建议引发学生争议,在争议和交流实践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大胆放手让学生调查,经历统计过程,了解统计基本方法,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化静的知识为动的体验和思考过程。

    3、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与新问题的对立,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为解决自己的问题而积极思维。

    4、必要的讲解穿插其中。

    5、保护学生求实、求新、求异心理。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检查,让学生在学数学、实践数学中都有所收获。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统计。

    1、师:小朋友,还记得上学期我们举行了一次运动会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从学生所熟悉的、喜爱的运动会开始,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乐于思考,积极交流。

    2、那我们班也来组织一次比赛好不好?(板书:组织比赛)这几个项目,你喜欢哪一项?(生自由发表意见,意见不一致)。

    师:那老师可为难了,谁能帮老师想个比较合理的方法呢?

    师:你真了不起,这个建议好。但是,我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哪项比赛的人是最多的呢?

    师:哦,怎样调查呢?谁帮老师出出主意?

    【设计意图】创设“喜欢哪项体育项目的人数最多呢?”的问题情境,意见不一致,引导学生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统计。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实用性,必要性。

    (二)小组探究,合作交流,体验统计过程。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那现在请你们来当小小调查员,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调查好吗?为了方便大家调查,老师请来了一个好帮手,她想跟大家说几句悄悄话:(大家好,我是大家的老朋友――统计表。我今天要帮助大家调查你们最喜欢的体育比赛。)。

    1、请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体育比赛;

    2、每个人只能说一项;

    4、把每项比赛的总人数写在“()”里。

    师:听清楚了吗?调查完,请各小组长把你们的调查结果填到老师的这张表上,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合作,完成得又快又准确。那我们开始吧。

    统计表。

    项目拔河跳绳篮球跑步呼啦圈。

    人数()人()人()人()人()人。

    【设计意图】通过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合作意识。同时,还使学生意识到在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必须会更加认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认识统计图并和老师一起填涂统计图。

    师:其实我们不光可以用统计表来记录喜欢每个项目的人数,还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屏幕展示)大家观察一下,统计图上有什么?(比赛项目、格子、橫线、名称)看到名称我们就知道这个统计图统计的是什么内容。那怎样在统计图上表示喜欢每个项目的人数呢?是的,可以涂格子。我们一起来涂涂看。跑步有20人,涂多少格合适呢?是的,一个格子代表一人那么我们就从下往上涂20个格。注意哦,涂的时候要把格子涂满,不涂出格。

    师:看着这张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我们就来组织跑步比赛。

    师:像这样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一眼就看出喜欢什么项目的人最多。这是它最明显的特征。(板书:条形统计图)。

    师: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体会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利用和老师比赛以及选出最漂亮的统计图贴在黑板上的形式,既在突破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时间观念,竞争意识。

    (三)应用实践,提升统计观念。

    师:我每样买的一样多,行吗?那怎么办呢?你真聪明,能用今天学的统计知识来解决。

    师:那我们一起来用站队的办法,调查喜欢每个奖品的人数。

    师:通过调查,老师知道该怎样买奖品了,谢谢你们。

    师:你能根据统计表上的数据制作一个统计图吗?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的美观又准确。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

    师:谁来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我们可以一眼看出喜欢什么项目的人最多?喜欢哪个项目比哪个项目的同学多一些或少一些)。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的设计再次从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直接应用所学的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新知识,认识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统计的乐趣。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统计的知识,在生活中,你还可以利用统计的知识调查身边的事情,比如: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全班同学最喜欢看什么动画片?等等。只要我们用明亮的眼睛仔细观察,用智慧的大脑认真思考,就会发现统计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

    【设计意图】课末,把学生学习的目光从课内引向课外,指给学生课外统计的内容和方向;把思考的余地留在课外,暗示数学学习的广阔天地在生活中。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5篇)篇十三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能力目标是会用小额人民币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情感目标是爱护人民币,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一年级学生一般对人民币都有一些认识,能大致分辨出人民币面值的大小。学生比较困难的是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及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如何付钱、找钱等。我根据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点,在教学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

    2、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的设计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试图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3、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渗透应用性和开放性。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任何时候都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我在此基础上设计学生自主购物活动,适当渗透应用性和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是一年级的教材,学生的年龄小,但对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并不是一片空白。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买卖活动已丰富了学生对人民币的感性认识,故在教学时,我对学生放的较开,尽量让学生多说,力图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这一教学理念。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我设计让学生小组活动,共同参与到购物游戏中,使学生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买文具》说课稿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买文具》说课稿二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笑笑过六一买文具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人民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在第二大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小环节:

    1、认识人民币

    这里,由于是学生上过的课,因此人民币的分类我没有花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是口答了一下分类方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接下来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以及它们的特点。这里在交流中丰富学生的识别方法,构建学生对人民币多种特征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中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2、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笑笑买文具这一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在购物过程中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个环节是实践运用,拓展延伸。首先完成课本p71填一填(1)(2)小题,接下来通过模拟买水果这一购物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人民币的换算,完成教学目标。

    之后,通过课件你知道吗我又同孩子一起了解了货币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对货币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最后,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总结全课,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交流倾听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

    认识人民币

    单位:元 角 分

    1元=10角

    1角=10分

    这样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5篇)篇十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本册教材的编排,在10以内的加减法中,明显地突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10以内加减法,教材在讲认数的时侯出现了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讲加减法,解决了进行加减法计算的关键。为了使学生分别知道加减法的含义,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减法同时出现,且图式紧密结合。本课"得数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学,是在学生已学习了得数分别是2-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基础上进行的,是教学得数是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最后阶段,因而在10以内的加减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给学生打好此基础,对进一步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编排思路、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的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我定为:

    1、使学生经历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计算得数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使学生知道看一幅图能写出四道算式,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初步的比较、联想能力。

    3、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初步学会有条理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探索与讨论的基础上,正确计算和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知道看一幅图能写出四道算式,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年级是学生从以游戏生活为主的阶段过渡到以学习生活为主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根据数学《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在导入环节采用了游戏、口算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巩固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固的基础。在新授部分运用了观察、合作、讨论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在集体中进行知识经验的碰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反馈练习阶段用了多张颜色鲜艳的漂亮图片引出习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安排了“看图列式”、“抢答”、“摆一摆,说一说”等练习,让学生在细心观察中运用新知,在兴奋抢答中练习口算,在快乐动手中实践新知,并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儿童的年龄越低,越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教学中注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

    1、动手操作。

    2、自主探究。

    激活旧知。

    口算。

    2+4=1+6=7-3=6-5=。

    每道题先口算得数,再说出与它有联系的另一道算式。

    复习8的分与合。

    集体有序的说一说8的分与合。

    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都已经有计算的经验了,知道用几和几合成8能算得数是8的加法,用8可以分成几和几能算8减几的减法。真不错!今天,我们就用8的分与合学习有关8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探索新知。

    教学例7。

    看图列式。

    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仔细观察,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用三句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吗?

    交流,明确:游泳池里有5人,池外有3人,一共有8人。

    提问:你能根据这幅图先列两道加法算式,再列两道减法算式吗?

    交流并板书:5+3=83+5=88-3=58-5=3。

    理解算式。

    齐读四道算式。

    提问:你能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思吗?

    同桌互说,指名交流。

    小结:把池外的3人和池内的5人合起来,一共有8人,用加法算式表示。从总共的8人里去掉池外的3人,剩下池内的5人,或者从8人里去掉池内的5人,剩下池外的3人,用减法算式表示。

    理解算法。

    提问:想一想,算这两道加法算式的得数可以怎样想?减法算式呢?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根据8的分与合来算得数。

    在课本上填写得数后,再次齐读算式。

    感受联系。

    观察列出的四道算式,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引导指出:由于四道算式之间是有联系的,所以除了用8的分与合来计算出得数,还可以根据5+3=8想到3+5等于8和8-3等于5,8-5等于3。

    教学“试一试”

    看图列式。

    出示图,说说图意。

    学生独立列出四道算式,交流算式。

    理解算式和交流算法。

    说说每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

    指出:口算时,可以想8的分与合,还可以根据一道算式,推想出其余三道算式的得数。

    回顾反思。

    刚才我们观察了两幅图,每幅图都列出了几道算式?两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两道减法算式呢?计算得数时,可以想8的分与合,还可以根据一道算式,推想出其余三道算式的得数。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算式。

    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

    你是怎么算出结果的?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看图列式,交流算式。

    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减法算式呢?

    这幅图为什么只列出了两道算式?

    3.“想想做做”第3题。

    明确题意后,引导学生有序的说出得数是8的加法算式。

    “想想做做”第4题。

    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

    重新排序,有序板书,感受规律。

    “想想做做”第5题。

    独立计算,交流,并相机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想想做做”第6题。

    看题,说说准备怎样做。学生独立写算式,交流,引导学生有序整理,并板书出来,再次感受相关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得数是8的加法和8减几的计算,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5篇)篇十五

    本节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统计这个单元的例2,学生在例1的学习中已经初步经历了统计的过程,能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与例1最大的不同的是,例2出现了记录数据的过程和方法,展示了描述数据的方法:统计表和完整条形统计图,学生需要进一步加深对统计过程的认识,拓展完善统计方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对统计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中,完善对统计过程和方法的认识与体验,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迈出重要的一步。下面我围绕本节课的的几个主要环节来说明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的:

    作为统计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我特别注重学生对于统计过程的经历。因为今天的内容是学生统计学习的开始,在上一节学习中学生并没有完整的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对于描述数据的方法也是不完整和不完善的,可以说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是完整认识统计过程的开始。所以在课上我创设了一个完整的现实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感受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使得他们在知识的拓展中不断地经历与完善,从而加深他们对统计数据的认识与理解。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充分感受到数据的重要,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统计数据的“钟爱”的习惯。尤其是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学生深深感受到用真实的数据说话才更有说服力,才能更加合理的解决问题。可以说,统计观念在这样的一个经历过程中悄然萌芽。

    本节课的教学,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以研究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力求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引领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课上我们以选择合适的活动场所作为情境创设,通过大家意见不统一这样一个“矛盾”,引领学生以现实问题“到底选择去哪里呢?”作为课堂研究的起始,从而展开研究活动。而且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追求方法的`合理性,追求数据结果的真实性,追求方案实施的可行性,一切的决定以数据作为依据,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帮助我们进行决策。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力求使得学生感受到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重要价值以及必要性。整节课下来,用统计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头脑中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对于统计教学,课标中指出,统计观念还表现在“对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数据结果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对于这一点,我在本节课上也有所体现。在学生汇报收集数据结果的过程中,我预设了2种方案:如果学生出现数据结果不一致现象,我则抓住这个生成,“逼”着学生想办法来验证数据,寻找真实的数据。如果学生的数据结果一致,则提出疑问:老师的记录的结果和你们不一样,咱们谁的对呢?仍然是“逼”着学生想办法来验证数据,寻找真实的数据。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想借助这样的一个过程,帮助学生把目光从对个体数据的关注转移到对整体数据的关注上,与此同时训练学生对数据的结果进行审视与质疑的习惯。追求数据结果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是统计的目标与追求,这样的活动过程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在每个细小的环节处“精打细算”,让统计观念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悄然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是我们统计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带着这样淳朴又简单的愿望,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我们一定会收获得更多。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优质1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