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五年级,20篇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 评语寄语 ]

    评语寄语 发布时间:2024-02-26 11:24:50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合理设计五年级的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改革离不开创新的教案设计,它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影响。以下是一些创新性的五年级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篇一3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合理设计五年级的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改革离不开创新的教案设计,它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影响。以下是一些创新性的五年级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篇一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教学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比较。

    教法学法实践法、讨论法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请大家回顾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想不想研究它?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手中的正方体。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

    3、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汇报交流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让学生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让生说说有几个顶点?你是怎么验证的?

    5、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

    6、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它还有8个顶点。

    7、提问:依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8、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方体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说一说。完成表格。

    三、观察比较,体会异同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的结果。

    3、汇报交流。相同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4、根据比较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不同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完成p20做一做

    总结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篇二

    1.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等方式上,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题目。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篇三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法和代数法德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课件。

    一激趣导入。

    师:咱班同学家里有养鸡的吗?有养兔的吗?既养鸡又养兔的有吗?把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养的有吗?在我国古代就有人把鸡和兔放在同一个笼子里养,正因为这样,在我国历才出现了一道非常有名的数学问题,是什么问题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大约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一直流传至今的“鸡兔同笼”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课件示:书中112页情境图)。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这里的“雉”指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吗?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试着说一说?

    生:试述题意。(笼子里有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兔各几只?)。

    师:从题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笼子里有鸡和兔共35只,脚一共有94只。

    生:这题中还隐含着鸡有2只脚,兔有4只脚这两个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道题的数据是不是太大了?咱们把它换成数据小一点的相信同学们就能解决了。

    2.出示例一(课件示例一)。

    师:谁来读读这个问题。

    谁能流利的读一遍?

    请同学们轻声读题,看看题里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读题。

    师:现在就请你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怎样解决?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生:我想我能猜出来。一次猜不对,多猜几次就能猜对。

    师:按你的意思就是随意的猜,为了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可以列表按顺序推算。(板书:列表法)。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想用方程法也能解决。(板书:方程法)。

    生:要是笼子里光有鸡或光有兔就好算了,可这笼子里却有两种动物,我还没想好怎么算。

    师:那我们就不妨按笼子里只有鸡或只有兔来思考,假设笼子里全是鸡或全是兔,看脚数会有什么变化,说不定从中你们就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呢。(板书:假设法)。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那这些方法行不行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你们感兴趣的方法进行尝试验证一下吧。

    生:在小组内尝试各种方法。

    师:经过上面的研究学习,你们都尝试运用了哪种方法呢?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列表法找到了答案,有3只鸡,5只兔。

    生:很麻烦。

    师:是啊,那要花费很长时间。哪个小组还想汇报?

    生:我们小组用方程法计算的。(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过程。)。

    生:说数量关系。(鸡脚数+兔脚数=26只脚)。

    师:根据这个数量关系你能想到另两个数量关系吗?

    生:叙述另外两个数量关系。(26只脚-鸡脚数=兔脚数。

    26只脚-兔脚数=鸡脚数)。

    根据这两个数量关系你又能列出哪两个方程呢?

    生:汇报师板书两方程。

    师:除了可以设兔有x只,还可以怎样设?

    生:还可以设鸡有x只。那兔就有(8-x)只。

    师:对,那根据什么数量关系你又能列出怎样的方程呢?

    生:汇报,根据鸡脚数+兔脚数=26只能列出方程2x+4(8-x)=26。

    根据26只脚-鸡脚数=兔脚数能列出26-2x=4(8-x)。

    根据26只脚-兔脚数=鸡脚数能列出26-4(8-x)=2x。

    师:同学们看根据不同的数量关系我们能列出这么多的方程,但是同学们要注意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时必须要找准数量关系。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假设法有运用的吗?

    生:汇报。

    我们小组是把笼子里的动物都看做鸡。(板书:全看作鸡)。

    鸡就有8-5=3只。(生说师板书计算过程)。

    师:这位同学说的你们听明白了吗?结合算式进行明理。明确每一步算式各表示什么意义。

    师:这种方法都明白了吗?结合课件图画进行解释质疑。

    生:16只。

    师:实际上笼子里有26只脚,怎么会少了10只脚呢?(课件显示)。

    生:每只兔子少算2只脚。

    师:一共少算10只脚,每只兔子少算2只脚,所以有5只兔子,3只鸡了。

    生:试做。

    师:刚才已经假设都是兔的同学,再按假设全是鸡的情形算一算。

    生:练做。

    师:谁来说说假设全是兔该怎么算?

    生:假设笼子里都是兔,就应有脚8×4=32只,比实际多了32-26=6只。一只鸡多算2只脚,4-2=2只。就能算出共有鸡6÷2=3只。兔就有8-3=5只。(生说师板书计算过程。)。

    师:你们也都算上了吗?师解释:要是都是兔的话,就有32只脚,而实际有26只脚,为什么会多出6只脚呢?(课件示)。

    生:每只鸡多算2只脚。

    师:一共多算6只脚,每只鸡算2只,所以有3只鸡,5只兔。

    师:还有运用其他方法的吗?

    生汇报:列表法适合于数据小的问题,数据大了就不适用了。

    方程法思路很简捷,但解方程比较麻烦。假设法,写起来简便,但思路很繁琐。

    师:那以后我们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就请你来解决那道数据较大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生:独立解答后全班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汇报不同的算法。(学生边汇报边把计算方法展示在实物展台上)。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示)。

    师:古人的办法很巧妙吧?如果大家对这种解法感兴趣,课后可以再研究。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

    师:今天通过大家的自主探索,找到了多种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方程法和假设法应用得都比较广泛。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比如有些租船问题,钱币问题等。下节课我们就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列表法。

    方程法假设法。

    解:设有兔x只,鸡就有2(8-x)只。全看作鸡。

    4x+2(8-x)=268×2=16(只)。

    x=54-2=2(只)。

    8-5=3(只)10÷2=5(只)。

    答:有5只兔,3只鸡。8-5=3(只)。

    26-4x=2(8-x)全看作兔。

    26-2(8-x)=4x8×4=32(只)。

    26-2x=4(8-x)4-2=2(只)。

    26-4(8-x)=2x6÷2=3(只)。

    8-3=5(只)。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篇四

    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平均分3组。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视频,谈感受。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视频。看后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发现次品。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身边有哪些次品?和同学交流。

    今天我们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观一样,质量不同,或轻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书:找)

    活动2【讲授】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题。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数一数,掂一掂,摇一摇等方法,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两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扬。

    3、华罗庚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这正和华罗庚思想不谋而合,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1、研究2瓶

    师: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需要几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书做好记录:2次(1,1)

    2、讨论3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生叙述称球的过程。板书记录: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个空间可以利用,这样节省次数。生将探究结果填入导学案中。

    3、研究4—8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几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小圆片动手操作,并记录在导学案中。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1)把待测物品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

    (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点汇报8瓶的设计方案。

    (2)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的次品时,把待测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书:把待测物品分3份。

    (4)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尽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板书: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

    5、研究9瓶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直接说出次数,小组验证。

    活动4【练习】拓展提高,优化方案

    1、运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几次能找到次品?

    2、举一反三:从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导学案上完成。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篇五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七页的例五及“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懂得求积的近似值的必要性,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值,并能根据实际需要与题目要求正确地求积的近似值。

    教具准备:小黑板准备以下的表格: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保留整数。

    1.283。

    5.904。

    2.876。

    教学过程。

    1、口算。

    0.840.3220.812.5。

    7.80.013.20.2&nb。

    sp;0.080.08。

    9.30.018.42+5.84.8-0.48。

    选其中几题讲一讲算式的意义。

    2、出示小黑板。

    说明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位小数的近似值。指名让学生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的。

    1、引入新课。

    师:在实际生活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2、教授新课。

    出示例5。指名读题,说计算方法,列式。

    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单价数量=总价)。

    指名学生板演:

    0.9249.2=45.264(元)。

    问:1)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分)。

    2)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分`的是哪个数位?(百分位)。

    3)现在我们算出的积有几位小数?(三位小数)。

    教师说明:“在收付现款时,通常只算到`分`。然后问:4)要精确到分该怎么办?(保留两位小数)。

    5)那么最后的结果应该是多少?(45.26元)。

    教师板书:。

    0.9249.245.26(元)。

    答:应付菜款45.26元。

    3、小结。

    在实际生活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根据需要或题目要求取近似值,取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是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第二位小数是几,要保留两位小数,就看第三位小数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取舍。

    例如:3.9523.95(保留两小数或精确到百分位)。

    3.9524.0(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

    3.9524(保留整数或精确到个位)。

    1.教科书第七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提示:求付款的题目没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时,都要以元为单元保留两位小数。

    对于第2题,由于这道题只有两位小数,不必再求近似数。在以后做题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或实际情况来判断。

    2.练习二的第1-4题。

    第1、2题的第一小题。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篇六

    (1)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会根据实际需要求积的近似数,会计算小数连乘、乘加、乘减,并根据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计算小数乘法。

    (2)提高学生计算、估算的能力及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计算及时检验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重点: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熟练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

    理解计算法则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1.读题列式,并说一说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4个13是多少?18个20是多少?

    (概括: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篇七

    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平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经历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考称物的不同情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并想办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索,体会优化思想。

    本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

    教师准备ppt课件天平药瓶。

    学生准备天平。

    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生自主回答)。

    2、你们真聪明,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师出示2瓶钙片)。

    师:老师这里有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把它找出来呢?(生回答想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架天平。如果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里放上质量相同的物品,天平就会平衡;如果一边重一边轻,那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今天我们就借助天平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对托盘两端的物品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1、提出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很容易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钙片,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同桌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

    2、动手操作,汇报方法。

    学生动手试验后汇报。(先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上1瓶钙片,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端就一定是次品了)。

    3、总结归纳记录的方法。

    组织学生把用天平称的过程用图表记录下来。

    理解题意,动手操作。

    (1)先让学生读题,说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和表格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1名同学填表)。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篇八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会找一个数的因数。

    :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

    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学生代表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注意让学生指图说明。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思考的过程,再次体会“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一

    共摆了多少个吗?

    学生回答,老师同时板演:

    (3种,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

    及时板书:1×12=12 2×6=12 3×4=12

    或:12=1×12=2×6= 3×4

    师:由黑板上整理出的算式可见,12的因数有哪些呢?

    (1、12 、2、6、3、4)

    引导思考: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通过以上的拼、画、小组交流,学生已经有所发现。)

    学生的答案:

    (1)我发现积是12的乘法算式中,它们的因数都是12的因数。

    (2)我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对的找12的因数。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1、2、3、4、6、12)

    3、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第38页“练一练”第1题,注意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2、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38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四、总结与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用学到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做些什么?

    这节课上下来以后我感想很多,感触也很深。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教学思路,才能更好达到教学目标。下面我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一些想法和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2的因数”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拼长方形,让学生们直接感知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12的几种情况,使他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2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2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篇九

    1、复习:果园里有梨树42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板演)。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杨树和柳树一共120棵。

    杨树比柳树多120棵。

    杨树比柳树少120棵。

    3、出示线段图:梨树:

    桃树:

    从图上你可以知道什么?如果梨树的棵树用x表示,桃树的棵数怎样表示?

    4、出示条件: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5倍。

    5、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练习二十一第1题)。

    6、交流:板演,你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来解答的?

    7、导入:在四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出示课题)。

    (1)齐读。

    (2)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边问边画出线段图。

    (3)“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是什么意思?

    这道题要求的.数量有两个,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做比较简便?

    (4)下面我们就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道题用方程来做,学生讨论。

    (5)交流。

    (6)通过讨论和同学们的交流,你们会解这道题了吗?请做在自己的作业本上。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校对板演。还可以怎样求桃树的棵树?

    (7)方程解好了,下面要做什么了?你准备怎样检验?(把问题作为已知数进行检验,)生说,师板书,齐答。

    2、教学想一想。

    现在我们把第一个条件改一下,变成“果园里的桃树比梨树多84棵”,你能列方程解答吗?(出示改编题)。

    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集体订正。提问:设未知数时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因此,你认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4、小结。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看出,如果两个数量有倍数关系,就可以把1份的数看做x,几份的数就是几x;把两部分相加就是它们的和,两部分相减就是它们的差。我们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来解答。

    1、练一练。校对:你是根据哪个条件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

    2、只列式不计算。

    一个自然保护区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2.2倍。

    (1)已知天鹅和丹顶鹤一共有9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2)已知天鹅的只数比丹顶鹤多3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3、选择正确的解法。

    明明家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鸡和鸭一共56只,鸡和鸭各有多少只?

    (1)解:设鸡和鸭各有x只。x+3x=56。

    (2)解:设鸡有x只,鸭有3x只。x+3x=56。

    (3)解:设鸭有x只,鸡有3x只。x+3x=56。

    商店里苹果的重量是梨的3.6倍,苹果比梨多26千克。苹果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1)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3.6x-x=26。

    (2)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3.6x+x=26。

    老师有个疑问,想请你们帮我解决:为什么今天学的应用题用方程来做比较好,而复习题用算术方法做比较好呢?说明同学们掌握得不错。

    练习二十一/2—5。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篇十

    1、比较系统地理解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

    2、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3、对各种数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的原则与方法。

    4、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点: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各种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分类,形成系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关键: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在小学阶段,我们认识了很多的数,你能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数吗?(教师板书各种数)

    1、用数表示数轴上的各点,唤醒学生对数的认识。

    (1)教师先确定“0”的位置,然后由学生分别指出1、2、-1、-2所在的点各用什么数表示。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从这条线上,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请学生指出、0.3、1、2、2.9所在的点各用什么数表示。

    能不能说说为什么这些点要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你还发现了什么?

    (4)请学生在上面的这些数中分别找出黑板上板写的各种数。

    我们还学过哪些分数?分数的个数是怎样的?分数可以分成哪几类?

    我们还学过哪些小数?它们的个数是怎样的?小数可以分成哪几类?

    我们还学过哪些自然数?它们的个数是怎样的?

    我们还学过哪些正数?它们的个数是怎样的?

    我们还学过哪些负数?它们的个数是怎样的?

    除了这些数,我们还学习过那些数?(引出百分数)

    2、归纳分类

    学生汇报。

    (1)(2)

    在分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1、整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负整数不在讨论的范围)(举例说明)

    联系:(1)它们都有各自的计数单位。

    (2)整数可以转化成分母是“1”的分数形式。

    区别:(1)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分数用来表示不满“1”的数,整数则是表示几个“1”。

    (2)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

    2、整数和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举例说明)

    联系:进制相同,都采用十进制计数法。(填写数位顺序表)

    区别:(1)小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10、100、1000......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小数用来表示不满“1”的数,整数则是表示几个“1”。

    (2)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

    3、分数和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举例说明)

    联系:(1)小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都用来表示不满“1”的数量。

    (2)分数和小数可以互相转化。

    区别: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

    4、分数与百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举例说明)

    联系: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

    区别:分数可以表示数量,后面可以加单位,分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分数还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母可以是零以外的任何一个整数。百分数则一般只用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分母是固定不变的。

    1、将下面的数填在适当的()里。

    (1)冰城哈尔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摄氏度。

    (2)五(4)班喜欢运动的同学占全班同学总数的()。

    (3)杨老师的身高()米。

    (4)某市今年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数是()。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270.46=2×()+7×()+4×()+6×()

    (2)2:()=0.4===()%

    (3)一个数由7个组成,这个数是(),它的倒数是()。

    (4)把4千克葡萄干平均分成8包,每包是()千克,每包占总数的()。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系统的复习了小学阶段我们所学过的各种数,这些数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基础,你们知道没有数之前人类是怎样来表示数量的多少的吗?如果现在没有了这些数,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除了这些数你还知道那些数?数的知识浩瀚无比,你们要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将来有更多的数等待你的发现和创造。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篇十一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0~11页《找因数》 学情分析:

    在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解一些因数和积的概念。学习本单元的前三个课时后,学生已基本建立因数、倍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这些为学生能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作好前期准备。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课教材设计以“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做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让学生在理解“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的前提下开始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并指导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思考的过程表达清楚。学生在思考“有几种拼法”时,一般会用乘法进行思考:几乘几等于12,然后再一对一对地找出1与12、2与6、3与4等12的因数。这一安排是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排列特点,理解抽象地找因数的方法。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交流,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体会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并逐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后,在设计找因数的练习题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反馈时注意学生能否有序思考。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活动过程,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具:投影、课件

    学具: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游戏吗?

    用你们课前准备好的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比一比,谁的拼法多?边摆边做好记录。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学生独立写出算式并汇报)

    学生观察算式,找出因数一样的算式。引导学生说出能用3种方法表示,这三种方法是:1×12=12 2×6=12 3×4=12,并指明算式一样时选择其中一种说出来。

    板书:12=1×12=2×6= 3×4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说出12的因数有:1、12 、2、6、3、4。)

    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根据刚才的操作交流,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 (学生思考片刻后汇报,可以组内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思路想,看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3、引导得出“有序思考”的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再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小结:

    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即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地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请同学们按顺序说出12的因数。(学生汇报)

    板书:12的所有因数有:1、2、3、4、、6、12。

    基础练习

    1、课本第9页试一试: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学生独立思考分别找出9和15的因数;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指明按从小到大,一个一个有序地说,以免遗漏。

    2、 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第9页的练一练的第1、2、3题。

    (投影展示1、2、3题,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变式练习

    1、16的因数有:( )

    36的因数有:( )

    一个数的最最小的因数是( ),最大的因数是(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

    2、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7,这个数是( ),它的最小的因数是( ),17的因数是( ),一共有( )个。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7,这个数是( ),它( )最大的倍数,17的倍数的个数是( )。

    拓展提高练习

    师: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来解决装球问题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汇报:一共有几种装法呢?

    思考:这种装球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后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奥秘,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篇十二

    已学的相关内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分数的再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基本性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通分、分数大小比较。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分数相对性就是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对应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对学生来说,不需要出现“分数相对性”这样的专门术语,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就可以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教材安排了“拿铅笔”等多个情境活动,教学时,教师要联系这样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的交流。

    在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又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分饼”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实际含义,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教材都只给出了描述性定义,要让学生自己说说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对于带分数的概念教材用介绍的方法,与真分数、假分数分开处理,有利于学生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避免造成错觉。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除法计算不能整除时,除得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表示除法结果的需要,也是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基础。教材通过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并根据分数的意义表示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表示成两数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因为带分数的计算在学生的后继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应用不是很多,所以学生只要能理解互化的方法并会正确进行互化即可,在速度及熟练程度上不要作过高要求。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与这部分知识紧密联系,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探索分数基本性质,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观察和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规律。教材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寻找相等的分数,分别是“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和“在折纸活动中找到与3/4相等的分数”,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观察、发现分数基本性质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并展开充分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数基本性质。

    4、在探索活动中理解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含义,掌握约分与通分的方法。

    本册教材对公因数、公倍数的知识与约分、通分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在分数单元学习约分、通分前,安排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等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册教材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进行了适当的限制,如求最大公因数是两个数限制在100以内、,求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限制在10以内等。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公倍数”的实际意义,教材还安排了“找最小公倍数”等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公倍数”的实际意义。在探索和掌握找公因数、找公倍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约分和通分。

    “整体----部分-----整体”观察策略。对观察对象的整体先作初步的了解,发现这一类现象可能存在着某种规律,然后分出个部分,分别作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存在于各部分中的基本规律,进而再研究各部分间的联系,发现共同的结构,提出假设。

    (1)整体观察。发现这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起了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可能存在某中规律。

    (2)部分观察。先引导学生对其中一组数==,从左向右观察,并组织学生讨论: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可以把这组分数改写成下式让学生练习:

    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接着,引导学生从右向左观察,并练习:

    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在让学生观察其他几组分数,能得出同样的规律。

    (3)整体观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这组例证,概括得出结论后,让学生阅读课本,要求能运用商不变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说明为什么要“零除外”。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篇十三

    :教材第1--3页的内容及练一练。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了解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和数学活动经验。重点、难点

    :使学生感知“升”和“毫升”这两个容量单位的大小,会读量杯和量筒上的刻度。

    理解容量的含义。

    课件,水盆、杯子。

    一、揭题示标。

    1、设疑导入

    师手拿两个杯子,提出问题:如果两个杯子都装满了水,哪个杯子装的水多呢?这里面隐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谁来猜一猜是什么?(让生自由猜)

    2、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升和毫升”(板书课题)

    3、出示目标

    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齐读)

    1、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2、了解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我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学指导的.要求认真自学,相信每位同学都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2页的内容,然后动手试一试,比一比,思考:

    1、哪个杯子装的水多?你是怎样比较的?

    2、你认为什么是容量?容量的单位有哪些?

    3、升和毫升用字母怎样表示?

    师:自学时,可以边看边动手做一做,重点的地方用笔画下来。

    (自学时间5分钟,看书-思考-动手-交流-汇报)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也可参与学生的活动中。

    2、议一议(对子交流,疑难问题小组讨论,整合答案)

    针对自学探究中的问题先对子交流,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

    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时巡视,观察小组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组给以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组及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交流活动中。

    3.动手演示说一说(汇报展示)

    师:同学们学的怎么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成果。以小组为单位由老师指定题目进行汇报,没有得到展示机会的小组可以在期间举手示意要求汇报,但只展示不同方式或质疑补充。各组展示后,可以自评,他评或老师评价。对疑难地方师及时点评讲解。

    4.小结归纳

    生说,师生共同总结:容器中所能装液体的多少,就是容器的容量。

    常用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四、学情展示。

    1、课本第3页试一试。

    2、练一练中的1题.

    3、练一练中的第2题。

    要求:

    1、独立完成、对子交流。

    学法指导: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举手示意对子,待对子完成后小声讨论

    2、组内讨论、整合答案。

    学法指导:待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理由,最终形成统一答案。

    3、分工合作、板演展示。

    学法指导:每两组展示一题,预展速度快的组先展示,另外一组只展示不同之处,或质疑补充评价。由组长分工:展示题1可板演口答,展示题2可以边演示边说明理由,展示题3可以口答。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化。(预展时间:2分钟)

    4、汇报讲解、补充评价。

    学法指导:由一个小组做讲解展示,讲解时可以组内补充,也可其它组补充或质疑。展示后,其它组或教师给予评价。

    5、操作指导:教师要在预展时巡视各小组,指导并帮助小组快速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做到人人有事做。

    五、归纳总结

    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你还存在什么疑惑?

    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说一说:1、知识点(表格、知识树等)2、方法3、易混易错点4、疑惑5、学情。

    六、巩固提升

    1、在()内填入升或毫升。

    (1)一瓶大瓶可乐的容量是2()

    (2)一瓶牛奶的容量是250()

    (3)一瓶眼药水的容量是5()

    (4)一桶饮用水的容量是15()

    (5)一瓶洗发水的容量是200()

    2、课本练一练第3题。

    3、拓展:课本第3页练一练的第4题。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篇十四

    教材的意图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展开想象、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分析判断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获得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1、突出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

    通过把正方体盒子剪开得到展开图的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通过学生沿着不同的棱来剪,得到不同的展开图,让学生充分感知正方体不同的展开图,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究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

    2、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先通过想象折叠的过程和折叠后的图形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再通过动手“折一折”的活动来验证猜想。让学生在反复展开和折叠的过程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化的过程,建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面的对应关系,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

    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1、通过动手剪一剪、折一折,体验正方体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对应关系,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会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或动手操作等方法判断某一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设计意图:师交代学习目标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做什么,学会什么。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展开。

    提出活动要求: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

    1、教师做示范并指导学生操作。

    第一:必须沿着棱剪;第二:正方体的每个面至少有一条棱与其他面相连。

    2、学生动手剪,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把剪得好的正方体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小组交流剪出的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4、全班交流:观察黑板上的这些不同形状的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

    5、教师小结:同一个正方体,剪法不同得到的展开图也不同,共有11种不同的展开图。(课件出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同一个正方体展开的结果是多样的。

    活动二折叠。

    提出活动要求:同桌合作,把同桌的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

    1、同桌各自交换展开图,动手折一折。

    2、找规律。(课件出示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

    师:观察这11种展开图,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预设。

    生1:有6种中间是4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1个正方形,形状不同。

    生2:有3种中间是3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2个和1个正方形。

    生3:有1种中间是2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有2个正方形。

    生4:有1种两行各有3个正方形的。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篇十五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面积。

    2.综合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展示汇报建立概念

    师:大家搜集了许多有关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图片,谁来给大家展示并汇报一下。 (指名回答)

    生1:这枝铅笔的面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生2:这条小鱼的面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

    ……

    师:同桌的同学互相看一看,说一说,你们搜集的组合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搜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图片,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通过学生查、拼、摆、画、剪、找等活动,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组合图形产生感性认识。)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物品的图片,(课件出示:房子、队旗、风筝、空心方砖、指示牌、火箭模型)这些物品的表面,都有哪些图形?谁来选一个说说。

    生1: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

    生2: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生3:火箭模型的面是由一个梯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师:这几个都是组合图形,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生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成的是组合图形。

    生2:有几个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

    师小结: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的表面有组合图形? (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认识组合图形了,那么大家还想了解有关组合图形的哪些知识?

    生1:我想了解组合图形的周长。

    生2:我想知道组合图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态度,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状态,形成强烈的求知欲。)

    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下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

    认真观察这个组合图形,怎样计算出面积呢?

    大家在图上先分一分,再算一算。

    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

    生:把组合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用课件演示:三角形和正方形分别闪动。)先分别算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相加。

    教师边听边列式板演:5×5+5×2÷2

    =25+5

    =30(平方米)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教师用课件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闪动)先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学生说算式教师进行板演:(5+5+2)×(5÷2)÷2×2

    =12×2.5÷2×2

    =30(平方米)

    师:你认为那种方法比较简便呢?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有多种算法,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多动脑筋,选择自己喜欢而又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组合图形的面积时,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培养了能力。这时,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开拓思维,并引导学生寻找最简方法,实现方法的化。通过学生的试做、交流、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师:通过学习,你认为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学生回答。

    师小结:在计算面积时,先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然后分别求出它们的面积再相加。

    在计算面积时,还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回答)

    三、反馈练习及时巩固

    1.(课件出示:队旗)要做一面这样的队旗,需要多少布呢?认真观察图,选择有用的数据,你想怎样计算?把你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

    指名汇报。对于不同的算法,师生共同分析,提升比较简便的方法,加以指导。

    2.(课件出示:空心方砖)它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自己独立思考并计算,说说自己的想法。

    3.(课件出示:火箭模型的平面图)选择有用的数据,独立完成,师生共同订正。

    4.同学们刚才计算的是老师搜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你们想不想算一算自己搜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呢?选择一个简单的图形,量出有用的数据,算一算组合图形在纸上的面积。先指名汇报,再互相检查算得对不对。

    5.出示题目:(单位:厘米)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有不同的算法吗?

    (设计意图:这组习题形式多样、难易适度,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四、课后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篇十六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整点: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

    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

    (一)直接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请同学们把书p18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地毯图,看看它有什么特征。

    2、小组讨论。

    3、汇报:对称图形、边长为14米的正方形、图案由蓝色组成。

    4、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3、小组内交流、讨论。

    4、全班汇报。

    a)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b)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c)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d)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5、师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二题。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三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

    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面积的一半。

    (四)总结

    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一个一个地数(数方格法)

    平均分成4份,再乘4。(化整为零法)

    总面积减去白色面积。(大减小法)

    本节课从设计上讲,我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主体的新理念,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在大胆猜测、积极尝试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不同情况优化选择。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篇十七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能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2、理解单位“1”的含义。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教材在加强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上做了不少努力,同时,教材还运用了多种形式的直观图式数形结合,展现了数学概念的几何意义,从而为老师与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挥形象思维和生活体验对于抽象思维的支持作用。

    2、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水平上,构建数学概念的意义。

    为了搞好本单元的教学,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及时抽象,不能听任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直观水平上。否则,同样会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实例、图式加以概括,构建概念的意义。

    3、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在本单元中,假分数化为带分数或整数,约分与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都是必须掌握的。这些方法看似头绪较多,但若归结为基础知识,就是揭示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联系,就比较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以约分与通分为例,它们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因此,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突出方法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操作方法背后的算理,这样就能依靠理解掌握方法,而不是依赖记忆学会操作。

    建议共分17课时。

    1、分数的意义3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2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4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课时。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篇十八

    书第54――55页,有趣的测量及试一试第1、2题。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不规则石头、长方体或正方体透明容器、水。

    一、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不规则石快。

    师:这个石块是什么形状的?(不规则)

    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你有什么困难?

    二、教学新知

    1.测量石块的体积

    (1)小组讨论方案

    师:我们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可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2)小组制定方案

    (3)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师:为什么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师: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1.实际应用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反馈,订正。

    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土豆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1.书第55页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2.学生再找一些实物,测量出体积。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方案一:

    方案二: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篇十九

    :教材第24―25页例1、例2及“做一做”。

    练习七的第1―4题。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1. 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 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口头解下列方程(卡片出示)

    x-35=40 x-5×7=40

    15x-35=40 20-4x=10

    2.出示复习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答

    (3)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4)集体订正: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1.教学例1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通过读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知道: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题中涉及到“原有饺子粉、卖出饺子粉和剩下饺子粉;原有饺子粉重量去掉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等于剩下的饺子粉重量。根据理解题意的过程教师板书:

    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教师启发:等号左边表示什么?等号右边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等号左边表示剩下的重量,等号右边也表示剩下的重量,所以相等。)

    (5)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直接给了吗?应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回答:卖出的饺子粉重量没有直接给,应该用每袋的重量乘以卖出的袋数)把上面的等式改为:

    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6)启发学生把已知条件在关系式下面注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要求的问题用x表示即设未知数,教师说明怎样设未知数。

    (7)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8)让学生分组解答,集体订正时板书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9)引导学生自己看118页例2上面一段话,提出问题:你能用书上讲的检验方法检验例题1吗?引导学生自己检验。之后请几位学生汇报结果。都认为正确了再板书答语。

    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出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1) 读题,理解题意。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付出”、“找回”等词的含义。

    (2)提问:要解答这道题关键是什么?(找出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汇报解答过程。汇报中引导学生讲解题思路,注意照顾中差生。

    (6)教师总结订正。如果发现有列:2x=6-0.4和2x+0.4=6两种

    方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那种方法简单,并强调用较简单的方法解答。

    3.学生自己学26页上面一段话,回顾上边的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总结后投影出示: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4.完成26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强化解题思路。

    1.口答: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2.完成练习七第1题,在书上填写,集体订正。

    3.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学生独立做练习七4题,集体订正结果。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练习七第2题、3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设原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x元。

    8.5-4x =0.1

    4x = 8.5-0.1

    4x = 8.4

    x = 2.1

    答:第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2.1元。

    说课稿: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列方程解应用题。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1. 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 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要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复习准备呈现解应用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用算术法解和用方程解,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解法的根本区别点,是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还是从等量关系出发思考问题,第二个环节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分析同一道题,让学生理解用等量关系分析这类应用题要简单、容易得多,从中切实理解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提高学生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三个环节就紧紧抓住等量关系这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从中掌握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四个环节是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解题步骤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放手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形成在层次、有坡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知识发展逻辑顺序的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篇二十

    1、知道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认识分数单位,理解分数是分数单位的累积。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经历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形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3、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对于分数的研究大致分为5个阶段:低年级的平均分和除法、倍的认识、三年级的分数初步认识、五年级的分数再认识、分数的计算、六年级的比。从这些安排来看可以看出五年级的分数再认识是小学阶段一次系统的学习分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的一次理论上的概括。它不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更是对分数认识上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的重要前提。

    重点:

    知道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认识分数单位,理解分数是分数单位的累积。

    难点:

    运用直观教学手段,经历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形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活动1【导入】。

    一、沟通“1”、整数、分数的联系,度量中感受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师:同学们学习过整数吗?如果用这张红色的纸条表示1,那么你能想办法表示出2吗?3怎样表示呢?我们发现有几个这样的“1”就可以用几来表示。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张纸条(更长的纸条),你知道它表示几吗?(用1作为标准去量发现有不足1的)。

    师:这段不足1的长度怎样表示呢?(用分数表示)。

    在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师:猜一猜,这段不足1的长度是这个标准的几分之几呢?

    老师给每个组的同学都提供了一些学具,请利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你们的猜想。

    预设1:两张绿色纸条拼成一个红色纸条,绿色纸条是红色纸条的。

    预设2:红色纸条对折,不足1的部分是红色纸条的。

    预设3:两张桔色的纸条。一张桔色的纸条是红色纸条的,两个就是。

    我们发现我们只要找到不足1的部分与标准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用分数表示了。

    活动2【讲授】。

    二、分物中体会单位“1”可以是多个物体。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生活中其他的地方有没有呢。

    大米。

    1000克。

    拿出小片子,请你分别表示出它们的。

    我们表示的都是,可是为什么对应的数量却都不相同呢?

    回顾一下找的过程,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体会?

    师小结:除了可以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找到分数,也可以把多个图形或多个物体看作整体通过平均分找到分数。大家平均分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活动3【讲授】。

    三、分物中认识分数单位,深入体会分数的意义。

    师:刚才同学们准确的找到了这些糖的,下面同学们可以自由地利用这些糖来表示你喜欢的分数。

    合作建议:

    独立思考:想一想、画一画,用这些糖还能表示出哪些分数。

    小组讨论: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找到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预设:

    观察这两个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吗?

    相同点:都是把6块糖平均分成6份。

    不同点:取的份数不同。

    联系:2个是。

    师:你会表示吗?

    师:我们发现有几个就是六分之几。

    师:你会表示吗?

    师:那么有几个就是三分之几。

    像、这样的表示一份的分数就叫做分数单位。而像、、这样的分数,我们可以理解为它们都是由分数单位不断累积而成的。

    师:有些同学还找到了一样的分数,对吗?

    师:表示了这么多分数,谁能来说说分数的意义。

    活动4【导入】。

    四、巩固练习。

    1、填一填。

    2、猜一猜。

    师:请你对自己今天课堂学习的表现和收获进行评价。这里有10颗星星,你认为你可以得到几颗呢?请在纸上进行涂色。

    师:谁再来说说你自己评了几颗星,同学们想一想他获得了全部星星的几分之几?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给大家今天的学习情况评几颗星呢?

    出示。

    师:你知道这是几分之几吗?

    有的同学在为没有得到全部的星星而感到遗憾,其实没有点亮的那半颗星才是我今天送给大家最宝贵的礼物,不满足是进步的首要条件,在陈老师心里你们每个人拥有着无限的潜能,我永远期待着你们更精彩的表现。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20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