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8篇),2023年,二年级,18篇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8篇)[ 合同范本 ]

    合同范本 时间:2023-11-04 21:43:52 热度:51℃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和活动形式,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编写二年级教案需要注重教学实用性和针对性,希望以下范文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8篇)篇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和活动形式,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编写二年级教案需要注重教学实用性和针对性,希望以下范文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8篇)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

    1、激趣导入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动物运动会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电脑展示动物运动的情景)

    老师:看了动物运动会的场面,你想知道什么?

    老师:同学们想了解这么多的情况,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了解这些情况?

    2、揭示课题:

    板出:统计

    二、自主探究,学习复式统计表

    1、探讨收集信息的好方法

    师:要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首先应记录、收集这些信息,各学习小组议一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些信息,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更科学一些呢?(学生活动)

    2、汇报:(让学生体会用“正”字法记录、收集信息更简便、更科学一些)

    3、学生用“正”字法记录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电脑展示动物赛跑过程、学生记录)

    4、汇报、整理数据并填入以下相应的统计表里。

    1、识复式统计表

    老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好见解?

    老师:把这两个表编成一个表,那么这个表应反映哪几个内容?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学生活动)

    老师:哪个学习小组愿意汇报?

    2、填写复式统计表

    老师:怎样把数据填入表里呢?请同学试一试(学生填写、汇报、检查)

    3、比较单式和复式统计表

    老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统计表与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老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比较简单,它们反映运动项目只有1项,我们称它为单式统计表,而后面这个统计表反映2项运动项目,我们称它为复式统计表。

    4、简单的分析、交流

    老师:从这个统计表你发现了参加跑步的有多少只小兔?

    老师:参加只数最多?参加只数最少?

    老师:你还能发现了什么?

    5、结:(略)

    三、应用、拓展

    1、统计各种动物参加跑步的的成绩

    老师:你还想统计什么?

    老师:那我们来统计小兔、小狗的跑步成绩。小兔、小狗参加跑步成绩情况统计表

    老师:那我们在这个表再添上两行,同学们会填吗?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略)

    五: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一题。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8篇)篇二

    四年级(上册)教材初步教学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学生已经知道: 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混合运算,算式里都有三个运算符号。结合运算教学,在“想想做做”里还安排了许多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全单元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第35~36页教学不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37~38页教学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39~40页教学带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混合。

    第41~42页通过单元练习整理运算顺序。

    在前两部分内容里没有教学新的运算顺序,只是加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或算式的小括号里都要先算乘、除法的认识。在第三部分内容里的中括号是新知识。

    教材里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在四个“3”之间填入合适的运算符号和括号,使组成的各道算式的最后得数各不相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运算顺序的重要性。编写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括号的发明与使用。

    1 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运算顺序和混合运算,既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内容比较多,教材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1) 联系现实素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

    第35页例题进行两个积相加的三步计算,两个乘法可以同步计算是这道混合运算的教学重点。教材设计了一个购物情境,求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多少钱。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把象棋的总价和围棋的总价相加,需要先分别算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的钱,这两个总价没有谁先算、谁后算的必要。所以在列出的综合算式里应先算乘法,而且两个乘法可以同步完成。学生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中理解了运算顺序。

    第39页例题教学中括号,涉及到什么时候需要中括号、有中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顺序运算两点教学内容。教材选择兴趣小组活动这个素材,已知合唱队84人,求合唱队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需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但是,美术组人数是通过(8+6)×2求的,如果列出84÷(8+6)×2则出现一个矛盾: 按原有的运算顺序不是先算美术组的人数。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要用到中括号。在84÷[(8+6)×2]这个综合算式里,先算美术组有多少人应该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的解决步骤,体会了中括号的意义,体验了运算顺序。

    (2) 以已有的运算顺序为依据,通过演绎推理解决稍复杂的混合运算。

    第35页“试一试”150+120÷6×5里有乘、除计算,还有加法计算,和例题的不同之处是这里的乘、除计算不能同步进行,必须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第37页例题300-(120+25×4)是有小括号的算式,在小括号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还需分两步计算。这两道混合运算题里都有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的内容。

    在这两道题里不教学新的运算顺序,而是教学如何准确、灵活地运用已有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教学策略是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时候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数学思考,又提升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在演绎推理过程中,回忆起相关的运算顺序和规划计算步骤是重要环节。提升混合运算能力,不能疏忽反思,要经常积累体会。

    观察算式里的运算符号,获得的视觉信息作用于大脑,激活了贮存的运算顺序。如看到150+120÷6×5这个算式里的加法、除法和乘法,就会想起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法。看到算式300-(120+25×4)里有括号,就会想到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因此,进行混合运算首先要仔细观察算式,了解其中有哪些运算。各次“想想做做”里安排的“比一比、算一算”,同组的几道算式里的数都相同,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置不同,应用的运算顺序随之有所变化。这些练习有助于学生细致地观察算式,加深对运算顺序的认识。

    150+120÷6×5和300-(120+25×4)这两道混合运算题,第一步先算什么,都不是一条运算顺序的规定就能最终确定的。在前一道算式里先算除法,还因为在120÷6×5这部分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顺序。在后一道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的乘法,还因为有先乘后加的顺序。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就寓于这样的数学思考之中。

    一道式题算完以后,回顾一下所用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步骤,从中获得体会就是在总结、积累计算策略。每次反思的时间不需要多,往往瞬间就能完成,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这样做。

    (3) 教学中还应注意的地方。

    第一个地方是第35页“试一试”。四年级(上册)教学运算顺序时只计算含有两个运算符号的式题,因此,在一道算式中只会是乘除同级运算与加减同级运算或者是乘、加(减)与除、(加)减两级运算。把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成两条,即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本单元教学三步的混合运算,算式里有三个运算符号,出现了乘法、除法、加(减)法存在于同一算式的情况,需要把原来分两条表述的运算顺序合并成一条完整的运算顺序。“试一试”下面的一句话是对原有运算顺序的重组,虽然不是全新的知识,但毕竟是新的认识,教学中要有相应的建构过程。

    第二个地方是第37页“想想做做”第2题。其中出现了类似(26+14)×(70-30)这样的有两个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两个小括号里的运算可以同步进行。教材没有为这种情况设例题,也不想直接告诉学生可以怎样算。希望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与计算中体会可以这样算,自觉地这样算。

    第三个地方是第41页第2题。不算出得数直接判断各组的两道题哪一个得数大。这里的判断是在掌握运算顺序,对算式“整体——部分——整体”感知基础上进行的,能发展学生的数感。学生的思考应该是多样且具有个性的。

    2 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结合计算教学,本单元编排了许多实际问题,有两步计算的,也有三步计算的。都安排在“想想做做”里,要求学生独立解答。这些实际问题的题材广、类型多、无固定模式可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对学生既要放手,又不能放任。所谓放手就是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不要编许多例题一类一类地教。所谓不放任就是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积累了一些数量关系和思考方法。给学生的指导应体现在帮助他们回忆和应用已有的解题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解题策略。

    (1) 用列表等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从中找到解题线索。

    学生在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里已经学习了用列表等方法解决问题,在本单元要继续使用这些方法。在解题前让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整理,特别是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思路打不开、解法想不出的时候,更要提醒他们整理信息。这种策略用于第36页第4、6题,第38页第6、8题,第42页第8题特别有效。

    (2) 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从中找到解题步骤。

    学生对求两个数有一共多少、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问题是比较熟悉的,知道这些问题分别用加法、减法和除法计算。第38页第7、9题,第41页第4题和第42页第7题都是求总和或求相差数的问题。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有困难,只要指导他们读读要求的问题、想想应该用什么方法算、找找还缺少什么条件,他们就能逐步理出解题的思路。

    还有一些问题是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数量关系往往是通过与问题直接有关的某个已知条件表达出来的。如第36页第5题“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第37页第5题“五年级的参赛人数是三、四年级参赛的总人数的2倍”。只要指导学生找到这样的条件,弄懂这些条件的意思,困难也就解决了。

    新课程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不讲数量关系,恰恰相反,新课程十分重视数量关系。《标准》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掌握数量关系是伴随着对四则计算意义的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化”思考实现的。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8篇)篇三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

    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

    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8篇)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具准备:

    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8篇)篇五

    在反思中教师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可以充实自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数学源于生活”。尽管运算顺序是一定的,但在课堂上我还是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教学新知时,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借助生活经验,通过解决“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元”、“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主动地接受新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的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首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顺序算一算,再出六道题其中有两道是以前学过的同级运算让学生辩一辩,最后出三道改错题让学生改一改。学生在这一系列的练习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体会到了这些知识的价值。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了新知,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最后利用智慧岛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适度的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产生了几个困惑:

    2、学生列出20+(3×5)时,如何解释这里不需要小括号?

    核心提示:本节课采用情境串教学,设计了大量的游戏性、活动性的教学环节,符合儿童天性好玩、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涨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小红回姥姥家的实际问题引入,这样贴近生活,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

    本节课采用情境串教学,设计了大量的游戏性、活动性的教学环节,符合儿童天性好玩、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涨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小红回姥姥家的实际问题引入,这样贴近生活,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教师相信、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

    加强估算教学,有利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可以保证让每个学生在掌握一般方法的前提下,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4、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8篇)篇六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还初步接触过乘加、乘减。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内容包括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

    计算工具在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已经相当普及了,人们已经不大需要使用纸笔进行大数目、多步数的计算。但是,四则计算的原理与方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仍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这些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更好地使用计算工具的前提,也是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载体。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都只有两步计算。教材按算式中含有的运算,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分成三段进行:先教学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的,再教学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最后教学算式中有小括号的。

    1 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运算顺序是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遵循的规则。为什么在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除)法?为什么要先算小括号里的运算?教材让学生结合现实的素材体会这些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就是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和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原因。在教学运算顺序时,教材在三段内容里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1) 第30页例题的教学方法是先唤醒已有经验,再扩大外延,在同一类型的多种具体现象中抽取共同的特征,发现的规律就是教学的运算顺序。例题先从“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这个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5×3+20,这个算式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乘加”,他们已经有“先算乘法”的经验,教材及时指导学生用递等式表示计算的步骤。然后,例题从“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列出算式50-18×2,让学生结合这个实际问题要先算2盒水彩笔的钱理解这个算式要先算乘法。最后,教材在上面两个实际问题和两个综合算式里归纳“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在这段内容里,运算顺序是教学的重点,教材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突出了运算顺序;用递等式表达计算步骤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在例题里画出蓝线引导学生把各步计算的结果写在它的上面,从而知道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应该写在什么位置。“想想做做”围绕按照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和写出计算步骤这两个主要内容而设计,第1、2题“说一说每一题应先算什么”以及改错练习,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第4题把乘加、乘减分别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设计成题组,学生边计算边比较,温故而知新。把乘加、加乘安排在一起的题组,再次鲜明地突出了运算顺序。

    (2) 第32页的例题仍然按“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数学式子——概括运算顺序”的线索编写,但给学生的探索空间比前面的例题大得多。教材采用和前面相似的教学线索,给学生留出运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首先是教材提出买1枝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要多少钱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地列综合算式。他们可能列式80÷10+12,也可能列式12+80÷10。列出的两个算式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要先算1枝钢笔的价钱。其次是教材让学生独立地计算列出的综合算式,按照自己的计算步骤细致地算一遍,在计算和比较这两个算式中能看到相同的运算顺序。再次是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1盒水彩笔比1枝钢笔贵多少元这个问题,体会在有除法也有减法时的运算顺序。这样,运算顺序就不再是机械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领悟的;运算顺序就不再是对学生的硬性规定,而是解决问题的需要。学生已经初步有了用递等式表达运算顺序的经验,例题没有在综合算式中加蓝线指导第一步计算得到的商的书写位置。教学时要让学生看到,列出的两个综合算式虽然都是先算除法,但由于除法在综合算式中的位置不同,所以商应写的位置也不同。

    (3) 第34页的例题凸现新的矛盾教学小括号,在了解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知道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在列综合算式时出现了一个矛盾:解决实际问题要先算买了1个书包后还剩下多少钱(即先算综合算式里的减法),而算式50-20÷5应该先算除法(已有的运算顺序)。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教材告诉学生:这里要先算减法,综合算式里必须添上小括号。这句话既引出了小括号,又阐述了小括号的作用。因此,算式中有括号时,应该先算括号里的运算。在“想想做做”里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第1题着重练习算式中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的运算。第2题汇集了各种两步运算的题,有括号的和没有括号的,只有同级运算的和含有两级运算的,这些题综合在一起通过计算和比较,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运算顺序。而且把6小题分成三组,同组两小题的差别只是有或没有小括号,通过计算和比较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上或去掉小括号都改变了原来的运算顺序,最终改变了算式的结果。第7题通过对同一组的两道题的算一算和比一比,让学生发现减法的一个性质,为以后教学简便运算作铺垫。

    2 在教学运算顺序的同时,教学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学段里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都是分步列式解答的,本单元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些实际问题。在列分步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时,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两个连续的简单问题,并分别列出两个简单问题的算式。列两步计算问题的综合算式,还要进一步在头脑中把两个简单问题和算式组织在一起,学生的思维在“组织在一起”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教材在教学综合算式时作了下面的安排。

    (1) 初步体会。

    第30页例题的第(1)小题,先让学生列分步式求“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然后告诉学生: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的是综合算式5×3+20。这是学生首次接触综合算式,他们观察教材列出的综合算式,能初步知道综合算式是分步算式合成的,初步体会到综合算式解答实际问题比列分步式要稍快一些。例题的第(2)小题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试着列综合算式。

    教材让学生体会列综合算式的方法,可以先列出分步算式,再合并成综合算式,也可以直接列综合算式。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依据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第(1)小题是把3本笔记本的钱和1个书包的钱相加,第(2)小题是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想想做做”里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买两样东西应付多少钱或应找回多少钱,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学生比较熟悉,列综合算式不会有多大困难。

    (2) 逐渐学会。

    第3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里的实际问题与前面教学的内容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解决的问题不限于求总和与求剩余,还有求相差数(贵多少、便宜多少);二是要求不列分步算式,直接列综合算式。教材突出列综合算式时要依据问题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先想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再列综合算式的习惯。如例题里两个小卡通与学生的对话,讲的就是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也是列综合算式时的依据。

    (3) 学习思辨。

    第34页例题的解题思路是先算出买书包后剩下的钱,再算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剩下的钱除以笔记本的单价。在算式50-20÷ 5里,有减法也有除法,应该先算20÷5。为了先算这个算式里的减法,需要在算式里添上括号。这里就有对算式50-20÷5进行思辨的活动,在算式里添上括号是思辨的结果。类似第35页第5题要先算会议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再算平均每平方米铺多少块地砖。对算式384÷12×8进行思辨,就知道应该为12×8加上括号。对列出的综合算式进行思辨,看算式的运算顺序是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一致,能及时发现列式中的错误,保障问题正确解决。

    第36页第10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这道题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再次体会减法的性质。

    本单元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教学本单元后,学生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分步算式,不要作统一规定。

    另外,教材里还有部分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主要目的是锻炼思维。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体会条件信息里的联系是多向的。如第38页第10题里,从5个乒乓球装一袋和每4袋装一盒可以知道一盒里有5×4=20(个)乒乓球;从5个乒乓球装一袋和一共有800个乒乓球可以知道一共装800÷5=160(袋)。二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当求得一盒装20个乒乓球后,就可以通过800÷20继续求一共装多少盒;当求得一共装160袋后,就可以通过160÷4继续求一共装多少盒。对用不同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适当地控制,不要频繁地提出一题多解的要求,要允许部分有困难的学生逐步达到这个要求。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8篇)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通过操作,体会10的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3、通过整理算式,发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快速凑10,掌握1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掌握10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教材主题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设计意图

    一、课前准备

    二、创设情景

    三、自主探究新知

    积极抢答,说出得数

    各自说说自己的分法

    生1:9个一堆,1个一堆

    生2:8个一堆,2个一堆

    1、动手摆一摆,汇报相应算式

    2、交流算式

    3、跟老师一起整理算式

    4、讨论,发现规律

    5、汇报结果,齐读规律

    复习9的组成,出示9以内的口算卡片,让学生说得数

    过渡:大家的分法真多!这节课我们就要用这种观察方法来学习10的加减法

    1、让学生用学具代替10个苹果,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指名说出相应的算式

    2、全班交流所有的算式

    3、引导学生整理这些算式

    4、讨论: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如果没有图,怎么想它们的得数?

    5、组织学生汇报

    复习旧知

    创设情景,了解10的组成,为探索10的加减法作准备

    四、练一练

    五、数学游戏

    1、踊跃汇报

    2、独立完成,在小组内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讨论完成第3题

    4、根据算式说对应的意思,如:河里有10条鱼,小猫吃了8条鱼,还有几条鱼?

    10-8-=2

    完成填空

    同桌合作,做手指游戏

    1、第1题:指名说一说

    2、第2题: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完成

    3、第3题

    让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出算式

    如果机灵狗再网上爬呢?

    4、出示第4题情景图,让学生根据每个算式说说相应的意思,并完成填空

    提示:最后一个算式表示小猫一条鱼都没有钓到

    通过练习巩固10的加减法

    进一步巩固10的组成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10的加减法

    9+1=1010-1=9

    1+9=1010-9=1

    8+2=1010-2=8

    2+8=1010-8=2

    备注: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8篇)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熟练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 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作业。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2、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6。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8篇)篇九

    《万以内数的认识》:

    本课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的基础,因此,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多样活动,数形结合,内化迁移,让学生掌握数数方法的同时,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2、能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感受数位产生的必要性,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通过数一数、拨一拨和估一估等活动,充分感悟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数,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

    教学难点:

    数“拐弯数”,即接近整百、整千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纸张和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课件演示:体育馆情境图

    1、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2、数一数:

    (1)一排位置:学生说说可以怎么数?(一个一个的数)

    (2)一百个位置:学生说说怎么数方便?(十个十个的数)

    (二)揭示课题:比一百更大的数怎么数呢?今天,大家一起来探究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为学生提供现实素材,初步感知大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数感埋下伏笔。

    二、经历数数,感悟方法

    (一)在演示中感知:

    1、课件演示:1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一个一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一,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一十。

    2、课件演示:10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十个十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十,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百。

    3、想一想:找到了一百个小正方体,接下来你想怎么数呢?

    (1)数一数:学生独立一百一百地数。

    (2)说一说:数到九百后是几个百?(10个百)10个百是多少呢?板书:10个百是一千。

    (3)整体感知1000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数形结合,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和意义;通过知识迁移,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二)在操作中感受:

    1、分组合作数小棒。(4人一组,每人准备53根小棒,10根一捆)

    (1)一根一根地数:从一百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一百二十二;从一百九十八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二百零三。

    (2)十个十根地数:从一百起,十个十根地数到二百一十。

    (3)师生合作数小棒。

    一百一百地数:从二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从一百二十起,一百一百地数到六百二十。

    2、同桌合作拨珠子。

    按下列要求在计数器上边拨珠子边数数。

    (1)从一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

    (2)从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

    (3)从九百八十二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

    3、合作归纳说方法。在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遇到拐弯数时怎么办。

    设计意图: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借助小棒、计数器,边操作边数数,感悟多样的数数方式,充分感受十进制关系,主动建构了1000的意义。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与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在比较中感悟:

    估一估,比一比,感悟生活中的1000。

    1、1000张纸。教师先出示100张纸,让学生猜一猜,再用手比划1000张纸有多厚,最后教师出示1000张纸让学生实际体验。

    2、1000个人。一个班的学生大约50人,多少个这样的班级才有1000人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生活中的1000,作为学生比较的对象,从而加深对1000的认识,领会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数感。

    三、深化练习,提升数感

    (一)填一填。

    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

    2、九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3、六百八十九的相邻数是()和()。

    (二)数一数。

    1、练习十六的第1题。让学生脱离计数器抽象地数数。

    2、练习十六的第2题。让学生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三)想一想。

    找规律填数:

    1、336、337、338、339、()、()

    2、580、590、()、()、620

    3、()、900、800、700、600、()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练习设计,旨在巩固新知,感受数数方法的同时,深化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归纳延伸

    (一)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二)归纳延伸:通过个、十、百、千的认识,你还想到什么?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8篇)篇十

    第一课时:

    除法(一)认识竖式

    课本第2页~第3页 分苹果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投影仪,学生准备小圆片。

    一、 问题引入

    显示20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 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 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b. 用除法算式算:20÷5=4,所以可以放4盘。

    (3) 同桌同学合作用20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 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20÷5=4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20÷5=4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8篇)篇十一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主题图、投影片

    小棒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8篇)篇十二

    1、在抛硬币、摸球等游戏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有些事情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不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一定发生的。

    2、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等探索活动过程,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3、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件确定性的.描述,提高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力,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多媒体课件、一元硬币、白、黄球若干等。

    一元硬币、摸球游戏工具。

    1、联系生活,解决问题。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抛硬币这一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形象地揭示数学源于生活,并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道理。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经验,以分组教学、合作交流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拥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自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尊重学生,和谐发展。今天的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因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以上新课程理念的基点便是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营造一种新型的、更有人情味的课堂教学形式。

    创境设疑——组织探究——启发巩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玩中学、学中用。

    游戏1:抛硬币。

    师:(出示一枚1元硬币)大家看,这是一枚1元的硬币,(将其放在投影上)这一面写着1元,我们叫它正面,(翻面)这一面我们叫它反面,咱们做的第一个游戏就是抛硬币。

    (板书:抛硬币)。

    师:猜猜看,我们要怎么玩?

    生:把硬币在桌上一转,再用手一按,看是哪面朝上。

    师:说得差不多,咱们的玩法就是把硬币往上一抛,猜它落地后哪面朝上。

    (二位学生上台)。

    师:你们的任务就是观察硬币落地后哪面朝上,并大声给班上同学汇报,明白吗?

    (生点头)。

    师:好了,老师要抛了,猜猜硬币落地后哪面朝上?

    生:正面朝上。

    生:反面朝上。

    (师抛硬币,台上二学生观察后给其他同学汇报)。

    师:老师又要抛了,再猜猜哪面朝上,跟小组同学说说看。

    (生在小组内热烈地猜。师抛硬币,二生再次观察汇报)。

    师:谁愿意也来玩一玩?

    (一位学生抛硬币,同桌猜,共进行3次)。

    师:好了,我们不玩了,静下来回忆一下,刚才抛了这么多次,你们看到的是什么情况呢?

    生:一会儿是正面,一会儿是反面。

    生:第一次是反面,后来又是正面、正面、反面、正面。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样的情况在数学上可以说硬币落地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板书:可能也可能)。

    师:谁能也像这样说一说?

    生:硬币落地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游戏2:摸球。

    师:(出示盒子)现在咱们来玩一个摸球的游戏。看,这是什么?

    生:正方体纸盒。

    师:(摇一摇盒子)知道里面有些什么吗?

    生:球。

    师:(指盒上标签)对,里面有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谁愿意上台和老师一起玩?

    (生踊跃举手,一位学生上台)。

    师:咱们两人这样分工:我摸,你猜我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台下同学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看。师动作夸张地做出不看盒子的样子,摸出一个球捏在手上)。

    生:-。

    (师展开手掌正好是-。台下同学鼓起掌来,猜中了!第二次、第三次过程同上,猜中的学生鼓掌,没猜中的有点失望)。

    生:不能看。

    师:第二,每人连续摸4次,摸出来之前其他小组成员先猜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在展示给大家看一看。摸出来以后放进去搅一搅,再摸第二次。(生积极地投入到摸球猜球的游戏中,师巡视并参与到各组的游戏中,直到各组游戏完毕)。

    师:同学们摸了这么多次,也猜了这么多次,我想问问大家,1、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

    生:没有。

    生:有时猜对,有是没猜对。

    师:2、怎么这么多同学都没有全猜对呢?是什么原因呀?小组内讨论一下,想想是什么原因。

    (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生:球装在袋子里,看不见。

    生:里面有白球和黄球,有时摸到的是白球却猜成黄球,有时摸到黄球却猜成白球。

    生:里面有黄球和白球,我们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师:可能从这个袋中摸到黑球吗?

    生:不可能。

    师:可能从这个袋中摸到红球吗?

    生:不可能。

    师:可能从这个袋中摸到除白球和黄球以外其他颜色的球吗?

    生:(频频摇头)不可能,因为里面只有白球和黄球。

    师:同学们真聪明,因为袋中只有黄球和白球,所以呀,我们不可能从中摸到除黄球和白球以外其他颜色的球。

    (板书:不可能。)。

    (一位学生上台)。

    师:不过这次是你摸,老师猜,好吗?

    (生摸出一个球,学刚才老师的样子捏在手上。)。

    师:白球。

    (生再摸,师再猜:白球。生又摸,师想都不想地猜:白球。)……。

    (生纷纷举起手来。)。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

    生:老师知道里面有什么球。

    生:里面都是白球。

    生:可能是一种巧合。

    师:很多同学都说对了,老师的确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颜色的球。(师打开袋子,拿出里面的6个白球,展示给学生。)。

    生:(小声嘀咕)里面装的是6个白球,当然每次摸出来的都是白球了。

    师:里面装的是6个白球,我摸出一个——。

    生:肯定是白球。

    生:一定是白球。

    师:如果袋里装的是6个黄球呢?

    生:摸出一个,一定是黄球。

    (师板书:一定。)。

    生:愿意。

    师:第一个要求就是在袋子里放8个球,摸一个,一定是黄球。

    (一位学生上台数出8个黄球放进袋里,台下学生给予了掌声,表示认同。)。

    师:第二个要求还是在袋里放8个球,摸一个,不可能是黄球。

    (一位学生上台从拿了8个白球放进袋里,台下学生有给予了掌声表示认同。)。

    师:第三个袋里仍然放8个球,摸一个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一位学生上台从两种球中里各拿出4个放入袋里,台下学生再次给予掌声。)。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可以放5个白球,3个黄球。

    生:可以放6个白球,2个黄球。

    生:可以放1个白球,7个。黄球……。

    师: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什么事情可能发生?

    生:可能发生地震。

    生:可能发生洪水灾害。

    生:明天天气可能更热。

    师:那什么事情一定发生?

    生:人一定会老,头发会白。

    生:地球一定在转。

    师: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

    生:公鸡不可能下蛋。

    生: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

    师:好了,同学们,咱们今天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小调查,回去问问爸爸妈妈,查查资料,看看生活中哪些事情可能发生,哪些事情一定发生,哪些事情不可能发生。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8篇)篇十三

    :能结合现实情境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个性化修改。

    熟练认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示的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和快到几时四种时刻。

    钟表模型。

    1课时。

    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同位。

    演示旗杆在四个时刻(四个时刻用钟表出示)的影子,(也可以让学生提前自己量一量)让学生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各小组选出代表,组间交流各组发现的规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评价,及时小结,及时发放丰收园里的大苹果。

    1、实物投影出示教材14页第4题,先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空,再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故事,并让学生谈体会,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孝敬老人等方面的品德教育。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5页第6题,做后对答案。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8篇)篇十四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我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但处理的还是不够细致,对问题的剖析不够透彻,对课本的解读不够深入,还有就是对学生的竖式书写的方式习惯要求不够严格,导致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存在错误情况有:

    1、学生抄错题。在列竖式时将数字或者运算符号抄错,导致错误率高。

    2、学生书写不规范。例如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学生在书写时由于不规范会导致计算时将数位看错,造成错误;还有就是最底下的横线必须要求用直尺画,这样更加美观。

    3、计算时,尤其是减法运算时,会出现倒减(从高位减起)的情况。

    4、计算时的进位和退位的“1”会经常忘记计算。

    5、等号的后面往往忘记写得数。

    面对这些错误,我认为重要的是整合错误资源。我和学生一起找错误,抓典型事例,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者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做到自己检查,自己改正。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出错误,例如提问“我们从十位算起可以吗?”勾起学生的思考,避免类似的错误。这些是我们在课堂上能做的,但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与其他内容的学习,它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在纠错的道路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也非常重要。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8篇)篇十五

    《角的初步认识》: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ppt课件。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黑板上画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2、老师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让学生看图,这几个图形里都有角,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这就是角。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片让学生找角。学生一一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我们现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学们找找看,(请学生来指一指。)学生回答:课桌的角、课本的角、门和窗的角等等。

    4、师:同学们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一遍,老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个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角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7、师: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8、比较角的大小,放两个同样大小的角,但是边不一样长,提问学生,哪个角大,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角大(放幻灯片),老师问学生是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哪?同学们看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口的大小有关。

    9、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10、折角: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折几个角,同桌比较一下大小。再用一张圆形纸折,看学生能否折出角,老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8篇)篇十六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表象。

    1、量一量我们的课桌面有多长。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质疑: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用同一种测量工具)看来,只有在测量时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你知道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尺子)对了,尺子就是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1、认识尺子。

    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尺子有些什么?

    师小结: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刻度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0刻度,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其实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尺上指

    1厘米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点击课件,出示“1厘米”) 生:从0到1。

    师:对了,这就是1厘米。(课件出示)除了这一段,你还能找到哪段也是1厘米吗?

    师:(小结)我们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叫做一大格,(板书:1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板书:1厘米)也可以写作1㎝(板书:1㎝)。

    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个我们以后来认识。

    (2)用手比

    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指给同桌看。

    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比划得正确吗?用尺子去检验一下。

    (3)生活中找

    睁开你的眼睛,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

    师:现在,老师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注意听清楚,这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我们的食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说一句奖励一个贴画。(田字格的边长,橡皮的厚度,数学书的厚度,文具盒的厚度--)

    3、认识几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归纳出: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

    4、学习用厘米量。

    (1) 先让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长。让学生说出答案。

    师:究竟谁量得对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量的。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小棒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小棒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长。”

    (3)学生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

    (4)判断。

    课件同步,出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那种测量方法对。

    (5)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五、板书

    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8篇)篇十七

    p1-2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1-3题

    1、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操作、分析、比较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究意识,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

    在具体的情境和操作活动中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初步学会将物品进行“平均分”

    磁性黑板、12根小棒、12个桃子

    12根小棒

    一、复习铺垫

    1、看图让学生回答

    说说图中表示的分别是()个()。

    2、学生摆小棒:3个2,3个4

    二、展开新课故事导入

    有一天,沙和尚、猪八戒、孙悟空三兄弟来到一座山脚下,口渴、肚子饿,猪八戒摸摸口袋里只有6个桃子了。“来,沙师弟你2个,大师兄1个,俺老猪肚子大就3个。”“嗨!凭什么你多吃,哪次妖怪不是俺老孙降的,我该多吃”,孙悟空气愤地说。站在一旁的沙和尚说:“平时重活儿是我做的,重担是我挑的,我该多吃。”“我!”“我!!”“我!!!”他们三兄弟争吵不停。其实他们三个为保护师傅都立下很大的功劳。聪明的小朋友,请你们帮他们分一分桃子,让他们别争吵下去了。

    用小棒分一分,交流分法。讨论:为什么每人2个他们就不争吵了呢?

    2、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像刚才,把6个桃子分给3个人,每人2个,每人分得的个数怎么样?(同样多)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教师板书课题。

    练习:填空,把6个桃子______分给3个人,每人______个。

    3、教学例1、

    独立分一分,指名演示。

    小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

    4、试一试

    (1)想一想:如何把8个桃子平均分,试着自己动手分一分。

    (2)四人小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分的过程。

    (3)汇报分的情况,演示。

    (4)提问:为什么我们说这样分就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呢?

    5、教学例2、

    (1)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有几只猴子,几只桃子?

    教师边叙述边出示题目。

    提问:“每只小猴子分2个桃”,要我们怎么样去分?几个几个的分?

    (2)学生回答教师演示。

    (3)6个桃子,每只小猴分2个桃,可以分给几只小猴?想一想:老师刚才怎样分的?学生自己一边分,一边说一说分的过程。

    (4)请说说刚才我们是几个几个分的?为什么?

    6、试一试

    (1)教师示范操作分小棒,拿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共分成6堆。

    说明,每2根放一堆,也就叫“每2根一份”。

    提问:这里的小棒可以看作几个几?说明12里面有几个2?(板书)

    (2)照样子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12里面有几个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第一幅图上是什么?说明了什么?(5块饼干作为一份,把它们圈在一起。)

    请学生照样子把剩下的饼干每5块一份,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

    独立完成第二幅图。

    (2)我们在分这些物品时是怎样分的?属不属于“平均分”?

    2、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看图,了解题意,学生分小棒的方法来分一分,根据分的结果完成填空。

    3、快乐一刻:我们排队做游戏:20个小朋友排成两队,怎么排最整齐?排成四队呢?

    四、全课小结:怎样分是平均分?在生活中你把东西平均分过吗?举个例子。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8篇)篇十八

    知识与能力

    1、学生掌握用除、乘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1、乘、除两步运算的方法。

    2、理解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例4主题图

    1、创设情境。

    出示例4。

    儿童商店情景图

    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指名)

    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2、合作探究。

    小明说:“我想买5辆小汽车。”

    小红问:“你应付多少钱?”

    要求应付多少钱怎样来计算?小组讨论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列式计算:12÷3=4(元)

    4×5=20(元)

    做一做:

    请学生说图意

    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

    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说给别的小朋友听听,然后独立写出来。

    二、巩固练习

    1题:出示矿泉水图

    指名说图意、提问题、列式计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题:说图意、列式计算、独立完成。

    3题:气球图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

    12÷3=4(元)4×5=20(元)

    2023年小学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通用18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优秀作文 读后感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