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物理声现象教案(优秀16篇),16篇

    物理声现象教案(优秀16篇)[ 工作计划 ]

    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4-04-04 08:40:48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工作计划是在一段时间内对教师的教学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促使教师思考和反思,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份较为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提高教学效果。教学工作计划是在一段时间内对教师的教学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促使教师思考和反思,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教学工作计划呢?了解教学要求和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形成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流程,这些都是撰写教学工作计划时需要考虑的要点。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利用好教学场景和教学环境,这些都是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教学工作计划所需考虑的因素。如果您正在制定教学工作计划,以下是一些参考范文和案例,也有一些撰写教学工作计划的技巧和步骤,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物理声现象教案(优秀16篇)篇一

    2.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从实验事实中归纳、概括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能力。

    (二)教具。

    蹄形磁铁4~6块,漆包线,演示用电流计,导线若干,开关一只。

    (三)教学过程。

    1.由实验引入新课。

    重做奥斯特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

    此实验称为什么实验?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

    (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能产生磁场)。

    进一步启发引入新课:

    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可以生磁,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下面我们就沿着这个猜想来设计实验,进行探索研究。

    2.进行新课。

    板书:〈一、实验目的: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提问:根据实验目的,本实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

    师生讨论认同: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必须有开关。

    教师展示以上实验器材,注意让学生弄清蹄形磁铁的n、s极和磁感线的方向,然后按课本图12—1的装置安装好(直导线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进一步提问: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呢?

    我们先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磁,反过来,我们可以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是平放?竖放?斜放?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磁场的强弱对实验有没有影响?下面我们依次对这几种情况逐一进行实验,探索在什么条件下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

    用小黑板或幻灯出示观察演示实验的记录表格。

    教师按实验步骤进行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每完成一个实验步骤后,请学生将观察结果填写在上面表格里。

    实验完毕,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上述实验说明磁能生电吗?(能)。

    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磁生电现象?(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或斜着运动时)。

    为什么导体在磁场中左右、斜着运动时能产生感应电流呢?

    (师生讨论分析:左右、斜着运动时切割磁感线。上下运动或静止时不切割磁感线,所以不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此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归纳、概括后,教师板书:

    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电磁感应现象。

    板书课题:〈第一节电磁感应〉。

    讲述:电磁感应现象是英国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的。他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发现了这一现象。这种热爱科学。坚持探索真理的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现象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开辟了电的时代,所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

    提问:我们知道,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呢?它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保持上述实验装置不变,反复改变磁场方向或改变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方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电流表的偏转方向。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磁场方向、导体运动方向变化时,指针偏转的方向也发生变化,即电流的方向也随着变化)。

    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学生归纳、概括后,老师板书:

    〈二、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导体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是什么力做了功呢?(外力)。

    它消耗了什么能?(机械能)。

    得到了什么能?(电能)。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实现了什么能与什么能之间的转化?(机械能与电能的转化)。

    3.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探索研究了哪几个问题?

    4.布置作业 课本上的练习1、2题。

    (四)说明。

    1.这节课的关键是设计并做好演示实验,实验的可见度要大。有条件的学校可改做学生实验或用幻灯演示。

    2.要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培养学生从实验事实中归纳、概括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物理声现象教案(优秀16篇)篇二

    一、声音的产生: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勤于动手,多做物理实验。

    普朗克说:“物理定律不能单靠‘思维’来获得,还应致力于观察和实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正是拓展思维、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时期,通过演示和实验能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增强实验动手能力,培养自主实验的意识。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实验原理,有助于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拉近学生们和物理的距离,让学生们觉得物理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减少对物理学习的恐惧和抵触情绪。

    实验并不一定要都在课堂上做,那样时间可能也不会允许。老师可以安排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们回家完成。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去做的实验有:测量盐水和糖水的凝固点,往热水瓶里倒水音调的变化,敲击含有不同体积水的同一瓶子音调的变化,用一张纸盖住装满水的杯子倒置水不会流出。

    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模式。

    对于很多初中学生来说,物理是很难学好的一门课,特别容易听不懂,所以初中物理老师讲课过程中要适当暂停,及时检查听课质量特别重要。比如,随机提问几个课堂小问题,学生答对了给予几句口头表扬,学生也乐于继续听,有了互动,也方便教学继续进行。

    同时要反复叮嘱学生们注意概念的理解和辨析,理解其物理意义,只有基础概念理解好了才有物理根基。对于基础性的知识决不能模棱两可,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拿出自习时间来背诵和记忆,课堂进行提问检查。

    老师教授新课时,要多结合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来进行类比教学和举一反三。在课堂上,多讲解一些考试中的重点例题,对于一些比较难和偏的问题,可以让感兴趣的同学课下请教,照顾整体同学的学习进度,不可因小失大。

    物理声现象教案(优秀16篇)篇三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随机检查概念;。

    2.导入新课。

    (1).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请同学们讨论: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突然。

    变成一个无声的世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

    (2).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

    3.探究“声音的产生”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实验:将一只长尺沿着桌边放好,拨动直尺露出桌子的一边,然后再使其停止。

    振动.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再看一看图1-1(a)、(b)两个实验,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介绍什么是声源?并让学生举出哪些物体是声源。

    4.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

    (2).教材图1-2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3).教材图1-3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4).教材图1-4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

    在真空中传播.

    (5).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

    5.声音是一种波,声具有能量。

    (1).由水波的产生类比得出:声音是一种波。

    (2).教材图1-7所示的实验,总结得出:声具有能量。

    (3).指导学生阅读“用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石头”

    6.小结(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7.课堂练习:。

    (1).教材p10。

    (2).将拨响的琴弦用手一按,响声立即消失原因是()。

    a声音被手挡住了b声音被手吸收了。

    c琴弦的振动变小了d琴弦的振动停止了。

    (3).在月球上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这是因为。

    ()。

    a说话时声带没有振动b月球上没有传声介质。

    c产生的声波被月球吸收了d耳朵失去听觉。

    (4).下列实验与实例,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看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

    (5).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是关。

    于被埋在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最有效的方法是:()。

    a大声呼救b静等营救人员前来营救。

    c见缝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d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

    ____________传播的.

    (7).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能传声.

    (8).歌中唱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声源分别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隔墙有耳”这句谚语主要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__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物理声现象教案(优秀16篇)篇四

    怎样判断物体带电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上述现象表明:

    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例1.用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物体能够轻小物体。

    例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a.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b.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摩擦产生了等量的质子和中子d.摩擦产生了电子

    例3.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上经常吸附很多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

    a.灰尘的自然堆积b.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能力

    c.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空气中灰尘d.电视机工作时屏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例4.验电器的工作原理,验电器的作用是。

    1.同种电荷相互______(吸引/排斥);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吸引/排斥).

    2.带电体吸引____________,如塑料小球,通草球等.

    3.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a.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b.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4.已知带电物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去靠近一个轻小物体,发生如图所示的情景,则该轻小物体的带电情况是()

    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

    c.不一定带电d.一定不带电

    5.知道了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就能解释物体的带电与不带电。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

    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

    b.物体内部原子个数与电子个数相等

    c.物体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物理声现象教案(优秀16篇)篇五

    本章的内容,特别是对磁场性质的定量描述,是以后学习电磁学的基础。本章的内容按照这样的线索展开。磁场的性质——磁场性质的定性和定量描述——磁场对电流和运动电荷的作用——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应用。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磁感应强度、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和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磁感应强度描述了磁场的性质,它比较抽象,同时也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掌握左手定则,熟练掌握安培力和洛伦兹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计算,这是学好后续课程的基础。由于高中阶段有关磁场的知识大都是通过分析、逻辑推理和理论推导得出的结论,抽象思维上的难度比较大;而电流(运动电荷)方向,磁感应强度方向及磁场对电流(运动电荷)作用力的方向分布在三维空间,这就要求大家要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除了掌握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列举磁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古代在磁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关注与磁相关的现代技术发展。

    例1观察计算机磁盘驱动器的结构,大致了解其工作原理。

    1、了解磁场,知道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例2了解地磁场的分布、变化,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会判断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

    3、通过实验,认识安培力。会判断安培力的方向。会计算匀强磁场中安培力的大小。例3利用电流天平或其他简易装置,测量或比较磁场力。例4了解磁电式电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通过实验,认识洛仑兹力。会判断洛仑兹力的方向,会计算洛仑兹力的大小。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以及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例5观察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例6了解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

    1、认识电磁现象的研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1磁现象和磁场。

    新课程学习。

    3.1磁现象和磁场。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知道磁场的基本特性是对处在它里面的磁体或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

    (3)知道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的。

    2、过程与方法:利用电场和磁场的类比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渗透物质的客观性原理。教学重点:磁场的物质性和基本特性。教学难点:磁场的物质性和基本性质。教学方法:类比法、实验法、比较法。

    教学用具: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小磁针、导线和开关、电源、铁架台、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教学过程:

    第1节磁现象和磁场。

    (一)引入新课。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现象的国家。早在战国末年就有磁铁的记载。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就是其中之一,指南针的发明为世界的航海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现代生活中,利用磁场的仪器或工具随处可见,如我们将要学习的电流表、质谱仪、回旋加速器等。进人21世纪后,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作为新世纪的主人,肩负着民族振兴的重任,希望同学们勤奋学习,为攀登科学高峰打好扎实的基础。今天,我们首先认识磁场。

    (二)进行新课。

    1、磁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磁现象”两段,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天然磁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永磁体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叫磁性。

    问题2什么是永磁体、磁性和磁极?磁体有几个磁极,如何规定的?磁性最强的区域就是磁极。

    2、电流的磁效应。

    教师: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请你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见解。电荷存在正负、磁体存在两极;电荷间有力的作用,且同号电荷相斥,异号电荷相吸;磁体间同样有力的作用,且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

    教师:电现象和磁现象间的相似是偶然的吗?如果你是一位物理学家,你会怎样认为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思考问题:

    问题3奥斯特是如何发现电流磁效应的?以前的实验为什么会失败?谈谈你的想法。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实验有何意义,竟使安培、法拉第对奥斯特有如此高的评价?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发表见解。

    3、磁场。

    提问:磁体对磁体有力的作用,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流对磁体也有力的作用。这些作用力都不需要直接接触,就能产生。那么,这些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不是不需要任何媒介物就能产生?答:是通过磁场产生的。

    教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通过磁场产生的?类比前面的学习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电荷间通过电场产生相互作用,那么,磁体和电流的周围必然会存在磁场,磁体间、电流和磁体间则通过磁场产生相互作用。教师:既然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对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磁体对电流会产生力的作用吗?电流与电流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学生:有。因为力是相互的。

    演示:如图3.1-3所示,通电导线与磁体间发生相互作用。学生:认真观察实验,体会磁体对通电导线产生力的作用。

    结论:磁场是存在于磁体或电流周围空间的一种特殊物质。磁体和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磁体间、电流和磁体间、电流和电流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产生的。

    问题:大家猜想一下,磁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呢?与电场的基本性质是否相似?

    学生: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与电场的基本性质是相似的。(电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产生力的作用)。

    结论: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力,它不是电荷之间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电场发生的(这一结论是从电荷间相互作用的现象结合“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推理得出的)。通过类比,可以推断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磁场也具有物质性。问题:请大家思考,悬吊着的磁针为什么会指示南北呢?答:说明地球的周围有磁场,地磁场对磁针产生了磁场力。

    4、磁性的地球。

    教师:地球的周围存在磁场,地球实际上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它也有两个磁极,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地磁场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重合。观察图3.1-4,地磁场的南北极连线与地理的南北极之间有一个偏角,叫做磁偏角。磁偏角的数值在地球上不同的地点是不同的。而且,地球的磁极在缓慢地移动,磁偏角也在缓慢地变化。

    指出:许多天体和地球一样,也存在着磁场。如太阳、月亮、火星等都存在磁场。但它们的磁场有不同的特点。如火星的磁场不像地球的磁场那样是全球性的,而是局部的。因此指南针不能在火星上工作。对天体磁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5、课堂小节。

    6、作业:

    1、完成p81练习。

    2、3。

    教后记: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物理声现象教案(优秀16篇)篇六

    知识目标:

    1、了解静电的利用和静电的防止;知道静电的利用原理.。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联系实际,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学过程。

    1、静电的利用。

    教师出示有关静电的图片;

    (1)静电除尘(教师讲解)。

    (2)静电复印:(学生自学)。

    (3)静电喷漆(学生自学)。

    请同学思考:能否举出你知道的静电利用示例,你觉得,在哪些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静电?

    2、静电的防止:

    3、总结。

    物理声现象教案(优秀16篇)篇七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在射击时,瞄准的要领是三点一线,这是利用____的原理,光在____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2.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__来解释.

    3.射到平面镜上的平行光线反射后____平行的.(选填可能是仍是不)在反射时光路____.

    5.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度,如果入射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那么反射角是____度.

    6.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____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____现象.

    7.在碗底放一枚硬币,把碗移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的地方,保持眼睛和碗的位置不变,请一位同学向碗里加水,将观察到____,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

    8.如图所示的光路示意图中,mn是空气与玻璃的分界面,pq为法线,根据图示,mn下方的物质是____,折射角是____,反射角是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一束光线垂直地射到平面镜上,经反射后,反射角是。

    a.90b.0c.180d.45。

    2.一个人在竖直平面镜前以4.5m/s的速度离开平面镜,则像对镜的速度是。

    a.4.5m/sb.9m/s。

    c.拉长4.5m/sd.拉长9m/s。

    3.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很小的正方形小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是。

    a.圆形的b.正方形的。

    c.不规则的d.成条形的。

    4.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萤火虫不是光源。

    d.以上说法均不对。

    5.从平面镜里看到背后墙上挂钟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准确的时间应该是。

    a.1点20分b.10点20分。

    c.10点40分d.11点20分。

    a.沿顺时针方向转动10。

    b.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

    c.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0。

    d.沿逆时针方向转动10。

    7.若平行光线被某种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某一点发出的,则这种镜是。

    a.平面镜b.凹面镜。

    c.凸面镜d.潜望镜。

    a.平面镜可以扩大视野范围。

    b.平面镜里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

    c.该同学头部和脚部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全部进入眼内。

    d.此平面镜表面一定不光滑,相当于一个凸面镜。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不升高也不降低。

    10.下列关于折射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有。

    a.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大于入射角。

    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c.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有可能不变。

    d.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11.一支铅笔与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则铅笔与镜面间的夹角为。

    a.30b.45c.60d.90。

    a.30b.35c.45d.55。

    三、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为什么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桌子、墙壁等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2.通过篝火上方的空气看物体,为什么会使人感到物体在晃动?

    四、作图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根据甲图中所示的光线传播情况,在适当位置上放一平面镜.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图乙物体abc的像.

    2.在右图的方框中放置一平面镜,光线通过平面镜后的方向变化如图中所示,试画出平面镜并完成光路图.

    五、计算题(第26题8分,第27、28题各10分,共28分)。

    1.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通讯卫星,这颗卫星离地面高度是3580km.求从地面发射的电波到达卫星并从卫星返回地面的时间约是多少秒?(无线电波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等)。

    2.电线杆在阳光照射下影长6.9m,竖直立着的2m长的竹竿的影长2.2m,问电线杆的高度是多少?(太阳光可看作平行光,作出图后再解).

    3.太阳光线跟水平方向成40角,试问:

    (1)你如何利用平面镜使太阳光线照亮竖直井内的水面(要求作图说明).

    (2)计算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多少度?

    参考答案。

    1.光的直线传播真空。

    2.光的直线传播。

    3.仍然是是可逆的。

    4.漫反射。

    5.1200。

    6.折射反射。

    7.硬币的像光的折射。

    (提示: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确定位置的,即顺着折射来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来确定方位的)。

    8.玻璃3。

    9.b10.a11.a12.d13.c14.d。

    15.c16.c17.b18.b19.b20.d。

    21.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桌子、墙壁等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22.篝火上方的热空气上升,空气的密度发生变化(光在冷热空气间发生折射)因为折射光线的方向也发生变化,使得物体像的位置也在变,所以看上去好像物体在晃动.

    物理声现象教案(优秀16篇)篇八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现象,可更直观、形象地再现物理过程或情景,积极推动着物理学习。

    第一、可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物理现象,可有效导入新课教学,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如惯性现象的演示实验,教师可把若干棋子叠放于一块,再手拿一把直尺,同学们,若老师在这些叠放的棋子中抽出最底层的一个,却可保持上面其他棋子不动,你们认为可能吗?于是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意境中。

    第二、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当现象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表象时,学生才可脱离具体事物,进行多种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开始于感知操作,若缺乏一定的感知,学生在脑海中则难以形成表象,无法激活思维,这限制了知识的内化,因而学生对知识往往是死记硬背。

    如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相关时,教师可让学生动手实践,利用手指压下放于水里的乒乓球,使其亲自体会浮力的大小变化,然后指导他们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以获得正确物理表象,从而为后面物理问题探究的做好铺垫。

    第三、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观察方法与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能力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能力之一。

    当学生学会观察后,才会有增强对事物的敏锐感,从而把握事物本质属性,发现事物真正面貌。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主要为:观察具有目的性,可辨析对象的特点,了解所观察对象的变化及相关条件。

    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则需注意如下几点:观察需具有客观性、精准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目的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诱导学生,使其学会观察,积极思考,把握科学观察方法,形成正确的观察习惯。

    如探究如凸透镜成像规律,在观察凸透镜成缩小像与放大像现象时,学生会疑惑:为何凸透镜能成多种像,其条件是什么等。

    由物理本身看,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同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实验现象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有效手段。

    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利用形象、生动的实验现象,以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意识,让学生在分析物理问题时能够找出与之相关的物理现象为有效支撑点,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把握问题分析与研究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思维定势与前概念等影响,学生在认识物理现象上会出现一定的错误。

    因而,教师需指导学生抛弃错误的或者片面的认识,构建科学认识。

    如简单电路测量与连接问题,在做题时,学生出现的错误非常明显,譬如滑动变阻器阻值不可变化,在电源两极短接了电流表灯。

    其原因在于学生对这些仪器缺少有效感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借助一定的物理现象加以展示说明。

    另外,在新课导入时,教师也可借助小实验展开,以激发学生探究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当然,物象实验现象需要直观而简单,让学生易于感知。

    如学习压力时,教师可演示玻璃瓶受力而形变的物理实验。

    在施力前,教师可提出问题:以手来挤压玻璃瓶,玻璃管中的水柱会变化吗?这样,通过玻璃管中的水柱高度变化,展现了瓶体形变。

    2、指导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

    在物理现象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凸显物理过程的探究,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物理现象与教学的关系,切忌侧重物理现象教学,而忽视了对现象的研究,弱化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育,不然,学生仅仅看到物理现象,却没有把握学习目标。

    因此,在初中物理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展示的现象应与物理问题有一定的因果联系。

    如将一木块立于平面车上,当拉动小车后,这一木块也跟着车子共同运动。

    而当小车碰到障碍物忽然停下运动时,小木块会从车上翻倒下来。

    在此实验中,小木块翻倒,不能很好地体现物体将继续保持原运动状态。

    因为,翻倒这一本身则是小木块运动状态变化。

    而若在车上平放小木块,那么在车子忽然停下时,小木块则会“冲出”小车上,这一现象更贴合教学内容。

    其次,在物理实验现象教学中,教师需展示的现象需具备直观性与目的性,并突显主要矛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学习需要的物理表象。

    如滚摆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滚“滚摆运动变化”是观察对象,而“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则是观察目的。

    另外,教师还需选取生活化的教学素材。

    在物理现象教学中,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课本插图或图片、生活事例等均是重要素材。

    所以,在初中物理现象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掘多种有效的教学素材,并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物理现象。

    此外,教师还需有针对性地进行物理现象教学。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现象是丰富多彩的,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教材,考虑学生学习实情,找准学生知识切入点,有目的的、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物理声现象教案(优秀16篇)篇九

    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它可以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是: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的8次方m/s,用小写字母c表示;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

    光反射到任何物体表面的时候,有部分光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反射。

    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个规律叫作光的'反射定律。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的反射可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的每一条光线都会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光源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引起视觉,我们感到好像光是从后面的某点s'处发出的,那么s'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由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的来自那里,所以把s'叫做虚像。

    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2、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当光垂直入射的时候,传播方向不变;

    4、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发生了分解,这才解开了光的颜色之谜。

    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

    将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就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

    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的彩色光带就是光谱。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光谱中的可见光。在光谱的红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不可见光;在光谱的紫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紫外线。

    红外线的特点:

    (1)、热作用强;

    (2)、穿射力强。

    紫外线的作用:在医院的手术室、病房里,常可以看到用紫外线消毒灭菌;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因此在紫外线下识别用荧光物质作标记的钞票或商标;适当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被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面。

    物理声现象教案(优秀16篇)篇十

    1、“9的魔力”

    解密:这是由于秒针在“9”所在的这个位置处受到的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那什么是重力矩呢?

    力矩:就是力和力臂的乘积。其中力臂是从转动轴到力的垂直距离,是一个描述力的转动效果的物理量。

    重力矩:就是重力产生的力矩,即重力和力臂的乘积。

    2、一闪一闪亮晶晶。

    晴朗夏夜,我们仰望星空时会发现星星都在不停地闪烁,这是为什么?

    解密:这是因为大气密度分布不稳定,使得星光经过大气层后的折射光线随大气密度而时时产生变化。

    3、拍电视别闪光。

    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

    解密: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越远越走样。

    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这是为啥?

    解密: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5、双层玻璃的妙用。

    为什么隔热、隔音玻璃都会采用双层玻璃?

    解密:因为双层玻璃中间有一个空气层,而空气不易传热,能起到保温和隔热的作用。

    6、荤汤保温好。

    为什么肉汤或者辣汤不容易冷却?

    解密:因为,多油的汤由于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因而不易冷却。

    7、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为什么开水不会响?响的水不会开?

    解密: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8、坐地日行八万里。

    为什么俗话有言:坐地日行八万里?

    解密: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9、釜底抽薪。

    解密:因为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如果“抽薪”以后,相当于停止了加热,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10、霜前冷,雪后寒。

    谚语有言:霜前冷,雪后寒,这是什么道理?

    解密: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物理声现象教案(优秀16篇)篇十一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由于温度的高低,会发生变化的物理现象。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成冰。

    2、通过实验验证水的三态变化,发展探究能力。

    活动准备:

    1、请幼儿在家里用冰箱做“水和冰”的实验。

    2、准备一只煤炉、锅、烧杯。

    3、挂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朗诵散文诗《会变的水》,引导幼儿思考水是否真的会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回忆生活经验和在家做的“水变冰”的小实验,讲述“水是怎样变成冰的”。

    三、幼儿观察水遇热的变化。

    教师操作实验,引导幼儿观察:

    1、你们发现水烧热后有什么变化?

    2、你们看到杯口冒出了什么?

    3、水气是从哪里来的?

    4、水变成水蒸汽后到哪里去了?

    5、杯子里的水有没有少?

    6、水在什么时候变成水蒸气的?

    四、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把水蒸气变成水?”

    1、提问:我们能不能把水蒸汽变成水?

    2、幼儿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利用实验材料进行操作验证。

    五、帮助幼儿梳理有关水的三态变化规律的经验:当水的.温度在“0”度。

    以下时,水就变成冰。冰融化了变成水。水热了就会变成水蒸气了。水蒸气遇冷又会变成水。

    六、跟读散文诗《会变的水》,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水的变化。

    活动反思:

    反思一:创设环境有利于孩子发展。

    这次活动是以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所以我选择在室外进行活动,让一部分幼儿坐在两排台阶上,一部分幼儿围坐成圆圈,以便能让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实验的全过程,引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情绪愉快轻松,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能集中。

    反思二:追随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当我出示孩子们自己带来的冰块问“水是怎么变成冰”时,由于从冰箱中拿出来有段时间了,小朋友看到冰有些融化了,就开始争论:“冰怎样变成水了?”“这个冰块怎么这么小了?那块还很大呢?”……这是我在教学中没有设计到的,显然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孩子们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小实验。鼓励他们用各种办法把冰块变成水。如太阳晒、暖气烤、开水浇、凉水泡、小手捂等。让幼儿比较哪种方法能让冰融化得快一些。引导幼儿发现温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

    反思三:当提问不利于幼儿活动时,及时引导,加以调整。

    反思四:重视幼儿的探索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在把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当中,有小朋友想出把手放在水蒸气上,水蒸气也会变成水时,小朋友都围过来试一试。这时我很犹豫,是阻止还是支持呢?结果我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在一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等他们都一一亲自实验过,然后与他们一起讨论这是为什么。就这样循序渐进地将引导幼儿回到主题。

    存在问题:

    1、我在课前还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便于操作观察的材料,如每组准备一只酒精炉、烧杯,让每个幼儿都能亲自进行实验探索,从而能更加引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

    2、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

    3、对活动的组织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整的教育行为还比较谨慎,不够大胆。如在这次活动中的生成课程转换得比较犹豫。

    4、及时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还不足,活动后立即反思显得条理性不够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物理声现象教案(优秀16篇)篇十二

    1.做饭时,厨房有很多“白气”——先是水汽化产生的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遇冷又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2.水沸腾壶盖被顶起——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

    3.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常会看到瓶塞马上往上跳一下,(有时会脱离瓶口掉在地上)——这是因为随着开水的倒出,进入了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很快膨胀,压强增大,推开瓶塞。

    4.冬季喝刚出锅的汤时,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象并不烫,但喝起来却烫口,因为汤面上一层油阻止了汤的蒸发,热量的散失少,温度不易降低。

    02。

    力学知识。

    1.汽车的底盘质量都较大,这样可以降低汽车的重心,增加汽车行驶时的稳度。

    2.汽车的车身设计成流线型,是为了减小汽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

    热学方面。

    1.汽车发动机常用柴油机或汽油机——它们是内燃机,将内能转化为动能。

    2.冬天,为防冻坏水箱,入夜时要排尽水箱中的水——防止热胀冷缩的危害。

    光学方面。

    1.汽车旁的观后镜,交叉路口的观察镜用的都是凸面镜,可以开阔视野。

    2.汽车前的挡风玻璃通常都不直立(底盘高大的车除外)——这是因为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车内物体易通过它成像于司机面前,影响司机的判断。

    03。

    自行车杠杆知识。

    车把上的闸把是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使车闸以较大的压力压到车轮的钢圈上。

    自行车上光学知识。

    自行车上的红色尾灯,不能自行发光,但是到了晚上却可以提醒司机注意,因为自行车的尾灯是由很多互成直角的小平面镜构成的,这样在晚上时,当后面的汽车的灯光射到自行车尾灯上,可将射来的光线反回,且由于红色醒目,就可以引起司机的注意。

    自行车上惯性知识。

    自行车的速度很大时,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刹车,为了安全应该使用后闸,因为车速很大时如果使用前闸,前轮受力而停止运动,后轮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高速运动状态,容易翻车,将人甩出去。

    04。

    1.整把钳子是一个省力杠杆。

    2.钳口有刃——是在压力一定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

    3.钳柄上的花纹——是利用了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

    4.钳柄套上塑料套——是方便电工使用时能够绝缘,防止漏电。

    05。

    拔河比赛的物知识。

    1.拔河比赛要穿新鞋——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容易取胜。

    2.拔河时地面上谨防有沙粒——防止滚动摩擦。

    06。

    1.灯丝用钨丝——钨丝的熔点高,高温下不易熔化。

    2.灯丝螺旋状——减小散热面积,提高灯丝温度,发光效果好。

    3.用久了的灯变暗——用久的灯丝由于受热升华,灯丝变细,电阻变大,在电压一定时,热功率小,灯光变暗。另外灯丝升华后又会在灯壁上凝华,使灯泡的透光性降低所以会变暗。

    我们的生活中,诸如此类有趣的物理现象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这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和分享。

    物理声现象教案(优秀16篇)篇十三

    回答:它们构成了连通器.

    问题1:提手上的花纹有什么作用?

    回答1: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有益摩擦.

    问题2:提手部分为什么要做得稍宽一些?

    回答2:通过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手的压强.

    问题3:电源连接线为什么要用三脚插头?

    回答3:使电水壶外壳接地,防止漏电时造成触电.

    问题4:水被加热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回答4:电能转化为内能.

    问题5: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怎样形成的?

    回答5:从壶嘴里冒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物理声现象教案(优秀16篇)篇十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物理现象;利用身边物品,进行物理实验,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体会。这里介绍一组与鸡蛋有关的物理现象和实验。

    实验:把刚煮熟的蛋从锅内捞起来,直接用手拿时,虽然较烫,但还可以忍受。过一会儿,当蛋壳上的水膜干了后,感到比刚捞上时更烫了。

    分析:因为刚捞上来的蛋壳上附着一层水膜,开始时,水膜蒸发吸热,使蛋壳的温度下降,所以并不觉得很烫。经过一段时间,水膜蒸发完毕。由蛋内部传递出的热量使蛋壳的温度重新升高,所以感到更烫手。

    2、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把煮熟捞起的蛋立刻浸入冷水中,待完全冷却后,再捞起剥落。

    分析:首先,蛋刚浸入冷水中,蛋壳直接遇冷收缩,而蛋白温度下降不大,收缩也较小,这时主要表现为蛋壳在收缩。其次,由于不同物质热胀冷缩性质的差异性,当整个蛋都完全冷却时,组织疏松的蛋白收缩率比蛋壳大,收缩程度更明显,造成蛋白蛋壳相互脱离,剥蛋壳就更方便了。

    3、验证大气压存在。

    实验:选一只口径略小于鸡蛋的瓶子,在瓶底热上一层沙子。先点燃一团酒精棉投入瓶内,接着把一只去壳鸡蛋的小头端朝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蛋被瓶子缓缓“吞”入瓶肚中。

    分析:酒精棉燃烧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部分气体被排出。当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瓶内气体由于温度下降,压强变小,低于瓶外的大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有一定弹性的鸡蛋被压入瓶内。

    4、浮沉现象。

    实验:把一只去壳鸡蛋,浸没在一只装有清水的大口径玻璃杯中。松开手后,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捞出鸡蛋往清水中加入食盐,调制成浓度较高的盐溶液。再把鸡蛋浸没在盐溶液中,松开手后,鸡蛋却缓缓上浮。

    分析:物体浮沉情况取决于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体积就是它所排开液体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可以对应表示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因为蛋的`密度略微比清水的密度大,当蛋浸入清水中时,所受重力大于浮力,所以蛋将下沉。当浸没在盐水中时,由于盐水密度比蛋的密度大,所受的重力小于浮力,所以蛋将上浮。

    5、惯性、摩擦阻力现象。

    实验:选用外形相似的生鸡蛋、熟鸡蛋各一只,放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使它们在原处旋转。能迅速旋转的是熟鸡蛋,缓慢旋转几圈就停止的是生鸡蛋。

    分析:生鸡蛋的壳内是液状的蛋清,外力作用在蛋壳上旋转时,蛋清由于惯性,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则它与蛋壳间存在摩擦阻力作用,使整个蛋只能缓慢转动。而熟鸡蛋内蛋清已凝固成蛋白,外力作用时旋转时,整个蛋就能迅速转动。

    6、物体的稳定平衡。

    实验:选用一只生鸡蛋,在小头一端开个孔并清除干净壳内的蛋清蛋黄。沿小孔滑入一块重物。以蛋壳的大头端为底部,扶好蛋壳。点燃一只蜡烛,滴入烛油,把重物封存在蛋壳底部。烛油大约封存至整个蛋壳高度的四分之一即可。把制好的蛋壳推倒后,蛋壳能自动立起。制成一个“不倒翁”。

    [1][2]。

    物理声现象教案(优秀16篇)篇十五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5.不可见光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能就是以红外线传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为3×10m/s。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9.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光路可逆。

    11.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相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12.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13.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物理声现象教案(优秀16篇)篇十六

    光射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上时,便有部分光自界面射回原介质中的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2.分类。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方向反射:介于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之间反射称为方向反射,也称非朗伯反射,其表现为各向都有反射,且各向反射强度不均一。

    3.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且入射光线与平面的夹角等于反射光线与平面的夹角。

    (2)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居于法线两侧。

    (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4.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5.平面镜成像特点。

    (1)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体等大(3)像和物体连线垂直镜面。

    6.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为3×10^8米/秒=3×10^5千米/秒。

    光的折射。

    1.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光在真空中偏折角度最大)。

    2.光的折射定律。

    (1)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法线居中,与界面垂直)。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两点一面)。

    (3)在相同的条件下,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真空除外,因为在真空中光不能发生偏折),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3.透镜定义。

    透镜是由透明物质(如玻璃、水晶等)制成的一种光学元件。透镜是折射镜,其折射面是两个球面(球面一部分),或一个球面(球面一部分)一个平面的透明体。它所成的像有实像也有虚像。

    4.透镜分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双凸、平凸、凹凸三种。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双凹、平凹、凸凹三种。

    5.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汇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分散作用。

    物理声现象教案(优秀16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