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19篇

    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 时间:2023-11-03 08:46:35 热度:113℃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能够学习到一些优秀的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创意。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篇一课本上对这一节的内容安排了五个习题。可是,在作者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能够学习到一些优秀的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创意。

    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篇一

    课本上对这一节的内容安排了五个习题。可是,在作者看来(24),这五个题目中只有第一个是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是可做的,而其余四个均是不恰当的。其中第二题、第三题中的c.小题及第四题是属于非惯性系中的动力学问题。其实,我们从课本上第三章第八节《惯性系和非惯性系》这一内容后面习题的缺乏就可以看出作者在处理这一内容上的贫乏与混乱性。而第三题中的a.和b.小题则是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题,也就是说只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而不能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解释。第三题中的d.小题则应当放在第五章第二节《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里面。至于第五题,则是一个文不对题的题目,作者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为此,作者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设计了下面几个习题。结果表明,学生的接受性较好。

    1.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解释你认为感兴趣的一件事。

    2.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接触面相当光滑,物体在水平面上就能匀速运动下去。

    b.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

    c.利用气垫导轨,就能使实验成功。

    d.是想象中的实验,建立在大自然是和谐的观点之上。

    3.你认为如果时间不均匀,空间不对称,则这个世界将是一个怎样的情形?

    4.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用力踏自行车,自行车会渐渐停下,所以惯性就逐渐消失。

    b.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大小无关,与物体是否运动无关。与物体速度是否变化无关。

    c.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表现出了惯性。

    d.当物体做变速运动时,没有表现出惯性,因而此时惯性不存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物理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3,2版,45。

    (2)[英]罗宾・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华夏出版社,,1,2版,195。

    (3)〔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商务印书馆出版,,6,1版,269。

    (4)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二卷《物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1,1版。

    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篇二

    摘要:本文从几个角度表明了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关于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与方法。

    一、关于历史与内容。

    课本上将这一节(1)的内容分成两个部分,即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与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区分开来。作者的这一增加学生的科学历史观的企图无疑是正确的:“作为思想形式的自然科学,存在于且早已存在于一个历史的连贯性中,并且为了自身的存在,它依赖于历史思想……一个人除非理解历史,否则他就不能理解自然科学(2)”。可是,另一方面,在作者看来,这样一种对课本内容的划分是有疑问的。最起码的是,这种划分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一个不变的、终结性的东西。对牛顿之前,讲了从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两千年的历史,而对牛顿之后却什么也不讲,这就使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领悟有一种僵化的感觉。作者认为,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与内容的关系中至少要考虑到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课本上引述了一段亚里士多德的话:“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对于这样的一种写作方式与引述的这样一段内容,作者不敢苟同。从写作方式上而言,作者认为,我们应当对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的论述是肯定性的。要是在教科书中纯粹来论述否定性的人物或否定性的结论的话,那何必要用亚里士多德来开刀呢,人类历史长河中这类人物简直是多得不计其数。或许,这种陈述方式是来自于思想界的习惯。真像黑格尔所说(3):“亚里士多德乃是从来最多才最渊博(最深刻)的科学天才之一,――他是一个在历史上无与论比的人……虽然他许多世纪以来乃是一切哲学的教师,但却从没有一个哲学家曾被完全没有思想的传统这样多地歪曲过,这些关于他的哲学的传统的说法,过去一直被保持着,到今天情形还是如此。人们把与他的哲学完全相反的观点归之于他。柏拉图的著作被广泛地阅读,亚里士多德则直到最近几乎还未被认识,所流行的乃是关于他的一些最错误的偏见。”

    从内容上而言,事实上,课本上引述的亚里士多德的话,同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是有出入的。关于这一个问题,由于太过于复杂,作者将另文论述,只是在这里需要指出: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方面所论述的原义和这里大相径庭;我们应当在古希腊哲学的背景中去领会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论述;或者可以更直截了当地说,亚里士多德根本没有讲过引文中的话!(4)。

    仍然,我们通常认为经典力学起源于人们对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批判。但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经典力学毫无疑问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及中世纪物理学有着紧密的关系。因而,我们不能用非此即彼的态度来给真实而复杂的历史下一个粗暴而简单的结论。

    另外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根据作者的研究,由于牛顿第一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有本质的`区别(5)。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有历史渊源的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的内容不是力与运动的关系(事实上这是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发展有历史渊源的),而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天然运动”(6)与“天然处所”的观点。当然,这一点对一般的读者来说可能太为难了,但作者有责任指出这一点。事实上,我们从牛顿所列举(7)的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例子中就可看到这一踪迹。

    [1] [2] [3] [4]。

    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篇三

    爱因斯坦将惯性定律表达成:“一个质点离开其他一切质点都足够远时,它的加速度的各个分量就消失了。”(9)显然,这种我们看起来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受到了卡尔・皮尔逊的极大影响:“第一定律被视为相当于这样的陈述:周围环境决定加速度――没有其他粒子存在就没有加速度。”(10)在这里,皮尔逊敏锐地捕捉到了惯性的由周围环境的决定性,为二十世纪初诺特尔的证明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因而,我们在讲述惯性定律时,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当怎样来把握惯性定律的度?作者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意义下的惯性观,已远超出了中学物理学的范围,但诺特尔关于时间均匀性与空间对称性的观点却是必须向学生讲授的。因为从时空的性质来论述、讲解惯性,使学生接触到了关于惯性的更本质的东西。同时根据作者的实践,学生也是可以接受的。

    二、关于自然观与方法论。

    课本上对牛顿第一定律及其它内容的陈述主要是结论性的。其次,是对伽利略的方法论作了简要介绍,而对于与方法论有重大关系的自然观却只字未提。可是,无论是在欧洲的思想史上还是在欧洲的科学史上,自然的观念始终是一个焦点,也始终是一个热烈和持久的被反思的课题。而以自然的观念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也随之被赋予了新的面貌(11):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正首先是一个对自然观念变更与进化的佐证。也正是人类首先在自然的观念上起了变化,才导致了对自然研究方法的不同,从而也得到了不同形式的结论。爱因斯坦在谈到广义相对论的创立过程时就非常明白地表明了这一点。(12)从另外一层意义上来说,自然观无论是对科学定律的建立还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作者认为很有必要在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时加入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三位思想者的自然观,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也越靠近历史的真面目。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找寻人类智慧之根,是使人的认识返朴归真。可是对于牛顿以前的科学家却由于我们知之堪少,只能记得他们的个别结论了,对于他们的方法论只是一知半解,而对于他们的自然观则几乎毫无感觉了。但是,在科学创造中,自然观念总是起着先导的作用,他决定着科学创造的方向与内容。

    由上述所论述的观点,作者对现行课本中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现将作者的具体讲课提纲列于下面:

    (2)方法论:观察现象、归纳得出解释性原理、演绎出关于现象的陈述。

    (3)结论:天体的运动是“天然运动”;地面上的物体有个“天然处所”

    (4)贡献:开辟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一条新路――观察。

    (2)方法论:观察提问、合理假设、数学变换、实验验证。

    (4)贡献: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数学变换和科学实验。

    (2)方法论:分析与综合,强调论证要用实验验证。

    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篇四

    1。知道惯性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1。引入新理

    师: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力又能使运动物体速度增大或减小,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物体不受力又怎样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力和运动的一系列问题。

    [板书1]第九章力和运动

    2。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

    [实验1]静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车。

    师:小车处于什么状态?

    生:静止。

    师:静止的小车,水平方向不受推动和拉力的作用,它将会怎样?

    生:永远处于静止。

    [实验2]如图1所示,小车受水平拉力作用时。(让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立即用手使它静止下来)

    师:观察小车的状态发生怎样变化?

    生:由静止到运动。

    [实验3]如图1。继续实验2,钩码使小车水平运动后,用手托住下落的钩码。小车失去水平拉力后,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停止。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小车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才静止。

    师: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变为静止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受到木板的摩擦阻力作用。

    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继续观察下面实验。

    [实验4]用同一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不同的高度自由滑向相同的平面,记下三次小车静止在相同水平面上的位置。如图2(a)、(b)、(c)所示。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短?

    生:第一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小,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小(后半句话学生回答不出来,第一次可由老师说)。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长?

    生:第三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大,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大。

    生:相同。

    师:(介绍牛顿第一定律演示装置)这是一个斜面,把它放在讲台桌上。(如图3所示。)

    [实验5]让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观察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况。(在桌面铺上毛巾、棉布。)

    师:哪次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最短,为什么?

    生:第一次(或最上面那一次)。表面材料是毛巾,阻力最大,滑行距离最短。(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填写表1第一行前三项)

    师:很短距离,速度变为零。速度变化快呢,还是慢呢?

    生:最快。(填写表1第一行最后一项)

    师:第二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1的第二行。

    生:棉布、阻力较大、滑行距离较长、速度变化较快。(填写表1第二行)

    师:第三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的第三行。

    生:桌子表面、阻力较小、滑行距离长、速度变化较慢。(填写表1第三行)

    师:假定我们做第四次实验,水平表面用玻璃板,玻璃板的阻力比木板小,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填写表1第四行前两项)

    生:小车滑行的距离长,速度变化最慢。(填写表1第四行后两项)

    生:那么小车滑行距离就更长,最最长,速度变化最最慢。

    师:大家一起来填表1第五行(见表)

    师:假如水平表面对小车没有阻力,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

    生:小车永不停止地运动下去!

    师:一起来填表1的第六行。(见表)

    表1

    师:大家注意这个表格的前三行我们是做了实验的。第四、五行没有做实验,只是根据前三行的实验结果,加上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结论。虽然没有做实验,但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加上正确的推理,得到的结论也是正确的。

    大家再仔细琢磨表的第六行,它和第四、第五行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阻力,而第四、五行还有阻力,只是一次比一次小。

    师:没有阻力的平面叫做理想光滑的平面,实际上并不存在。第六行的结果就是理想实验,实际上不存在,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正确推理得出来的。

    师:这种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理想状况下的结论,也是研究物理的一种方法。

    30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这样通过实验推理得出来物体不受阻力将如何运动的。

    师:谁给大家朗读书第104页倒数第三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把这段倒数第三行“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又对伽利略的结论作了补充,他是怎样说的,请一位同学读教材第104页倒数第二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从此段的倒数第三行“如果运动物体……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笛卡儿的说法和伽利略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生:笛卡儿把伽利略的“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改为“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说明,不是仅仅限于阻力了,而是任何力。

    师:再后来英国的科学家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

    [板书2]

    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篇五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优点:

    1、环节的设置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步骤,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探究时,通过一段物体从斜面滑下的影像,引导学生思考: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先归纳,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注重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理论推理法等科学方法的掌握。

    从最先影响小车前进距离的多个因素的探究,让学生知道,摩擦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然后从毛巾到棉布、木板、玻璃再到没有摩擦的光滑平面,从现实存在到空间想象,从有到无,不断地改变实验条件,利用理论推理法,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形象的空间模型,水到渠成地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领会到科学方法对物理学习乃至科学进步的重要性。

    3、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物体不”是不存在的,因此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在通过实验探究和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以后,再通过引导学生弄清定律中的`“一切物体”、“不受力的作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等关键性词语,把握定律的适用对象、成立条件以及相应现象等,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

    4、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动手、多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动起来。

    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成课堂生成。

    存在的不足:

    2、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可以进一步加工,使知识变的更生动,提高学习兴趣。

    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篇六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时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某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二、 讲授新课:

    1.规律总结过程

    方法1.教师引导

    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

    [演示](通过实物投影仪把实验过程反映在大倍投电视上)

    介绍器材

    实验前提条件: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

    实验过程: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做标记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来的位置)

    实验纪录: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1 毛巾 最大 最短

    2 棉布 较大 较长

    3 玻璃 较小 长

    推理想象 光滑表面 阻力为零 无限长

    实验分析:

    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作匀速运动。

    [微机模拟实验]: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

    迪卡儿的补充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

    师:物体除了运动的以外,还有静止的。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牛顿补充:将保持静止状态)

    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儿和牛顿的补充,把两者进行一下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的同学给予鼓励)

    介绍:牛顿抓住时机,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方法2:学生探究式学习

    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车实验,根据现象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问题根源.由学生互相补充确定实验结论。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条件:不受外力作用

    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巩固练习

    1. 一物体放在桌上静止,假若某瞬间撤掉所有的外力,物体将怎么样?

    2.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是正确的

    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惯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确的

    d.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总有一天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四、小结

    人们对物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它是经过亚里士多德对人们近两千年的思想束缚,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才最终由牛顿总结出来的。牛一的重要贡献是: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五、作业 :阅读本节教材

    探究活动

    牛顿力学的建立

    个人或自由结组

    牛顿力学的建立不是牛顿一个人的功劳,而是许多科学家努力研究的最终结果,查阅资料了解牛顿力学的建立过程,及牛顿力学的体系。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斜面小车实验的再研究

    个人或自由结组

    运用不同的物体表面,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伽利略推理思维的理解。

    制订实验方案;准备器材;实验并记录现象,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与老师所做实验比较优缺点;与其他组交流。

    1、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篇七

    1、知识目标:

    (1)知道;

    (2)知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知道在高速运动中必须考虑质量随速度而变化.。

    2、能力目标: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合理使用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 :同上(本节要求不高,学生深入理解困难).。

    示例:

    自学.。

    回答问题:

    1、答: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要受到质点速率和量子现象(波粒二象性)的限制.(学生情况好,可简单提提量子化)。

    (相对论中的质量-速度公式:)。

    探究活动。

    2、评价:拓展学生视野,防止凡事绝对化.学会筛选、整理资料,并清晰的表达出来.。

    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篇八

    (5)邹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吗?新世纪教育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11,1版,454。

    (6)同(2),112。

    (7)〔英〕伊萨克・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1版,18。

    (8)罗杰・s・琼斯。普通人的物理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5,1版,56。

    (9)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许良英、李宝恒、赵立中、范岱年编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76,1,版,351。

    (10)〔英〕卡尔・皮尔逊。科学的规范。华夏出版社,1999,1,1版,305。

    (11)同(2),1。

    (12)同(9),320。

    (13)同(2),109。

    (14)同(1),39。

    (15)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物理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2版,74。

    (16)同(9)409。

    (17)同(9)313。

    (18)同(9)583。

    (19)谢帮同世界经典物理学简史。辽宁教出版社1988,3,1版,22。

    (20)同(2)129。

    (21)文池主编。在北大听讲座。新世界出版社,2000,6,1版,33。

    (22)漆安慎杜婵英。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7,1版,扉页。

    (23)同(21),76。

    (24)同(5)。

    关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高中)的教学来自:本网

    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篇九

    摘要:本文从几个角度表明了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关于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与方法

    关键词:自然观、方法论、惯性

    一、关于历史与内容

    课本上将这一节(1)的内容分成两个部分,即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与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区分开来。作者的这一增加学生的科学历史观的企图无疑是正确的:“作为思想形式的自然科学,存在于且早已存在于一个历史的连贯性中,并且为了自身的存在,它依赖于历史思想……一个人除非理解历史,否则他就不能理解自然科学(2)”。可是,另一方面,在作者看来,这样一种对课本内容的划分是有疑问的。最起码的是,这种划分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一个不变的、终结性的东西。对牛顿之前,讲了从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两千年的历史,而对牛顿之后却什么也不讲,这就使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领悟有一种僵化的感觉。作者认为,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与内容的关系中至少要考虑到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课本上引述了一段亚里士多德的话:“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对于这样的一种写作方式与引述的这样一段内容,作者不敢苟同。从写作方式上而言,作者认为,我们应当对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的论述是肯定性的。要是在教科书中纯粹来论述否定性的人物或否定性的结论的话,那何必要用亚里士多德来开刀呢,人类历史长河中这类人物简直是多得不计其数。或许,这种陈述方式是来自于思想界的习惯。真像黑格尔所说(3):“亚里士多德乃是从来最多才最渊博(最深刻)的科学天才之一,――他是一个在历史上无与论比的人……虽然他许多世纪以来乃是一切哲学的教师,但却从没有一个哲学家曾被完全没有思想的传统这样多地歪曲过,这些关于他的哲学的传统的说法,过去一直被保持着,到今天情形还是如此。人们把与他的哲学完全相反的观点归之于他。柏拉图的著作被广泛地阅读,亚里士多德则直到最近几乎还未被认识,所流行的乃是关于他的一些最错误的偏见。”

    从内容上而言,事实上,课本上引述的亚里士多德的话,同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是有出入的。关于这一个问题,由于太过于复杂,作者将另文论述,只是在这里需要指出: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方面所论述的原义和这里大相径庭;我们应当在古希腊哲学的背景中去领会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论述;或者可以更直截了当地说,亚里士多德根本没有讲过引文中的话!(4)

    仍然,我们通常认为经典力学起源于人们对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批判。但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经典力学毫无疑问与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及中世纪物理学有着紧密的关系。因而,我们不能用非此即彼的态度来给真实而复杂的历史下一个粗暴而简单的结论。

    另外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根据作者的研究,由于牛顿第一定律与牛顿第二定律有本质的`区别(5)。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有历史渊源的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的内容不是力与运动的关系(事实上这是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发展有历史渊源的),而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天然运动”(6)与“天然处所”的观点。当然,这一点对一般的读者来说可能太为难了,但作者有责任指出这一点。事实上,我们从牛顿所列举(7)的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例子中就可看到这一踪迹。

    [1][2][3][4]

    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篇十

    (一)。

    伟人牛顿在“第一运动定律”中指出“一切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然而我用鸡蛋和圆锥重做试验,结果却与其截然相反,这时不禁使我对“匀速直线运动”六个字产生怀疑和推想————地球在宇宙之中绕太阳不断地公转,它的运动则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说地球在运动的时候受到了外力,是外力改变了它的运动方向,则此定律将不攻自破。因为在宇宙之中就有着外力的存在,那此不表明:一切物体(包括地球在内)皆受外力了吗?所以此定律中的“匀速直线运动”六个字不能成立。

    (二)。

    在宇宙之中本无“静止”一说,所谓的“静止”是指两个物体相对而言的。在宇宙中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因为整个宇宙都是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包括宇宙收缩或宇宙膨胀两种观点。)的,所以此定律中的“静止”二字不成立。

    (三)。

    在牛顿看来物体只有受到了外力,它的运动状态才会发生变化。岂不知他忽略了一点,在宇宙之中有许多物体自身也可以引发出力,同时它的运动状态也在时时的发生变化。再如地球,他好比就是一个大型的发动机,他把自身的内部能量转化为了动能(动能:也可称之为力。)从而驱动自身的转动;而后又由自转带动了公转;在转动的时候地球的表面又与气体相互摩擦,从而也产生了电和磁(磁:也可称之为引力。)等之类的许多物质。紧接上文通过地球和鸡蛋的转动,以及各种能量转换的结果,我们也可以推想:地球即使脱离了太阳系的轨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条件下,他的运动状态也绝不会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更不可能会是“静止”状态。

    (四)。

    (五)。

    注:最原始的力应该来源于能量的转换,通过转换当一切物体自身可以运动的时候,即使是在不受任何外力的条件下,他们的运动状态也就绝不会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相反他们的运动状态会随着自身的变化而变化。

    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篇十一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二)教具

    惯性小车、斜面、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三)教学过程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教师:我们学过了力,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我们也学过了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物体都受力,同时又都在运动,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力和运动二者之间的联系。

    1、历史的回顾

    教师: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的根据是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运动会停下来。初看起来,他的观点似乎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这个观点在人类的历史上统治了近一千七百年。直到三百年前,人们才开始对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提出疑问,并由伽利略和牛顿等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了科学的论断。

    2、做课本图91所示实验

    (1)教师:这是一块倾斜放置的木板,它的下端又接出一块木板水平放置,木板上铺一块毛巾。让一辆小车从斜面上的某一位置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注意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演示,并在小车停止处放一面小旗做为标志。画板图)

    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

    (学生回答)

    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2)教师提问: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

    (学生回答)

    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演示,用棉布表面的木板代替毛巾,重复上述实验,并在小车停止处放小旗做标志)

    教师: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这样可以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具有跟刚才实验时相同的速度,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得更远了,原因是阻力小了。

    (画板图)

    教师:从实验可知,木板对小车的阻力小了,小车运动得更远了,它的速度经过较长的时间才变为0。

    (3)教师:我们把水平放置的木板表面换成一块比较光滑的板,重复上述的实验。

    (演示,并画图)

    可见,水平木板对小车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它的速度必须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变为0。

    3、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讨论并回答)

    由于有前三次实验做基础,这种无限光滑的平面虽然没有,但是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这就是历史上伽利略所做过的实验和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

    法国的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补充了伽利略得出的结论,使人们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笛卡儿认为,物体不受外力时,除了速度的大小不会改变,永远运动下去,也不会改变运动的方向。

    最后,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第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来的,但是它又有深厚的实验基础。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得到的,由这个定律进一步得出的一切科学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早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4、学生阅读课本“牛顿的故事”。

    复习本节课文。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篇十二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二)教具

    惯性小车、斜面、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二、新课引入

    三、进行新课

    1.历史的回顾

    2.做课本图91所示实验

    (演示,并在小车停止处放一面小旗做为标志.画板图)

    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

    (学生回答)

    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2)教师提问: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

    (学生回答)

    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演示,用棉布表面的木板代替毛巾,重复上述实验,并在小车停止处放小旗做标志)

    (画板图)

    (3)教师:我们把水平放置的木板表面换成一块比较光滑的板,重复上述的实验.

    (演示,并画图)

    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篇十三

    (2)惯性概念;

    (3)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

    对任何现象的发生不能够想当然,要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3、重点讲述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学会一种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学难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

    示例:

    一、历史的回顾

    1、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最初认识及亚里士多德其人.(见扩展资料)

    2、伽利略理想实验:

    (3)介绍伽利略.

    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3、注意:(通过实例分析)

    (1)惯性与惯性定律不同.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任何时候物体都具有惯性,这与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无关.

    (3)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4、实例参考(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

    分析刹车时人往前倾;启动时人往后仰.

    做小实验:惯性实验器演示惯性现象,并分析.

    让学生举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惯性现象有利,哪些惯性现象有害.

    题目:可以观察的惯性现象

    组织:小组或个人

    方案:自己设计小实验并展示、讲解,由同学互相评判

    评价: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应用

    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篇十四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它本身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基石和支柱,同时,为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的学习做下铺垫。另外,伽利略的研究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材在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含义的过程中,充分说明了伽利略“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因而,通过教师引导和问题探究,让学生认识物体固有的惯性现象,进一步理解运动、力、质量等基本概念,成为学生理解“运动与力”关系的基础,“惯性”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

    重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惯性概念。

    难点:理想实验方法、惯性概念。

    关键:在没有给定质量大小与否时,基于物体的加速度来对惯性的大小进行判断。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教学对象为重庆市城镇中学的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过运动学和静力学的相关知识,但对“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还是第一次正式涉及到,由于日常生活经验的认知偏差,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

    心里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对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有较强的求知欲。

    认知障碍:(1)生活经验中,“运动需要力”的前概念;(2)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自主探究、归纳和作出结论的能力不强。

    所以,本节课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前人对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的过程,学习相应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以克服认知困难和偏差等引发的难于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的基础上加之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谈话讲探究法

    老师通过实验演示和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概念,并注重对抽象的惯性概念等进行讲解,以疏通课程难点内容。

    3、问题讨论法

    结合新课程理念,为学生逐步习得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掌握、应用方法,同时树立交流与合作的意识,于是,设计了学生讨论的问题,强调学生在问题讨论中亲身参与实践和合作学习方式,以理解和应用所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掌握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3)认识质量与惯性大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学习在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对惯性大小因素的探究,体会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历史回顾,感悟前人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通过对伽利略的介绍,学习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敢于创新、挑战权威的科学态度。

    四、实验设计与媒体结合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最好的科学论证,能够使抽象、空洞的概念更加具体、直观地展现出来,从而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而运用媒体信息更能为实验锦上添花,它将复杂的物理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由于本堂课的概念多且抽象,所以,基于高一学生的心里特点及认知水平,尊重循序渐进的规则,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实验。

    (1)运用伽利略的斜塔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之上,通过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

    (2)通过模拟汽车突然启动和急刹车,从静止和运动两个侧面来说明物体都有惯性现象,指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3)我用弹簧同时弹击质量不同的小车来有效说明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观点。并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

    (4)由于学生常常想当然地走向经验误区,以为速度越大惯性就越大。所以,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设置了直观的媒体展示,以一个交通事故的案例来说明速度与惯性大小无关。

    五、探究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情境展示,引出新课;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3)交流总结,活学活用。

    11

    六、课后作业

    (1)课后完成课本75页“问题与练习”中的习题。

    (2)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记录下来。

    (3)完成课外阅读,思考讨论惯性参考系。

    (4)以惯性运用、冰壶运动等关键词上网或图书馆查阅资料。

    七、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经历部分的科学发现之探究过程,来获取物理知识和方法。

    八、教学设计回顾与反思

    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为了主学生尽快走进新课程,教学设计中,我在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方式上进行了大胆构想:

    (1)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2)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放手学生实践,由课堂实验到概念的得出,教师始终关注每一位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全过程,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咨询者与合作者。只有完成这种转换,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物理教学是物理思维活动的教学,本节课,力求做到在教学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在探究活动中,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在进行实验之前,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引导他们学习和运用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来控制物理变量、设计实验,最后通过学生的实验展示,交流与讨论,总结得出探究结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惯性概念以及质量越大惯性越大等结论。从而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但要求学生例举生活实例,阐释惯性与速度无关,有效突破这一难点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后续知识“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学习。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精选]

    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篇十五

    知识与技能:

    1.明白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

    2.明白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

    3.明白什么是惯性,会正确理解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透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必须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二、教学资料剖析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惯性定律的资料及导出过程,强调它在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科学的发现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科学背景,同时,科学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又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本节课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的概念。

    本节课教学难点:

    1.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

    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3、惯性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

    电化教室、“3.1牛顿第必须律.”ppt”文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牛顿第必须律教案(高中版)

    人和车子为什么会做这种或那种运动.要讨论这个问题,务必明白运动和力的关系.在力学中,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动力学.

    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牛顿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著作中,牛顿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这三条定律总称为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这一章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牛顿运动定律.

    二.正课

    1、历史的回顾.

    演示实验: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1.1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在17世纪前人们普遍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根据这类经验事实得出结论说:务必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两千年内,动力学一向没有多大进展.直到17世纪,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才根据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教师对亚里士多德做简单的介绍,以培养学生对科学家们的热爱。

    1.2伽利略(galileo)

    牛顿第必须律教案(高中版)牛顿第必须律教案(高中版)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若阻力十分小,物体将做什么运动呢

    课件演示实验:物体沿气垫导轨的运动很接近匀速直线运动.

    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设计最高时速430公里/小时.

    若阻力减少到零,状况又会怎样呢

    计算机模拟实验: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结论: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持续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而水平桌面上推物体物体动起来,不推物体就不动,正是由于摩擦力的作用使物体改变了运动状态,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对伽利略进行简单的介绍。

    牛顿第必须律教案(高中版)

    1.3笛卡儿(descartes)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先的方向.

    讲解: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并根据他自己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力学的知识,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牛顿第必须律

    牛顿第必须律教案(高中版)

    2.1资料

    一切物体总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牛顿:“站在巨人的肩上”.

    学生讨论:牛顿第必须律的含义.

    2.2含义

    2.2.1我们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中,物体不受力的状况是没有的.物体受平衡力时,或者说合力为零时的状况跟不受力的状况是相同的.

    2.2.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2.2.3一切物体都有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

    3、惯性

    3.1定义

    物体的这种持续原先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情景介绍并回映本课开头的视频:

    牛顿第必须律教案(高中版)

    当汽车突然开动的时候,汽车里的乘客会向后面倾斜.当汽车突然停止的时候,汽车里的乘客会向前面倾斜.

    提问:在视频《汽车事故实验》实验的剪辑中,当车撞到墙时,假人为什么会从车子中往前飞出。并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2性质

    3.2.1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3.2.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

    讲解:天上的飞机、地上的汽车、羽毛都具有惯性.

    3.2.3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牛顿第必须律教案(高中版)

    如:课件演示惯性炮实验,从而让学生明白质量小的物体惯性也小,用很小的力就能把静止的空气变成运动的空气。

    三.小结

    1.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就在于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代替它.

    2.历史上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教会对伽利略的迫害.

    3.牛顿第必须律的资料及含义.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作业

    1.教科书:p75.问题与联系1、2、3

    2.教科书:p74.科学漫步

    [板书设计]

    1、历史的回顾

    1.1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务必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1.2伽利略(galileo)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

    1.3笛卡儿(descartes)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先的方向.

    2牛顿第必须律

    2.1资料

    一切物体总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2含义

    2.2.1物体不受外力时,总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

    2.2.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外力.

    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2.2.3一切物体都有持续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

    3惯性

    3.1定义

    物体的这种持续原先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3.2性质

    3.2.1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3.2.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不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都具有惯性.

    3.2.3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教学资源: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尝试研究物理学并给出“物理学”这一

    名称的人。他生活在古希腊礼貌发展的鼎盛期。从17岁开始,跟

    随大哲学家柏拉图一向学习了。

    亚里士多德力图以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这

    是他的进步之处。但由于当时研究物理学只是依靠直觉和思维来

    进行,所以他的很多关于物理方面的论述,显然这天看来是错误

    的,然而在当时,能够摆脱神的意志,个性是构成一套自圆其说的体系,这是很不简单的。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没有现成的根据,没有可照抄的模

    式。我是一位开拓者,所以我是渺小的。我期望读者诸君能够承认我已成就的,原谅我所未能成就的。”

    亚里士多德几乎在每一个科学领域(如:植物、动物、天文

    、气象、数学和物理等)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其学说对后世的西方思想和科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点没有其他任何一位古希腊思想家能够相比。

    公元前323年,马其顿王朝被希腊人推翻。亚里士多德也遭到不幸,失去了他苦心搜集的各种标本和资料,失去了他的全部书稿。第二年,在极度失望的状况下,这位科学的始祖饮毒而死。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一句名言:“我敬爱柏拉图,但我更爱真理。”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

    当今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就是:

    “让柏拉图与你为友,

    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

    更重要的是,让真理与你为友。”

    伽利略,著名意大利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是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之上融会贯通了数学、天文学、物理学三门科学的科学巨人。伽利略是科学革命的先驱。伽利略科学上的成就与他首创的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不开。他对物理规律的论证十分严格,这个论证过程可概括为:

    观察-假说-数学分析、推论-实验验证……

    他不但亲自设计和演示过许多实验,而且亲自研制出不少技术精湛的实验仪器,例如浮力天平、温度计、望远镜、显微镜等。他倡导实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把实验事实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用实验检验理论推导,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具有严密逻辑理论体系的近代科学,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爱因斯坦为之评论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使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篇十六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惯性小车、斜面、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一、复习提问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二、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学过了力,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我们也学过了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物体都受力,同时又都在运动,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力和运动二者之间的联系。

    三、进行新课

    1.历史的回顾

    教师: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的根据是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运动会停下来。初看起来,他的观点似乎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这个观点在人类的历史上统治了近一千七百年。直到三百年前,人们才开始对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提出疑问,并由伽利略和牛顿等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了科学的论断。

    2.做课本图91所示实验

    (1)教师:这是一块倾斜放置的木板,它的下端又接出一块木板水平放置,木板上铺一块毛巾。让一辆小车从斜面上的某一位置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注意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演示,并在小车停止处放一面小旗做为标志。画板图)

    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

    (学生回答)

    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教师:亚里斯多德认为维持运动必须有力。现在,小车恰恰是因为受到了阻力,它的运动不能维持。可见,他的观点缺乏一定的前提条件,因此是不确切的。

    (2)教师提问: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

    (学生回答)

    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演示,用棉布表面的木板代替毛巾,重复上述实验,并在小车停止处放小旗做标志)

    教师: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这样可以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具有跟刚才实验时相同的速度,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得更远了,原因是阻力小了。

    (画板图)

    教师:从实验可知,木板对小车的阻力小了,小车运动得更远了,它的速度经过较长的时间才变为0。

    (3)教师:我们把水平放置的木板表面换成一块比较光滑的板,重复上述的实验。

    (演示,并画图)

    可见,水平木板对小车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它的速度必须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变为0。

    3.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讨论并回答)

    由于有前三次实验做基础,这种无限光滑的平面虽然没有,但是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这就是历史上伽利略所做过的实验和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

    法国的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补充了伽利略得出的结论,使人们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笛卡儿认为,物体不受外力时,除了速度的大小不会改变,永远运动下去,也不会改变运动的方向。

    最后,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第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这个规律说明了维持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是不需要力的。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来的,但是它又有深厚的实验基础。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得到的,由这个定律进一步得出的一切科学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早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4.学生阅读课本“牛顿的故事”。

    四、作业

    复习本节课文。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篇十七

    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时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某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演示2]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二、讲授新课:

    1.规律总结过程

    方法1.教师引导

    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

    [演示](通过实物投影仪把实验过程反映在大倍投电视上)

    介绍器材

    实验前提条件: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

    实验过程: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做标记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来的位置)

    实验纪录:

    实验次数表面材料阻力大小滑行距离

    1毛巾最大最短

    2棉布较大较长

    3玻璃较小长

    推理想象光滑表面阻力为零无限长

    实验分析:

    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作匀速运动。

    [微机模拟实验]: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

    迪卡儿的补充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

    师:物体除了运动的以外,还有静止的。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牛顿补充:将保持静止状态)

    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儿和牛顿的补充,把两者进行一下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的同学给予鼓励)

    介绍:牛顿抓住时机,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方法2:学生探究式学习

    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车实验,根据现象学

    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篇十八

    1.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发现自然科学规律,体会物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上课,同学们请坐。上课之前,老师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图片,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是在太空当中静止的一滴水,我们结合之前的知识,想一想这滴水为什么能够静止在空中呢?嗯,好,看到很多同学有答案了。来,后排这个女生说一下,非常好,请坐。她说是因为在太空当中的物体,不受到力的作用,所以物体总保持静止或者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由于没有初速度,所以就静止在空中了。表达的非常完整。对于刚才同学所说的,其实涉及到了牛顿第一定律。那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板书:牛顿第一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

    【模块1】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历程

    我们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其实是牛顿总结归纳得出的,那为什么牛顿总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好,现在老师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教材上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好,现在很多同学已经坐直了,想必已经是完成了。那谁能来分享一下,好这位同学。嗯,非常好,请坐。他是根据人物来进行梳理的。他说先后经历了亚里士多德、伽里略、笛卡尔、最后是牛顿进行总结而得出的定律。所以牛顿才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

    好,对于这几个人物来说呢,我们详细地来看一看,他们分别有怎样的观点和言论。首先是亚里士多德,他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如果没有力,那运动就会立即停止。那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呢?嗯,不正确。这个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在20xx多年之后,伽利略推翻了这个观点。那他说什么呀?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也就是说,如果不受到外力作用时,这个物体会持续的运动下去。物体运动停止,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好,后来笛卡尔将这个言论的推广到更加理想化的情况。最后由牛顿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嗯,好,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历程。(板书:一、发现历程)

    【模块2】牛顿第一定律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其实我们之前已经知道了他的完整表述。谁能来尝试说一说?嗯,好,你来说。嗯,不错,请坐。表述得不是非常完整,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不错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完整表述是,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者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对于牛顿第一定律,其实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了。当时探究实验过程是怎样的,大家还记得吗?嗯,好,来这位男同学你来说一说,非常好,请坐。这个男同学说,之前探究时,是让小车或者是让滑块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通过改变平面的粗糙程度,观察滑块滑行的距离,会发现阻力越小时,滑块滑行得就越远。

    那么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在高中阶段,这个实验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地方呢?应该怎样去改进呢?嗯,好,我看到很多同学有想法,这位女同学你来说一说,很好,请坐。她说想尽量减小阻力之后,然后给小车一个初速度,此时观察一下它的速度是不是会发生改变,来进行验证。嗯,好。根据这样的想法,老师准备了一段实验视频。视频当中的实验器材是气垫导轨,在启动的时候,导轨会向上喷气,在滑块和导轨之间就会形成空气层。此时就会大大减少滑块在运动时的摩擦力。好,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如果给滑块一个初速度,他到底会不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呢?好,现在实验播放开始。嗯,好,视频播放结束了。从刚才的显示屏当中的数字来看,滑块的运动时速度发不发生改变呢。好,同学们都说是不改变的,确实是这样。当物体运动的时,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他将会一直匀速直线运动下去。好,在初中的基础上,我们将这个实验进行了改良。

    【模块3】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1

    那么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历程以及准确表述,我们已经了解清楚了。现在老师有两个小问题想去考考大家。刚才在牛顿第一定律当中,我们说物体总保持静止或者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此时对于这样的状态来说,他的受力情况一定是怎么样?对,不受外力的作用。也就是说,他的合外力怎么样,嗯,很好,是为零的。好,怎样才能算是合外力为零呢?同学们思考两分钟,老师找人来分享。我看到很多同学已经有答案了,这个男同学你最积极,你来说一下,非常好,请坐。他说合外力为零,可能是这个物体就是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此时合外力就为零了。那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好,这位同学。好,请坐。他说也可能是物体受到力。但是这些力合成之后,合外力是等于零的。说得非常的好。这个其实就是合外力为零的两种情况。(板书:二、牛顿第一定律、1.合外力为零)。

    【模块4】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2

    现在老师还有一个小问题想去问问大家,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的联系,来判断一下,物体在处于某种运动情况时,它的合外力是怎样的呢?嗯,好,现在老师在多媒体上了展示一幅过山车的图片。过山车在运行的时候,它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在时刻发生变化。于是我们可以推断他所受的合外力是怎样的呢?嗯,好,后面戴眼镜的男同学,来跟大家说一下,很好,请坐。这位男同学说,如果这个物体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化的时候,说明合外力为0。但此时速度大小和方向均变化,说明此时合外力一定是不为零的。所以根据大家说的,牛顿第一定律可以通过物体运动状态,大致的去推断受力情况。(板书:2.运动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好,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所有内容,通过刚才的两个小问题的讨论,相信同学们已经对于牛顿定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好,这节课呢,我们就上到这里。课后同学完成书后的习题。好,下课。

    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篇十九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3、理解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二次备课 新课引入:

    物体的运功需要力来维持吗?

    教师强调实验中注意事项:同一小车、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放,滑到底端的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平面材料。

    学生要理解实验要求的一些目的

    演示实验:

    小车从斜面滑下,在毛巾上滑行后停下

    1)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

    (学生回答)

    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小车从斜面滑下,在木板上滑行后停下

    2)教师提问:

    小车滑行的距离怎么长了?

    (学生回答)

    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变小了

    3)教师提问

    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

    (学生回答)

    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受阻力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前进越远。

    小车应该永远运动下去

    也就是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也能运动,所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的科学推理得到的非实验定律。

    大家要学习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精神,也要向他们学习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推理法。

    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1、打棋子实验(学生参与演示)将七个象棋子叠放讲台上,用尺迅速地打出第四个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失去了第四个棋子的支持而落在正下方。

    2、惯性鸡蛋实验:突然弹击鸡蛋与水杯间的硬纸片,鸡蛋有惯性,不会随纸片飞出去,而是掉进水杯里。

    鼓励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那些做法是利用了惯性和预防惯性造成的危害的。(洗衣机脱水的原理,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抖落伞上的雨点,跳远前的助跑,高速公路上对汽车之间的车距有限制,在一些拐弯较多的地方限制车速等)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概念: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惯性只与物体 质量 有关。

    与物体的速度,体积等无关

    最优牛顿第一定律小论文(案例19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优秀作文 读后感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