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2023,年初一,语文课,19篇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12 09:44:01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初一教案是指用于初一年级学生的教学计划和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助于教师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初一教案样本,供教师们在教学中参考和借鉴。Pdf下载Word下载下载Pdf文档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将本文的Wor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初一教案是指用于初一年级学生的教学计划和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助于教师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初一教案样本,供教师们在教学中参考和借鉴。

    Pdf下载 Word下载 下载Pdf文档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篇一

    教学内容:

    本课包括两框内容:第一框——把握青春珍惜友谊;第二框——荡起友谊的双桨。

    教学重点:

    如何与异性同学交往,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男女同学之间应正常交往,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计划用两课时授完,一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入语:(详见教材p14页引言)。

    2、板书框题:

    板书:第一框把握青春珍惜友谊。

    二、讲授新课。

    1、正确认识异性同学间的交往和友谊。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14页材料)。

    议一议:

    初一(3)班男女同学在“一览众山小”之余,还会有什么收获?

    谈一谈:

    自己对男女同学交往的看法。

    教师讲述:

    男女同学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是不可缺少的。

    2、正常交往个同进步。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15页材料)。

    谈一谈:(指导学生讨论回答)。

    初一(1)班的男生和女生交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说一说:

    与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对自己的学习有怎样的帮助?

    三、课堂小结。

    男女同学的交往与友谊,是我们多彩生活的重要内容,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学会以正确的态度、恰当的方式与异性同学交往。

    四、作业。

    1、怎样认识异性同学间的正常交往?(教材p15页)。

    2、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对自己的成长有何意义?(教材p16——17页)。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技能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3、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德育目标: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教学方法: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课文主要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重点: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一、课上三分钟: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四个伟大”: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是:党的基本路线。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长江,位于我国境内,全长6380公里,发源于我国青海唐古拉山各拉丹冬,流经11个省区,是中国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长河”,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和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国的“母亲河”。长江作为一个符号,是祖国的象征,由于它的灵性,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赞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目标。

    (1)识记课文主要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速读课文,积累文中基础词语。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4、小组探究。

    5、(教师)检查指导。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篇三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4)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篇四

    1、继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在诵读实践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

    2、培养学生通过捕捉文本的重要信息,得到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3、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培养一定的审美情趣,获得对人生。

    有益的启示。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文的教学在朗读、体验、质疑、探究中进行。教学头绪力求简洁明了,始终抓住“艺术”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体验中初步感受“艺术”,在质疑探究中了解“艺术”对生活情趣的重要性,从而能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引导学尘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深入领会文章意味,并能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相关经验,获得有益的感悟。

    三、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幅有关竹子的墨画,由对“竹”的关注自然引出课题《竹影》。

    (二)、介绍作者。

    (三)、整体感知,朗读体验。

    l、速读课文,用几个简短的词语概括地说说孩子们的活动。

    2、用上“幽暗”、“惬意”、“口头禅”、“参差不齐”等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地说说孩子们的活动。

    3、根据自身体验,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兴趣的内容,并作交流。

    (四)、讨论感悟、拓展延伸。

    1、讨论:“父亲”参与这个游戏有没有必要?他使我们对中国画的认识有什么变化?

    3、教师小结。

    4、请学生结合“父亲”所传授的知识,简单评价一下老师所带来的“竹画”。

    (五)、合作探究,升华认识。

    1、问题:我们可以朝哪些方面努力,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有艺术的气息,更充满情趣?

    2、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各成员各司其职,教师巡回指导。

    3、由各小组发言人代表该小组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4、学生共同小结探究的结果。

    5、教师评点。

    (六)、课堂总结。

    1、教师结语:我们有义务关心自己的成长,我们有义务使自己的心灵充满艺术的气息。只要我们多体验、感悟、实践美的事物,我们的生活也就会充满艺术的意味,充满了美的神气和姿态。

    2、教师推荐:看书是一种提高自己艺术修养的很好的方式,学了本文,大家可以去看看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静观人生》等散文著作,可以尝试去做一些有艺术品味的游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从事一些艺术活动,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艺术的人生!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篇五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人才的含义、标准和分类;成才的因素、成才的有效途径等;人生的有意义的追求;。

    (二)能力目标:

    认识成才的因素和有效途径,明确自己在成才中的作用和要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立志成才,不懈追求,实现人生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崃哦界人才的标准和含义、成才的有效途径;人生意义的实现等;。

    2、难点:认识人才的标准、人生意义的实现有什么要求等;。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四、教学准备和手段:

    学生预习;教师布置预习思考题。

    五、教学过程:

    (一)立志成才担重任。

    阅读书本p142材料回答问题,认识马克思讲的道理?学生可以充分讨论,教师点拨。

    1、认识为什么要成才?

    (1)从国家的角度看:是国家的需要。

    (2)从青少年的地位重要性看。

    (3)从个人的角度看:实现人生价值,自身的发展的需要。

    2、什么人才?了解人才的分类、含义、标准等。

    在这里要提醒学生注意几句话。

    3、对青少年的启示要求是什么?

    (1)影响成材的因素有哪些?

    (2)成才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二)不懈追求,实现人生意义。

    1、人生有价值的追求有哪些?

    2、为什么是有价值的?

    3、关于追求学习:

    (1)为什么要追求学习?

    (2)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我们要如何学习、启示要求?

    4、关于追求创造:

    (1)为什么要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2)如何创新(见p88最后第二段的说明)。

    (3)创新对青少年的要求启示是什么?

    5、关于奉献:

    (1)奉献可以怎样表现出来?

    (2)为什么要奉献?(意义本质是什么?

    (3)我们应该如何学会奉献?(启示、要求)。

    6、总之,不懈追求,应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六、板书设计:

    1、为什么要成才?

    2、什么是人才?

    (一)立志成才担重任3、成才的因素有哪些?

    4、如何成才的有效途径有哪些?

    二、人生追求无止境。

    1、有意义的追求有哪些?

    2、关于追求学习、奉献、创新的具。

    (二)不懈追求,实现人生意义体学习(略)。

    3、不懈追求从小事、身边的事做起。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篇六

    1.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读准“沿”字的音,掌握“观、际、答、弄”四个字的字形。

    【教学难点】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

    【教学准备】能活动的挂图、玻璃板、投影仪或生字卡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16开的白纸。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一)谈话导题:

    今天咱们来学习第六课坐井观天(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二)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提出下列问题:

    “坐井观天”中的“观”字是什么意思?“坐井观天”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写谁坐井观天?结果怎样?(启发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暂不讨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让学生借助拼音小声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这篇课文分为几个自然段。

    (二)提问:

    青蛙与小鸟共有几次对话。

    三、分段学习课文。

    (一)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有几句话。

    1.青蛙坐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青蛙、井里。并把剪好的一只青蛙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放大了的插图上的井底。)。

    2.小鸟从哪儿飞来?落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小鸟、天上。并把剪好的小鸟图片贴在插图中的井沿上。)。

    3.什么地方是井沿?(沿,就是边。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教师指着插图中的那口井来讲解。)。

    (二)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3次)。

    1.学习它们的第一次对话。

    (1)青蛙问小鸟什么了?(指导朗读,要读出问话的语气。)。

    (2)小鸟是怎么回答的?小鸟为什么要从天上飞下来,落在井沿上?(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渴。)。

    (3)小鸟说“我飞了一百多里”说明什么?(说明天很大很大。)。

    2.学习第二次对话。

    (1)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又说什么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青蛙说的话,要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2)青蛙说小鸟说“大话”,这“大话”指的是什么?(说小鸟的话是吹牛的话,是不符合实际的话。)。

    (3)青蛙认为天有多大?认为天只有井口大。

    (4)“弄错”是什么意思?(是搞错的意思)。什么叫“无边无际?”(“际”是靠边的或分界的地方,也就是边际,“无际”就是没有边际,“无边无际”在本课是形容天很大,没有边际。)。

    3.学习第三次对话。

    (1)让学生小声自读六、七两个自然段。

    (2)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后是什么表情?这里的“笑了”是什么意思?(嘲笑)。

    (3)青蛙说自己不会弄错的原因是什么?(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

    (4)小鸟为什么“也笑了”?小鸟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它是怎样劝告青蛙的?(教师指导朗读小鸟说的话,要表现出既觉得青蛙可笑,又仍然很耐心,很诚恳。)。

    (5)假如青蛙真的从井底跳出来,(教师边说边把插图上的青蛙图片从井底移到井外来。)看看天,它会发现什么?会怎么说呢?(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4.让学生齐读课文,读后提问。

    在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上,青蛙和小鸟各是什么看法?它们的看法为什么会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小鸟是在天空中飞翔,所以它看到的天确实是无边无际的;而青蛙天天坐在井底,它的目光受到限制,它也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空。)。

    5.小结。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认识到青蛙天天坐在井里,它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盲目自信、自以为正确,不肯接受小鸟的帮助,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学会全面看问题,要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6.戴上青蛙、小鸟的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青蛙、小鸟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四、布置作业。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把“坐井观天”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篇七

    过程与方法:

    1、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

    2、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设计思路: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围绕着赏析人物形象展开,通过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描写的方法展开讨论,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教师帮助归纳、总结。教学中主要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讨论、探究,在文中找到具体的细节描写,归结父亲的性格特征。学生具体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而学会运用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台阶》这篇课文的情节,知道了作者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父亲现实的生活画卷,今天我们就精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是如何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

    二、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一)、教师分析人物描写。

    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1、外貌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核心方法提示:抓住关键,由表及里,综合评价。

    (二)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1、教师示范。

    如:“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这一段运用了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时的不自在,表现他谦卑的性格特征。

    2、让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批注法分析语段。

    以“运用了_________的方法,写出了父亲的_________(内容),表现出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为句式回答。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三、学习通过情节的安排补充人物性格。

    1、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

    2、教师分析。

    如: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3、学生细读、思考、讨论、交流。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四、教师归纳。

    五、尝试写作。

    这节课我们领会了细节描写的神韵,文章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让我们也来尝试一段描写。

    大家看,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

    请大家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50字左右。

    (学生写,教师巡视)。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写篇周记,展示自己眼中的父亲,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尊重和理解。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篇八

    (一)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体会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的欢乐,自私会给世界和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道理。

    (三)能体会文中拟人句的效果,掌握文中字词。

    目标1、2、3。

    目标2。

    1、熟读课文,掌握童话的内容。

    2、查找工具书,读准字音,解释生词。

    3、小组交流,领悟童话的深刻内涵。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查找工具书,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栖息():。

    聆听():。

    肆意():。

    咆哮():。

    嬉戏():。

    徘徊():。

    翩翩起舞():。

    乐不可支:。

    2、查找作者的资料,为同学作介绍。

    3、朗读课文,简要概述课文描绘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

    二、探讨交流。

    1、导入。

    2、预习展示。

    3、听读课文,讨论:。

    a:巨人的花园有过几次变化?

    b: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c:这则童话告示我们怎样的道理?

    三、课堂巩固。

    1、《巨人和孩子》选自,作者,国作家。

    2、造句:。

    翩翩起舞:。

    乐不可支:。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自我评价:优良可劣家长评价:优良可劣教师评价:优良可劣。

    时间:。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篇九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3、体会本文抓住特征生动描写景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出示课题)。

    2、大家看了课题,你得到了那些信息?(地点是济南,季节是冬季)。

    (二)本文作者简介:

    1、本文的作者是谁?

    2、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老舍的情况?(阅读注解一)。

    3、教师补充:(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

    听读课文,请大家带着几个问题去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问题见课件。

    (四)分析课文。

    1、读课文的第一段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济南冬天的特征的?

    2、有诗云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因此讲到济南一定得说说它的山水,那么,在文章中,作者用哪句话对有山有水的济南美景做了总体的概括描写。

    (1)第二段写了济南什么的景物?

    (2)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用一个短语来形容一下阳光朗照下的小山。

    (3)第三段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雪后的山景),找出表示变化的词。

    (4)“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5)作者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6)济南是有名的泉城,老舍用他的含情妙笔把济南的山描绘。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篇十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

    2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1、第一只猫从何而来?怎样写第一只猫的可爱?

    学生发言。

    2、品味语句:

    (1)、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明确:跑、翻滚。与白雪球照应。更显活泼。

    (2)、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明确:花费时间之长,可以看出猫的可爱。

    3、这只猫结局如何?

    五、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二只猫与第一只猫相比,有什么不同?

    明确:更有趣,更活泼。它会爬树,捉蝴蝶,不怕生人,捉老鼠。

    2、品味语句:

    (3)、有一次,居然捉到了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声了。

    本领之大令人意外。

    3、这么可爱的小猫,结果怎样?

    4、第一只猫的死和第二只猫丢,家人态度有什么区别?

    第一只猫:称为相伴的小侣,死后感到酸辛。

    第二只猫:称为所爱的东西亲密的同伴。丢后,家人都忙乱都不高兴。

    由此可看出我们对第二只猫的感情比第一只猫的感情更深。我怅然愤恨诅咒路人。

    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第三只猫可爱吗?

    不好看不活泼忧郁懒惰不捉老鼠。

    2、它在家里地位如何?若有若无。

    3、这时候出现一件事,家里的芙蓉鸟死了。家人是怎么反应的?

    全家人都愤怒,难过。

    4、品味语句:

    (1)、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地位低下。

    (2)、我很愤怒,叫到:“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一口咬定语气强烈。

    否定反问语气更强。

    5、猫吃鸟的依据是什么?依据第17、27段。

    好像不确定一定确定。

    6、描写黑猫有何作用?

    体现猫的不幸。我知道我错了,不应平白无辜冤枉第三只猫。

    7、至此作者开始反省自己的错误。寻找文章体现开始明白“我错了”的语句。

    品味语句:

    (1)、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2)、我开始觉得我错了。

    “是”字加强语气更体现我自责之情。

    8、能再找出表现我自责语气的语句吗?略。

    我的歧视、误解、冤枉、追打,漠视,造成猫的死亡。猫死责任在我。

    平等地对待生命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2、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知错就改同情弱者严于自省勇于自责。

    八、拓展延伸:

    一、情感揣摩:

    第二只猫死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了的想法。

    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写每只猫都是按照三层式的结构。引入对象——这只猫怎么来的;叙说事情,然后抒发情感。

    2、从全文的角度上来讲,你有没有发现第一句所起的作用啊?

    总起全文。全文的结构是按照由总到分。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结构巧妙之处。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脉络清晰。

    3、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篇十一

    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师生一起欣赏图片中碧蓝的天空、流动的白云、遍地开放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原、悠闲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别致的毡房。

    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学生观察后,小组内交流展示观察的结果,最后达成共识:花草、树、牛羊是生物,白云、毡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

    板书课题: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认识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这些生物的主要特征就必然对不同的生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那么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尝试进行归纳和总结。

    学生阅读后,归纳、总结,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最后达成共识:。

    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3、如果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4、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学习目标二:生物的特征。

    多媒体展示图片:。

    (在尼日尔南部城镇马拉迪的一个治疗性给食中心,一位母亲背着她那因为营养不良而极度瘦弱的孩子。)。

    问:这2张图片说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什么?

    答: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肉食动物通过捕获草食动物获取食物,草食动物通过取食植物获得食物,民以食为天,人要每天从食物中获取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一旦食物匮乏,就可能出现图片中的状况。总之,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多媒体出展示图片:。

    (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讲:生活中的人每时每刻也都要进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进行呼吸。

    多媒体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该图片揭示了什么生命特征?

    (教师提示:注意季节气候、身体状态)。

    讲:人在运动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为在运动中人体内产生了比平时更多的废物,这些废物要及时排出体外,排泄的途径除了排汗外,还可以通过排尿和呼气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虫的刺激作出什么反应?

    (花瓣收拢起来了)。

    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叫应激性。

    4、应激性。

    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

    (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兔子发现天上的老鹰后向坡上猛窜;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自然下垂;一滴糖水会招来许多蚂蚁;我们吃饭时,会分泌许多唾液……)。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图片,讨论交流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讲:一粒种子可以萌发生长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长成一棵大树;一头小象可以长成一头大象……这些都是生长。当生物体长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如蜻蜓点水等。

    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学生思考后回答:。

    ——除了鸡、鸭可以产卵之外,猫、狗可以产仔。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茎繁殖,还有用叶繁殖的。

    ——还有用细胞繁殖的。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无性生殖。

    补充说明细菌可以进行-生殖,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等。

    讲: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征,你还能举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吗?

    (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生物现象,归纳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征。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答:这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

    答:虽然各种生物形形色色,但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蘑菇、枯叶、钟乳石、机器狗,指出哪些属于生物?并说出理由。

    学生讨论后回答:蘑菇属于生物,枯叶、钟乳石和机器狗不具有生长、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属于非生物。

    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生命,观察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

    板书。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的共同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多种废物,并且能够将废物排出体外。

    4、生物能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说明: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2、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解题: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

    二、感知课文。

    1、听示范朗读。

    2、听完朗读,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脾气的人?

    ——性情暴躁、脾气暴怒。

    3、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

    ——(第一段)。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4、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

    ——双腿瘫痪。是啊,原来生龙活虎,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自然会脾气暴躁。

    三、深入分析。

    1、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

    ——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悄悄地”——对儿子的理解、体贴。

    “偷偷地”——对儿子的牵挂、关切。

    “扑过来忍住哭”——坚强、坚韧。

    “好好儿活”——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

    “抓住我的手”——执着。

    2、品读第二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表达对儿子的爱?

    “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

    “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的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3、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儿子瘫痪。

    【拓展阅读】:“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儿子,可事实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5、“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朗读描写菊花的句子,找出形容菊花的品质的词语: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淡雅高洁——母亲的写照。

    热烈而深沉——母爱的写照。

    6、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归纳总结】: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课文题目的内涵:

    ——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

    ——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

    ——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告慰母亲在天之灵。

    四、课后练习。

    1、文章最后自然段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学习这种写作手法,试着写一段景物描写以抒发某种情感。

    2、写一段给母亲的话,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深刻理解。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体会“安详”、“微笑着”等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恰当的语速语调。

    3.从母亲耐心地陪伴、激励盲孩子打弹弓,最后终于打中目标的事中,体会到母亲执着、坚韧的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整体入手,初步感知:

    1、导入新课。

    在你的家人中,你觉得谁对你,他是怎样对你的,举个例子说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文中的妈妈是怎样的爱她的孩子的。

    板书课题:看不见的爱学生齐读。

    3、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这对母子之间的一件什么事。我们可以说这位母亲对盲孩子的爱是(不同寻常)的。

    二、重点研读,深入感悟:

    1、,找出表现这份不同寻常的爱的语句,把它划下来,再读一读。

    (1)交流。

    出示:对话部分4-13节。

    指名读句理解,谈感受。(每谈一句,读好一句。)。

    随机板书:和别的孩子一样。

    关键是做了没有。

    健康、快乐地成长。

    2、指导朗读对话部分。

    3、除了对话部分,我们还找到了两处重点描写母亲动作、神态的句子。

    (1)出示:那位妇女-----微笑着。

    他母亲-------慢了下来。

    齐读这两句话。

    (其中蕴含着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因为孩子看不见,只有从母亲轻柔的动作和态度中感受到爱与鼓励。随机板书:母亲希望她的孩子能够在她的鼓励下和别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3)再读这两句话再次感受这位母亲不同寻常的爱。

    4、男孩感受到这份母爱了吗?你是通过那些句子知道的?画出来读一读。(描写盲孩子练习打弹弓的语句)。

    读了以后你觉得男孩练习时的表现怎样?(不向困难屈服)。

    (1)出示: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学生齐读。

    就在这一刹那,男孩、母亲、作者分别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根据提示,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交流、评议)。

    三、小结。

    四、作业:给最关爱你人写一封信。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篇十四

    3、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点】。

    2、了解寓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学习】。

    学习《白兔和月亮》。

    【教学】。

    一、导入新课。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借助注释、词典,识字识词:

    审美风韵闲适窖泯厄运慧心皎洁归属禀告身世正色心旷神怡得失之患。

    二、朗读课文。

    1、老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2、学生齐读课文。

    三、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四、研讨。

    1、第三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与第一段的哪些语句相照应?

    2、第三段中“从前的闲适心情”与第一段的哪些词语相照应?

    3、第一、三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

    4、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各一个。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

    6、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白兔和月亮》,设问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7、《白兔和月亮》的语言很精美,引导学生学习。

    8、这一则寓言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老师点拨:

    1、每天夜里,她都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

    2、无忧无虑心旷神怡。

    3、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4、略。

    5、拥有财富并过分地看重财富,就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

    6、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拥有非分之财,必然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忽视这一点,就不能准确理解寓意,就可能误解、误导。

    7、“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8、意思是说:人类的慧心已泯。

    第二课时。

    【学习】。

    学习《落难的王子》。

    【教学】。

    一、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2、学生齐读课文。

    二、探讨。

    1、请在文中空白写出汉字。

    他自己也被敌人()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

    4、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老师点拨:

    1、掳。

    2、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3、略。

    4、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5、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三、总结。

    两则寓言的寓意分别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一则寓言,写好事变成坏事;一则寓言,写坏事变成了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遇到的,怎样对好事,怎样对待坏事,两则寓言很有启发性。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篇十五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4.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优美生动的描写舞蹈艺术的语言。?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设计思路。

    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初一正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教师的引导还很必要。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可创设特定的情境,以朗读作品中最富表现力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语言为“切入口”,逐步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获得自己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杨丽萍的《孔雀舞》。)?

    师: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舞蹈,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时以轻音乐陪衬。)。

    朗读后谈初读体会,各抒己见,教师不要作硬性评定。?

    思考问题:此文是写给谁的?作者为何要送给他们。

    由此问引出:姐妹舞蹈之“美”。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篇十六

    1.了解寓言的特点。2.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3.体会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寓言的特点。2.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难点:体会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预习内容。

    一、了解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划线的词语。

    三、学习《白兔和月亮》(采用复述故事法。)。

    1、复述故事:  复述的基本要求: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问题提示:(1)白兔与其他生物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全文中找关键词。

    (2)白兔得到月亮前与得到月亮后赏月时心态有什么不同?注意找关键词。

    2、通过复述故事或阅读故事,你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或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3、读完文章后,你有什么疑惑?或者你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写在下面。

    四、学习《落难的王子》(采用问题探究法)。

    1、把握寓意。

    (1、)王子落难前性格怎样?

    (2、)王子遭遇了那些灾难?

    (3、)王子落难后性格怎样?从那句话中可以看出。

    (4、)王子的性格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读完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疑惑?(文章中或者自己头脑中的都可)。

    五、比较阅读《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探讨写法。

    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六、体验与反思。

    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七、拓展阅读、     (一)飞蛾与灯焰。

    1)灯焰如豆,青烟袅袅。

    2)一只蛾子向他飞来,背后的粉墙上立刻映上了一个如盘的身影。

    3)“瞧!人粗都说你渺小,这完全是不实之词!”灯焰跳动着把那影子指给蛾子看。

    4)“我真有那么大?”蛾子激动不已,可又半信半疑。于是,慢慢向粉墙飞去,5)她想把自己的形象看得更清。

    6)立即,影子变小了。

    7)“嘿!你怎么不相信一个诚实的人的话呢?你要真正看清自己的形象,必须站到我这个位置才行。”灯焰以智者的身份劝谕道。

    8)蛾子反身向灯焰飞来,粉墙上的影子顿时又变大了。

    9)“来呀,快靠近我,靠近些,再靠近些……”灯焰热情地伸长胳膊。

    10)蛾子扭头看看粉墙上那如盘的身影,动情地扑向灯焰。

    11)灯焰猛地一亮,霎时又恢复了常态。

    12)飞蛾不见了,墙上的影子也不见了。

    (选自《中国二十世纪寓言选》作者:凡夫)。

    (二)阅读《塞翁失马》。

    直译译文:

    读过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八、当堂检测  1、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2.把握寓言知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 ),也可以是(  )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借古喻( ),借小喻( ),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   )。寓言的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一)幸福的西绪弗斯。

    没想到西绪弗斯先开口了,他举起手,对我喊道:

    “喂,你瞧,我逮了一只多漂亮的蝴蝶!”

    (二)流浪者和他的影子命运如同一个人的影子,有谁能够摆脱自己的影子呢?

    有一天,诗人听见一个小女孩问她的妈妈:

    “妈妈,这是什么呀?”

    妈妈回答:“我不知道,你问这位叔叔吧。”

    小女孩的小手指着诗人从前挖的那个坟坑。诗人脸红了。他想了一想,说:

    “小姑娘,这是叔叔特意为你挖的树坑,你喜欢什么,叔叔就种什么。”

    小女孩和她的妈妈都高兴地笑了。

    我的阅读感悟:

    2、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示例:

    (1)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3)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日本谚语) 。

    4)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5)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至理名言》)。

    (6)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松下幸之助)。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篇十七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19.草原。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19.草原。

    语文教案-草原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篇十八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的音、形、义,正确朗读、书写,体会其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体会作者的感情。

    4、能借鉴写法: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或友情)。

    :教学目标2和教学目标3。

    :教学目标4。

    :二课时。

    :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拓展。

    教学内容:

    认读生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简介鲁迅。

    二、导入新课:

    童年生活总是充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忘的。尽管有时也会有阴云,有误解,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风筝》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三、检查预习的情况:

    1、检查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2、检查朗读情况。

    四、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把握。

    五、学生自由读课文,探讨问题:

    1、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具体写我粗暴地干涉弟弟玩风筝一事,是哪几个自然段?其他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六、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明确答案。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3、熟读课文。

    教学内容:

    分析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检查课后词语的掌握情况。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探讨问题:

    (1)、对于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粗暴地毁坏弟弟的风筝一事,作者是如何评价的?

    (2)、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当认识到当年的过错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4)、作者设想了几种补过的方法?后来补过了没有?

    (提示:在作者看来,被虐杀的一方应该怎样才是对的?)。

    明确:小时侯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写童年的故事,表达了什么感情?

    (表达了浓浓的兄弟情,作者富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之情。)。

    3、体验与拓展:

    1、你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有哪些感受?

    (从亲情、自我批判、社会批判、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来谈都可以。)。

    3、阅读《满天的风筝》,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风筝》笼罩着深沉的悲哀,小时侯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后来懂了新道理,觉悟到这是精神的虐杀而心情沉重,想补过,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永远无法补过,因而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悲哀之至。《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是小时侯跟二哥一起放风筝的快乐,写自己糊的风筝放起来又满足又骄傲。)。

    三、总结全文。

    四、课后作业:课后习题二。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篇十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a、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b、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c、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a、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b、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c、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展示自己的风采。

    (课外积累"惜时"的名句)。

    二、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这样的文章,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例如:----------------)。

    三、信息箱: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丰子恺的了解。

    四、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b、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c、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d、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

    五、你品味到美了吗?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

    六、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七、欣赏延伸: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九、质疑大挑战: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过渡)大家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生答)。

    十、走进童年:

    叙说一下一段童年的往事。

    要求:用语简洁,尽表现童真、童趣。

    2023年初一语文课教案人教版范文(19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