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最新小学教师论文(案例17篇),小学教师,17篇

    最新小学教师论文(案例17篇)[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 时间:2023-11-09 11:00:40 热度:316℃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丰富思想,增加写作的广度和深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份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最新小学教师论文(案例17篇)篇一摘要: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学校的生存及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丰富思想,增加写作的广度和深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份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最新小学教师论文(案例17篇)篇一

    摘要: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学校的生存及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师德是每一位小学教师所必需具备的重要品质,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要具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待工作应兢兢业业认认真真,要有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言行举止要起到表率的作用。

    关键词:

    最新小学教师论文(案例17篇)篇二

    小学中年级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正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成功的阅读教学能在全面提升学习能力的同时,为后期写作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个时期的阅读教学甚至影响了学生日后的语言学习、阅读方向,可谓任重而道远。

    课前阅读是对课堂阅读教学的预热,对课堂阅读教学有决定性的作用。多数教师都鼓励学生积极课前阅读,但通常方式单一、阅读效果不甚理想。尝试过多种阅读教学方式后,我指导学生阅读主要依靠兴趣进行,但又不能仅仅依赖兴趣。因而,在课前阅读指导环节,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及以往教学经验,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尽量不给学生设置过多的预习目标,也不将课文的中心思想及段落特点提前罗列,为学生尽可能留下最大的想象空间及阅读自由度。在《月球之谜》教学之前,本人首先引导各小组讨论关于月球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分享关于月球的探索信息:月球上为什么会有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在学生的好奇心纷纷被勾起之时,适时鼓励学生组织阅读即将接触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搜集的多种资料,深入阅读与思考。课前阅读引导要打破固定化、模式化的方式,突破固有教学习惯,将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运用到课程教学之中带领学生有效前阅读。

    在《月球之谜》内容阅读教学中,本人改变了之前查找资料、讲解重点、提问、思考、总结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多媒体教学环节,并更多地利用图片教学、游戏教学。首先,我播放了《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美丽的月球表面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有趣的、生动的录像,图、文、声、色并茂,从视觉、听觉等各个方面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到课堂教学氛围中来。接下来,我引导学生积极展开关于月球的讨论,学生积极对自己所了解的故事、传说、科学研究动态发言和讨论。带领学生进入教材学习中,引导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课文阅读,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看法讲述全文及段落大意。自主阅读及小组合作阅读理解完成后,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讲解对段落及全文涵义的理解及思考,师生共同评价每组成员及个人阅读理解的准确度及表述情况。最后,请出这堂课的重要“嘉宾”,学校的自然老师为大家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教学工作中,更积极地利用课外时间完成拓展阅读学习。在处理学生提问及教师解答方面问题时,切不可完全跟着学生走,要考虑到学生涉世尚浅、思考问题不深、稚气未脱的特点,要在听过问题后精确分析学生的提问方向、目的,排除表达不当等问题,快速思考过后即使答复学生问题,并尽可能将问题表述清楚、简洁而生动,既能让学生听懂,又能无形之中给学生形成一种榜样效应,让学生自觉跟随教师纠正表达方式。面对提问及讨论时,也不可过分执着既有的提问计划,要跟随课堂阅读进行方向适时调整已有的教学方案,在充分尊重学生看法的同时,保证课堂教学沿正确的方向进行。

    课堂阅读教学形成的影响需要靠课下的阅读与思考来巩固。课外阅读应当循序渐进、跟随课堂阅读的进展有步骤地实施,尽量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领域,指导学生少走弯路,通过兴趣性的课外阅读实现阅读教学的知识与能力延伸。在《美丽的大兴安蛉》阅读教学中,我在调动学生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积极性与好奇心的同时,通过一些美丽的图片及简短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内蒙古大草原及厦门鼓浪屿的壮美风光,看完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后,我讲述了一个简短的`故事开头: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世间所有的生物都是一样的。一只叫鬼的狗,是藏獒与德国牧羊犬的后代,它生来就野性难驯、多次伤人而被辗转买卖,经历了无数毒打和玩弄后,它拥有了惊人的速度与体力,在对人类失去信任的时候,它逃到一片广袤的草原,开始了与一个孩子的美好生活……此时,推荐学生阅读《鬼狗》,此书虽篇幅较长,但简单易懂,中年级的学生能够得到很好的阅读锻炼。同样,在播/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放火红的木棉、湛蓝的海洋、远远的白帆的同时,我简要讲述了上个世纪厦门岛屿上两个命运截然不同的小女孩的故事,这就是《木棉流年》,遥远的岛屿、火红的木棉下两个稚嫩的孩子成长与思考的故事,加上作者李秋沅独特、富有情感与童趣的叙述,带领学生跳出传统阅读教学的怪圈,真正在阅读中感悟生活、触碰自然。既能让学生了解风土人情,又能在阅读与思考中磨练语言思维,有很好的延伸教学作用。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立足于教材层层展开,课前通过提问、讨论、话题引入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课前积极阅读,课堂上通过提问、解答、主题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插入音乐等方式有效阅读教学,鼓励学生公平进行师生、生生对话合作阅读学习与交流,并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推荐相关资料、书籍鼓励学生延伸课外阅读,真正做到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最新小学教师论文(案例17篇)篇三

    摘要:农村小学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国家“两个奋斗目标”人才的重要途径。20××年5月26日教育部长周济同志在云南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会上指出:“农村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在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创造条件的同时,仍然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而必须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关键词:小学教师

    勤工俭学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为培养学生适应将来融入市场经济大潮的需要。科学实施勤工俭学具有多重的重要意义,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重点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知道勤工俭学主要是为了培养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和自强自立的品格。其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他们成为祖国实现现代化的建设人才。当然,带领学生通过自身劳动所得来补偿生活、购买学习用品及充作班级活动费用,这对于农村学校学生来说是减轻经济负担的好事。

    勤工俭学本应该在当今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和市场经济大潮环境中高歌猛进的,可是现实让绝大多数的农村学校将勤工俭学工作淡出了师生的视野。勤工俭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以及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早已得到国家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例如:我馆陶县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每个乡镇学校均有供学生学习实践和创收的学农基地,并且每所学校均安排有专人负责勤工俭学的领导工作。现在馆陶县教育局设有一个勤工俭学科,这对于各乡镇农村学校的勤工俭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几乎无关联,有专门的职能管理部门而赋闲不去发挥领导和管理的职能作用,这不很令人费解吗?是不是时下对于农村乡镇学校来说是没有勤工俭学的发展空间了呢?我们的答案是“不!”

    笔者通过多年的考察、分析、论证,始终认为勤工俭学工作的开展在农村乡镇学校还是很有前景的。其优势较多。

    优势一:勤工俭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早已并一直得到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即有政策的支持。

    优势二: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及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大环境下,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本来就是应运潮流而生的产物。即有适宜的社会环境可大力开展此项工作。

    优势三:目前农村绝大多数中青年农民均外出务工,家中土地、山坡、养殖场地等闲置现象可谓到处皆有。即可容易重新获得获得学农基地或其它场地。

    此外,在现在的'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某些课业上不去而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引导他们在勤工俭学过程中通过实践,培养他们的自我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创新,从而让这些学生在课堂外找到兴趣和自信。这也可以说是人力资源的优势。

    目前,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有哪些途径突破围城呢?

    首先,教育主管的职能部门要重视勤工俭学具有素质教育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意义。应把勤工俭学管理工作作为各学校的年度考核工作中来,要考核学校是否有专职的勤工俭学管理人员,是否有学农基地或养殖场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参与率的为主,经济效益为辅。

    其次,县教育局勤工俭学管理站要组织好各学校认真总结经验,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在全县内推广和学习有创新的经验、模式。

    再者,勤工俭学的实施规划,一定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只能凭借当地的优势来规划发展计划,要考察本校适合什么,有什么资源优势和场地,充分论证后才能确定项目。

    我们管理者和教师首先要明确勤工俭学实施的目的应该是以育人为主,创经济效益为辅。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重点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从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在实验基地边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理论中亲自动手实践。适时地给他们宣传勤劳加科技致富等思想。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实践,既锻炼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又让学生从实践中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了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和崇尚科学技术的品质。

    以我县各乡镇学校为例,笔者认为可以尝试性地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开展时下似乎已淡出人们视线的勤工俭学工作。

    (一)利用学校后勤服务利润给力勤工俭学发展。

    加强学校后期后勤管理服务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与学校管理相结合模式,在现今学生人头公用经费相对充足的日子里,我们应把学校食堂、小卖部的收入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投资于学校勤工俭学的发展资金。

    (二)抓好至少一处的学农基地建设。

    抓好学校的学农基地建设,是实施勤工俭学教育、创收的重头戏。

    据笔者调查,馆陶县各乡镇学校的学农基地基本上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都以荒废、流转和自动退回等形式消失了。基于前面所分析到开展勤工俭学工作前景的“优势三”,出资不是高成本建设一处学农基地也不是难事。现在尚有土地所有权且被他方利用的原学农基地应收回和利用好这些土地,没有基地的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申请政府划拨土地,也可以自行向你们租赁土地来解决学农基地的问题。有了学农基地,带领学生学种水果、蔬菜,花草苗木的培育,优化品种、嫁接繁育等知识技能均可让学生在基地得到锻炼和掌握。

    (三)利用农村地理优势,选择发展好养殖业。

    根据现行的肉、禽、蛋等农副产品价格涨幅过高的形势,农村学校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优势,认真选择好适合的养殖项目发展,当然,这要有相当水平的技术作保障,学校请来相关的畜牧老师一并上课指导,一定会激起很多学生的兴趣。

    (四)建大棚种养食用菌和育种超季节蔬菜秧苗。

    利用农村到处都有落叶乔木、秸秆等资源,学校完全可以购买食用菌种,带领学生收集农村落叶的杂柴、秸秆进行简易加工,装袋上架培育出学生食堂需要的食用菌来。这种既让学生学到种食用菌的技术,又让学生尝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科技的兴趣自然得到培养。在大棚里提前繁育蔬菜秧苗,既可以为学校学蔬菜基地提供早期的蔬菜秧苗,也可以畅销市场上。

    最新小学教师论文(案例17篇)篇四

    摘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队伍管理应三“管”齐下:制度管理是基础;人性化管理是根本;专业化是途径。本文就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教师队伍管理做了简单的分析,为同行共勉。

    关键词:教师管理

    学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但核心性的问题,还是在于教师队伍的管理,这是让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要对教师队伍实行科学的管理,我觉得需要“三化”协同跟进,这“三化”包括制度化、人性化和专业化,其中,制度化指的是管理措施,是教师管理的基础;人性化指的是管理方法,是教师管理的关键;专业化指的是管理技术,是教师管理的根本,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教师管理

    (一)制度化管理――良好的制度,有利于形成一个秩序井然的群体,让各项工作更有条理,这是教师管理的基础性目标。

    1.管理制度要合理。制度是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自然要与环境条件相适应,也就是说要有良好的匹配性。教师管理制度必须符合学校性质特点、校园环境特点和人际关系特点,否则,制度就是一纸空文,无法很好地实现约束人的目的。2.管理制度要全面。教书育人是百年大计,教师应时时、处处、事事做学生的表率,学校必须制定涵盖全面的制度,将教师的行为纳入到日常管理范畴。同时,只有制定全面的管理制度,才能让教师队伍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任何一所学校,考勤都应有考勤的规则,上课都应有上课的制度,开会都应有开会的要求,这是起码的要求。3.管理制度要规范。制定规章制度一定要谨慎从事,要经过多方讨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形成可以执行的条文。成熟的管理制度,应该是条目清晰、层次鲜明、表述准确、通俗易懂,不能让人在字面上产生疑义和歧义,否则,可能就会有人钻空子,在容易产生疑义和歧义之处找岔子。

    (二)人性化管理――有利于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让人际环境更融洽,这是教师管理的高层目标。

    1.知人善任,人尽其才。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作为校长,首先要做到知人,然后才能善任;要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胆识和魄力,让其大胆工作;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揽过。2.引入竞争、奖励机制。学校要提倡教师之间教学质量的竞争,班主任之间班级管理效果的竞争,并且对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除了以精神奖励为主外,还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让这种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法,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自主地想办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与教职工将心比心。对知识分子的管理,只靠行政命令、规章制度是不够全面的,尤其是教师。因为教书育人的工作,说直白一点就是一个良心活,需要教师极高的责任心和自觉性,这样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

    (三)专业化管理――有利于形成一个积极探索的团队,让校园更加生机无限,这是教师管理的终极目标。

    教师的工作,专业性很强,技术含量很高,教师管理不能只是行为上的约束,更应该在理念上进行引导,在技术上进行引领,否则,教师不能实现专业化发展,学生不能实现和谐化发展,学校也不会实现持续化发展。专业化管理,这是教师管理中最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技术手段。

    要对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化管理,管理者必须首先是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有广博的理论基础,有扎实的教学技术,有充足的实践经验,是教育工作的先行者,是教育理论的博采者,是教育思想的酝酿者。学校管理理论上有一句名言:“校长是教师的教师。”这话说得很实在,也很有哲理,如果没有资格和能力做教师的教师,趁早别干管理教师的工作。如果外行管理内行,不单是在技术层面上难以达成默契,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很难得到教师的认同,即使是在心理上也难以达到相知相容,双方都会觉得很别扭,无法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

    专业化管理似乎有几分抽象和随机,远不像约束教师行为的详细明确的纲目条文那样具体和固定,更多地倾向于把握教师队伍的脉搏跳动,关键在于管理者必须以教学参与者的身份,熟悉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状况,帮助他们扬长避短,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管理者必须能准确感知每一位教师的业务需求,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千方百计给教师们创造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如:举办业务比赛,向外推荐能人,派人外出学习,指导同行交流。要想更好地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就要根据教师的个性特点,多给他们以专业的引领,要通过深入人心的梳理和引领,把教师队伍带入到蓬勃向上的优美环境之中,引导教师实现专业的飞速成长,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让每一个个体都充满自信,都满怀激情。

    二、结束语

    总之,教师队伍的管理是一门科学,只有做好了教师的队伍管理,才能建立一支作风正、业务精、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最新小学教师论文(案例17篇)篇五

    小学教师师德论文:我看师德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我的心里,教师是我的职业,更是我的事业。教师道德就是如何做人的事情,看一个教师怎样对待学生,怎样对待家长,怎样对待同事。

    一、学生篇

    1.对待学生有爱心

    我爱每一个孩子,哪怕他或她长得不漂亮,穿得不时髦,学习很吃力,我也爱他或她,因为我敬畏生命,相信每一次生命都是来之不易的奇迹,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拥有独一无二、不为人知的神秘。孩子们也能感应到我的心情,每天我一走进学校大门,就有眼尖的孩子挥舞着笤帚、抹布、拖把向我奔来,我便张开臂膀,竭力把这些孩子一个个都圈入怀里,不漏掉一个。如果是出去学习一天或者几天再回来,那场景就更壮观了,常惹得正在校园里行走的老师们驻足、侧目观看。教师是我的职业,更是我的事业。

    2.对待学生有耐心

    我生性内向,喜欢安静,比较能够专注与一件事情。这种性格使我在和学生相处时,少了浮躁,多了淡定。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八种类型,分别是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自然智力。有人逻辑数学智力强,有人逻辑数学智力弱,但语言智力强,又有人逻辑数学智力不行,语言逻辑也不擅长,但是空间智力比较好。这可能就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科学解释了。当我们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先天差异,直面这个现实,就会在遇到一遍教不会、两遍教不会,甚至几遍还是教不会的学生时,淡定许多,耐心许多,并且会对自己说,这个孩子比其他同学理解能力弱,学习这个知识有困难,我再给她或他多讲几遍,讲慢一些,孩子一定能明白我要讲的道理。所以,我很少因为学生学不会冲着学生发火,我知道教育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3.对待学生有慧心

    与孩子打交道有爱心是基础,有耐心是保证,有慧心是助推剂。有慧心能使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与期望更好、更快的转化成为学生自身的行动与实践。在我的班里,上课随便讲话的孩子,下课是不找我问这问那的,别的孩子下课将我团团围住,问这问那的时候,她或他只能围观,不能发言,为什么?因为上课,自己没有好好听老师和同学说话,被老师和同学们发现,那么下课自己想要跟老师或者同学说话的时候,我们也不会理睬她或他,更不要说认真倾听她或他新奇的想法和兴奋的发现了。就是这样,我把对学生课堂习惯的具体要求贯穿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当中去。因为我坚信,教育无小事,处处皆学问。每一次与学生的相处其实都蕴涵着宝贵的教育资源,能不能及时发现,充分利用,就看我们是不是用心,有没有慧心。

    二、家长篇

    1.对待家长有同情心

    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位学生家长。我深知家长们的不易,所以我常常换位思考,站在家长的立场分析问题,寻找办法。因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总会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所以我班上的学生很少出现忘带作业,打电话让家长送到学校来的情况。()长期这样要求,一方面养成了孩子睡前整理文具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家长的额外负担。因为所有的家长,跟我们一样,都有自己的工作或者事务,都需要为了自己的生计奔波。作为家长的同盟者,应该同情家长的处境,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而不是把家长视为二十四小时随时听候老师和孩子差遣的仆人。只有我们能够换位思考,家长也才能换位思考,体谅学校和老师的苦衷,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做好各项工作,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

    2.对待家长有平常心

    我从未想过要把更多的事情转嫁给家长。我对家长的要求不高,照顾好孩子的穿衣、吃饭、情绪、想法,至于学习的主要责任,应由学校和老师来承担。所以,我对家长怀有一颗平常心。在对家长怀着平常心的同时,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自己多考虑,多付出,家长就会少麻烦,少问题。家校合作才会稳固、长久。

    三、同事篇

    1.对待年长的同事有敬重之心

    每一位老教师都是一本厚厚的书,对待他们,我都像拯救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一样,怀着一种迫切的心情,听他们的课,向他们取经,每一天都当做明天他们就要退休一般,如饥似渴的学习老教师的.优良做法与宝贵经验。我深深敬重身边的每一位老教师,虚心向每一位老教师学习。

    2.对待年龄相仿的同事有欣赏之心

    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有精力,有经验。虽不同人,性格不同,志趣不投,但我总是用赏识的目光看待身边每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老师。平时,我不善言语,但是我把对同事的尊重与赏识藏在心里,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3.对待年轻的同事有关爱之心

    学校里有很多年轻老师,有些是我的徒弟,更多不是我的徒弟,与我没有任何契约所规定的义务关系。但我仍然关爱着他们每一个人,只要有人请我帮忙,我一定不会拒绝。哪怕是用吃饭的时间、睡觉的时间,也无所谓。我帮助年轻老师备课、磨课,指导她们做讲座,做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关心她们的专业成长。

    大道至简,大爱无言。教育就是一个使人成为人的事业。作为教师,先使自己成为人,再用可以为师的博学,可以为范的身正,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也成为人。这种感染和熏陶能否成功,首先就是靠教师的道德。

    最新小学教师论文(案例17篇)篇六

    【摘要】农村学校是整个教育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是实现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同时,大力提升农村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提高农村小学办学水平,是服务一方百姓,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也是农村教师成就自我,改变自我形象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提升

    一、农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现状及原因

    (一)城乡教育资源失衡

    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下降。近十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迁移,很多孩子随父母进城读书,致使城镇学生人数猛增,农村学校学生人数锐减。为应对这一情况,城镇学校年年从农村学校考调教师,使农村学校相对优秀的教师流失,优质师资不稳定,留下来的教师大多是超过考调年龄或教学成绩不太理想的年轻教师,少数教师得日和尚撞日钟,备课马虎、上课无目的,混着过日子思想严重,加上农村教师相当一部分是代转工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教学理论,自身素质不高,造成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下降,影响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由于农村小学一至六年级要开齐,而每个年级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班级多,自然需要大量的教师来担任;但在师资配置上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按照学生人数配备教师,造成农村师资搭配不合理,师资相对缺乏。

    (二)农村学校教师人数少,各教学点分散,难统一开展教研活动。

    部分学校对教研活动不重视,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教师迫于制度的约束被动参加教研活动。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基本是小范围内听听课,评评课。加之平时疏远学习,不能较准确地从理论的高度去看课、评课,使看课、评课浮于浅表面,缺乏统一的教研活动目标,教研效果低下。

    (三)农村教师由于课时负担重、杂,缺乏主动探究意识。

    农村学校既要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又要保证统考科目的教学质量。因此在保证语文、数学两门基础课的教师后,其它的.课程基本上采取搭配的方式分给每个教师,教师课时量重、科目杂。特别是村小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只注重完成语文、数学等主要考核科目的课时任务,忽视其他科目的教学。对教学缺乏主动探究意识,新课程标准把握不到位,不能深挖教材、根据班级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就参照专家编写的教案,上课依样画葫芦、人云亦云者居多,这样的课堂可想而知,是名符其实的低效课堂。为了能达到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指标,只有采用时间加汗水的办法,占用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及其他课程教学时间,严重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农村学校缺乏长远发展的目标。

    由于教师数量不足,课时量大,学校经费不足等原因,对教师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加上个别校长本位意识浓,害怕培养的人才远走高飞,不愿花大力气培养人才。教研活动开展的初衷仅仅为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对教研活动的内容、目标、形式无统一规划安排,随意性强。

    二、农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对策初探

    (一)学校重视,长远规划。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搞好教研科研工作是学校发展之本,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学校要有全局意识、长远规划。例如我校虽然也同属于农村学校,但由于历届校长都比较重视教科研工作,比较重视对教师的培养,所以我校的教学教研工作一直处于县教研工作前列,年年获县教研师培先进单位,为城镇学校的考调培养了大量的人材,十年内通过考调进城的教师占全县小学整个考调人数的一半。同时学生人数不但没有流失,反而由十年前的七百多人增加到一千二百多人。上级主管部门绩效考核时也把我校划为一类考核单位。这些都得益于我校长期的教科研成效。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制订中长远计划与制订学年学期计划相结合。首先学校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对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划提出本校发展思路,即把我校打造成农村里的名校。有了这样的目标,学校除了在硬件方面去突破而外,还需要一支能教书、会教研、懂科研的教师队伍。学年初,除了配合上级教研部门开展的教研活动而外,学校还特别重视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例如,常规的五课活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说课)是教师每学期必修功课之一。教研活动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通常的流程是:教研组集体备课后,一位教师执教,同组教师听课,听后上课教师课后说课,主评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评课,其他教师谈想法,谈改进意见。看似普通常规的教研活动,我们把它做实做牢做细,不走过场。又如开展每学年的各学科赛课,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的团结协作能力,凝聚了集体智慧,更培养了每位组员的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再如,为了使班级健康持续发展,开展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为提高教师的阅读兴趣,培养专业素养,开展有偿读书活动等等。

    (二)教学点连成片,教研活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农村学校教学点分散,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把距离相对较近的两所或三所村小连成片,教研活动统一进行;对距离相对较远的村小,中心校征订一些专家讲座或课堂实录光碟分发给他们,要求各村小组织学习,中心校实时监控。每学期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集中展示学习效果。即中心校教师与村小教师各备同一节课,互相观摩,取长补短,检查学习效果。充分发挥中心校骨干教师的作用,采取送课下乡或集中办讲座的形式组织统一学习;利用中心校班级多的优点帮助村小教师磨课,尽快提高村小教师分析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让教师享受参与教研科研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使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因此,学校除了从制度上刚性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研活动而外,还应该引导教师自觉自愿地参加教研活动。首先,学校考核时对积极主动参与教研活动,且效果好,并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在评先评优方面优先考虑。例如优质课获奖、优质论文获奖、各种比赛获奖均以加分的形式体现。其次,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内成员间不设防,有问题及时进行交流,资源共享。采用影子培训模式,即组内优秀教师传、帮、带新教师或业务不熟悉教师,实时跟进与监控。组内谁取得成绩人人享受胜利果实,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再次,教师通过参加教研活动,拓宽了教学思路,获得了教学灵感,提高了教学技能。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教学方法更符合班级实际,教学成绩得以大幅度提高。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研活动,教师的教学语言更精炼、更生动;教师的课堂教学更贴近了本班学生实际,更能体现教师个性,课堂效率提高了,占用学生休息时间或其他课程的时间大大减少。

    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自身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学校搭建、创造展示的平台。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建,定能开创农村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最新小学教师论文(案例17篇)篇七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当前新形势下,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忠于职守,精于教书,勤于育人,职业道德的整体状况是好的。然而,由于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教师队伍不同程度地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潮腐蚀着,少数教师在师德方面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对教育事业的成败有着关键作用,所以师德中的负面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就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为进一步加强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一些对策。

    中小学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问题已是关系到教育品质、全民福祉的大事。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引进精华的同时也带来了糟粕。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当前师德形势,提出整改措施,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职业道德有时也简称为师德,从古至今,我国一直重视师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要求。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不正,不令而行;其身正,虽令不从”;唐代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的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当代的教师职业道德已经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李春玲等学者在《教师职业道德》一书中写到,对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的特殊道德要求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些学者把师德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具备的品德。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2013年发布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该规范从“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生学习”等六个方面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综上所述,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

    值得肯定的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不可否认,当前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职业道德偏失问题。陆明玉(2015)对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对学生缺乏爱心;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依法执教意识淡薄等问题。何智明(2014)对农村教师职业道德遵守情况进行问卷、访谈和观察的结果表明:当前农村教师不道德行为比较常见。这些不道德行为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作为职业道德的核心,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重视。明确自己的职责并恪尽职守,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是爱岗敬业的基本价值取向。简单来说,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是古今中外所有职业对各自的从业者设定的普遍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如今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缺乏爱岗敬业精神的教师。这些教师从事这份职业只是因为它相对稳定,他们仅仅把教书当作一种谋生手段,而非真正热爱这份事业。他们在工作中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和进取心,也不重视自身知识的更新,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老套陈旧;忽视学生道德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过分重视分数;课堂上也不因材施教,批改作业应付了事。这类教师不能安心本职,往往把重心放在自己的第二职业上,显然就缺乏对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更有为评职称而搞科研的现象,所以这类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些均会影响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与树立。

    (二)对待学生缺乏公平原则。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管在法律上还是在人格尊严上都是平等的。师生平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要求,教师能否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和睦的关键,也是顺利进行教学的前提。每个中小学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渴望获得老师的尊重也有被教师尊重的权利。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其个体差异,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客观,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同时应该给予差生和问题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然而在当前的中小学中,更多的教师会把赞许的目光投向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课堂提问也更倾向于学习好、积极性高的学生。而差生和问题学生,则缺少了很多表现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在施教过程中,个别教师甚至有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这违背了《义务教育法》(2006)对教师应该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的规定。

    (三)教师之间缺乏合作意识。

    教育教学活动是在学校这一集体的场所所进行的一项集体活动,这项工作需要各科教师相互合作配合,共同完成。但部分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中没能做到相互协作配合,他们过高的肯定自己的贡献而忽视其他教师的作用。这类教师在教学中只顾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不顾其他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占课、拖堂等现象更是经常发生。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特别是一些技能科教师,他们很少主动联系家长、向家长说明学生在校的学习及表现情况,这些教师理所当然地把这项工作交给班主任处理。学校开家长会是一个教师和家长之间相互沟通的好机会,然而大部分学校的家长会只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与家长在家长会上的沟通交流很少。

    (一)完善教师入行管理。

    近年来,由于少数地区在师资管理中出现漏洞,导致一些不具备从师资格和素质的人混入教师队伍,这不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因此,改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加强和完善教师入行管理势在必行。具体来说,应该从形式上进行完善。形式上的完善是指能够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需要,为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做到完善和细化。目前我国在教师资格证书的认证工作中,对申请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准仍然缺少必要的考核,而对这项内容的考核不应该是通过考试答题的形式来衡量,而是应该通过观察和调查的方式来把关。例如,对申请者毕业的学校、所在单位和所住的小区、街道等有关单位的调查来确定。

    (二)完善教师的分配与激励制度。

    从各项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党和国家反复强度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但事实上,特别是一些城乡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低、待遇普遍较差,这已成为阻碍其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对于这种情况,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各所学校领导部门应不断改革现行的教师分配制度,通过此措施来激发中学教师提升其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的积极性。各中学要对师德建设评比规范化,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及惩罚条例;可以利用先进教书育人的'事例进行师德师风宣传,利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学校整体师德师风的提升。例如,学校可实行奖罚政策,对教师良好的师德行为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相反的要严肃批评和处理某些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的教师。

    (三)强化中学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首先,要提高理论修养,通过学习《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了解作为教师必须依法履行的教师职责和义务。其次,在教学工作中磨炼师德意志。教师想要在充满诱惑的外界条件下保持高尚的情操则必须具备顽强的道德意志,而顽强道德意志的形成则离不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磨炼。长期在实践中不断磨炼自身的师德意志,才能使道德理想、道德规范转变为坚定的道德行为,从而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最后,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师德素养。教师的道德修养是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形成的,所以广大中小学教师应该积极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在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中不断地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肩负着教育、培养下一代的艰巨任务,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未来的教育质量,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

    [1]何智明.农村教师职业道德遵守情况调查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9):83~84.

    [2]梁庆周.当前我国高校师德问题研究[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2007.

    [3]陆明玉.内蒙古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5(1):273~275.

    [4]李春玲.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钱焕琦.教师职业道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檀传宝.当前师德建设应该特别关注的三大问题[j].中国教师,2007(2):10~12.

    最新小学教师论文(案例17篇)篇八

    一、敬业爱生,教书育人

    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础和前提,敬业者受人尊重,爱生者受人敬重。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是忠诚教育的典范,徐老活了92岁,把人生70多年的光阴和精力,忠诚不渝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徐老在极巨艰苦的革命战争时代,坚定自己的信念,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也忠于职守,不屈不挠,为事业而拼命工作,为理想而奋勇拼搏。

    高尔基曾说:“世界上最美好的职业就是做一个人民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辛勤园丁。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要教会学生怎么求知、怎么生存、怎么做人、怎么审美。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小学生造就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人,是对学生心灵的“雕塑”,尤其对小学生来说,教师更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成为学生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和表率。为了培养好下一代,教师应该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自尊、自爱、自律、自信,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行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教育,把学生引导到陶行知所说的:“最高尚、最完备、最永久、最有精神的地方。”

    二、严谨治学,更新知识

    一个教师的知识水平、教育技能、科研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质量,新课程的改革,学生素质的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师不仅要专更要全面,了解所教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也应了解更高层次的主体知识和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在知识更新加快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茶的今天,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汲取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政改革的需要。

    严谨治学要自觉刻苦,大胆创新,不能只求过得去,而要精益求精过得硬。如能这样,你的教学必能吸引学生,左右逢源,融会贯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教学质量。对中青年教师,严谨治学应有深层次的追求,从而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要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二要教师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注重帮助引导,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要有创优争先的竞争意识,勇敢顽强地参与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在多次磨炼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争当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和学科带头人。

    三、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提高科研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有科研先导意识,自觉参加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活动,用课改新理念新要求指导教学实践,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通过教师之间等各种互动研究探讨,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选一些应用性强的课题,下功夫,精心操作,提高科研水平,从而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创新的研究成果,成为有一定影响的科研型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实践证明,开展教育科研,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还可以提高教师翻阅文献、调查研究、积累资料的兴趣和能力,促进教学行为朝着科学化方向迈进,使他们由“先干后识型”逐步向“先识后干型”过渡。

    四、情绪稳定心态良好

    (1)要乐观豁达

    教师应是乐观豁达的人。乐观豁达是人的良好心态和情绪稳定的反映,是一种有效的医疗手段。乐观豁达是一个人适应能力强的表现,表明他能减轻精神压力,驱散心中积郁,正确面对人生,有着愉快、满意的心境,保持着乐观开朗、宽容活泼的.情绪。现代教师不管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都要沉着冷静。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良好心态,冷静地反思,及时调整目标,脚踏实地,勇于进取,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创造更新的业绩。

    (2)要理智解脱

    理智解脱就是使心理刺激通过智力活泼有个正确的客观认识,经过安慰、调节,从而控制和指导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振奋精神,正确面对现实,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要注意自己受到再大的委屈,遇到再倔犟的学生,也不能冲着学生发火。

    理智解脱就是不能钻牛角尖,采取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安慰、自我排谴,利用心理学知识和自己的智慧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解除一切困扰,使自己获得愉快,与同事友好合作相处,培养自信心与健全个性,从而振奋精神,继续前进。

    五、风度仪表

    风度仪表是构成师表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人的气质。教师的气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可塑性强的特点,对教师的观察和模仿细微到举手投足。所以教师既要注意内在美,又要注意美化自己的外表和行为。教师的服饰要有时代特色,整洁高雅,起到楷模和示范作用。青年教师的服饰仪容要体现出青春和朝气;中年教师要表现出年富力强稳重干练;老年教师则应体现出德高望重、广闻博见的风度气质。总之,穿着上也要转变观念,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言的教育。

    言谈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谚语云:“语言不是蜜,但却能粘住一切。”教师要加强语言修养,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提倡语言的科学性,提高语言的表达艺术。无论是授课,还是与学生交谈,要谦逊文雅、高尚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如教师上课象说书一样,风趣幽默,引人入胜,学生听课津津有味,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高,讲的内容就容易被学生接受。

    教师的举止更要注意,要文明,有涵养。教师要注意体态语言,稳重端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举手投足落落大方。

    加强教师修养,重新塑造自我,扩展自身未来发展的空间,这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重要的是发挥生命的潜能,自我创新,自我超越,为构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为培养新一代作出更大贡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最新小学教师论文(案例17篇)篇九

    2.学校德育校本资源综合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3.苏教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道德审视

    4.论学校教育中的选择性尊重

    5.品德课教材中公民宪法义务的文本研究

    6.小学公民教育实践研究

    7.用冰山理论指导工学结合实践

    8.以社会实践为德育载体的可操作研究

    9.减少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对策研究

    10.学校德育空间研究

    11.苏北农村留守初中生学校生活幸福感的个案研究

    12.“校本德育”的内涵研究与实践探索

    13.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内容与途径探析

    14.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15.学校心理团训的尝试与反思

    16.全员德育中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教育职能研究

    17.关怀理论在儿童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

    18.儿童同情丧失与学校教育

    19.非连续性教育:学校教育的重要维度

    20.课外体育俱乐部--职校“问题学生”转化的有效阵地

    2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消费教育研究

    22.特殊生教育的有效尝试

    23.青少年道德发展环境的研究

    24.文化转型:高职院校技术文化的构建

    25.中职生异性交往中的问题及对策

    26.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

    27.课程内涵及在德育中的方式研究

    28.赏识教育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29.网络德育活动开展的可行性研究

    30.高职院校新生和毕业生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31.德育与学校网络生活切入点的研究与实践

    32.舍勒人格思想研究及其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

    33.教育中的国家主义及其道德后果

    34.人本德育:一种新的学校德育范式

    35.满园春色更待绿叶衬

    36.试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37.对近三年来“upi”量表普查中“想轻生”新生的分析报告

    38.“公共参与的限度”公约下的班级公共生活建构

    39.构建和谐德育的思考与实践

    40.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

    41.新课程背景下的全员德育研究与实践

    42.家庭教育成功模式创建与推广研究

    43.重拾节俭教育

    44.中职生“文化休克”症探因及消解对策

    45.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评价的相关性研究

    46.社会化视野下的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

    47.职业学校和谐班级建设的几点思考

    4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分析

    49.终身道德学习:道德人的培养路径初探

    50.论“公共人”的培育

    51.浅议如何处理和避免学生“不尊敬”事件

    52.小学品德课程价值生成研究

    53.道德视角下农村儿童闲暇生活的质化研究--以新乡a小学中高段学生为例

    5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55.学校里的病态竞争与道德教育

    56.影响教师进行学科德育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

    57.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思考

    58.校园网络阵地建设与管理研究

    59.生活化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60.从心育入手,抓好职校新生入学教育

    61.以绘本为媒介实施品格教育的行动研究

    62.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品德培育

    63.心理健康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模式的研究

    64.公民教育视野下的小学班会研究

    65.新时期社区教育有效模式探索

    66.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的研究

    67.对话式德育课堂的研究以“品德与生活”课堂为例

    68.“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

    69.让游戏替你说话

    70.学校心理教育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71.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探析

    72.儿童休闲的缺失与弥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

    73.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综合德育功能的研究与探索

    74.用认知行为理论指导问题学生的转变工作

    75.中职学生习得无助状态的成因表现及教育对策初探

    76.分数崇拜与学校德育

    77.道德教育方法,途径年级层次探索

    78.和谐校园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理性思考

    79.当代大学生孝道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

    80.小学品德教师专业认同的个案叙事研究

    最新小学教师论文(案例17篇)篇十

    修养是指人们在某一方面自觉进行的陶冶活动及其所达到的一定水平。每一种职业都有各自的职业修养,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一般教师必有的基本素质外,还应该具有其独特的职业修养,这包括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师德修养、文化知识修养、教学能力修养、也包括作为一个优秀的高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所应具有的教学艺术方面的修养。

    教师自身行为的道德规范,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学生和社会,对于学校工作的和谐开展、社会新人的培养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是非常必要的。

    从正确处理教师与教育事业、与学生、与同事、与自身的关系上,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可归结为三个“心”,即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事业心,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上进心。

    一、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事业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意味着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已经不只是个人的意愿、个人的行为,而是全社会对教师的共同要求;同时也意味着这已经是教师群体的共同意志。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群体的职业向心力,也是一个光荣的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的核心。

    当人民教师光荣,当小学老师更光荣,当一个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培育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小学语文老师更加光荣。当人民教师艰苦,在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甚至可以说清贫,清苦,清寒,当一个小学教师可能比别人更加艰苦、清苦,但是却很神圣。“人有腰缠万贯,我有桃李三千”,这是小学语文教师特有的人生追求与人生享受。每个作出重要贡献的小学语文教师都有对小学教育事业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爱心。他们就是凭着这颗爱心去克服种种困难,去战胜种种偏见的。著名教育家吴天石先生在他的《教育书简》中曾引用过一位苏老师的小诗:“人家说我是支蜡烛,这是赞许不是侮辱。如果真能为别人的心灵照亮,我宁愿熬尽心血,滴尽汗珠。人家说我是只渡船,这是嘉奖不是侮辱。如果真能把人们渡上坦途,我宁愿碾平波涛,终身摆渡。”从这位苏老师写的一手好诗看,想必该是个语文老师。他对老师工作的重要意义有清醒而又足够的认识,他认识到没有平凡就没有伟大。他以教为志,以教为荣,以教为乐,以教报国,在教育这块活土上耕耘、播种、收获,周而复始,从一而终,发扬了崇高的职业奉献精神。

    二、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师德修养的根本内容。在教育过程中,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应该尊敬教师,但从教师的职责来说,其本质要求是热爱学生,教好学生。

    我们语文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在《论师、为师、尊师》中说过,“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到学校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当设法消除它。对朋友的忠诚本该如此;不然,我就够不上作他们的朋友,我只好辞职。”

    叶圣陶先生早在二三十年代当过小学语文教师,编过小学语文教材,他真诚地称呼小学生为“小朋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他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全体学生,关心爱护所有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决没有一丝一毫的偏爱情绪和不公正对待学生的倾向。他以学生的欢快为欢快,以学生的忧虑为忧虑。他全身心地炽热地爱着学生,这种高尚的师风、师德,真正堪称师之范。

    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首先必须教好学生,这是一个教师立身行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他们事业有成的立命之本,严格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在一丝不苟的教学实践中教书育人,忠心耿耿,尽心尽力。

    三、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上进心。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是一项平凡而艰巨的劳动,字词句章,听说读写,语修逻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打的是一场“消耗战”,数十年如一日,传道、授业、解惑,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学生的心田。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默默无闻,不图名利。“丝尽”方止,“泪干”才灭,很难显身扬名。但决不能由此而丧失上进心。古人说“学不可以已”、“学无止境”;我们今天同样可以说“教不可以已”、“教无止境”。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有强烈的上进心,业务上精益求精,方法上不断更新,锦上添花,学点理论,搞点试验,写点文章,攀登教学的一座座高峰。

    无数事实说明,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教好学生。譬如你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劳动观点、集体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你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革命者。道理很简单,因为教师做的是教育人、培养人、造就人的工作。我国古代,对于启蒙老师的选择,十分重视。《大载记?保傅》中说,对于赤子,要“选天下端士,孝悌闲博有道术者,以辅翼之。”

    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那么,关系到整个国家前途、影响整个民族精神风貌的师德在教师素质中的地位怎样呢?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谈。

    一、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经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

    二、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作为教师基本上都知道教师道德,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把道德规范、准则内化,因此,他们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言行不一致性。例如,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如果你问老师,“你体罚学生吗?”95%的老师的回答是:“没有!”,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就有体罚学生的行为,说明这些老师并没有把道德准则内化,表现出言行不一致。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三、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简称“师魂”。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儿童、青少年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正是个性与品德形成时期。尽管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对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和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作用最大。教师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的影响。在儿童眼里,教师是正确的,教师的话都是对的。由于儿童好模仿,因此,教师的言行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品德的发展。例如,在我们研究观察中发现,在小学阶段,如果这位班主任连续带了两年,那么,这个班的学生的说话的语气、语调,办事风格在很多方面与班主任有类似之处。

    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群体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应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一个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形成,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但无法代替教师教育的优秀。因为,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其次,教师的教育具有科学性。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都是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最后,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教师是影响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未来的人才。

    四、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

    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我们在教师人格特征的研究中,涉及到教师的师爱问题。我们在5所学校,随机抽取12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2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这说明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并非易事。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我们有的老师,就没有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例如,有一位中学老师,他从初一开始接了一个班,班中有一位学生,上课从来不举手,即使老师点名,她也不发言,已经到了初二第二个学期了,她还是如此,有一天,老师为了让她发言,就想出一绝招。老师首先叫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而这位学生站起来,可是头是低下的。老师说:“请你抬起头来,往前看,看见了什么?”这位学生轻轻地回答说:“我没有看见什么?”“你再仔细看,看见了什么?”学生还是摇摇头,老师就指着黑板问:“这是什么?”“哦,这是黑板,”

    “对,你的前途就像黑板一样黑!”老师回答说。老师从他的出发点来说,他是为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可是,一句话,不仅伤害了那位学生,而且,伤害了全班学生的自尊心。

    五、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由四大系统构成,即,动力系统,人格特征系统,操作系统和监控系统。每一大系统既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师的动力系统包括教师职业的兴趣、动机、信念、理想等。因此,理想是教师动力系统的重要内容。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个体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观形象。教师的理想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层次。有的把个人发展作为奋斗目标,有的为多培养出优秀人才作为奋斗目标等。由于理想的层次不同,因此在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动力也不同。那些具有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努力奋斗的教师、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才具有长远而高尚的理想,由此产生的动力就巨大。他们不为眼前利益所困惑,呕心沥血,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总之,从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来看,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最新小学教师论文(案例17篇)篇十一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我的心里,教师是我的职业,更是我的事业。教师道德就是如何做人的事情,看一个教师怎样对待学生,怎样对待家长,怎样对待同事。

    一、学生篇

    1.对待学生有爱心

    我爱每一个孩子,哪怕他或她长得不漂亮,穿得不时髦,学习很吃力,我也爱他或她,因为我敬畏生命,相信每一次生命都是来之不易的奇迹,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拥有独一无二、不为人知的神秘。孩子们也能感应到我的心情,每天我一走进学校大门,就有眼尖的孩子挥舞着笤帚、抹布、拖把向我奔来,我便张开臂膀,竭力把这些孩子一个个都圈入怀里,不漏掉一个。如果是出去学习一天或者几天再回来,那场景就更壮观了,常惹得正在校园里行走的老师们驻足、侧目观看。教师是我的职业,更是我的事业。

    2.对待学生有耐心

    我生性内向,喜欢安静,比较能够专注与一件事情。这种性格使我在和学生相处时,少了浮躁,多了淡定。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力可以分为八种类型,分别是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自然智力。有人逻辑数学智力强,有人逻辑数学智力弱,但语言智力强,又有人逻辑数学智力不行,语言逻辑也不擅长,但是空间智力比较好。这可能就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科学解释了。当我们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先天差异,直面这个现实,就会在遇到一遍教不会、两遍教不会,甚至几遍还是教不会的学生时,淡定许多,耐心许多,并且会对自己说,这个孩子比其他同学理解能力弱,学习这个知识有困难,我再给她或他多讲几遍,讲慢一些,孩子一定能明白我要讲的道理。所以,我很少因为学生学不会冲着学生发火,我知道教育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3.对待学生有慧心

    与孩子打交道有爱心是基础,有耐心是保证,有慧心是助推剂。有慧心能使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与期望更好、更快的转化成为学生自身的行动与实践。在我的班里,上课随便讲话的孩子,下课是不找我问这问那的,别的孩子下课将我团团围住,问这问那的时候,她或他只能围观,不能发言,为什么?因为上课,自己没有好好听老师和同学说话,被老师和同学们发现,那么下课自己想要跟老师或者同学说话的时候,我们也不会理睬她或他,更不要说认真倾听她或他新奇的想法和兴奋的发现了。就是这样,我把对学生课堂习惯的具体要求贯穿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当中去。因为我坚信,教育无小事,处处皆学问。每一次与学生的相处其实都蕴涵着宝贵的教育资源,能不能及时发现,充分利用,就看我们是不是用心,有没有慧心。

    二、家长篇

    1.对待家长有同情心

    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位学生家长。我深知家长们的不易,所以我常常换位思考,站在家长的立场分析问题,寻找办法。因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总会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所以我班上的学生很少出现忘带作业,打电话让家长送到学校来的情况。长期这样要求,一方面养成了孩子睡前整理文具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家长的额外负担。因为所有的家长,跟我们一样,都有自己的工作或者事务,都需要为了自己的生计奔波。作为家长的同盟者,应该同情家长的处境,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而不是把家长视为二十四小时随时听候老师和孩子差遣的仆人。只有我们能够换位思考,家长也才能换位思考,体谅学校和老师的苦衷,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做好各项工作,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

    2.对待家长有平常心

    我从未想过要把更多的事情转嫁给家长。我对家长的要求不高,照顾好孩子的.穿衣、吃饭、情绪、想法,至于学习的主要责任,应由学校和老师来承担。所以,我对家长怀有一颗平常心。在对家长怀着平常心的同时,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自己多考虑,多付出,家长就会少麻烦,少问题。家校合作才会稳固、长久。

    三、同事篇

    1.对待年长的同事有敬重之心

    每一位老教师都是一本厚厚的书,对待他们,我都像拯救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一样,怀着一种迫切的心情,听他们的课,向他们取经,每一天都当做明天他们就要退休一般,如饥似渴的学习老教师的优良做法与宝贵经验。我深深敬重身边的每一位老教师,虚心向每一位老教师学习。

    2.对待年龄相仿的同事有欣赏之心

    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有精力,有经验。虽不同人,性格不同,志趣不投,但我总是用赏识的目光看待身边每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老师。平时,我不善言语,但是我把对同事的尊重与赏识藏在心里,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3.对待年轻的同事有关爱之心

    学校里有很多年轻老师,有些是我的徒弟,更多不是我的徒弟,与我没有任何契约所规定的义务关系。但我仍然关爱着他们每一个人,只要有人请我帮忙,我一定不会拒绝。哪怕是用吃饭的时间、睡觉的时间,也无所谓。我帮助年轻老师备课、磨课,指导她们做讲座,做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关心她们的专业成长。

    大道至简,大爱无言。教育就是一个使人成为人的事业。作为教师,先使自己成为人,再用可以为师的博学,可以为范的身正,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也成为人。这种感染和熏陶能否成功,首先就是靠教师的道德。

    最新小学教师论文(案例17篇)篇十二

    为了解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德育状况,笔者自编《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德育状况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班主任教师比较看重的德育能力要素、德育工作的总体评价和具体实施情况(包括关于班级管理制度、家委会产生方式、班会课的开设情况、主题班会的内容、班主任教研活动、班主任科研课题类型、德育工作反思形式、对学生教育与引导的方式)。

    调查对象为天津市785名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实际统计时剔除了未填写社会人口统计信息的问卷)。其中,城市教师409名、农村教师372名(缺失值为4);男教师108名、女教师668名(缺失值为9);担任班主任工作1~3年的教师181名、4~6年的99名、7~的120名、以上的373名(缺失值为12);具有区级及以上“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的教师212名、无此荣誉称号的教师563名(缺失值为10)。

    一、中小学班主任比较看重的德育能力要素

    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班主任比较看重的德育能力的要素依次为:了解班级学生(97.1%)、转化后进生(92.2%)、处理偶发事件(90.9%)、沟通家长(90.0%)、开展班级活动(89.5%)、设置班级管理岗位(89.3%)、制定班规(88.9%)、沟通科任教师(86.7%)、创新德育方法与途径(82.2%)、开展德育科研(72.6%)。可见,中小学班主任最为看重的德育能力要素依次是:了解班级学生、掌握德育方法(如,转化后进生、处理偶发事件)和沟通学生家长。这符合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

    二、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总体评价

    1.班主任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力

    调查数据认为,中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非常大的占51.8%,比较大的占28.4%,基本有影响力的占10.1%,不太有影响力的占6.6%,没有影响力的占3.2%。可见,近九成多中小学班主任认为自己对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力。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成长影响力的自我评价存在极其显著的工作年限差异(x2=44.40,p0.001)和学段差异(x2=21.31,p0.001),优秀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存在显著差异(x2=5.17,p0.05)。工作年限为11年以上的中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显著高于工作1~3年、7~10年的班主任;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优秀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显著高于普通班主任。

    2.对德育工作岗位的认同感

    班主任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实施者。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德育工作认同感如下:完全认同的占66.7%,大部分认同的占17.9%,基本认同的占13.1%,大部分不认同的占1.4%,完全不认同的占0.9%。可见,近七成的中小学对班主任德育工作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但也有近三成的中小学班主任德育认同感较低。

    3.班主任实施德育的自觉性

    调查结果表明,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中小学班主任教师有意识地实施德育的情况如下:完全可以的占76.4%,大部分时候可以的占15.6%,有时可以的占14.1%,完全不可以的占1.0%。可见,七成多的中小学班主任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实施德育。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有意识地实施德育存在显著的工作年限差异(x2=19.66,p0.001)和学段差异(x2=7.66,p0.01)。工作年限为11年以上的班主任有意识地实施班级德育的比例显著高于工作年限为1~3年的班主任;小学班主任教师有意识地实施班级德育的比例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教师。

    4.对班级德育工作的满意度

    调查数据显示,对自己的班级德育工作非常满意的占47.6%,比较满意的占24.2%,基本满意的占13.4%,不太满意的占10.0%,非常不满意的占4.6%。可见,七成多中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的班级德育工作持满意态度。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的班级德育工作满意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工作年限差异(x2=34.45,p0.001)和学段差异(x2=14.37,p0.001),优秀和普通班主任存在显著差异(x2=4.12,p0.05)。工作年限为11年以上的班主任对自己班级德育满意的比例显著高于工作年限为1~3年的班主任;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班级德育满意的比例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优秀班主任对自己班级德育满意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班主任。

    三、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施情况

    中小学班主任以班级为载体开展德育工作,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德育。班主任班级德育工作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关于班级管理制度、班级家委会产生的方式、班会课的召开情况、主题班会的内容、班主任教师的教研活动情况、班主任教育科研课题类型及论文发表、班主任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的方法。

    1.关于班级管理制度

    在制定班级管理规章制度方面,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制定的占88.2%,班主任制定的占8.5%,学生制定的占2.3%,其他占1.0%。在班干部任用模式方面,固定式与轮流式相结合的占72.9%,轮换式占17.4%,固定式占8.6%,其他占1.5%。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在班干部任用模式上存在显著的学段差异(x2=4.45,p0.05)。可见,随着学段升高,中小学班干部任用模式倾向于采取固定式与轮流式相结合的方式。

    2.班级家委会产生方式

    中小学班级家委会产生方式依次是:由学生家长自荐的占39.1%,选举产生的占27.4%,由班主任指定的占26.3%,其他占6.5%。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级家委会产生的方式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x2=16.67,p0.001)。与农村家长相比,城市学生家长参与班级工作的意识更强,多采取自荐方式参与班级事务。

    3.班会课的开设情况

    ,国家教委颁布《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规章的形式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切实保证校会、班会、团(队)会、社会实践的时间”。班会是专门分配给班主任的教育时段。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每周都上班会课的占79.7%,偶尔上的占18.8%,经常占用的占1.5%。可见,近20%左右的中小学不能上齐班会课。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会课开设情况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段(x2=10.47,p0.01)和学校类型差异(x2=7.072,p0.01)。可见,随着学段的升高,每周上班会课的比例却在下降,小学高于初中学段;农村学校每周上班会课的比例显著高于城市学校。

    4.主题班会内容

    主题班会是中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主题班会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德育类、智育类、体育类和劳动类。显然,中小学主题班会的主要内容以德育为先。调查结果显示,在主题班会活动中,德育类的占97.3%,智育类的占78.9%,劳动类的占56.3%,体育类的占42.2%。可见,德育类内容是主题班会活动的核心,其次是智育,再次是劳动教育和体育。

    数据表明,中小学主题班会劳动类活动内容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段(x2=16.07,p0.001)、学校类型差异(x2=4.81,p0.05)和工作年限差异(x2=20.37,p0.001)。劳动类班会活动内容小学显著高于中学;农村学校显著高于城市学校。

    数据表明,中小学主题班会体育类内容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段差异(x2=14.56,p0.001)。随着学段升高,体育类班会活动内容逐渐减少,小学显著高于初中。

    5.班主任工作的教研活动

    调查数据显示,学校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根本没有教研活动的占0.6%,每学期有1~2次的占29.1%,每学期3~4次的占27.6%,每周1次或1次以上的占42.7%。可见,只有四成多的中小学每周开展关于班主任工作的教研活动。与频繁的学科教学活动相比,班主任工作的教研活动时间明显不足。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教研活动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x2=25.30,p0.001),农村学校班主任教研活动显著高于城市学校。

    6.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

    反思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坚持德育反思有助于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提升。总体上,中小学班主任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为:与其他班主任交流占87.4%,观摩其他班主任占81.4%,分析典型个案占77.3%,阅读教育资料61.9%,写班级日志占46.9%,整理学生成长档案占36.9%。可见,交流、观摩、个案分析与专业阅读是班主任教师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而多数中小学班主任教师不擅长通过撰写班级日志和整理学生成长档案来反思德育工作。目前,中小学班主任撰写班级日志和整理学生成长档案的工作量较大,一边从事繁重的教学任务,一边担任班主任,往往不堪重负。

    7.教育科研课题类型

    教育科研课题是提升班主任德育能力的主要途径。总体上中小学班主任所参与的教育科研课题类型中学科教学研究占70.9%,班主任工作研究占66.5%。可见,参与班主任工作的教育科研课题的比例略低于学科教学类课题。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参与班主任工作研究类科研课题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x2=2.45,p0.05)、学段差异(x2=3.09,p0.01)和工作年限差异(x2=15.18,p0.01),优秀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存在显著差异(x2=9.88,p0.01)。在班主任参与班主任工作研究类科研课题方面,城市学校显著高于农村学校,小学班主任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工作7~10年和11年以上的班主任显著高于担任班主任工作1~3年、4~6年的班主任;优秀班主任比普通班主任更多地承担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科研课题。

    8.德育论文发表情况

    论文撰写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调查结果显示,近1~2年发表班主任德育工作方面论文0篇的占22.8%、1~2篇的占44.1%、3~6篇的占27.3%、7篇以上的占5.8%。可见,中小学班主任的科研意识显著增强,八成左右的教师将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提炼成论文进行发表。

    数据表明,班主任在德育工作论文发表方面,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66.95,p0.001)。可见,优秀班主任比普通班主任具有更强的科研能力。

    9.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的方法

    德育引导的方法是班主任对学生实施德育的关键。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的方法依次为:谈心占95.4%、讨论及辩论占66.3%、讲故事占59.8%、各种阅读活动占50.1%、参观及实践活动占42.6%、游戏活动占39.3%、影视欣赏占37.0%、角色表演占35.2%、其他占4.3%。可见,以谈心为主的说服教育是当前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的最主要方式,然而德育效果较好的体验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则运用不足。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引导之讨论及辩论法存在显著的学段差异(x2=8.88,p0.01)和工作年限差异(x2=12.68,p0.01)。小学班主任教师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工作11年以上的班主任显著高于担任班主任工作低于11的班主任。

    参考资料

    [1]黄正平.保障班主任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学习《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体会[j].人民教育,(18).

    [2]龚耀南.师范生德育能力的现状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6).

    最新小学教师论文(案例17篇)篇十三

    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我从小就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现在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几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我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清贫而艰辛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老师们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老师们都愿自己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今天的桃李满天…有一个曾做过教师的人说:教师这工作是少有的净土,如果能在光荣感之余再多点幸福感,是值得一直干下去的。

    可是,即使是再关心我的好友,也无人问及,你幸福吗?

    我幸福吗?

    幸福是什么?也许我们记住了许多快乐的场面,可幸福却是一种自己灵魂的问答。

    当然,你完全可以选择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获得幸福。但当你身为一名教师,就有了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那就去爱你身边的孩子吧,像宽容你亲人的小脾气,和原谅你的孩子的恶作剧一样,去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关爱别人,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你的心灵。

    几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不是吗?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这时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我们也一定能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心感动我面对的全体学生。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但是,我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当清晨走进校园,面对一个个标准的队礼,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早”;当走进圣洁的课堂,看到一双双渴求甘霖的双眸,一颗颗等待塑造的无邪的心灵;当课间跟孩子们泡在一起,看到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我又是那么激动,那么满足,终而丢不下九月的承诺,离不开那笑靥的花朵。

    今天,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并驾齐驱为教育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育人”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而是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做好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可以培养他们扎实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欲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造的本领。我愿以一个平凡教育工作者的诚挚,投身于教育改革的风尖浪头,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赢得世人的尊敬,社会的肯定,努力实现我真诚的育人理想。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教育事业是常青的。我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我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我无悔于我的生命,更无悔于我的选择,在这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苦苦耕耘,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操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

    最新小学教师论文(案例17篇)篇十四

    摘要:童话对于少儿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被教育界反复论证,但小学教师在实际中却很难将童话教育当作是一个常规教学手段来使用,这与高校小教专业培养缺乏相应拓展模块有关。目前童话教育存在以下问题:忽视童话教学是专项技能训练的本质;过度强调了童话的教化功能;忽视趣味性从而丧失了寓教于乐的功能。在小教专业中应增加童话写作应用的针对性教学环节,才能让他们具备驾驭童话的能力。

    关键词:童话写作;小教专业;去中心化;趣味性

    小学教师的教学内容基本覆盖了全学科,而他们也是按全学科内容覆盖的培养方式接受高等教育。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一直强调突出实践、应用环节,增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增加中小学见习实习的模块。但在小学教育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有不少同学自进入高校学习伊始,就是以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自身未来的职业定位。针对此类同学在专业化训练上尚有完善的空间,开设童话相关课程对完善该专业同学的职业化训练大有好处。

    一、童话与小学教育的关系研究概况

    教育界对童话的研究涵盖了方方面面,以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七种:一是关注儿童成长心理方面:从儿童成长心理需求方面入手,如:战胜恐惧的需求———战胜女巫(恐惧)的情节设计,对儿童自我认定有巨大的影响;克服困难的信念———成功都要经过艰苦奋斗;满足幻想功能———对黑暗和阴影的恐惧与隐藏在森林和黑夜之中的怪物猛兽对应等。二是儿童教育规律方面:从儿童的成长规律入手,探讨童话的作用。如:儿童独特的心理特点分析,包含超现实的儿童幻想世界,自我中心的状态;“泛灵性”思维;“同化”心理等。三是童话在教育中的功能,具体来说包括:开启思想、发展想象、培养美感、愉悦童心等。四是在中小学课堂如何利用童话资源;如《浅谈中小学语文中童话的衔接教学》、《关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几点思考》等。五是对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童话进行研究。六是童话自身的艺术价值。七是童话在中国的发展史。可见,多数研究停留在如何认识童话及对童话功能的讨论上,一线教师反复论证童话对于少儿教育的重要,但是却不能把童话教育当成一个常规的教学手段来使用,关键在于他们自身的技能缺乏。小学教师有足够的童话理论修养,但实践环节略显薄弱,与高校该专业学科童话写作教学的实践环节少的模式是一脉相承的。在小学教育中已经充分认识到童话的价值,但在多数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却没有相应课程给予指导,未将童话素养纳入未来小学教师的培养体系中。在高校的小教专业教学改革中,把童话教育的教育作为一种手段与该学科相结合进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二、童话和童话教学的问题

    在高校对小教专业的培养规划中,针对童话的教学环节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整体对童话的认识存在误区:

    1.对童话的认识误区

    (1)童话是雕虫小技。我们通常说的文体有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童话作为虚构类的一种,甚至还不能列入其中。因为受众低龄,知识层次低,语言追求朴实简单,还不能用技巧繁杂的叙事手段。这些写作针对的读者都是一些文化水准不高的群体。但在高校承担写作教学的老师,多数是专业作家或者写作学研究者,他们关注的问题更多是文学性较强的传世之作,但童话的浅显和“低智化”让他们避而不谈。尤其是文学中“结构主义”的批评观点,主要分析的对象即是童话———模式化的定论让诸多学者认为,童话是缺乏技术含量的东西。然而,对于儿童而言,童话的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他们的幻想。尽管情节雷同,结构相似,自有其审美特性。

    (2)童话需要承载着教化功能。“童话是给孩子看的书,一定要反映某种思想、主题,能让孩子从中得到教义:比如勇敢啊,做事要认真,团结友爱,坚强啊等等,否则,没有什么意义。”[1]追寻意义是文学研究批评惯用的方式,如哲学的追索,是为了理解世界的本质,宇宙的真相,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对童话的期待远远超过于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将文本思想提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是惯用的逻辑;阐述做人的道理和伦理价值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这一教学思维移植进了童话教学,就很难把童话本身的优雅和趣味当成教学的重点。童话如何开拓个人想象去理解世界的本质,以及童话背后那些鲜活的灵魂被彻底忽视。语文教育中过度提倡教化功能,把微言大义作为学习童话的主要目的,是让受众感到乏味的原因之一,意义被承载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好故事,我们更应该去关注故事本身之美。抛弃故事中好的细节和充满魔力的语言而去追求一个干涩的教训(结论)是本末倒置。我们应该在童话阅读中追求审美性高于追求意义,而不是追求意义高于审美。“童话的本质属性是诗性、游戏性、幻想性。”如何理解儿童世界的诗意,是理解童话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天性中的诗意远远比我们意料之中来得充分,笔者曾经带3周岁的女儿在公园玩到天色将晚,她突然指着天边的水墨一般的云朵说:“爸爸,你看!天上的云快溢出来了。”这是她对诗意的自我阐释,笔者并未有任何提示;而游戏性几乎是人与生俱来的另外一种特性,我们一生都在扮演着不同角色。比如,过家家等,艺术起源说中把“游戏说”当成是可靠的起源之一。童话让孩子们能迅速地找到自我角色认同的可能。许多幼儿园的孩子听过《白雪公主》后,“公主梦”会成为她一生相伴的理想梦境,美丽、善良和优雅还有友爱会成为公主的自我追求。再者,幻想性是人类世界的基本表征,我们通过幻想完成自己的平凡世界与诗意世界的联接。比如:用比喻等修辞完成对本体的想象,获得审美的空间,而童话则通过对虚拟世界的假想,获取来自超现实世界的生存经验,尽管多数幻想现在看来不切实际,但终有一天,会成为照进现实的可能。而童话中世间万物皆有生命的出发点,对儿童观照世间万物,体会平等和学会尊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童话写作教学的问题

    (1)写作教学理念落后。写作教学基本停留在写作常识和理论的普及上:比如、知识储备的重要性;观察的分类,如何进行观察;观察的内化(构思);内化(内心)的表达(外化),如何表达;表达的技巧(修辞)等。另外附加一些好文章的鉴赏。这些基础知识是多年来人们对写作研究的某些共识,但以共识来概括写作本身是个误区,这些共性的东西很难成为写作成功的法门。另外,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这一群体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忽视童话故事的写作和其他文学创作的差异,导致未来的小学教师丧失对童话最为直观的感受力,而是把写作的理论当作是解构童话的重要依据。(2)写作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部分授课教师因为缺少创作经历,缺乏儿童视角更是造成童话审美和写作本身与学生之间的差距。而且童话写作缺少相应的教材,因此童话写作很难进化成专业化的写作教学。

    教学改革的方向

    在高校小教专业的培养中,必须建立并贯彻职业化教育的理念,针对性地对培养方案进行设计。以语文方向为例,对童话的教学和写作要增加新的内容。

    1.建立并贯彻职业教育的理念

    当下的小学教师分工也日益精细化。教招考试已经要求他们在入职之前选择好自己的学科方向,更好的做法是让他们在高校学习期间就要预先作好职业定位。对于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为目标的同学,应该也有职业化的素养拓展模块。职业教育的观念应该也成为学校该专业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职业教育”这一概念有三个基本元素:职业、技术和教育[2]。小学教师作为一个职业,自然也需要系统化的教育,比如需要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培训,以了解教育的基本规律;当然,也包括教师需要的一些基本技能训练,比如听、说、读、写、唱等基本功,主要涵盖了教师作为授课主体需要的基础能力,相对应的技能主要是教育思想理论、三笔(硬笔、软笔和粉笔)一画(简笔画)等以及艺术方面的基础表达。因为课程有限,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基础课程为主,比如写作———主要是普及基本的写作规律和技巧。但这却忽略了他们职业化的需求———面对一群特殊群体(儿童),那些理论概念化的规律和技巧,很难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三笔一画等技能作为小学教师的外功,是极为基础的要求,但是童话教育不仅仅是外功的一部分,也是内功的一部分。尤其是对童话的审美和把握,对儿童的成长极为重要,童话能极好地保护儿童想象力。当下小教专业和幼教专业的设置已经被大众接受,但是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却依然有很大的讨论空间。童话写作,作为写作课中常被人忽视的一环,在小教专业却极为重要。

    2.审美化的语言训练

    随着教育的深入,语言的程式化是所有高校学生要面临的共同问题。多数学生在写作时选用的语言表达,常常可见模式化的痕迹。一方面受初高中应试作文培训影响,喜欢生硬植入名人名言;另一方面,则是在报纸等媒体的渲染下,习惯了某些口号式的词汇和句式。这些词汇和句式被应用于文学写作之中。比如,我们在童话里可以读到“在士兵的精神感召之下,王子学会了勇敢坚强”之类的表达。这些表达一旦程式化,学生就很难摆脱语言的惯性,并且在未来的教育活动中不得不承受语言表达同质化的后果。这些语言的特点是僵化,生硬,含混,看似表达了什么,其实又什么都表达不清,看似通向公众话语,但语义的指向性却不明确。另外,同学们习惯了陈述,而非描述。陈述式的写作,大多数是介绍式的,像记流水账,把人物的行程遭遇陈述一遍;而描述是对写作的基础要求之一,描述意味着填充细节,用我们通常所说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段,和各种修辞技巧,把故事形象化,具体化。写作是极其私人化的工作,童话写作虽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比如可以按照结构主义去设置情节人物,但如果童话要出彩,必然需要在其他方面有更加突出的地方。需要有更多有趣的想象来作为构思情节,填补细节的部分。当然,语言的生动活泼也是让童话有趣的重要方面。因此,摆脱固定的语言程式,学习审美化的语言表达,是改变写作状态的根本。

    3.童话写作要重趣味,轻意义

    如前所述,多数同学习惯了追寻文章的意义,包括童话,总希望让童话承担教育别人的功能。小学教材的课文和老师的讲解,附加着许多这样的内容,比如:《落花生》教育我们要朴实无华;《狼来了》教育我们不要说谎……正是这些看起来冠冕堂皇的道理,伤害了文学本身具有的趣味性。比如《落花生》中的段落: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4]这个段落被我们解读为值得提倡的某种生活哲学,人生态度。但它也可能是不同人群之间分歧的源头:苹果、石榴、桃子长果实,其实也是生来如此。它们和花生的区别不在于强行提升的生活哲学,而是作为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我们应该学会欣赏不同事物的美,而不能为了突出某些品质,而贬低另一些品质。这本是值得每个老师带着孩子们去讨论的趣味性议题,却被盲目追求意义的行为强行切割了。对于孩子而言,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文让他们选择成为花生,即使成为花生,也不可能杜绝它们对光鲜生活的艳羡。反倒是种下了歧视差异的种子,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选择日益同质化。对于儿童而言,趣味的魅力远远超过道理本身。《猫和老鼠》之所以长盛不衰,即在于它们带来的谐趣成分远远多于教诲。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把故事当成故事,而不是有意识提升的教诲,也许我们的童话写作和教学,都可以呈现出新的格局。可以说,童话是一条与诗意和优雅联接的通道,在保护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小学教师时,将童话审美和写作教育带入课堂是十分紧要的任务,通过这一途径,能让孩子接受到更多的童话艺术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所有师范生不仅参与童话的听、说、读,还都会参与童话创作,对童话的创作规律,会有更深的了解。当他们走上小学讲台,诸多小学童话教育难以推广的问题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更有利于开启“寓教于乐”的新教学模式。长期推广该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小学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春瑛.教化:童话本质的背离[j].理论建设(7-8):19.

    [2]孟景舟.职业教育基础概念的历史溯源[d].天津大学,.

    [3]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教版.

    [6]谢娟.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话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11).

    最新小学教师论文(案例17篇)篇十五

    摘要:童话对于少儿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被教育界反复论证,但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很难将童话教育当作是一个常规教学手段来使用,这与高校小教专业培养缺乏相应拓展模块有关。目前童话教育存在以下问题:忽视童话教学是专项技能训练的本质;过度强调了童话的教化功能;忽视趣味性从而丧失了寓教于乐的功能。在小教专业中应增加童话写作应用的针对性教学环节,才能让他们具备驾驭童话的能力。

    关键词:童话写作;小教专业;去中心化;趣味性。

    小学教师的教学内容基本覆盖了全学科,而他们也是按全学科内容覆盖的培养方式接受高等教育。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一直强调突出实践、应用环节,增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增加中小学见习实习的模块。但在小学教育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有不少同学自进入高校学习伊始,就是以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自身未来的职业定位。针对此类同学在专业化训练上尚有完善的空间,开设童话相关课程对完善该专业同学的职业化训练大有好处。

    教育界对童话的研究涵盖了方方面面,以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七种:一是关注儿童成长心理方面:从儿童成长心理需求方面入手,如:战胜恐惧的需求———战胜女巫(恐惧)的情节设计,对儿童自我认定有巨大的影响;克服困难的信念———成功都要经过艰苦奋斗;满足幻想功能———对黑暗和阴影的恐惧与隐藏在森林和黑夜之中的怪物猛兽对应等。二是儿童教育规律方面:从儿童的成长规律入手,探讨童话的作用。如:儿童独特的心理特点分析,包含超现实的儿童幻想世界,自我中心的状态;“泛灵性”思维;“同化”心理等。三是童话在教育中的功能,具体来说包括:开启思想、发展想象、培养美感、愉悦童心等。四是在中小学课堂如何利用童话资源;如《浅谈中小学语文中童话的衔接教学》、《关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几点思考》等。五是对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童话进行研究。六是童话自身的艺术价值。七是童话在中国的发展史。可见,多数研究停留在如何认识童话及对童话功能的讨论上,一线教师反复论证童话对于少儿教育的重要,但是却不能把童话教育当成一个常规的教学手段来使用,关键在于他们自身的技能缺乏。小学教师有足够的童话理论修养,但实践环节略显薄弱,与高校该专业学科童话写作教学的实践环节少的模式是一脉相承的。在小学教育中已经充分认识到童话的价值,但在多数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却没有相应课程给予指导,未将童话素养纳入未来小学教师的培养体系中。在高校的小教专业教学改革中,把童话教育的教育作为一种手段与该学科相结合进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在高校对小教专业的培养规划中,针对童话的教学环节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整体对童话的认识存在误区:。

    1.对童话的认识误区。

    (1)童话是雕虫小技。我们通常说的文体有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童话作为虚构类的一种,甚至还不能列入其中。因为受众低龄,知识层次低,语言追求朴实简单,还不能用技巧繁杂的叙事手段。这些写作针对的读者都是一些文化水准不高的群体。但在高校承担写作教学的老师,多数是专业作家或者写作学研究者,他们关注的问题更多是文学性较强的传世之作,但童话的浅显和“低智化”让他们避而不谈。尤其是文学中“结构主义”的批评观点,主要分析的对象即是童话———模式化的定论让诸多学者认为,童话是缺乏技术含量的东西。然而,对于儿童而言,童话的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他们的幻想。尽管情节雷同,结构相似,自有其审美特性。

    (2)童话需要承载着教化功能。“童话是给孩子看的书,一定要反映某种思想、主题,能让孩子从中得到教义:比如勇敢啊,做事要认真,团结友爱,坚强啊等等,否则,没有什么意义。”[1]追寻意义是文学研究批评惯用的方式,如哲学的追索,是为了理解世界的本质,宇宙的真相,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对童话的期待远远超过于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将文本思想提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是惯用的逻辑;阐述做人的道理和伦理价值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这一教学思维移植进了童话教学,就很难把童话本身的优雅和趣味当成教学的重点。童话如何开拓个人想象去理解世界的本质,以及童话背后那些鲜活的灵魂被彻底忽视。语文教育中过度提倡教化功能,把微言大义作为学习童话的主要目的,是让受众感到乏味的原因之一,意义被承载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好故事,我们更应该去关注故事本身之美。抛弃故事中好的细节和充满魔力的语言而去追求一个干涩的教训(结论)是本末倒置。我们应该在童话阅读中追求审美性高于追求意义,而不是追求意义高于审美。“童话的本质属性是诗性、游戏性、幻想性。”如何理解儿童世界的诗意,是理解童话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天性中的诗意远远比我们意料之中来得充分,笔者曾经带3周岁的女儿在公园玩到天色将晚,她突然指着天边的水墨一般的云朵说:“爸爸,你看!天上的云快溢出来了。”这是她对诗意的自我阐释,笔者并未有任何提示;而游戏性几乎是人与生俱来的另外一种特性,我们一生都在扮演着不同角色。比如,过家家等,艺术起源说中把“游戏说”当成是可靠的起源之一。童话让孩子们能迅速地找到自我角色认同的可能。许多幼儿园的孩子听过《白雪公主》后,“公主梦”会成为她一生相伴的理想梦境,美丽、善良和优雅还有友爱会成为公主的自我追求。再者,幻想性是人类世界的基本表征,我们通过幻想完成自己的平凡世界与诗意世界的联接。比如:用比喻等修辞完成对本体的想象,获得审美的空间,而童话则通过对虚拟世界的假想,获取来自超现实世界的生存经验,尽管多数幻想现在看来不切实际,但终有一天,会成为照进现实的可能。而童话中世间万物皆有生命的出发点,对儿童观照世间万物,体会平等和学会尊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童话写作教学的问题。

    (1)写作教学理念落后。写作教学基本停留在写作常识和理论的普及上:比如、知识储备的重要性;观察的分类,如何进行观察;观察的内化(构思);内化(内心)的表达(外化),如何表达;表达的技巧(修辞)等。另外附加一些好文章的鉴赏。这些基础知识是多年来人们对写作研究的某些共识,但以共识来概括写作本身是个误区,这些共性的东西很难成为写作成功的法门。另外,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这一群体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忽视童话故事的写作和其他文学创作的差异,导致未来的小学教师丧失对童话最为直观的感受力,而是把写作的理论当作是解构童话的重要依据。(2)写作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部分授课教师因为缺少创作经历,缺乏儿童视角更是造成童话审美和写作本身与学生之间的差距。而且童话写作缺少相应的教材,因此童话写作很难进化成专业化的写作教学。

    在高校小教专业的培养中,必须建立并贯彻职业化教育的理念,针对性地对培养方案进行设计。以语文方向为例,对童话的教学和写作要增加新的内容。

    1.建立并贯彻职业教育的理念。

    当下的小学教师分工也日益精细化。教招考试已经要求他们在入职之前选择好自己的学科方向,更好的做法是让他们在高校学习期间就要预先作好职业定位。对于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为目标的同学,应该也有职业化的素养拓展模块。职业教育的观念应该也成为学校该专业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职业教育”这一概念有三个基本元素:职业、技术和教育[2]。小学教师作为一个职业,自然也需要系统化的教育,比如需要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培训,以了解教育的基本规律;当然,也包括教师需要的一些基本技能训练,比如听、说、读、写、唱等基本功,主要涵盖了教师作为授课主体需要的基础能力,相对应的技能主要是教育思想理论、三笔(硬笔、软笔和粉笔)一画(简笔画)等以及艺术方面的基础表达。因为课程有限,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基础课程为主,比如写作———主要是普及基本的写作规律和技巧。但这却忽略了他们职业化的需求———面对一群特殊群体(儿童),那些理论概念化的规律和技巧,很难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三笔一画等技能作为小学教师的外功,是极为基础的要求,但是童话教育不仅仅是外功的一部分,也是内功的一部分。尤其是对童话的审美和把握,对儿童的成长极为重要,童话能极好地保护儿童想象力。当下小教专业和幼教专业的设置已经被大众接受,但是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却依然有很大的讨论空间。童话写作,作为写作课中常被人忽视的一环,在小教专业却极为重要。

    2.审美化的语言训练。

    随着教育的深入,语言的程式化是所有高校学生要面临的共同问题。多数学生在写作时选用的语言表达,常常可见模式化的痕迹。一方面受初高中应试作文培训影响,喜欢生硬植入名人名言;另一方面,则是在报纸等媒体的渲染下,习惯了某些口号式的词汇和句式。这些词汇和句式被应用于文学写作之中。比如,我们在童话里可以读到“在士兵的精神感召之下,王子学会了勇敢坚强”之类的表达。这些表达一旦程式化,学生就很难摆脱语言的惯性,并且在未来的教育活动中不得不承受语言表达同质化的后果。这些语言的特点是僵化,生硬,含混,看似表达了什么,其实又什么都表达不清,看似通向公众话语,但语义的指向性却不明确。另外,同学们习惯了陈述,而非描述。陈述式的写作,大多数是介绍式的,像记流水账,把人物的行程遭遇陈述一遍;而描述是对写作的基础要求之一,描述意味着填充细节,用我们通常所说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段,和各种修辞技巧,把故事形象化,具体化。写作是极其私人化的工作,童话写作虽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比如可以按照结构主义去设置情节人物,但如果童话要出彩,必然需要在其他方面有更加突出的地方。需要有更多有趣的想象来作为构思情节,填补细节的部分。当然,语言的生动活泼也是让童话有趣的重要方面。因此,摆脱固定的语言程式,学习审美化的语言表达,是改变写作状态的根本。

    3.童话写作要重趣味,轻意义。

    如前所述,多数同学习惯了追寻文章的意义,包括童话,总希望让童话承担教育别人的功能。小学教材的课文和老师的讲解,附加着许多这样的内容,比如:《落花生》教育我们要朴实无华;《狼来了》教育我们不要说谎……正是这些看起来冠冕堂皇的道理,伤害了文学本身具有的趣味性。比如《落花生》中的段落: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4]这个段落被我们解读为值得提倡的某种生活哲学,人生态度。但它也可能是不同人群之间分歧的源头:苹果、石榴、桃子长果实,其实也是生来如此。它们和花生的`区别不在于强行提升的生活哲学,而是作为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我们应该学会欣赏不同事物的美,而不能为了突出某些品质,而贬低另一些品质。这本是值得每个老师带着孩子们去讨论的趣味性议题,却被盲目追求意义的行为强行切割了。对于孩子而言,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文让他们选择成为花生,即使成为花生,也不可能杜绝它们对光鲜生活的艳羡。反倒是种下了歧视差异的种子,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选择日益同质化。对于儿童而言,趣味的魅力远远超过道理本身。《猫和老鼠》之所以长盛不衰,即在于它们带来的谐趣成分远远多于教诲。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把故事当成故事,而不是有意识提升的教诲,也许我们的童话写作和教学,都可以呈现出新的格局。可以说,童话是一条与诗意和优雅联接的通道,在保护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小学教师时,将童话审美和写作教育带入课堂是十分紧要的任务,通过这一途径,能让孩子接受到更多的童话艺术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所有师范生不仅参与童话的听、说、读,还都会参与童话创作,对童话的创作规律,会有更深的了解。当他们走上小学讲台,诸多小学童话教育难以推广的问题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更有利于开启“寓教于乐”的新教学模式。长期推广该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小学教育的良性发展。

    [1]余春瑛.教化:童话本质的背离[j].理论建设2005(7-8):19.。

    [2]孟景舟.职业教育基础概念的历史溯源[d].天津大学,2012.。

    [3]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教版.。

    最新小学教师论文(案例17篇)篇十六

    职称论文,顾名思义,就是指在一定职业范围内,用于评定一定职业职称的论文形式。为大家分享了小学教师评职称的论文,欢迎借鉴!

    摘要: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受教师和外部学校因素的影响。当前存在着反思目的存在偏颇、缺少反思技能的培训、缺少教师的集体反思、教学反思的频次不够的问题。可以通过调整教师的价值取向、加强教师培训,构建交流合作的氛围以及将教学反思纳入教研活动计划的策略来解决现存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反思;影响因素;问题;对策。

    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着重探讨小学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旨在为小学教师教学反思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自身因素。

    1.小学教师素养。

    教师的理论素养。教育理论素养高的教师比理论素养匮乏的教师更容易看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灵活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理论技能进行反思改进,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的人格素养。本文所说的人格素养是指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教师对于教学的热爱。

    2.小学教师教龄。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随着教师的年龄变化的,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发生变化。”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相对于初任教师来说,更了解学生及教学内容,可以很快学会教学反思的技能。

    3.小学教师的人际关系。

    教师和校领导的关系。学校的校领导品质及用人标准、教育理念都会影响教师对待教学的看法及积极性。如果校领导是公正严明、以身作则的表率,就会提高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主动性。反之,校领导有偏执性格,打压教师的教育教学想法与行动,助长不正之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积极性。

    教师和同事间的关系。良好的同事关系是进行交流的前提。如果同事之间存在隔阂,就会对教师心理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反思也会出现大量问题。

    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相当融洽的氛围中一起进步、共同学习,即教学相长。学生愿意同教师进行交流,向教师提出一些宝贵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提供值得思考的反馈信息。反之,僵硬的师生关系不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对教学反思也无半点好处。

    4.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即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追求和态度。一个没有追求的教师,是不会有心思去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对理想教学的追求应是教学反思动力来源的一个方面;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态度,也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心理倾向积极的教师更愿意进行教学反思,心理倾向消极的教师不愿甚至厌恶进行教学反思。

    (二)外部学校因素。

    1.学校的物质资源。

    丰富的物质资源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式,甚至可以扩展教学反思的内容;反之,则不利于教师教学反思。

    2.学校的组织环境。

    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如果学校追求升学率,教师就会反思怎样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怎样对教学活动改进能够提高升学率。如果学校的价值取向并不重视成绩,重视的是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反思时就会更加关注如何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

    学校的制度环境。学校制度环境对教师的压力小,教师的教学反思就会更自如,情感态度上也更愿意去反思,制度环境若是给予教师很大压力,就不利于教学反思的有效进行。

    3.学校给予教师的时间资源。

    反思的时间充裕有利于教师教学反思的深入,反之,教学任务及其他教育工作占用了教师大部分的时间,教师也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耐心进行反思,甚至会产生职业倦怠。

    二、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问题。

    (一)反思目的存在偏颇。

    反思目的存在偏颇首先表现为教师的价值取向存在偏颇,这种偏颇主要是受学校价值取向的影响。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教育价值取向的现状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目的及其对内容的选择,都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为标准的。

    (二)缺少反思技能的培训。

    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影响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如果小学教师掌握的教学反思技能比较少,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利用各种途径去获取反思的信息提高反思能力。小学教师中还存在着不知道运用何种方法进行反思、运用何种方法指导实践的问题。

    (三)缺少教师的集体反思。

    目前,教师的教学反思多为个人对教学的反思,反思方式单一。在学校中,教师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造成一些教师不愿与同事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为教学反思方法之中强有力途径的“集体备课反思法”的`力度。

    (四)教学反思的频次不够。

    目前,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频次是不够的,现在学校虽在各种程度上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但是能够落到实处、能够有效进行教学反思的人很少。

    三、小学教师教学反思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培养机制不健全。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许多学校组织安排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准则,导致学校只重视教学技能的培养,缺乏对教师反思技能的培训。同时,一些很少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教师每天的工作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导致教师教学反思的时间不够。

    (二)教师认识不足。

    很多小学教师没有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产生认同感,他们没有反思意识,将教学反思当作教学活动额外的负担,自然不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反思活动。

    (三)教师间存在竞争关系。

    学校对教师的激励制度,使教师间存在竞争关系,一些教师不愿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掌握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而导致教师间缺乏沟通交流。无论是孤立的教学,还是孤立的教学反思,均会使教师的教学反思存在关注点单一、形式固定、反思内容不全面等问题。

    (四)缺少反思的时间。

    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儿童。同时,要承担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工作量大。学校需要经常组织学生去参加活动,同时,学生的功课也不能落下。”很多教师尤其是初任教师或是担任管理职务的教师的时间很少是属于自己的,他们缺少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反思。

    四、小学教师教学反思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调整教师的价值取向。

    首先要改变学校的价值取向。学校的价值取向应该从重视学业成绩转向重视学生的发展,这种转向是为了缓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并不是说不看成绩,而是将成绩作为学生综合发展的一个考查方面。学校的观念转变了,教师在教学反思时就会关注如何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从而使教学反思更加全面,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加强教师培训。

    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专家为教师作讲座,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辅导,并且可以利用在职培训进行反思技能的训练。“在教师培训中,应组织教师有系统地学习反思理论,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学习与教学实践联系较为紧密的教育理论,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同时,还要加强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培训。”教师的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并通过相对合理化的激励制度激发教师的自主反思。对教龄短的初任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理论的培训,并组织他们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对教龄长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理论培训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辅以合理的激励制度,提高其教学反思的积极性。

    (三)构建交流合作的氛围。

    学校的领导可以从学校的制度上对教师的行为进行引导,创建有利于促进教师合作的氛围。可以组织一些集体培训活动和实践拓展训练,通过教师间的互帮互助、齐心协力去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增进教师对彼此的了解。同时,应该制定公平合理的奖励制度,使大家公平竞争。还可以设置集体成就的奖励制度,这样更能有效地促进教师团结,从而为教师间教学反思的交流奠定基础。

    (四)将教学反思纳入教研活动计划。

    “学校应该把教学反思纳入教研活动的计划,从而在时间、内容上给予保证。”同时,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如何高效地进行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邢秀茶,张红.论小学教师教学反思中的问题及对策[j].石家庄学院学报,,(2)。

    [2]熊宜勤.小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教育探索,,(5)。

    最新小学教师论文(案例17篇)篇十七

    为了解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德育状况,笔者自编《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德育状况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班主任教师比较看重的德育能力要素、德育工作的总体评价和具体实施情况(包括关于班级管理制度、家委会产生方式、班会课的开设情况、主题班会的内容、班主任教研活动、班主任科研课题类型、德育工作反思形式、对学生教育与引导的方式)。

    调查对象为天津市785名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实际统计时剔除了未填写社会人口统计信息的问卷)。其中,城市教师409名、农村教师372名(缺失值为4);男教师108名、女教师668名(缺失值为9);担任班主任工作1~3年的教师181名、4~6年的99名、7~的120名、以上的373名(缺失值为12);具有区级及以上“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的教师212名、无此荣誉称号的教师563名(缺失值为10)。

    一、中小学班主任比较看重的德育能力要素

    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班主任比较看重的德育能力的要素依次为:了解班级学生(97.1%)、转化后进生(92.2%)、处理偶发事件(90.9%)、沟通家长(90.0%)、开展班级活动(89.5%)、设置班级管理岗位(89.3%)、制定班规(88.9%)、沟通科任教师(86.7%)、创新德育方法与途径(82.2%)、开展德育科研(72.6%)。可见,中小学班主任最为看重的德育能力要素依次是:了解班级学生、掌握德育方法(如,转化后进生、处理偶发事件)和沟通学生家长。这符合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

    二、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总体评价

    1.班主任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力

    调查数据认为,中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非常大的占51.8%,比较大的占28.4%,基本有影响力的占10.1%,不太有影响力的占6.6%,没有影响力的占3.2%。可见,近九成多中小学班主任认为自己对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力。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成长影响力的自我评价存在极其显著的工作年限差异(x2=44.40,p0.001)和学段差异(x2=21.31,p0.001),优秀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存在显著差异(x2=5.17,p0.05)。工作年限为11年以上的中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显著高于工作1~3年、7~10年的班主任;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优秀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显著高于普通班主任。

    2.对德育工作岗位的认同感

    班主任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实施者。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德育工作认同感如下:完全认同的占66.7%,大部分认同的占17.9%,基本认同的占13.1%,大部分不认同的占1.4%,完全不认同的占0.9%。可见,近七成的中小学对班主任德育工作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但也有近三成的中小学班主任德育认同感较低。

    3.班主任实施德育的自觉性

    调查结果表明,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中小学班主任教师有意识地实施德育的情况如下:完全可以的占76.4%,大部分时候可以的占15.6%,有时可以的占14.1%,完全不可以的占1.0%。可见,七成多的中小学班主任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实施德育。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有意识地实施德育存在显著的工作年限差异(x2=19.66,p0.001)和学段差异(x2=7.66,p0.01)。工作年限为11年以上的班主任有意识地实施班级德育的比例显著高于工作年限为1~3年的班主任;小学班主任教师有意识地实施班级德育的比例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教师。

    4.对班级德育工作的满意度

    调查数据显示,对自己的班级德育工作非常满意的占47.6%,比较满意的占24.2%,基本满意的占13.4%,不太满意的占10.0%,非常不满意的占4.6%。可见,七成多中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的班级德育工作持满意态度。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的班级德育工作满意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工作年限差异(x2=34.45,p0.001)和学段差异(x2=14.37,p0.001),优秀和普通班主任存在显著差异(x2=4.12,p0.05)。工作年限为11年以上的班主任对自己班级德育满意的比例显著高于工作年限为1~3年的班主任;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班级德育满意的比例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优秀班主任对自己班级德育满意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班主任。

    三、中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施情况

    中小学班主任以班级为载体开展德育工作,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德育。班主任班级德育工作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关于班级管理制度、班级家委会产生的方式、班会课的召开情况、主题班会的内容、班主任教师的教研活动情况、班主任教育科研课题类型及论文发表、班主任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的方法。

    1.关于班级管理制度

    在制定班级管理规章制度方面,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制定的占88.2%,班主任制定的占8.5%,学生制定的占2.3%,其他占1.0%。在班干部任用模式方面,固定式与轮流式相结合的占72.9%,轮换式占17.4%,固定式占8.6%,其他占1.5%。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在班干部任用模式上存在显著的学段差异(x2=4.45,p0.05)。可见,随着学段升高,中小学班干部任用模式倾向于采取固定式与轮流式相结合的方式。

    2.班级家委会产生方式

    中小学班级家委会产生方式依次是:由学生家长自荐的占39.1%,选举产生的占27.4%,由班主任指定的占26.3%,其他占6.5%。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级家委会产生的方式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x2=16.67,p0.001)。与农村家长相比,城市学生家长参与班级工作的意识更强,多采取自荐方式参与班级事务。

    3.班会课的开设情况

    ,国家教委颁布《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规章的形式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切实保证校会、班会、团(队)会、社会实践的时间”。班会是专门分配给班主任的教育时段。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每周都上班会课的占79.7%,偶尔上的占18.8%,经常占用的占1.5%。可见,近20%左右的中小学不能上齐班会课。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会课开设情况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段(x2=10.47,p0.01)和学校类型差异(x2=7.072,p0.01)。可见,随着学段的升高,每周上班会课的比例却在下降,小学高于初中学段;农村学校每周上班会课的比例显著高于城市学校。

    4.主题班会内容

    主题班会是中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德育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主题班会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德育类、智育类、体育类和劳动类。显然,中小学主题班会的主要内容以德育为先。调查结果显示,在主题班会活动中,德育类的占97.3%,智育类的占78.9%,劳动类的占56.3%,体育类的占42.2%。可见,德育类内容是主题班会活动的核心,其次是智育,再次是劳动教育和体育。

    数据表明,中小学主题班会劳动类活动内容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段(x2=16.07,p0.001)、学校类型差异(x2=4.81,p0.05)和工作年限差异(x2=20.37,p0.001)。劳动类班会活动内容小学显著高于中学;农村学校显著高于城市学校。

    数据表明,中小学主题班会体育类内容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段差异(x2=14.56,p0.001)。随着学段升高,体育类班会活动内容逐渐减少,小学显著高于初中。

    5.班主任工作的教研活动

    调查数据显示,学校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根本没有教研活动的占0.6%,每学期有1~2次的占29.1%,每学期3~4次的占27.6%,每周1次或1次以上的占42.7%。可见,只有四成多的中小学每周开展关于班主任工作的教研活动。与频繁的学科教学活动相比,班主任工作的教研活动时间明显不足。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教研活动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x2=25.30,p0.001),农村学校班主任教研活动显著高于城市学校。

    6.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

    反思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坚持德育反思有助于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提升。总体上,中小学班主任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为:与其他班主任交流占87.4%,观摩其他班主任占81.4%,分析典型个案占77.3%,阅读教育资料61.9%,写班级日志占46.9%,整理学生成长档案占36.9%。可见,交流、观摩、个案分析与专业阅读是班主任教师反思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而多数中小学班主任教师不擅长通过撰写班级日志和整理学生成长档案来反思德育工作。目前,中小学班主任撰写班级日志和整理学生成长档案的工作量较大,一边从事繁重的教学任务,一边担任班主任,往往不堪重负。

    7.教育科研课题类型

    教育科研课题是提升班主任德育能力的主要途径。总体上中小学班主任所参与的教育科研课题类型中学科教学研究占70.9%,班主任工作研究占66.5%。可见,参与班主任工作的教育科研课题的比例略低于学科教学类课题。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参与班主任工作研究类科研课题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x2=2.45,p0.05)、学段差异(x2=3.09,p0.01)和工作年限差异(x2=15.18,p0.01),优秀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存在显著差异(x2=9.88,p0.01)。在班主任参与班主任工作研究类科研课题方面,城市学校显著高于农村学校,小学班主任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工作7~10年和11年以上的班主任显著高于担任班主任工作1~3年、4~6年的班主任;优秀班主任比普通班主任更多地承担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科研课题。

    8.德育论文发表情况

    论文撰写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调查结果显示,近1~2年发表班主任德育工作方面论文0篇的占22.8%、1~2篇的占44.1%、3~6篇的占27.3%、7篇以上的占5.8%。可见,中小学班主任的科研意识显著增强,八成左右的教师将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提炼成论文进行发表。

    数据表明,班主任在德育工作论文发表方面,中小学优秀班主任与普通班主任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66.95,p0.001)。可见,优秀班主任比普通班主任具有更强的科研能力。

    9.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的方法

    德育引导的方法是班主任对学生实施德育的关键。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的方法依次为:谈心占95.4%、讨论及辩论占66.3%、讲故事占59.8%、各种阅读活动占50.1%、参观及实践活动占42.6%、游戏活动占39.3%、影视欣赏占37.0%、角色表演占35.2%、其他占4.3%。可见,以谈心为主的说服教育是当前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的最主要方式,然而德育效果较好的体验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则运用不足。

    数据表明,中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引导之讨论及辩论法存在显著的学段差异(x2=8.88,p0.01)和工作年限差异(x2=12.68,p0.01)。小学班主任教师显著高于初中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工作11年以上的班主任显著高于担任班主任工作低于11的班主任。

    参考资料

    [1]黄正平.保障班主任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学习《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体会[j].人民教育,20xx(18).

    [2]龚耀南.师范生德育能力的现状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6).

    最新小学教师论文(案例1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优秀作文 读后感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