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精选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6篇),教学设计,16篇

    精选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6篇)[ 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14 17:40:53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精选范文的总结是一种自我评价和提升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足并努力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精选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6篇)篇一2.教学实录。3.教学评价。4.教学反思。望疃学区中心学校。石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精选范文的总结是一种自我评价和提升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不足并努力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精选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6篇)篇一

    2.教学实录。

    3.教学评价。

    4.教学反思。

    望疃学区中心学校。

    石勇强。

    石勇强。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课件。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

    小组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同桌之间交流想法)自主学习提示。

    1.利用手中的的学习纸,涂一涂,算一算,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2.同桌之间说一说彼此的想法。

    3.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课本第25页的提示,完成这两个问题。三。

    交流释疑。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请同学们拿出图。

    (一)来涂一涂。

    交流:为什么要这样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还有不同的涂法吗?

    能根据这个过程列出一个除法算式吗?这个除法算式和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分数除法。(板书)。

    2、初探算法。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请大家在图。

    (二)的上面涂一涂。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涂法)。

    同学们是把长方形纸的七分之四平均分成了三份,再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谁能根据这一过程列出一个算式。

    怎样才能算出得数呢?

    (师提问:计算时为什么要用×1/3?)。

    4/5÷3。

    1/3÷5指生口算。

    让学生观察每一组算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根据这三组算式再结合上一道题,你认为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口述算法后)。

    四、实践应用。

    1、算一算9/10÷30。

    15/16÷20。

    14/15÷218/9÷65/6÷15。

    2、填一填。

    师:学会了知识就要灵活的运用,这道题你们能填上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第26页填一填,想一想。

    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指生汇报完成情况。

    运用分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呢,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生活中的问题,让大家解决。

    (指生口头编题,其他学生解决)。

    五、课堂。

    总结。

    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过的快乐吗?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老师希望今后你们能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22页练一练。

    (一)——分数除以整数。

    =4/7×1/2。

    =4/7×1/3。

    =2/7。

    =4/21。

    石勇强。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

    小组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同桌之间交流想法)自主学习提示。

    1.利用手中的的学习纸,涂一涂,算一算,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2.同桌之间说一说彼此的想法。

    交流释疑。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请同学们拿出图。

    (一)来涂一涂。

    交流:为什么要这样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还有不同的涂法吗?

    能根据这个过程列出一个除法算式吗?这个除法算式和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分数除法。(板书)。

    2、初探算法。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请大家在图。

    (二)的上面涂一涂。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涂法)。

    (师提问:计算时为什么要用×1/3?)。

    老师教学点评:

    本课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平均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本课的基本训练得到很好的落实,突出表现在两点:(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反馈;(2)加强了图形语言与算式、文字语言与算式转换的练习。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分一分、画一画、说一说,学生自主学习,及时设问,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对平均分理解了,有了初步的印象,教学目标达到了,但在有些方面还需改进,教学环节还要更紧凑,在时间把握方面还有所调控;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还需更丰满一些,多培养学生别人在说的时候应该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一)》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一)》是学生初次接触分数除法,本节课是学生今后学习分数除法的基础,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以及对算法的探索就显得格外重要。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上省去了旧知的复习,设计简单的知识情景,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学生有效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有效性。

    二、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探索数学。数学课不应只让学生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应让学生在具体地操作、观察、实践中得出结论。因此,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探索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把知识单纯的传授给学生,做到既重结果,又重过程。

    三、

    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应用数学。学数学的目的就是用数学。在新课结束后,我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应用了所学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

    不足之处:教学设计的内容过于饱满,导致部分学生对本课的重点掌握得不好。

    精选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6篇)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两个除法算式与一个乘法算式,比较已知数和得数,理解并概括出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明确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例1。

    2、改编条件和问题,用除法计算。

    二、教学实施。

    学生试着列出算式。

    (1)例1引导学生分析并用图表示数量关系。

    师问: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2)列式计算。

    师问:从图上看,结果是多少?这个结果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折一折,算一算。

    (3)理清思路。

    思路一:把五分之四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个五分之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五分之一,也就是五分之二。

    思路二:把五分之四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五分之四的二分之一是多少。

    (4)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

    5、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30页“做一做”。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填空。

    (1)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都是已知()与(),求()的运算。

    (2)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这个整数的()。

    2、计算并验算。

    精选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6篇)篇三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除法、分数乘法的计算和倒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中,我通过板书课题:分数除法,让学生进行猜想今天所学的知识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与整数除法、分数乘法和倒数有联系。然后在新课的教学中,通过例1学生非常轻易的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例2的教学中,通过折纸过程的演示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出:4/5÷2=4/5×1/2=2/5,发现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倒数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这样通过建立最近发展区,学生丝毫没有感到新知识有多难,而是比较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识,同时注重了对数学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在学习中,原来泾渭分明的两种运算,居然可以转化,计算方法的每一步,其实就是新旧知识、方法的转化。

    2.重视算法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例2的教学中,以折纸实验为载体,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诱导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从中悟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在例3的教学中,通过画线段图来验证学生的猜想,从而得出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由于教学了三个例题,内容较多,导致练习的的时间较少,学生对于分数除法的计算不够熟练。

    调整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缩短对分数除法意义的`教学,整合例2与例3的教学内容,使例3不仅仅通过线段图得出,也可以通过商不变规律、等式的基本性质等不同方法进行验证。

    精选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6篇)篇四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由分数乘法意义扩展到除法意义而产生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这类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逆解题。因此,紧扣已掌握的分数乘法应用来组织教学显得比较重要。此外,由于分数除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都存在着“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对应数量”这样的数量关系,不同的仅是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因此教材强化用列方程的方法解,这样做就能利用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统一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已下几点:

    一、重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分数除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都存在着“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对应数量”这样的数量关系,因此在探索新知之前,精心设计复习练习。一是找单位“1”和写数量关系式练习;二是出示与例题有关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为学生更好地从旧知迁移到新知做准备,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二、重视思路教学。

    思路,是学生确定解题方法的分析、思考过程,这个过程应是有条有理的,有要有据的。本课分析、具体地设计了使学生形成思路的过程:首先,分步思考;接着,引导学生完整地复述思考过程;最后,通过个别、集体训练,使学生形成完整思路。

    三、

    重视训练学生讲题。

    应用题教学重在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只有理解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才会进一步进行思考。若在学生不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则思无源,想无据。所以,讲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分析的基础,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四、重视列方程解答。

    本节课没有设计算术思路,因为用列方程解答分数应用题是有限的,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但达不到熟练的程度,发现不了解答规律。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1)的2个问题,本是很清晰的一个教学思路,意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但由于教学时,我对线段图环节的教学引导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有些流于形式,因此学生在等量关系的推导上就未能如教师预计般顺利。下次如果再有类似的教学,我将注重思索如何将题目、线段图和等量关系式三者更有机地结合起来。

    精选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6篇)篇五

    今天的教学与分数意义的学习在孩子们头脑中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前几天的分数都表示谁占谁的`几分之几(即分率),可今天求的却是具体数量。特别是例2,虽然运用学具让所有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但仍旧感觉推进艰难。学生困惑点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1、为什么把3块月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1份不是1/4?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策略:

    1、复习环节巧铺垫。

    在复习导入中增加一道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练习。其中一幅图是圆的3/4,另一幅图是圆的3/12。这样,当学生困惑于例题3/4块和3/12块结果时,就能通过直观图,前后呼应,使学生豁然开朗。

    2、审题过程藏玄机。

    在教学例2请学生读题后,首先请学生思考“3块月饼4人平均分,每人能得到一整块月饼吗?”然后用语言暗示“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那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实际动手分一分,看看分得多少块?”有了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的提示,又有了“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的暗示,学生探索的落脚点定位到了以一块月饼为单位“1”,且初步理解了问题是求数量“块”而非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改进措施,学生理解3/4相对容易一些。

    精选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6篇)篇六

    分数除法(二)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时。它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后继性学习,为分数除以分数及后面的分数混合运算提供认知和学习基础。

    教材对本课时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多次观察,从中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我称这为倒数计算法。然而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困生并不能正确运用倒数计算法,为了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并能正确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中我引进了通分计算法。

    为此,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条:

    1、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利用通分法计算的结果来推理出倒数法计算的过程。

    3、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体会“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看图观察,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学习过程,使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理解计算法则。

    老师准备平均分成2份、3份和4份的圆纸片各4张,为学生准备一张练习纸,练习纸上画好三组没有平均分的圆纸片和书第27页上画一画的题目,把书中已画出的部分隐去,让学生亲自去画。

    1、复习铺垫,提供猜测基础。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经验基础和认知水平,为了让学生能正确理解本课时内容,我首先出示复习题1:“把1/2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张饼?”学生根据前一课时所学方法分别用倒数法:1/2÷4=1/2×1/4=1/8(张)或者用通分法:1/2÷4=1×4/2×4÷4=1/8(张)通过列式计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法则。

    接着出示题2:有4张同样大的饼,每2张一份,可分成多少份?

    在解答这两题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猜一猜4÷1/2等于几?由于受到上一课时的负迁移,部分学生仍然会用一个分数乘整数的倒数,算成:1/4×1/2=1/8,当然也可能会正确计算出结果。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白:判断一个猜想是否正确,需要通过科学地验证。

    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新知识的经验基础,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验证猜想,理解计算过程。

    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平均分的过程,并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理解计算的过程。反馈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清计算的思路,大部分学生会认为1张饼里有2个1/2,可以分给2个小朋友吃,4张饼就能分别8个小朋友吃,列式为:4÷1/2=4×2=8(个)。但这个过程并不能使学生自然过渡到对倒数法解题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通过4÷1/2=4×2=8(个)并不能理解4÷1/2可以用4×1/2的倒数来计算。这时我引进了通分法来计算:让学生观察示意图,理解4÷1/2就是求4里面含有几个1/2。而4就是8/2,根据学生以前知识结构,学生易于知道里有8个,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计算方法,4÷1/2=8÷1/2=8;追问:8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再次从计算的角度去思考:当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时,只需要用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的分子就能求出商。

    由于通分法计算遵从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被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理解,而倒数法的意义很难被学生理解,但它简洁的计算过程又是今后学习不可或缺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把两种计算方法同时渗透,力求使让通分法成为理解倒数法的基石。

    这个教学过程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体会“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3、大量练习,使用计算方法。

    数学的归纳过程不是把一个单一的数学现象,而是把一系列有相同特点的数学现象抽象成具有代表意义的符号特征,这就是建模过程。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知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过程,我先出示了两道变式题:每个小朋友吃1/3张、1/4张饼,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让学生模仿前面的例题进行实际操作,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中加强学困生的辅导。

    接着出示书中“画一画”的练习,以同桌合作的方式,再次让学生体会借用图形来理解计算的优势,认识数形结合对数学解题的帮助,从而完成这三个教学目标。

    在大量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然后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4、观察比较,选择计算方法。

    让学生观察用通分法与倒数法的计算过程,体会倒数法在计算中简洁优美。但让学生体会:如果觉得通分法更适合,也可以使用通分法进行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数学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允许他选择并不优化的方法,等知识水平有了进步再来运用其他更有利的方法进行学习。

    5、归纳总结,完善计算法则。

    通过前面多次的叙述和大量的计算,计算法则已是呼之欲出了,但学生的语言不够简洁扼要。这时我提出:看谁说的计算方法与数学家说的方法最接近?并说出前一部分:“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让学生接着完成后面的部分。最后出示书中的计算方法,并对学生的归纳总结提出鼓励性评价——太棒了,你们大多数都有数学家的天份。

    板书内容较多,从学生的猜测到验证过程,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提供了直观可靠的依据。

    精选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6篇)篇七

    《分数除法(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首先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1、从已有知识入手,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这节课的教学组织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入手,很自然的将复习铺垫中的乘法应用题过渡到分数除法应用题。将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围绕“操场上的活动”这一活动情境步步展开。这样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2、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从新知的引入,到问题的提出、数量关系的分析、问题的解决,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空间是宽阔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同伴间相互说说或在组内讨论,然后集体交流,有效地引导学生,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在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的时间和交流机会的同时,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使学生个人的成功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及能力发展,也更激发他们去主动学数学。

    3、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同样应注意巩固练习设计的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练习,这样,即满足了吃不饱学生的需求,同时又能使中下学生获得成功感。

    4、学生习惯养成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每一项活动中,学生都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且学生倾听、交流等习惯养成较好;此外小组合作组织有序、实效性强,学生语言表达完整、精炼,归纳、总结能力较强。

    精选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6篇)篇八

    今天的教学与分数意义的学习在孩子们头脑中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前几天的分数都表示谁占谁的.几分之几(即分率),可今天求的却是具体数量。特别是例2,虽然运用学具让所有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但仍旧感觉推进艰难。学生困惑点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1、为什么把3块月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1份不是1/4?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策略:。

    1、复习环节巧铺垫。

    在复习导入中增加一道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练习。其中一幅图是圆的3/4,另一幅图是圆的3/12。这样,当学生困惑于例题3/4块和3/12块结果时,就能通过直观图,前后呼应,使学生豁然开朗。

    2、审题过程藏玄机。

    在教学例2请学生读题后,首先请学生思考“3块月饼4人平均分,每人能得到一整块月饼吗?”然后用语言暗示“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那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实际动手分一分,看看分得多少块?”有了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的提示,又有了“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的暗示,学生探索的落脚点定位到了以一块月饼为单位“1”,且初步理解了问题是求数量“块”而非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改进措施,学生理解3/4相对容易一些。

    精选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6篇)篇九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难点是用除法意义理解分数意义。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能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我首先让学生利用整除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复习了除法的意义,并且强调-------对于均分问题用除法算。接着,再引出几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不能整除),根据前边分饼的活动,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从而把除法与分数联系了起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上面几个算式,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讨论,然后找学生说一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什么,除数相当于分数的什么,再找学生完整地说,我再补充,并强调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且板书。

    整节课,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都有充分的展现,学生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或者道理来证明,语言表达得十分流畅,分析能力路较强。通过最后练习题的巩固,学习效果不错,大大的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角形的特性听后反思。

    怎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什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具体而言也就是使学生在认知上,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又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使学生在情感上,由不喜欢到喜欢,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由不热爱到热爱。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能否积极主动地学。

    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中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了学生学习三角形特性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为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

    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这里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重点的教学。

    由实例入手,让学生量出三角形的高度,引出底和高的概念进行教学。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这里采用的是“情境、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的探究教学方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学生通过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课教学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

    精选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6篇)篇十

    在上一次《倒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汲取各位老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这节课的设计及讲解过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程中来,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因此,这一节课,我做出了如下的调整:

    1、能让学生说的问题,就减少我说的机会,比如在分析这道题的时候,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一说自己在这道题中找到的有效信息有哪些,在请同学们和大家分享自己找到的信息。这一环节,孩子们能在分析已知条件的基础上,将问题所求的内容也作为获取的信息,这个举动对我的鼓舞很大,也更有了放手让学生去做的信心。

    2、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节课中,除了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外,还设计了两次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见解,说的过程其实也是听的过程,孩子们互相讨论,互相说自己的思路和见解,发现自己的思路的优点以及自己思路的弊端,这样让学生们在交流中进步。这种方式也是在老教师的提醒下开始进行改变的,不仅对我是提升,对于学生更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3、一题多解,启发孩子们不要思维定势。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我改变了以前一道题只讲一种思路的方式,而是在课堂说,让学生说自己的思路,从而将一题多解以及数形结合的思路渗透给学生。

    4、课堂引入不再是直接以复习的方式,而是听取老教师意见,将生动有趣的小故事穿插在其中,这样不仅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的注意力随着小故事的引入而进入课堂。

    5、放慢语速,让孩子们紧随我的思路。

    6、板书适量,过多的文字并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反而会使得课程显得冗长而累赘。

    在以上调整的基础上,本节课相对于上次课而言,有了更好的效果,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引入过于生硬,没有很好的完成故事以及课堂的衔接。

    2、没有重点强调出单位“一”,对后面的课程讲解会有一定的影响。

    3、放手不够,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己说的机会。

    4、线段图应多讲解多运用,这样更有利于对问题的理解。

    以上便是我对这堂课的教学反思,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不断的向各位教师学习,不断的反思自己,也希望在以后的道路上,自己不断的进步。

    精选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6篇)篇十一

    要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是感悟的基础,没有探究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

    三、不足之处。

    1、对单位“1”的理解在课堂上渗透还得加深理解。

    2、巩固练习不够趣味性,缺少层次性。在巩固练习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应多安排一些数学游戏,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娱乐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3.多交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画一画线段图。

    4、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

    精选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6篇)篇十二

    教学时,我没有采用书上的情境,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例如:我们班有多少女生?有多少男生?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现在知道“全班人数”和“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女生有多少人,怎样求?学生很快就知道列出乘法算式解决。反过来,知道“女生人数”和“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求全班人数呢?这样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教学中,我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本课重点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的分数问题,体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功能,引导孩子们理清解题思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在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后,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我又鼓励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算法有初步的感悟,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精选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6篇)篇十三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以上的角度分析,彭老师的这节课具有以下两大优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本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因此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得比较透彻。

    总之,在整节课中我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学习活动中,发展了个性,培养了能力。

    1、在总结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最好让学生说清楚分数与除法是否完全相同,然后利用表格说清楚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的地方。从而让学生体会分子、分母、分数线只相当于被除数、除数、除号,不是等于。

    2、为了语言表达清楚,学生听得明白,建议把3块饼的“块”改为“个”,平均分成的每一份就说“块”。这样听起来比较清晰。

    精选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6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通过比较,能正确地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2、使学生在探索除分数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通过比较,能正确地计算整数除以分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熟悉法则。

    1、口算。

    9/10÷3=4/7÷4=3/10÷1=3/5÷6=。

    口答出答案,并说出得到答案的具体过程。分数除以整数:是用分数乘整数的倒数。

    2、梳理相关的知识。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只要用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举例说说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把9/1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二、激活记忆,引出课题。

    1、出示课件。

    幼儿园李老师把4个同样大的饼分给小朋友。

    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个人?(口答答案和算式)。

    每人吃1个,可以分给几个人?(口答答案和算式)。

    每人吃1/2个,可以分给几个人?(口答答案和算式)。

    板书:4÷1/2=8(个)。

    2、观察算式,引出课题。

    观察算式,揭示课题——整数除以分数。

    三、探究算法,形成法则。

    1、交流得数8个人的想法。

    分一分,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体会8个苹果的由来;用算式表示4×2=8;比较算式4÷1/2=8和4×2=8,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整数除以分数的算法,4÷1/2=4×2=8。

    2、变换数据,增加感性认识。

    每人吃1/3个,可以分给几个人?每人吃1/4个,又可以分给几个人?

    先列算式,再在图中分一分得出结果,最后把算式写完整。

    4÷1/3=4×3=12(个)。

    4÷1/4=4×4=16(个)。

    3、出示课件。

    有1根2米长的绳子。

    (1)截成每段1/2米,可以截几段?

    (2)截成每段1/3米,可以截几段?

    (3)截成每段长2/3米,可以截几段?

    列出算式;在图中分一分,写出结果;思考计算方法,形成法则后再计算。

    4÷2/3=4×3/2=6(段)。

    4、交流,形成计算法则。

    小组交流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再班级交流,形成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整数除以分数,只要整数乘分数的倒数。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完成练一练。

    2、课堂作业。

    3、1壶水可以装几杯?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创设幼儿园的老师分饼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增强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感悟学习数学的意义和必要。

    2、注重自主探索:。

    学生有了知识的求知欲望后,赶紧让他们在小组内自主探索,借助圆片和图形语言理解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意义。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与讨论,自主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除以分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

    3、经历知识的形成:。

    数学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习的效果,更注重知识的学习过程。于是,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猜想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借助图形语言来验证知识的形成,如4÷1/2=8是怎样得出学生就能借助图形语言自己探索出每张分了2个1/2,4张就有8个1/2。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严密性,还让学生明白了知识或真理是能接受实践的验证的,为以后同学们的学习猜想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法.

    4、练习循序渐进:。

    设计练习时,我在算一算里安排有层次的计算,让学生先算简单的不需要约分,再算需要约分的,最后算要化成带分数的算式,满足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然后把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精选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6篇)篇十五

    1.在理解分数除法算理的基础上,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运用所学的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特色设计。

    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一、基础知识练习:

    (一)计算:

    2/13÷28/9÷43/10÷35/11÷522/23÷2。

    3/10÷223/24÷2617/21÷518/9÷713/15÷4。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二)教材p36第13题,学生独立计算。

    二、深入练习。

    教材p36第14题,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三、解决问题。

    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

    第8题学生解答时提示学生需要先统一单位。

    小结共同特点:都是求一个量里包含多少个另一个量,都用除法计算。

    四、作业练习:

    教材p36第12,15,16题。

    学生先读题,说一说解题思路,然后学生列式计算。

    精选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6篇)篇十六

    分数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除法以及解简易方程,并且学习了分数乘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学习分数除法打下了基础,学习分数除法的知识对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内容包括: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比和比例的应用。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基本完成任务了分数加、减、除的学习任务,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分数四则运算;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比的初步知识的学习,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比例提供了基础。两方面的收获,都将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就学习分数除法而言,首先要明确分数除法的运算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究并掌握它的计算方法,然后学习分数混合运算。关于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与整数除法的实际问题相同,区别只是数据由整数变成了分数。另一种是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实际问题,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能够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受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并会分数除法解决相关的问题。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乘法应用题,妈妈在超市买了3盒糖果,每盒是100克,3盒糖果共重多少克?我们可以列式:100×3=300(克)。

    如果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一起来看一下: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300÷3=100(克)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300÷100=3(盒)(3)将100克化成千克,300克化成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1/10×3=3/10(千克)3/10÷3=1/10(千克)3/10÷1/10=3(盒)。

    通过与前三道题我们可以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分析起来比较困难。下面介绍几种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常用方法:

    一、对应法。

    通过审题正确判断单位“1”的量后,把具体数量与分率对应起来,这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

    如“某筑路队筑一段路,第一天筑了全长的1/5多10米,第二天筑了全长的2/7,还剩62米未筑,这段路全长多少米?”

    题目中总长度是单位“1”的量,(62+10)米与(1—1/5—2/7)相对应,因此,总长度为:(62+10)÷(1—1/5—2/7)=140(米)。

    二、变率法。

    题目中几个分率的单位“1”不相同,可先统一单位“1”的量,然后变换分率,寻找已知数量的对应分率,最终解决问题。

    该题中的“1/4”是把余下的本数看作单位“1”,而余下本数又是总本数的(1—2/5),因此,我们可以把中年级分得的本数理解为总本数的(1—2/5)×1/4,这样可求出总本数:180÷[1—2/5—(1—2/5)×1/4]=400(本)。

    三、常量法。

    题目中几个数量前后都发生了变化,而有的数量不变,这就是常量,解题时可把常量看作单位“1”。

    如“小华读一本书,已读页数占未读页数的1/5,如果再读30页,已读页数就占未读页数的3/5,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该题中再读30页后,已读页数与未读页数都在变化,唯独总页数没有变,把总页数看作单位“1”,则总页数为:30÷(3/3+5-1/1+5)=144(页)。

    四、联系法。

    某些题目中几个数量都与一个数量有联系,把这个数量作为桥梁,解题思路就顺畅了。如“某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共种树576棵,五年级种树棵数是六年级种树棵数的4/5,四年级种树棵数是五年级种树棵数的3/4,五年级种数多少棵?”

    题目中五年级种树棵数与六年级种树棵数有关,又与四年级种树棵数有关,所以,五年级种树棵数是个桥梁,把它看作单位“1”,把“五年级种树棵数是六年级种树棵数的4/5”改变为“六年级种树棵数是五年级种树棵数的5/4倍”,所以,五年级种树棵数为:576÷(1+3/4+5/4)=192(棵)。

    五、转化法。

    将复杂问题中的某些条件进行转化,结合改变成简单的问题,从而化繁为简。

    把“第一车间人数是其余两个车间人数的1/2”转化为“第一车间人数占三个车间总人数的1/1+2”,“第二车间人数占其余两个车间人数的1/3”转化为“第二车间人数占三个车间总人数的1/1+3”,这样,就能求出三个车间的总人数:500÷(1-1/1+2-1/1+3)=1200(人)。

    六、假设法。

    对题目的某些数量作出假设,导致运算结果与题目不相符合,然后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最终解决所求问题。

    如“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做12天完成,现在先由甲队独做18天,余下的再由乙队接着做了8天正好完成,如果全工程由甲队独做,要多少天才能完成?”

    假设甲、乙两队都做8天,则共做1/12×8=2/3,比工作总量“1”少1/3,这1/3就是甲队(18-8)天所做的工作量,所以甲队独做的时间为:1÷[1/3÷(18-8)]=30(天)。

    七、倒推法。

    题目中几个分率的单位“1”不相同,而且单位“1”难以统一,可以先求部分量,再一步一步地逆推出总数。如“一捆电线,第一次用去全长的1/6多2米,第二次用去余下的3/4少4米,还剩16米,这捆电线有多少米?”

    这题中两个分率的单位“1”均为未知量,我们可以从较小的单位“1”求起:(16-4)÷(1-3/4)=48(米),(48+2)÷(1-1/6)=60(米)。

    八、方程法。

    一些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用算术方法难以解答,不便于理解,如用方程可顺向求解,容易掌握。如“一项工程,甲、乙两人合做8小时完成,甲独做14小时完成。现在甲做若干小时后,剩下的由乙接着做,前后共用18小时完成。求甲、乙各做多少小时?设甲x小时,则乙做(18-x)小时,根据两个人的工作量之和为1,可列方程:1/14x+(1/8—1/14)×(18-x)=1,解得×=2,18-2=16(小时)。

    精选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16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